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周大新的长篇小说安魂摘 要安魂是周大新在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中,以泣血的笔触所创作出的表达父子深情的一部小说。他隐忍着生与死相隔的思念,跳出个人的情感,通过想象构建了一个有秩序的天国,描写了自己对于死亡与人生这个永恒话题的感悟。关键字:安魂;周大新;死亡;父爱AbstractIn Requiem, Zhou Daxin,in the great sorrow brought by the loss of his son,writes about his parental love for his son with tears and a bleeding wound in his heart.
2、He bears reminiscences in his mind only although he is eager to meet his son who is separated from him by death.He transcends his personal feelings,builds an orderly paradise with his imagination,and describes his understanding of an eternal topic,death and life.Key words: Requie ;Zhou Daxin ;death
3、;fathers love一 冲突下的父子情周大新是一位失独父亲。29岁的儿子因患脑癌不幸去世,这对于他来说,无疑于从身体里抽走了半条命。他无比思念儿子,但却天人相隔,为了让自己从悲痛中慢慢地走出来,历时三年,他创作出安魂这部小说。该小说中让人们可以感受到那字里行间存在着的压抑的悲痛,字字注血;该小说也是释放作者感情的窗口,它将那些难以为他人道出的感情抒发了出来:“送儿子去天寿园歇息之后,我没法不回忆过去,回忆时,除了痛楚之外,愧疚一直在折磨着我。就是在那时我决定,我一定要把我这份愧疚写出来,要不然,我可能活不下去。”1小说书名叫做安魂,可以看出作者是想通过这部小说来给自己“安魂”。为了劝慰自
4、己,他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对儿子的回忆。也只有用这种方式,他才觉得创作这部小说没有那么艰难,好像儿子还在自己身边跟自己聊天一样,这比撕开自己内心的伤疤要好得多,心里多少也能得到一些宽慰。周大新在小说的扉页上表明了自己创作该小说的用意:“献给天下所有因疾病和意外灾难而失去儿女的父母。”不言而喻,他希望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安慰自己,更是要去安慰全天下和自己有着同样经历的人们,以给更多的“失独者”家庭带来一丝慰藉,用自己的亲身感受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从而得到心里宽慰。据统计,迄今为止,我国的失独家庭已经超过了百万之多,这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冷冰冰的数字,可是这些数字背后,存在的那些令人揪心的痛楚是很多人无
5、法理解的。当父母看着孩子生病,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时候,常常恨不得自己躺在病床上代替孩子受苦;当父母知道孩子突发意外撒手人寰,自己却无能无力拯救时,他们痛不欲生。孩子的生命再也回不来了,自己以后的人生就要生活在痛苦之中,周大新以一个经历过失子之痛的人的身份用小说道出了自己的体会,道出了天下所有失独者家庭的心声。在安慰失独者的同时,他也写出了自己对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见解,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作家对社会问题的人文关怀。安魂与周大新的其他小说不同,他的其他小说表达的多是他对生的理解,以及如何追求幸福观念。安魂则写了他对死亡的理解,教人们如何去对待死亡这个人生的结局。中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字,
6、人们对死亡有太多的疑虑和恐惧,人们很少去谈论关于死亡的话题,甚至连车牌号、手机号里面有4这个数字都不愿意。但是这又是我们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每个人都应该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有所理解。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像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2当孩子们问父母:“人为什么会死?”及“人死后去了哪里?他还会回来吗?”等问题时,父母的回答总是搪塞回避或者胡编乱造地告诉孩子们:“他睡着了”、“他去了很远的一个地方”。这些回答其实并不能解决孩子心中对死亡的疑虑,甚至父母自己心中也在疑虑、害怕、逃避这个问题,这就造成了一代又一代对死亡这个话题的视而不见。在西方,死亡教育已经很成熟了,他
