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技术部_第1页
珙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技术部_第2页
珙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技术部_第3页
珙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技术部_第4页
珙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技术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薇膇腿莃袅膆节蕿螁膅蒄莂螇膄膄蚇蚃螁芆蒀蕿螀莈蚅袈蝿肈蒈螄螈膀蚄蚀袇节蒇薆袆莅艿袄袆肄蒅袀袅芇芈螆袄荿薃蚂袃聿莆薈袂膁薁袇袁芃莄螃羀莆薀虿羀肅莃薅罿膈薈薁羈莀蒁衿羇肀蚆螅羆膂葿蚁羅芄蚅薇羄莆蒇袆肄肆芀螂肃膈蒆蚈肂芁艿蚄肁肀薄薀肀膃莇衿聿芅薂螅肈莇莅蚁肈肇薁薇膇腿莃袅膆节蕿螁膅蒄莂螇膄膄蚇蚃螁芆蒀蕿螀莈蚅袈蝿肈蒈螄螈膀蚄蚀袇节蒇薆袆莅艿袄袆肄蒅袀袅芇芈螆袄荿薃蚂袃聿莆薈袂膁薁袇袁芃莄螃羀莆薀虿羀肅莃薅罿膈薈薁羈莀蒁衿羇肀蚆螅羆膂葿蚁羅芄蚅薇羄莆蒇袆肄肆芀螂肃膈蒆蚈肂芁艿蚄肁肀薄薀肀膃莇衿聿芅薂螅肈莇莅蚁肈肇薁薇膇腿莃袅膆节蕿螁膅蒄莂螇膄膄蚇蚃螁芆蒀蕿螀莈蚅袈蝿肈蒈螄螈膀蚄蚀袇节蒇薆袆莅艿袄袆肄

2、蒅袀袅芇芈螆袄荿薃蚂袃聿莆薈袂膁薁袇袁芃莄螃羀莆薀虿羀肅莃薅罿膈薈薁羈莀蒁衿羇肀蚆螅羆膂葿蚁羅芄蚅薇羄莆蒇袆肄肆芀螂肃膈蒆蚈肂芁艿蚄肁肀薄薀肀膃莇衿聿芅薂螅肈莇莅蚁肈肇薁薇膇腿莃袅膆节蕿螁膅蒄莂螇膄膄蚇蚃螁芆蒀蕿螀莈蚅袈蝿肈蒈螄螈膀蚄蚀袇节 珙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技术部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指南三年级上册在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任何孩子都喜欢观察和摆弄身边的物体。他们会用积木搭盖“房子”,把铁丝弯成各种形状,当他们看到大块的塑料漂浮在水面上时,他们常常会感到非常好奇。但是他们还没有思考过,是什么属性使不同的物体具有了不同的用途。那么这一单元就给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

3、料特性的机会。这一单元的25课,通过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测试实验,将学生带入到验证材料物理性质的活动中去。学生将围绕木头、纸、金属和塑料这几种常见材料,依次从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能力4个方面展开对它们特性的研究。1、比较硬度实验目的:1、使学生理解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2、培养学生能用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用物理特性。3、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实验材料: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或木筷子、金属筷子、塑料筷子这个比较材料硬度的方法需要确定标准和按一定

4、程度进行。教科书中介绍的是经典的刻划方法,这个方法不仅是人类早期研究硬度的方法,而且直到现在还在一些情况下沿用着。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木条或木筷子时,要选用质地不那么紧密的普通木条,不要选用硬木或竹筷子。如果没有金属筷子而选用金属条,一定要把两端适当打磨。如果选用物体的尖角过于锋利,那么划痕的出现就有可能是用力的结果。这个实验其实很简单,但关键是要让学生清楚对比实验的条件,怎样在公平的情况下比较,所以我们教师在选材上要严密,即大小、厚薄和形状等都要一致。在操作时,教材上强调的操作步骤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这个实验中,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材料更坚硬,标准是这种材料能否在另一种材料表

