幼儿告知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_第1页
幼儿告知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_第2页
幼儿告知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_第3页
幼儿告知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_第4页
幼儿告知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文题目: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目 录摘 要2Abstract3一、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4(一)概述4(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4二、幼儿“告状”行为的种类5(一)“求助型”告状5(二)“求赏型”告状5(三)“求罚型”告状5(四)“试探型”告状5(五)“陈述型”告状6三、幼儿“告状”的动机和原因6(一)验证教师对于某一行为的态度和评判标准6(二)打抱不平或者维护纪律7(三)嫉妒心理引发告状7(四)家庭教育不到位7(五)客观或人为因素引发告状7四、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7(一)言传身教,让幼儿学会宽容的态度8(二)教会幼儿自信而不自我8(三)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8(

2、四)家园合作9(五)增强幼儿之间的交流,让幼儿建立分享意识9结 论10参考文献11致 谢 词12摘 要告状,从定义上来讲,是指双方之间因为某些矛盾、纠纷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问题的特有的人际行为。而幼儿大都因为年龄尚小,接触到的事物和伦理标准还不够,总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在于其他幼儿相处过程中产生矛盾时,总是会选择向第三个人诉说,即所谓的“告状”来获得自我的心里满足。这个第三个人就是教师。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幼儿的这种“告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养成。本文旨在通过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研究,从其概念出发,到告状的发展、种类,然后研究幼儿产生告状行

3、为的目的和动机,进而从教师、父母和幼儿三方探讨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研究指导策略。希望能够为当下一直存在的幼儿的“告状行为”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 4AbstractComplaint, by definition, refers to the unique interpersonal behavior of solving problems by means of third-party force when some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can not be res

4、olved by themselves. Most of the young children because of their age, contact with things and ethical standards is not enough, always like to be self-centered, but in 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other children in conflict, always choose to tell a third person, that is, the so-called "complaint&

5、quot; to obtain self-satisfaction. This third person is a teacher. So how teachers deal with children's "complaint" behavior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children's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moral standard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children's "com

6、plaint" behavior, starting from its concep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types of complaint, and then to study the purpose and motivation of children's complaint behavior, and then to explore how to treat children's complaint behavior from teachers, parents and children, and to study guidanc

7、e strategies. Hope to be able to find 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complaint behavior" of preschool children, which has always existed at present,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Key words:Infants; Informed Behavior; Guidance Strategies 引 言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目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幼儿“告状”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从侧面间接反映出幼儿在

8、他的年龄阶段已经慢慢开始建立起了道德标准和好坏的评判,渴望能够获得第三方的关注来达到自我意识的认可和改正。而教师此时就充当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教师如何处理和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应教师的幼教资格和学识素养。如果能够合理的处理幼儿“告状”这种事件,对教师本身来说也是一种成长和认识。而如果处理不好,或者不处理,冷漠对待,一方面会显示出自己的教师认证不合格,另一方面也会给幼儿建立不对的道德观,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在应对幼儿“告状”行为时,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心态,热情回应,理性引导,让幼儿在告状中明辨是非,快乐成长。1、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首先来说

9、明幼儿“告状”行为的概念和其发展。(一)概述幼儿之所以称为幼儿,主要在于他们的年龄太小,思维意识较差,依赖性比较强,独立思考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还在认知阶段,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更有甚者,一些小孩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对于如何与他人相处没有一个标准,娇生惯养导致他们在于小朋友之间出现矛盾时不能很好的解决。而教师作为第三者,在幼儿在学期间都是权威的存在,只要出现问题与纠纷,便立马会有幼儿向老师“告状”,期望能够给到一个合适的解释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根据数据统计,一个幼儿班一天之内有60%的幼儿会选择向老师告状,而告状幼儿的告状次数达到5次以上。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告状行为频繁发生增加了幼儿教师的

10、课堂工作。这也是幼儿教师工作又忙又累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幼儿的这种“告状”行为一般发生在幼儿中班到小学二年级这一阶段。在此期间,教师在面对幼儿告状行为时要处理得当,更多地考虑幼儿、家长以及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尽量能够使孩子满意。而幼儿的告状行为消退时期一般都是小学三年级。这一阶段的幼儿慢慢有了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已不再倾向于向教师“告状”这种在他们看来较为“幼稚”的方式解决双方之间的问题。二、幼儿“告状”行为的种类引发幼儿告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此而产生的幼儿的“告状”行为种类也是多样的。(一)“求助型”告状所谓“求助型”告状,就是发生矛盾和纠纷的幼儿两方之间无法