7、们用各种各样的书籍及学校教育来引导人们如何去面对死亡,让人们“明白死亡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生命有开始有结束,这是生命的定数,生命到了这里,就该让它自然地离开。”4萨瓦特尔说:“正是对死亡的意识,使生命变成一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严肃和值得深思的事情。也正因为有死亡的意识,生命才变得神秘和令人敬畏,变成一种我们应为之奋斗、为之努力、为之思索的宝贵的奇迹。”5在文学作品中,描写生命积极向上的很多,但直视死亡的作品却很少。周大新在安魂中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对社会进行死亡教育,他对死亡的理解和西方人所理解的一致,那便是向死而生。在小说写到儿子与父亲的对话可以看到作者对死亡的理解是这样:“每个生命,都是
8、由一个无任何欲望的安静状态起始的······”“生命的终点和起点非常相似,”“这段路程很像一个圆形跑道”“人从虚无中来,又向虚无中去,轨迹是一个圆圈呀······”3 说明生命从有到无是一个轮回。在小说章节的安排上,作者也采用了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来做目录,即中间开始,最后又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循环。儿子的生命虽然在阳世结束,但或许又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延续。周大新的向死而生是为了让人们坦然面对死亡,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每一天,心存感恩之心,关爱他人。安魂中最令人动容的,便是那深沉的父爱。
9、小说开篇就直述了作者这位失独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从2008年8月3日这天起,他便与儿子天人永隔,他再也听不到儿子回到家喊父亲的声音,家里也不再有儿子的身影,儿子的去世对于这位已到知天命之年的父亲是那么残忍!他无法接受,内心无法平息,他抱怨上天的不公:“我们没有做过任何该遭惩罚的事。凭什么要给我这样的回报?!这有违常理!这不公平!”3几个感叹号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沉重的一击,丧子之痛溢于言表。面对死亡,儿子则是和父亲持相反的态度,由最初害怕死亡到最后的坦然面对死亡,他始终抱着一种坚韧的态度对待疾病,用一颗洒脱的心面对现实。父亲悲叹命运的不公,不满老天为何要夺走了儿子如此年轻的生命;儿子则不断安慰父亲
10、,努力让他平静下来,让他接受自己已经去世的现实。儿子告诉父亲:“人生就是一个向死的过程,我的人生过程不过是缩短些罢了。”3 “缩短些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倘若我再多活几十年,你尝过的那些生存压力之苦、撑持家庭之苦、人生奋斗之苦我不也要去一一品尝?”3人从一出生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只是有的人时间早,有的人晚,但无论如何总是要面对的。作者的儿子坦然认为自己的死亡也许是天堂需要他这样年轻的灵魂,需要他去做一些别人做不了的事情。他的内心平静而又坚韧,这给父亲注入了很多无形的力量。从写作手法来看,该小说是现实与虚构的结合。它的前半部分的内容完全来自于作者的真实生活,“回忆”是它的基调。人常说,父爱如山,父爱
11、是博大的、刚强的,表达方式与母爱不同。安魂的字字句句中流露出来的父爱令人动容:“带上你去卧龙岗看诸葛亮的草庐,看汉画像馆;看张仲景的塑像······”3 这每一件都与儿子相关。儿子患脑癌去世后,作者把儿子得病的原因都归结于自己,他后悔儿子在出生时,他没能早点回家把妻子早早送进医院,导致了儿子的出生遇到难产,是医生用产钳把儿子夹出来的,他认为这可能对儿子的大脑产生了伤害;他后悔儿子满月之前,最需要营养,但自己却没把孩子的营养跟上,他认为这造成了儿子的免疫力下降;他后悔自己当时没能把假期延迟,没能多照顾孩子几天,这可能是导致儿子得病的原因
12、;他后悔自己当初不该在儿子半岁时打他,在儿子四岁时不该不给儿子买变形金刚,让儿子伤心;后悔当初不该让儿子上那所过于拥挤的小学,不该因为儿子多花5块钱请同学吃饭而打骂他、不该因为儿子打游戏将儿子独自放到河滩里转身就走这些后悔之言让人们体会到了他对儿子的爱之深,责之切。他无法将儿子的病痛转移到自己身上,只能通过不断自责才能让自己心里替儿子分担一些痛苦。从小说看出,周大新在知道儿子得病后,他既要瞒着妻子和儿子,又要压抑得知儿子病情的痛苦,他没有倾诉的人,只能自己一个人承受。为了给儿子治病,他“得知有个美国留学的医学博士研究出了一种能治疗的药物,一针二十几万人民币时,便发疯的想通过写小说挣到200多万