5、面划出痕迹。同种材料间一般不能划出痕迹,如果材料硬度相对较小,也不可能在被划材料表面留下痕迹。因此,我们在这个实验中必须逐个检验,先用一根木条分别去划另一根木条、金属条和塑料条。再分别用金属条和塑料条重复这个实验。通过逐个检验,这三种材料硬度的排序是金属、塑料、木头;但如果选用的木头比较坚硬,也可能是金属、木头、塑料这样的顺序。当然,除了这种实验方法,还可以选用铁钉来刻划这三种材料。通过实验揭示了物体硬度越大,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相反,物体越软,就越容易被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一般情况下会有上诉结果,但如果教师材料选择出现了问题,就可能会造成不同的实验结果。影响实验结果的要素一般为:

6、刻划不同材料用的力度不同、刻划材料的角度不同等。另外,材料的软硬会和品种的不同而变化。生活中有很硬的木头也有很软的木头;有很硬的金属也有很软的金属所以我们还可以渗透给学生,在精密研究材料硬度时,科学家们会用专门的仪器来测量材料的硬度。操作提示:1、体现公平性,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2、注意实验安全,不要划伤手指。2、比较柔韧性实验目的:1、使学生理解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2、培养学生能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柔韧性,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3、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并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实验材料: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

7、木头尺:带刻度的纸或“7”字尺、钩码、线绳这个实验是比较木头、金属、塑料这三种材料的柔韧性,所谓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实验中要求参加检验的材料的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要相同,要严格达到这个要求可以说难度很大,要想找到相同宽度、相同厚度的木条、金属条和塑料条确实不容易,如果实在找不到,也可以用粗细相同的铁丝、塑料丝、竹丝来代替,效果也不错。这个实验需要做到的是定量标准,我们用一定的钩码(50克)做为标准,如果在缺乏钩码的情况下,还可以找一些替代品,如用绳捆一些书、捆一些文具等做为重物,然后将它们悬挂在这三种材料下,观察各自的弯度实验中如果在这三种尺子的一端打孔太费时费力,

8、我们可以在它们约一厘米处系紧线绳用它来栓重物。标记尺子的弯曲程度可以采用教材上的方法,也可以用专门测量弯曲度的“七”字尺,还可以用笔记本的纸。另外在观察数据时,要做到平视。这个实验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测量三种材料弯曲度的方法,并且现场演示、细致指导操作步骤:1、准备3根相同宽度、厚度的木条、金属条、塑料条。2、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5厘米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3、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下来。4、强调测量时小组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3、它们吸水吗实验目的:1、使学生理解吸水性是

9、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2、培养学生会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吸水性,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3、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并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实验材料:大小和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膜、铁片、木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关于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们也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是不同的。但他们可能从没有真正的去比较过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和把它作为一种物理性质看待,更很少会去思考各种材料吸水能力不同的原因。所以这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对金属、塑料、木头、纸这四种材料吸水过程的观察、比较和描述,产生关于“材料是怎样吸水的”

10、“为什么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等问题,去尝试发现材料吸水性能与它们构造的关系。这个实验很简单,只要注意实验的公平性和观察要点就可以了。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尽量保持相同。观察要点: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4、我们来造一张纸实验目的:1、使学生认识到纸是用细小的纤维叠加压制而成的。2、使学生亲历造一张纸的简单过程。3、使学生认识到纸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实验材料:废报纸、玻璃杯、筷子、水、棉布、毛巾这个活动有两个层次:1、经历用废报纸造纸的过程:浸泡打浆抄纸压平晒干,了解纸的构成方式。2、将自己造的纸与平时用的纸进行比较(厚薄、

11、疏密),分析存在的原因,认识到纸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具体的实验步骤:1、把一小块废报纸撕碎,放在杯子里。2、加一点水化开,调成糊状。3、再加点水,搅拌成均匀的稀纸浆。4、把稀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盖上毛巾挤压吸水。5、从棉布上揭下,就是一张纸了。注意事项:1、将报纸尽量撕碎,节约搅拌时间,提高效率。2、平铺在棉布上的稀纸浆尽量均匀。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目的:1、使学生理解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2、培养学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3、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并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

12、量的观点。实验材料:用塑料、金属、木材制作的实心物体、水槽、水等这个沉浮实验仍然是对木头、金属、塑料以及纸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这个实验要求被检测物体必须是实心的,而且是由一般的木头、金属和塑料制成的,这样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在这个实验中,纸的情况比较特殊,开始时可能是浮的,由于它吸水性强,全部浸湿后就会沉入水底。在挑选材料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尽量选取生活中普遍的、常见的、但判断起来又有一定难度的材料:如回形针、铁钉、塑料尺、塑料棒、牙签、小木块等,除了教材中要求的这些实体塑料、金属、木材制成的小物体各两种外,还可以扩展一些,加入橡皮、橡皮泥、