11、处理,而总有一方处于强势状态时,弱势幼儿会优先选择向教师告状来获得帮助,一边自己能够得到公平的解决或者是请求老师保护自己。这种类型的告状行为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占有很大比例。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课堂教学时往往会因为游戏规则不公平或者是玩具太少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小矛盾,在幼儿的意识里,这种矛盾是必须要解决的,而且一般都会认为自己有理,但当自己处于劣势,被对方强词说理时,一般都会向教师告状来诉说自己的委屈,希望能够得到公平的对待。(二)“求赏型”告状“求赏型”告状是指当幼儿发现某一小伙伴的行为违反了老师规定的教程时,希望能够立马告诉老师来获得老师的表扬和赞赏,“告状”行为由此产生。这

12、种告状行为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让老师能够关注到自己的表现而产生的行为。假如一个小男孩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违反了老师指定的游戏规则,那么这时候应该会有很多其他的小伙伴“群起而攻之”,都会选择争分夺秒地向老师告状,希望让老师知道自己发现了。(三)“求罚型”告状这种告状既不是要求保护,也不是在表现自己,而更多地是处于一种报复、仇怨心里。当然,这是小孩子心里面的意识。所谓的报复,就是假如幼儿弄坏了小伙伴的玩具,而这个小伙伴不甘心自己的玩具被弄坏,就会去向老师告状,要求老师能够惩罚哪位幼儿,一次来达到自己的报复心理。 (四)“试探型”告状这类告状行为的意思是幼儿为了测试教师对于某一行为的态度,而进行告状,实

13、际上并未产生与他人起冲突的行为。比如幼儿向老师告状,有些小伙伴在课堂上拿了其他书来看,而如果这个时候老师回答说“只要轻轻地,不影响其他学生就都可以看”,那么幼儿得到的是肯定的态度,自然就会认为在课堂上看其他书是正确的做法,并不会存在任何事物,于是也会开始在课堂上看书,而不会再有任何顾虑。(五)“陈述型”告状当幼儿处在某种情境中时发现了某一小伙伴的某种行为,于是陈述给老师,说明这种情况,希望老师能够给与回答,表明态度和评价,而一般这种评价多为消极的。这种告状并不是在向老师请求保护,也不是为了表现自己得到奖励,更不是处于报复进行告状,也不是试探老师的某种态度,而更多地是通过陈述来让老师意识到这种情

14、况,说明这种行为正在发生,由此而得到老师的回应。三、幼儿“告状”的动机和原因一般的孩子都爱告状,这是幼儿在少年时期都会出现的情节。这是由于年龄的关系,儿童的到的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那个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这是孩子们爱告状的主要原因。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心理、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得幼儿在告状行为上呈现出由无是非辨别性告状到有是非辨别型告状的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的告状行为发生的动机和原因大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验证教师对于某一行为的态度和评判标准由于幼儿时期幼儿对周围人和事物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的态度。在家里,幼儿在遇到问题和纠纷时,往往会找爸爸妈妈

15、来进行说理。而在幼儿园,这种责任理所应当地转换到了幼儿的中心人物教师身上。教师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目前,越来越多的幼儿为了验证教师对于某一行为的态度,更多地通过告状来观察老师对于此类事物的处理方法和最终的好坏评判,最后形成自己对这件事的认知。其实幼儿的告状行为最终会反映在他的性格养成、待人接物上,因此教师的反应尤为重要。幼儿爱告状还受到老师评价标准的影响。所谓评价标准就是常说的“好”与“坏”。“好”就是经常得到父母、教师的认可和表扬的事情;“坏”就是那些经常招来斥责、惩罚和不受宠爱的事情。一般的

16、,除了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让自己能够表现的比其他小朋友还要听话,还要优秀,引发告状产生的原因还包括幼儿希望能够通过老师的反应,来确定这件事情该做不该做,以后我自己要不要做。(二)打抱不平或者维护纪律 有的幼儿告状,既不是因为自己与他人发生了纠纷,也不是为了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而是代人告状或者是检举其他人的违纪行为。当有小朋友发生纠纷时,有些幼儿就会向老师报告,处于对一方行为的不满和另一方的同情,其目的是求得老师对乙方的批评和另一方的安慰。(三)嫉妒引发告状由于嫉妒别人而产生的告状行为。由于36岁的幼儿也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喜欢争强好胜。对幼儿的这种心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失去其原有的积