13、,保证儿子活到更大的岁数。”3 但当这种药物失效后,他又去了解治疗脑癌的其他方法,可以说能试的方法他都一一去尝试。他每天陪儿子去练郭林功1,其中的辛苦外人难知。即使这样,儿子病情还是没有得到改善。当权威医生告诉他,他儿子的病无法医治后,他并没有放弃,也没有丧失陪儿子一起去战胜癌症的勇气,哪怕有一点点希望他都觉得是曙光。周大新是军人,是无神论者,在理性与非理性的思想斗争中,为了能治好儿子的病他相信这个世界有奇迹,当他听说有一个来北京卖菜的老太太有特异的和神灵想通的功能,便急急忙忙地请了过来给儿子施法,想要借神灵挽救儿子,那时的他已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迷信者,任何一个能治儿子病的消息他都会相信,他
14、又携妻子到十字路口去烧黄纸“驱邪”。可以说周大新的家庭是当代患癌家庭的缩影。在现实生活中及电视和网络中,人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得到治癌的信息时,不论真假都要去尝试,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治病的机会,于是对偏方、祷告等,即使倾尽钱财也在所不惜。周大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遭受病痛的折磨却无能无力的那种痛苦时,当人们看到他儿子被癌症一点点吞噬着生命却束手无策时,都会心碎。在周大新与儿子之间,也有无法避免的父子冲突。小说在前半部分并没有像其他小说那样,尽可能地将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进行美化描写,而是毫无保留地把作者自己在管理儿子方面的性格缺陷暴露出来。他承认自己一直以来对儿子没有采取正确的管理方式,于是他进行
15、了忏悔。这些冲突来自于父亲自以为正确的对儿子人生道路的安排,他给儿子做决定之前很少去询问他的意见,也很少站在儿子的角度替他考虑,理解他心中的想法。在儿子尚未有独立意识时,他因为儿子无意识地打翻墨汁而打了他一巴掌;和很多家长一样,他“对儿子的批评多于表扬,在发生什么事后总是习惯性的先看儿子身上的不足和缺点,总爱说孩子不如这个不如那个,心上总认为严对儿子好。”3 他的观念里总怕表扬会引起孩子的骄傲情绪,所以就忽略了对儿子的鼓励与表扬。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一直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但是没有掌握好度;他干预甚至插手儿子人生道路的选择,逾越了当父亲本来的责任;小学时,当儿子被体校老师选为体育生测试时,他
16、听说后,就立刻去阻止,因为他希望孩子将来能进入官场,他觉得官场才是一个男人的正经职业,从而不去征求儿子意见而坚拒测试;在儿子小学升初中之前他就给他定好学校,要求他考当地的重点中学,又一次不考虑儿子的想法;高中分科时,儿子想学文科,他却又武断地替儿子做决定,让儿子选择工科;在儿子谈恋爱时,他又给对儿子选择恋爱对象,并想方设法破坏儿子在女朋友心中的形象,同时又托关系给儿子介绍其他的女朋友。像这样在儿子每次面临选择的关键口,他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儿子身上,他儿子心里尽管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向父亲妥协,父子之间的冲突因此越发明显。当我们读到小说写父子冲突的内容时,很多人可能都有共鸣。许多家长和孩子的冲
17、突,不同于西方家庭。中国人自古至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大有作为,光耀门楣,当官从政的理念根深蒂固,认为只有当官才能受到别人尊重,所以一心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从政做官,这种教育过早地对孩子设置了很高的希望和目标,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此为他们筹谋策划每一个人生方向,总担心孩子自己的选择会给他带来一生的后悔,总认为自己作为父母有责任不让孩子做出后悔的事情。这种初衷当然是对的,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但是很多父母却忽略了一点,每个孩子的天性是不同的,他们有不同的发展方向,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并发展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上越走越远,而不是把孩子套在一个
18、模子。我们认为这样的孩子内心可能是不幸福的,虽然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内心却有很多压抑着的痛楚。周大新借这部小说在反省自己的时候,也在劝告更多已为父母或者即将为父母的人们,他们应该理解孩子并尊重孩子的选择。二 天堂的“安魂曲”周大新创作这部小说不仅仅是想写出对儿子的爱,他没有忘记自己虽然是位父亲,但同时又是一位作家。身为作家,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对这个社会有一些启示。“作家该用自己的笔对人类的完美状态做出自己的描述,指出什么是完美的人,什么是完美的人类社会,什么是完美的人类生存状态,从而去吸引人们向那个完美的境界迈进。”6近20年前,周大新这样要求自己。在这部小说中,周大新用文字创造出了这样一个近
