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_第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_第2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_第3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_第4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规划与管理桂 明 生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重要参考书目丁忠浩. 环境规划与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海热提 涂尔逊.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马晓明. 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郭怀成,尚金城,张天柱. 环境规划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叶文虎. 环境管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朱庚申. 环境管理学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第二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和原则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类型第四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发展趋势

2、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一、环境规划概念 按照环境科学大辞典(1991),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 环境规划的含义:(1)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要以环境资源为基础,只有资源满足要求,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制定的主要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没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可能编制出环境规划。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最终要通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的目标协调一致体现出来。(2)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环境规划就是解

3、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通过环境规划手段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达到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目的。(3)环境规划是环境决策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做出的决定。(4)环境规划的目的在于:为环境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控制环境污染,改善和提高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使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20世纪50年代“八大公害”事件,大力开展污染治理60年代末,70年代初陆续成立全国性环保机构70年代以后人们认识到需要对整个人类环境系统实行科学管理80年代对环境管理的理解主要停留在微观层

4、面和对环保部门的倚重上。90年代对环境管理的理解开始重视对人的管理。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环境管理概念是人类在与环境污染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环境管理概念的产生 二.环境管理的概念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其中 ,管理手段主要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5个手段;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第一节 环境

5、规划与管理概述环境管理的内涵 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宏观环境管理微观环境管理环境管理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总称。 是指在宏观环境管理的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治理问题,主体是环保部门二 环境规划的作用 (一)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思想的基本点是:环境问题必须与经济

6、社会问题一起考虑,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求得解决,求得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环境保护战略只是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原则、方针、政策、目标、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而要把环境保护战略落到实处,则需要通过环境规划来实现. 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三)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相协调。 (四)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五)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环境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三. 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一)环境规划是环境管

7、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二)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三)在现代环境管理中,规划管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四)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2.综合性3.区域性4.动态性5.信息密集6.政策性强7.可操作性8.广泛性和群众性第二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和原则 环境规划具有的整体性反映在环境的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环境管理与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的综合一体化,决定了它的整体性,这是环境管理的主要特征。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性反应在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影响因素众多、对策措施综合、部门协调复杂,

8、是自然、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相结合的综合体,也是多部门的集成产物 环境问题的地区性特征十分明显,环境规划与管理必须注重“因地制宜” 信息的密集、不完备、不准确和难以获得是环境规划与管理所面临的难题 目前国家现行的有关环境政策、法规、制度、条例和标准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准绳。 这是环境规划生命力的主要标志。主要体现以下方面:1.目标可行,即符合经济和技术支撑能力,经过努力可以达到;2.方案具体而有弹性;3.措施落实,最重要的是资金和工程配套措施的落实,并与其他建设规划相匹配;4。易执行;5.与现行管理制度和方法相结合;6.保证目标的先进性;7.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9、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2.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3.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5.系统原则;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第二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和原则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任务(一)环境规划的任务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2.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工业合理布局是区域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3.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产链” 污染工业的合理布局是区域环境规划中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4.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

10、良性循环6.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促进规划区域内为保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采取综合的环境工程措施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类型(二)环境管理的任务 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观念的转变是根本; 行为取决于人类的文化。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类型相互补充,构成一体环境文化建设是根本性的,具有长期性二、环境规划与管理类型(一)环境规划的类型 根据研究问题角度的不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1)按规划的主体划分-区域环境规划 区域环境规划既是制定上一级环境规划的基础,也是制定下一级区域环境规划的依据和前提。全国环境规划省域环境规划流域环境规划城市环境规划乡镇

11、环境规划厂区(如经济区)环境规划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类型 -部门(行业)环境规划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类型工业部门环境规划(冶金、石油、化工、电力、造纸等)农业部门环境规划交通运输部门环境规划, (2)按规划的层次划分宏观环境规划专项环境规划环境规划决策实施方案战略层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乡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规划微观层次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类型 (3)按环境组成要素划分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按环境要素划分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类型4、按规划期限划