17、极意义,而走向更为消极的一面,不利于幼儿的成长。例如,有的幼儿在看到别人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的时候,他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缩小两个人之间的差距,而是通过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在这一方面,女孩子会表现得相对明显一些。 (四)家庭教育不到位所谓家庭教育不到位,就是指一些家长在给孩子教育时,往往会会贯彻一种思想,如果有小朋友欺负你,有任何问题,你就去找老师。给孩子自然而然留下的印象就是发生任何事情首先去向老师“告状”。此外,有的幼儿由于平时受父母的溺爱和娇惯,从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如自私、任性、固执、缺乏有爱和互助合作的精神,攻击性强、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等。他们往往是引发

18、矛盾或者冲突的直接责任者,但由于惧怕老师的批评和同伴的职责,为了逃避责任,他们会主动先找老师告状,推卸自己的责任。(五)客观或人为因素引发告状此外,在集体活动中,由于幼儿园场地不够宽敞,玩具少,孩子又多,发生矛盾的次数就多,也就增加了告状的次数。另外,幼儿好模仿动画片中打斗的场面,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加,或以电视为内容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四、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幼儿因纠纷产生各种告状行为,并不能将其置之不理,教师更多的还是要认真听取孩子的告状,全面而细致地调差孩子们争吵恐高的原因,弄清争吵的原委。对孩子的告状不予理睬,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养成。因此,我们应

19、该更多地探索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一)言传身教,让幼儿学会宽容的态度教师作为幼儿告状的主要对象,要言传身教。言传,是通过语言交流的方式对孩子的告状行为和原因做出及时的解释和响应,向孩子表示教师是很重视孩子的这种行为的,在自尊上能够收到及时的应答,不会冷落到孩子。此外,也能够语言交流来解释原委,希望能够让幼儿明白;身教,就是教师要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保证自己的每天行为在孩子眼中都是自己教给孩子的,而不会出现说与做不一致的行为现象。同时,幼儿年龄尚小,正是道德标准、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作为领路人,更要做好表率,不能言行不一致。让孩子学会宽容的态度也是对告状行为最好的

20、引导方式。教会孩子宽容的心态和宽容的做事方式,不仅能够减少孩子之间相互的告状行为,还可以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建立深厚的友谊,有益于孩子的成长。教会孩子在产生纠纷与矛盾时应该多给对方一点时间和机会,没其解释,抱着宽容的态度来进行活动。(二)教会幼儿自信而不自我有些孩子产生告状行为部分原因来自于以个人为中心,不考虑对方小朋友的感受,进而频繁地发生告状行为。这种现象其实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面对这种告状行为时,教师要做的应该是教会幼儿自信而不是自我。所谓自信,就是让孩子能够理解到自己也是有优点的,自己在老师眼里依旧是听话的好孩子,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得到老师的夸奖和赞扬、或者是处于报复对其他孩子进行告状行

21、为,指责某一孩子做的不对,而自己做的就完全正确。只有给孩子在内心深处建立自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集体活动,在发生争执时也能够多为对方考虑,换角度体验,进而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三)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目前有很多孩子因为衣食无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父母和老师,没有独立性,不能自己思考问题,只要出现问题就立马去跑着告诉老师。这种情况依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那么,教师就要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来教会孩子独立,逐渐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可以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故事教学,细细观察每个孩子的思维模式,发觉他们的潜力,慢慢地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在发生争执与吵闹时,能够独立的解决,进而一方面减少了告状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孩子也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解决事件中慢慢地成长,养成更加优秀的性格。 (四)家园合作孩子告状,与家长也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思考如何解决幼儿告状行为时,也要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寻求家园合作,进一步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教师可以和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幼儿的日常行为和性格,对孩子有更深刻的理解,保证在发生告状行为时如何教育,来达到比较好的教育效果,进而减少下次告状行为的发生。此外,家长也要积极地从教师那里了解更多的关于孩子的信息,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对发生的告状行为能够从多个方面去向孩子解释,并教育孩子,为孩子负责,告诉孩子在发生纠纷时应该更多地要自己去独立解决,而不是打小报告、找老师。家园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教育性格的养成,是较为优质的一项指导策略。(五)增加幼儿之间的交流,让幼儿建立分享意识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作为幼儿启蒙者的教师,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不能够等闲视之。增加幼儿之间的交流,让幼儿建立分享意识,进而能够让幼儿互相之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