13、蜡烛头、小石子等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更多不同的材料在水中沉浮的感性认识,更加有利于学生建立材料与沉浮之间的关系。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每种物体可多做几次。注意事项:1、在寻找材料时,应选择实心物体,避免使用空心材料。2、在将材料放入水槽时应缓慢将材料置于水槽中,并尽量处于水深的中心处,以免影响实验效果。3、实验完毕后清理实验台和材料。6、砖和陶瓷实验目的:1、使学生理解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2、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

14、情境。3、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并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实验材料:砖和陶瓷、铁钉、水、滴管等这个活动学生将探索砖与陶瓷这两种材料的特性。在生活中,学生对砖和陶瓷并不陌生,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前面四课观察检测材料的技能来观察、研究砖和陶瓷的特性。也就是组织、引导学生观察砖和陶瓷的硬度、吸水性、柔韧性以及在水中的沉浮能力。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呢?我认为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了。所以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观察工具。7、谁流的更快一些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2、使学生理解公平实验,为

15、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3、使学生认识到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材料:水、食用油、洗洁精、玻璃片、滴管等在教学时,我们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来观察、比较水、食用油、洗洁精三种液体的流速。既然是比赛,就要有公平性,可以让学生来制定比赛规则,其实这就是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在实验方法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比赛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几种:1、在纸杯底打洞,看水、食用油、洗洁精谁先流完。2、让它们从倾斜的玻璃片或纸片上流下来。3、使它们通过一样长的吸管,比较流速。4、把试管倾斜,看谁先从试管底流到管口。8、比较水的多少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液体具

16、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2、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3、使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实验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玻璃杯、量筒、纸带、透明胶等水的多少的比较,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这个实验不仅要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活动,重新经历人类发明量筒这种测量液体体积工具的过程。在学生经历量筒的发明过程中,他们对量筒的单位(毫升)产生的意义也会有所认识。在测量水的多少的时候,学生要自己画刻度尺,自己

17、制定测量单位,然后用自制的量杯去测量。由于学生各自画的刻度不同,测量结果就不会相同,那么测量结果的不统一就必然产生如何统一测量单位的问题,毫升就是统一测量单位的结果,这一切都跟量筒发明之初是极其相似的。在学生比较水的多少时,要鼓励学生想出多种办法来比较。除了教材上列举的方法:用容器来比较水的体积(用大杯量,用小杯量,或用瓶子量)。学生还可能会想到:把水倒入有小孔的杯子里,比比谁先流完;加同样有色物质在水中,比较瓶中水的颜色深浅等。在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的同时,也要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方法中,有的方法是简便的、有效的。通过简便的方法比较出了哪瓶水最多,那么它比其它瓶里的水多多少

18、的问题就自然产生了 。针对这个问题教材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用杯子量,多几杯?如果多出来半杯怎么办?用更小的杯子量,又会怎么样?没有更小的杯子怎么办?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能使学生理解杯子上的刻度线,也就是测量单位的产生和意义。下面的活动就是学生在纸上画刻度线,然后贴在杯子上,再用杯子量一量瓶中的水各是多少。学生在画刻度线时必然会产生线距不同,即测量单位不同的问题。学生在把画有刻度线的纸条贴在杯子上时,也会产生测量的起点问题,即纸条上的刻度线是否对齐杯底,是否有零刻度。这些问题都可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同。测量结果的比较是一件有趣的事,通过各组的比较,学生会发现测量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讨论这个导致结果差

19、异的原因对学生来说是更有意义的。这种误差的产生既有操作上的原因,也有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问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刻度,认识测量工具,理解标准测量。学生经历了前面一系列过程,教师再向学生介绍量筒,学生就会对量筒有更深刻的理解。由于学生刚接触量筒,老师们要重视量筒的规范使用,首先确定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什么;这个量筒最多能测量多少毫升的液体;测量时要将量筒放平;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9、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2、学生会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