19、乎完美的世界。只是那里并非人间,而是死后才能前往的天国那是儿子现在居住的地方,也是他自己的向往。从乙亥章开始,小说便进入了下半部分,是作者对儿子去世后灵魂的想象。儿子的生命虽然在我们这个世界结束了,但在周大新的笔下,它又在另一个极乐世界得到延续。这一部分在结构上借鉴了但丁的神曲,儿子去世后灵魂被一个“头罩白色丝巾的女士”带领着去了一个有秩序的地方,他放下了痛苦,放下了尘世间的一切。周大新构建的天国世界,“并不完全是基督教的天堂,而是融合了中国本土宗教、佛教与基督教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极乐世界。”7我们有时候会想人去世后到底会去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但那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片混沌之地,没有人在现实中真
20、正到过那里,那里是什么样子我们一无所获。但他为我们想象的这个天国井然有序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里是一个善恶分明、有情有爱的理想国,是由甄域、惩域、学域、涤域、享域、这几个区域组成的。在甄域中,每位到达天国的人要进行道德审判,根据自己在人世的所作所为被分为不同的灵魂,有犯了错事虽在人世间无人知晓但在天国却无法隐瞒的重污之魂、有因一点点小事被分为轻秽之魂,也有的被分为有冤之魂、有罪之魂、洁净之魂、微暇之魂等,每一个灵魂都被公正的区分开来。有些人以为在人世间干坏事无人知晓,殊不知在另一个世界每个人做过的事情都有记录,你是什么样的灵魂也就决定了你在天国的待遇,有罪之魂在特定岛屿接受惩罚。洁净之魂去往享域
21、得到享受,这和我们人世间说的因果报应非常相似。周大新认为儿子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并没有犯过什么过错,所以给儿子定为无暇之魂,同时在涤域给儿子安排了用录像记录别人忏悔的任务,儿子在现世没能好好的贡献自己,在天国则要继续实现他的价值。那些在人世间有过轻微过错的人都在这里洗涤灵魂,这些灵魂他们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因为一些事情迫不得已的犯了一点过错,有因偷吃了孙女的一块糖而忏悔的,有因多收了嫖客2000元而忏悔的妓女,犯的并不是违背道德的严重罪过,所以便只需坦然讲述自己的过错,懂得悔改便可到达享域。人世间有形形色色的人,大致也就分为这么几类,人们每天忙的都是如何让自己生存的更好,不断给自己定更高的目标朝它
22、前进,在前进过程中难免有诱惑阻碍着,但只要保持一颗向善的心就不会迷失自己,他想借这个天国引导人心向善,不论你做过什么事都是有记录的,现世得不到回报的去世后也要继续,即使你犯了什么错误但只要你心地向善也会得到原谅。灵魂在得到洗涤后便会进入另一个领域:学域。每个人在这里可以选择学习两类知识,一种是学习在天国享域生活的规矩,包括吃、穿、住、行、娱及歇息的方法;一种是学习自己喜欢做的一种甚至是几种事情的本领。在天国和尘世一样也离不开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但最大不同的是灵魂脱离了肉体的束缚,只需在乎自己内心是否充实,在这里你喜欢谁都是允许的,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没有现实欲望的牵绊做事情也更加专注也更
23、加惬意。在天国儿子也见到了已经去世的祖爷爷、祖奶奶、爷爷、奶奶、外公、舅舅等亲人,在这里也能继续感受人间未来得及感受的亲情,他不能照顾儿子,希望在另一个世界让儿子继续受到亲人们的关心和爱护,这对他来说是很大的慰藉。儿子在天国也不是彻底与人世断了联系,他可以继续和人世间的父亲通过特殊的方式互通书信,告诉他在天国的种种见闻,也可以在天窗看到自己的父母亲。作者这样安排让我们感觉儿子其实并没有彻底离开他们,只是去了另一个他们看不到地方继续生活,况且在天国儿子受不到人世间疾病的痛苦和折磨,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永无止境的学习写作,在这里也找到了自己的异性灵魂知己,了却了在人间的这一遗憾,作者让儿子在天国
24、遇到这么一份超越世俗的纯净的灵魂之爱,或许是对儿子在人间感情受到打击的弥补,也是作者对阻碍儿子谈恋爱悔意的弥补。这样的天国和人间相对比明显更受儿子喜欢,让现世的父亲多多少少也充满了向往与感激,也让那些失独父母心灵得到宽慰,自己的孩子并没有离开他们而是更好的在另一个世界生活,这样他们内心或许能平静一些。后半部分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周大新安排儿子与那些去世的名人对话,学习“对灵魂的访问之道”,让儿子与魏源、苏格拉底、爱因斯坦、弘一法师、莫扎特等先贤探讨关于灵魂价值、人面对苦难的态度、人为何要不停地互相比较等充满人生哲理的话题,“也是他长久以来一直思考的关于生命的终极意义。他希望儿子在天国仍能提高智识