20、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材料:塑料饮料瓶、吸管、橡皮泥、注射器等这个实验是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几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把水从瓶子中挤出来。这个活动就是让学生利用空气把瓶中的水挤出来,这对学生认识空气像石头一样是一种物质会有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会想到将空气通过吸管吹入瓶中,就会将水挤出来,可是如果瓶口不密封的话,空气随时都会跑出来,所以就要考虑橡皮泥的作用了。我们用橡皮泥将瓶口封住,这样瓶内的空气就被密封在瓶里了,再吹入空气,就会将水挤出来了。要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教材又安排了一个活动:杯子入水,杯

21、底纸巾不湿实验。这是一个空气占据空间的典型实验,是在上面的实验基础上展开的。这个实验要注意:纸巾要紧紧塞放到杯底,不能掉下来,将杯子倒扣入水中时不要倾斜。前两个实验都是验证空气确实占据着空间,那么第三个实验是使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空气可以被压缩到一个较小的空间或扩张到较大的空间里。而固体、液体一般情况下都能保持占据空间的大小(体积)不变。操作方法:用两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活塞,再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上拉活塞。注射器的活塞向下压或向上拉,会导致注射器中的空间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观察到水的体积不会发生变化,而空气占据的

22、空间可以被压小或拉大。在操作时,两次实验要用同样大小的力,以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同时为了防止空气从注射器管口跑出,不要用太大的力进行实验。在实验中,会有停止用力后有一股力让活塞恢复到原来位置的现象。这里教师不需要向学生解释,只肯定学生的观察结果就可以了。10、空气有重量吗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2、在称量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材料:细木条、细线、橡皮泥、气球、天平、砝码、镊子、皮球、打气筒、气针要测量空气的重量,首先要自制一个小天平。方法是:在一根细木

23、棍上用尺子确定一个中心点,并做上记号。再在细木棍中心点及两端按上图钉,这样既方便挂取气球,又可防止在挂取过程中移动气球的位置,产生误差。小天平制好后,在一端拴上一个没充气的气球(用活扣,不要打死结),另一端拴上笔帽或垫圈、橡皮泥等重物,再提起系在木棍中点的细绳。这时要调整小天平,使其达到平衡。调整小天平的方法可以移动图钉的位置,也可以给两端加贴橡皮泥。调整好天平后,把小天平上的气球取下来,充气后再挂上(这个气球最好选取大一点的),小天平的气球一端会有一点倾斜下沉。一只气球充气后如达到篮球大小,其重量可增加约11.5克,这么一个较小重量引起的变化,是需要学生细心观察才能发现的。要想使实验效果更加

24、明显,就需要改进实验方法。教材中列举了两种实验改进的方法,一是多挂几个气球;二是把气球吹得更大一些。另外要保证三条线绳的位置在对比前后要保持一致,这样才不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多挂几个气球是一种易行的操作方法,如果同时挂上三个气球,实验效果会更加明显,有利于学生认识到空气有重量,另外还可以直接将三个气球挂上,观察挂上后的小天平的状态,然后再将三只气球中的气都放掉,观察小天平的状态。教材安排的下一个活动是用实验室的托盘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用托盘天平称皮球的重量,会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有重量,同时也会加深对天平这种工具的认识。这个实验的具体方法是,先称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的皮球的重量,然后再用打气

25、筒给皮球充足气,再次测量皮球的重量。充足气的皮球重量增加了24克,普通天平(带游标)就可以测出。这个量化结果是空气有重量的有力证据,也可以说明空气很轻。这个实验可演示,也可以分组,但最好是演示,因为天平的操作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三年级下册11、测量水的温度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2、使学生知道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是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3、是学生会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6、刻度值在零下20摄氏度110摄氏度)用于测量水的温度。4、培养学生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实验材料:冷热不同的水、玻璃杯、水温计等在前面一课中,学生已经对温度计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本课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度。要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在选择时主要是考虑温度计的测量值区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C100C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C100C范围的温度计。选择好温度计,就要正确的来测量水温,在测量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因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是以模仿为主的。教师如果操作不规范,学生就很难学会准确的操作方法。

27、在操作方法上,教材提供了一个正确操作的示意图,同时用文字表明了操作的方法及步骤: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教学时,教师可以边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边和学生一起分析,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理解每一条操作规定的意义。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两项操作实践活动。一、测量四种不同温度的水。二、每隔2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并记录。12、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C,水的温度下降到0C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

28、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2、使学生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3、培养学生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并使学生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实验材料:保温杯、冰块、试管、纯净水、温度计这个实验是使学生亲历水结冰的过程,水结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夏天学生经常会将水放入冰箱中,过一段时间就会结冰。但学生并没有通过自己来改变外界的条件使水结冰,亲眼看到水结冰的过程。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比较清楚的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和温度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水如何结冰这一自然现象的直观认识。教材中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给出了这个实验的具体方法和实验要求。1、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的纯净水,

29、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保温杯(或在普通塑料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测试管里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这个实验需要较长的教学时间,为使实验效果明显,建议尽量使用纯净水(水中杂质少,容易结冰),水量不要太多,8毫升左右即可,盛水的试管应选择细而短的。选择细的试管做容器,有利于热传递,加快水结冰的速度;选择短的试管,可方便观察试管中的水的变化及温度计的读数。另外,冰块中加的食盐,也要尽可能多些。13、冰融化了实验目的:

30、1、使学生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C,冰的温度升至0C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C,直至完全融化成水。2、使学生知道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3、使学生能够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冰块的方法。4、使学生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使学生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实验材料:烧杯、冰块、温度计、可封口的小塑料袋前节课中,学生们观察了水结冰的过程(液态水固态冰),这节课学生将经历对冰融化过程(固态冰液态水)的观察。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冰的融化。虽然冰的融化并不是稀奇的

31、事,但很少有学生观察过一块冰融化的全过程,更不会去测量冰块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这个活动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这样一个观察过程。教材上已经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观察、记录的步骤和方法。在测量冰、冰水混合物及水的温度时,还要观测周围空气的温度、紧靠烧杯外壁的空气温度、远离冰块处的空气温度。第二个活动是加快冰的融化。这个活动可以设计成比赛活动,促使学生们去思考和想出各种加快冰融化速度的方法以及其中的道理。学生们为了尽快融化冰块,可能会想出很多方法,如:在两手间来回摩擦冰块;轮换着将冰块捂在手心里;把冰块放在屋内温度较高的地方等等。学生间的彼此竞争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选择最快的融化冰块的方法,进一步强化热量

32、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重要因素的认识。时间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分钟盛水烧杯内空气温度紧靠烧杯外壁空气温度远离冰块处空气温度14、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2、使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3、使学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实验材料:不锈钢长柄汤勺、蜡烛、火柴等这个实验就是让学生探究这样的问题: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给水加热是否能加快水的蒸发?要探究这个问题,就要做个对比实验: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3分之2的水。把其中一只勺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只勺则放在蜡烛

33、火焰上加热。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放在蜡烛火焰上加热的水里不多时就会不断地冒出气泡,水上方空气中有许多白气。过几分钟后,钢勺里的水就干了。而另外一只不加热钢勺里的水量减少的不多。这样就证明了加热可以加快水的蒸发。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注意事项:1、用布或胶带将钢勺的长柄缠住,以防烫伤。 2、不要靠近正在加热的钢勺,以防被开水溅伤。 3、用火焰的外焰加热,节省时间。在磁铁单元中,需要磁铁的数量和样式较多,如果实验室磁铁数量和样式不多,教师可以动员学生寻找一些磁铁。学生带来的磁铁往往是生活用品上的,这些磁铁磁力强,形状多、磁极无标

34、记,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教师也要留心搜集一些磁铁,报废的扬声器、柜门或房门上的磁吸、磁性擦玻璃器、小电动机等还可以买一些白板用的小磁贴、柜子磁吸拆用里面的磁铁也是办法之一。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中就要观察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了解磁铁被使用在很多地方,要根据需要选用磁铁。有了前面学生搜集磁铁的经历,对这里的教学就有很大的帮助。学生是初始接触磁铁,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引入环节中,可以利用磁铁做些有趣的小演示实验。如空中悬针、奇怪的纸盒子、遥控小车、悬空的圆环。15、磁铁的两极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称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

35、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2、使学生会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3、使学生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实验材料:小钢珠、大条形磁铁、回形针、没有标志的磁铁、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等。本课的开始设置了一个小实验情景,就是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钢珠,小钢珠总是被吸引到磁铁的一端,就是用手把小钢珠放在磁铁中间,它也会很容易滚到这端或那端,而吸在两端的小钢珠再不会滚到中间去。这个小实验可以使学生作出假定性解释:磁铁两端磁力可能大些的猜想。下一步就是想办法检验这个猜想。到底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呢?我们选择大的条形磁铁来做这个实验,把这块磁铁分成4段,5个点,分别是A、B