25、,也借先贤之口诉说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引发人们对一些形而上问题的思考,而不是只关心手里的钱和头顶的官。”8。第一批便是去采访达尔文、哈雷博士,访问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达尔文讲述了自己追寻人类的由来的原因以及发现物种起源的经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智力不断提高,创造的东西也越来越高级。但是,达尔文也看到了这些发展的弊端,如果人类继续不加以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也许在未来的某一时候,人类也会面临灭绝性的灾难,终究是害了自己。周大新借达尔文之口道出“人最需要小心的,是人;人类最需要防范的,是人类自己······”3在追求人类来源问题的受访者还有法国
26、历史学家哈雷博士,他与达尔文不同的是,他反对物种起源论。他认为人类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因为他从不同国家的人类起源故事中发现这些传说起源是惊人的一致。他致力于人类是由上帝创造出来,但他又不满上帝创造出除了人类肉体之外的一些东西,比如贪欲、妒忌等,人世间有很多痛苦的源头就来自于这些东西,人与人之间互相伤害,玩尽阴谋诡计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周大新借书中人物之口这样感慨道:“大部分人还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同类,也没有学会正确对待其他生命,更没有学会正确对待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3如果人世间没有秩序那么就可能就会变成一个非常恐怖
27、的地方。周大新对社会人性的贪婪等私欲是非常排斥的,有很多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不择手段,也不惜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对这些人的行为周大新表明自己的态度,严厉谴责。周宁采访的第二批受访者是魏源、弘一法师和爱因斯坦。与魏源的对话是围绕“人活着的意义”展开的,魏源认为人从出生就要依靠本能想办法活下去,为自己找不同的理由支撑着不断前进,有的人为了亲人活着、有的人为了事业活着,不断给自己设立新的目标,但不论是用何种方式活着,都有属于自己特别的理由和价值,但是很多人在活着的时候总会想:一样是活着,别人为什么就生活的比我更好?这个问题便是周宁继续和弘一法师交谈所讨论的问题。人生起点不一样,有的人从一出生起点就
28、比别人站在更高的起跑线上,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为人处事自然和一些从出生就食不果腹的人大不一样;人生长度不一样,有的人活得时间长而有的人可能在人世间只活了短短几天;人生从事行业不一样,有的人在官场工作,有的人种庄稼。这些都是没法将人生去量化比较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条平行线,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家庭,互不干扰互不妨碍,所以人生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自己活的满足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但话虽这样说,人们还是无时无刻不在比较,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周宁与爱因斯坦的对话便由这个展开。周大新借爱因斯坦的观点说道,人们之所以喜欢互相比较,首先是一种本能的生存需要。你比别人智力高,你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报
29、酬;你比别人体力好,就可以比别人干更多的事情;你比别人长得漂亮,在择偶上你就有更多的选择权。其次就是鼓励,人们从小到大受到各种表扬,鼓励你比别人做的更好,希望你变得更加优秀,这些的来源之一就是比较。所以比较是无法避免的,但是要怎么样才能让比较不痛苦呢?那就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一是比谁获得的快乐和幸福多”,人活着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烦恼和痛苦,而是为了收获幸福,“二是比心灵的质地”,与人为善才会让心灵更加清澈美好。作者在这里借这几位先贤之口引导我们积极向善,我们每个人出生虽然不同,但我们只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那我们的人生活的就有价值,有意义,在生活会因为随时感到小确幸而满足。第三批采访名单是袁