36、、C、D、E,然后将每个点的下方分别吸上回形针。实验结果很明显,A、E点吸上来的回形针最多,结论也就不难得出了。在对磁铁两极的研究中,让学生手握两块没有标志的磁铁,将它们的两极相互接近。学生通过用两只手握住磁铁两极去相互接近,让两只手去感觉两块磁铁接近时产生的力,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会感到中间有一股力量挡着,往两边推,学生还会感到手会抖,中间有一股力量使它们一下子就吸上了学生充分体验了力是相互的。16、磁力大小会变化吗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2、使学生能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学习改变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方法。3、使学生体会

37、细致、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实验材料:多个大小相等、磁力大小一样的环形磁铁;杯子或其他支撑物、薄木片、回形针、透明胶等一个磁铁如果没有受到敲击、高温或强磁场等影响,磁力大小一般是不会改变的。但是两个或多个磁铁组合在一起,磁力大小就会发生改变了,有的磁力会增大,有的磁力会减小。这个实验要引导学生研究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不会改变的问题。教材选用小环形磁铁做实验,是考虑到用这种磁铁比用大磁铁容易操作,特别是多吸几块磁铁的时候。具体方法:在两个倒扣着的杯子上放一条并不厚的木条,在木条上面放磁铁,磁铁隔着木条吸一根用回形针弯成的小钩,在小钩上挂回形针。挂回形针的多少能表示出磁力的大小

38、。注意事项:1、几个磁铁的磁力大小要相同。形状、大小相同的磁铁,磁力大小并不一定相同。我们需要磁力大小基本相同的磁铁做实验。教师课前可用简单的方法检查一下磁铁磁力的大小,分一分类,以保证同一小组的磁铁磁力大小基本相同。2、测量磁力大小的方法要保持相同。这个方法相同是指放磁铁的薄木片不变,用同样的方法钩住回形针,使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等,否则就看不出数据变化的规律。这个测量磁力大小的实验,可以根据所使用磁铁的磁力大小,选择调节木片的厚薄,使实验中挂回形针的多少比较适中,吸太多了不好挂,吸太少了数据不便比较。承载磁铁的木片要长一点,杯子或其他放木片的东西要高一点,便于操作挂回形针。要指导学生把回形针

39、先挂在钩子上,再把小钩子往磁铁上吸。要具体、细致地指导学生做一个磁铁能吸多少个回形针的实验,然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实验。要提示学生,最好把实验用的第一个磁铁始终放在最底下,后吸上的磁铁依次往上叠,避免因磁铁磁力大小差别带来的误差。教师要自己先做一遍,以便发现问题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在做的时候,可以把实验扩展一下。除了用环形磁铁外,再用条形、蹄形磁铁试试。1、环形磁铁环形磁铁的两个磁极一般在两个圆面上,让环形磁铁异极相吸在一起,磁力会增大一些,但不是与磁铁个数成倍地增加;把环形磁铁同极相对着强行粘在一起,磁力会减小。2、条形磁铁让条形磁铁异极相吸,磁力会增大;把同极相对强行粘在一起,磁力

40、会减弱。如果让条形磁铁并列着异极吸在一起,磁力会大大减弱;而并列着同极强行靠在一起,磁力会有很大的增强。3、蹄形磁铁蹄形磁铁异极吸在一起,磁力会大大减弱;如果并排着同极强行靠在一起,磁力会有很大增强。四年级上册:17、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目的:1、使学生了解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2、是学生会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3、使学生体验到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材料:食盐、沙子、面粉、烧杯、搅拌棒、滤纸、铁架台、漏斗等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

41、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本课教材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方法很简单,取一小勺食盐,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将食盐换成沙,按照同样的方法做上面的实验;换成面粉,再做一次。为了使实验现象对比明显,这里要使用淘洗干净的沙粒。沙和食盐在水中的变化不同是明显的,面粉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问题面粉到底是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的?教师要告诉学生两种观察方法,一是对着光线观察混合物的颗粒,可以发现水中的面粉颗粒,但不能够看到水中的食盐颗粒。二是静止后观察。可以发现沙和面粉都会沉降到水底,而食盐不会。这两种观察方法指向溶液的

42、两个特点(1)溶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2)溶液的稳定性。接着,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种新的观察,也就是第二个活动,通过过滤观察面粉、食盐是否溶解于水。这里的过滤实验,学生是第一次操作,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演示,特别是折装滤纸的方法要做示范。将滤纸对折成半圆,再对折成四等分,然后打开成一边为三层、一边为一层的圆锥形体。把圆锥形的滤纸尖端向下,放入漏斗里,然后用手压住滤纸,用水润湿,这样就做成一个过滤器。滤纸紧靠漏斗内壁,漏斗下端的管口尖端一侧紧靠烧杯的内壁,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18、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能溶解

43、于水。2、使学生能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会做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3、使学生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天平、食盐、小苏打、汽水、注射器、胶塞等食盐和小苏打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物品,而且比较相似。要研究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关键是要强调如何使对比过程公平。要做到两杯水必须一样多(20毫升),每次分别加入烧杯中的食盐和小苏打要一样多,要同时用搅拌棒进行搅拌。实验的过程尽可能科学规范,比如:要等第一份加进去的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了,才能加下一份,直到食盐和小苏打都不能溶解了,再进行

44、纪录比较。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做下面的实验。观察一瓶未开启的汽水,摇晃一下汽水瓶,会有许多气泡;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三分之一管汽水,再用胶塞封住管口,慢慢的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再慢慢的往回推,反复2次3次,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气体既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19、溶解的快与慢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2、使学生能够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3、使学生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水槽、冷水、热水、食盐、方

45、糖等。这个实验同样是对比实验,前面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对比实验,对怎样控制变量已经掌握了,这个实验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了。这个实验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一个是探究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一个是水的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的结果对比是十分明显的。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指导,使实验尽可能的科学、规范,甚至要注意到指导学生如何投放食盐、如何进行计时等。在使用冷热水做实验时,如果使用的是原来的杯子,要强调把杯子里的溶液倒掉,洗干净,使用热水需强调安全,所以教材上建议用60度的热水。下一组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是模仿着前一组实验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和研究,教材中提示了一些实验中的注

46、意点,这里不再介绍了。最后的吃糖块比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同样强调了活动的规范性。20、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2、使学生能够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3、使学生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研究溶解问题的兴趣;严格规范进行实验操作,实事求是地观察纪录。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药匙、天平、食盐等“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很难使学生着手进行研究,必须把它转化成可操作、可研究的问题。所以这个实验应该重点解决:(1)一杯水是多少水?(2)如何加放食盐?(3)如何进行称量和纪录?引导学生

47、制定出研究计划。首先这一杯水最好全班统一定为100毫升;每份盐也要一定,称量每份5克或10克。或者是用一样的药匙进行投放食盐,但要控制每勺放入的要一样多;溶解时一定要溶解完第一勺,再放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了为止,数好一共放了几勺,最后不能溶解的那勺不能算。然后称称这些勺的食盐共多少克。如果学生都是按规范操作的,各组的结果应该非常接近,学生就有可能注意到溶液的“饱和”状态,甚至可能形成“溶解度”的前概念。21、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2、使学生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3、使学生体验到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

48、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实验材料:浓盐水、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等这个实验是指导学生做加热蒸发皿中的浓盐水实验。因为学生是第一次自己使用酒精灯,教材中对酒精灯的火焰分层、点燃酒精灯的方法作了详细说明,强调使用过程的安全,还提示了酒精在灯外燃烧时的应急处理方法。了解了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后就可以组装这个实验了,把酒精灯放在三角架下面,把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面,石棉网上放装有约10毫升的浓盐水的蒸发皿。然后点燃酒精灯,要求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是为了防止把蒸发皿中的食盐烧焦,影响后续的观察活动,同时也是为了避免食盐晶体飞溅出来,造成烫伤。22、

49、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2、使学生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3、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实验材料:钢尺或塑料尺、厚硬皮书这个实验学生将探索可以改变振动长度的物体尺子的声音。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观察到伸出桌外的长度不同,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同,会使它发出声音的高低发生变化,这就涉及到了音高的本质的探索。实验的方法很简单,将钢尺或塑料尺放在桌子上,将一端伸出桌面,另一端用一本厚的硬皮书压住,然后用力拨动尺子,观察尺子发出声音的音高。