30、世凯、苏格拉底、薛涛。袁世凯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反面人物,但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袁世凯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灵魂,他干过可圈可点的好事也干过很多坏事。袁世凯对于他做过的很多事情也是后悔不已,如果人生能重来一次的话,他的选择是去养牛而不是进入官职。可以看出其实他并不幸福,虽然他拥有权利、金钱和地位,但在官场上阿谀奉承、两面三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没有可以相信的人,这样被欲望充斥着的生活在天国的他是万万不想在经历一次的。与袁世凯充满欲望的一生相比的话,苏格拉底的一生则是清心寡欲。他一生都致力于自己精神的塑造,过着清贫的生活,探讨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在周宁问道他“你认为对人最有用的一条真理是什么?”他
31、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回答:“不加控制的欲望必会引来灾难!”人生的很多痛苦都来自于自己的欲望,欲望越膨胀人越会失去理智,袁世凯不就是一个例子吗?因为他那不加控制的欲望最终害了自己。第三位受访者是唐代诗人薛涛,她的一生也是过得非常辉煌,但是她却说如果人生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她希望做一位平凡的女人,相夫教子,在粗茶淡饭中享受作为一位主妇的恬然和快乐。作者安排第三批的受访者是让我们从他们身上吸取经验,“这一个人痛楚结晶的琥珀,或能擦亮他者的人生。”9人的一生是一条没有返程的道路,走过便不能再重来一次,纵使后悔也无法再弥补曾经,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的经营当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因为人的一己私欲使灵魂蒙
32、尘。周大新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欲望越少收获的幸福越多。紧接着周宁便去采访第四批受访者,分别是李南行、诺拉和莫扎特。李南行是个活了103岁的老人,年轻时曾考中了秀才,之后他放弃了继续考取功名而是当一位普通的私塾老师。他认为自己年纪轻轻便已经得到了值得他幸福的东西,一个秀才的名声,一个温暖的家庭,一个健康的身体,他希望能尽自己之力报答家庭。在选择自己的人生办伴侣时,他放弃了家境比他家好的姑娘,而是选择了一位邻村的一位家境平常的女子,也过得非常幸福。他的一生不争也不抢,懂得满足,或许也就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心态,才让他避免了很多祸事,活到103岁高龄,儿孙满堂,人生幸福,晚年颇有陶渊明之心境。他“见好就收”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才是人生的大赢家。接着便是采访诺拉,她是一位普通的清洁工人,她的一生经历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和磨难,从小父母意外去世、丈夫意外死亡、孩子因为遗传病导致智力受限,生活对她的打击次次都是致命的,但是她却没有被打倒,而是坚强的站了起来勇敢面对自己经历的一切,她知道抱怨毫无用处,与其自哀自怜不如勇敢的接受这一切。我们面对的困难和诺拉相比算得了什么呢?她尚且没对生活失去希望,我们又何苦因为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体身份认同与自我价值重构研究
- 团队管理考勤管理办法
- 文本分析技术在地质图处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 公司并购案例分析与策略讨论
- 河南招聘安全管理办法
- 团队人员协同管理办法
- 生产调度与资源配置优化策略研究
- 道德理性探析:疑与惑之间的关系
-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识别与防范策略
- 合肥租赁公司管理办法
- 成都盐道街中学实验学校数学新初一分班试卷含答案
- 【MOOC】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与案例评析-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上海大同初级中学新初一分班(摸底)语文模拟试题(5套带答案)
- 小猪佩奇中译英练习打印版
-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教案
- 20120309-奇瑞KD索赔培训材料(new)
- 社区获得性肺炎ppt
- 直流屏检修作业指导书(word文档)
- GB/T 19404-2003微波铁氧体器件主要性能测量方法
- GB/T 18418-2017家用卫生杀虫用品电热蚊香液
- GB/T 17456.2-2010球墨铸铁管外表面锌涂层第2部分:带终饰层的富锌涂料涂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