50、不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进行观察。尺子可以发出完全不同的声音,一种是由尺子在桌子外的部分振动发出的,另一种是由尺子拍打桌子发出的。但是我们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伸出桌面的那部分尺子的振动上去,所以在实验中要强调尺子的一端要压紧,避免尺子与桌子撞击。虽然尺子发出声音在前两课学生做过多次了,但这一细节仍然是本课实验活动的关键,所以教师必须强调,如果强调不够,学生的研究就会走向偏差。2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实验目的:1、使学生理解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2、使学生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

51、比较。3、使学生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实验材料:土电话、一米长的铝箔纸、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音叉等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当声波碰到物体时,它们会使物体振动。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学生通过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的经验会让他们逐渐理解这一现象。土电话是学生们喜欢玩的,制作也很简单,用两个纸杯作为话筒和听筒,一根约5米长的棉线或尼龙绳作为电话线。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一端对着话筒小声说话,另外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另一端用听筒接听。然后再彼此交换听和说。在指导学生玩土电话的方法时,需特别强调,说

52、话人的声音的大小应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学生在玩土电话过程中要思考“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他们能感受到声音在棉线中传播的过程,初步形成对声波的认识。下一个活动是以铝箔米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等作为声音的传播媒介,让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它们传到耳朵中,来感受不同的物质可以传播声音,并比较不同物质传播声音能力的不同。方法:一个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物体音叉的柄,使音叉与物体接触或把物体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靠紧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拿音叉的同学尽量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须仔细听。在实验时要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穿过

53、所有的材料你们都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吗?2、你们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另外实验材料不一定拘泥于教材中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定,但要使用不同质地的材料。24、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我们耳朵里的鼓膜和气球皮一样,当外界的声音传到鼓膜时,它就会产生振动。2、学生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3、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实验材料:塑料杯、薄橡胶或气球皮、橡皮筋、音叉、少量的盐或细沙、纸屑这个活动学生将探索耳朵的重要部位鼓膜的作用,这个活动是利用模型对科学问题做出解释的典型实例。我们首先可以

54、利用一些材料制作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方法:在一个杯子口上覆盖一块绷紧的气球皮,并用皮筋绑紧,制成一个“鼓膜模型”。为了便于观察气球皮的振动,可以在气球皮上撒上少量的盐、细沙或纸屑。在气球皮的前方敲击音叉或其他发声物体时,要仔细观察气球皮以及上面的物体有什么变化。让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保持不变,用不同的力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有什么不同;在距离鼓膜模型远近不同的地方用相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观察到物体发声产生的振动传播到气球皮时,会使气球皮产生振动,当声音的大小远近不同时,气球皮的振动也不相同。从而推测出人耳鼓膜的作用

55、:外界各种不同的声音通过外耳传到鼓膜,鼓膜会产生不同的振动。四年级下册25、点亮小灯泡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2、使学生会连接简单电路;观察、描述和纪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像与推测。3、使学生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像与推测;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实验材料:小灯泡、电池、导线等要点亮小灯泡,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也许学

56、生们拿到导线、电池很快就能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但是他们并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的意义。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对电路中的材料及其结构进行观察和认识,那么了解小灯泡的结构是观察的重点。学生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后,再提供给学生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导线大约10厘米长,两端分别除去外包皮约1.5厘米;干电池是1.5V的;小灯泡最好挑选电压最低的那种,这样连接在电路中比较亮,容易观察。有了这些材料,学生们就可以尝试着点亮小灯泡了。同时应该让学生了解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电流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才能使灯泡发光。在此基础上,教材提供了四种连接方式,这四种连接方式比较

57、典型,让学生都要尝试连一连,知道哪种连接小灯泡亮,哪种连接小灯泡不亮,比较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加深对电路的理解。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亮)2、导线连接电池铜帽和底部的锌壳,小灯泡只有锡粒端接触电池铜帽。(不亮,短路)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和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锌壳接触。(亮)4、导线连接小灯泡螺纹与电池旁的外壳,小灯泡的锡粒端接触电池铜帽。(不亮,断路)26、简单电路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知道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2、使学生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3、激发学生对电探究的兴趣,发展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