12、分注:五年环境规划一般称为“五年计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实际上是五年计划的年度安排,它是五年计划分年度实施的具体部署,也可以对五年计划进行修正和补充。5-105-10年年年度安年度安排排1010年以年以上上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保计划按照规划期限划分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类型(5)按性质划分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部门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类型我国环境规划的层次结构国家环境规划部门行业环境规划省、市、自治区环境规划计划单列市环境规划地、市环境规 划区域环境规 划省、区、市部门环境规划县、区

13、环境规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重点污染源治理规划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类型(二)环境管理的类型环境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涉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1.按管理范围分类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类型流域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行业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2.按管理性质分类资源环境管理质量环境管理环境技术管理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类型3.按环保部门的工作 领域划分环境规划管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境监督管理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类型一、国外环境规划发展趋势 1、美国环境规划研究概况各州均设立环

14、境规划委员会有的成员是由下面推荐,州长委派,权力较大,工作很有成效 主要起顾问咨询作用, 成分较为复杂,工作效果较差第四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发展趋势环境规划发展趋势 美国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特点: (1)环境立法规划环境目标; 如,1975年美国联邦议会批准了环保署(EPA)提出的大气清洁法案及其修正法案。各州在研究中,都以EPA 规定的各阶段环境目标为区域性环境目标。 (2)进行环境预测,并提出优化方案; (3)研究能源与环境关系,并以能源研究作为环境规划研究的基础; (4)积极开展环境规划方法的研究。 总体上,美国的环境规划一般都是以区域性的环境规划为主。第四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发展趋势 2、英国

15、环境规划研究概况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部分郡着手开展环境规划。 英国环境规划的特点: (1)环境规划是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中,必须包括环境规划的内容,而且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也重视环境规划,甚至分区规划中也包括环境规划。 (2)新市镇规划中包括环境规划的内容。第四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发展趋势 3、日本环境规划研究概况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对福井工业区、鹿岛工业区等的环境规划先后进行了研究。 日本环境规划的特点: (1)保护人体健康重于经济发展,提出了在保护健康的前提下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 (2)环境规划中的防治重点突出; (3)重视直接的行政管理; 日本

16、污染防治的政策基本上是依靠行政指导来贯彻执行的。 (4)将“标准”作为基本的规划目标和规划手段。环境标准、排放标准环境标准、排放标准第四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发展趋势二二、我国环境规划发展历程及趋势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起始阶段(1973-1982年) (1)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提出了环保“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2)1974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提出了“五年控制,十年基本解决污染问题”奋斗目标. (3)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能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

17、“环境保护必须纳入经济管理的轨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要相协调”等观点逐渐被决策层接受。 (4)1982年初,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与山西省政府联合组成领导小组,按国务院要求研究制定了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经济规划该规划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环境保护等三个部分,这是环境规划的一大进步。第四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发展趋势 2、开阔发展阶段(1983-1992年)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召开,确定了“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三同步、三统一”方针; 1985年,国务院环委会在洛阳市召开了全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方针任务,明确了城市

18、环境保护要走综合整治的道路。 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保会议召开;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召开。 在这一阶段,有代表性的环境规划案例有: 安徽省马鞍山市的城市环境规划 福建省循州湾环境规划研究以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为中心开始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第四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发展趋势 3、转变发展战略、提高创新阶段(1993年至今) 1992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转发的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在第一条“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指出:“转变发展战略,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选择”。为此,必须重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战略方针。

19、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编制和实施发展战略时,要编制环境保护规划,.”。从此,环境规划开始了另一个新阶段。 1993年年初,在新的形势下,国家环境保护局推出了符合形势要求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技术大纲. 2000年年初,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地方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远目标纲要编制技术大纲,从指导思想上可以看出,中国环境保护规划又有提高和创新。第四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发展趋势第二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二节 三种生产理论第三节 系统理论第四节 控制论第五节 行为科学理论第六节 空间结构理论第六节 生态和环境经济学理论 宇宙飞船经济理论 增长的极限 19

20、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1992年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森林问题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全球发展战略目标全球发展战略目标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1960年美国学者鲍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指出我们的地球只是茫茫太空中一艘小小的宇宙飞船,人口和经济的无序增长迟早会使船内有限的资源耗尽,而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出的废料将使飞船污染,毒害船的乘客,此时飞船会坠落,社会随之崩溃。 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 核心: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规模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

21、载力 公平性原则: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平等、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平等、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不同国家和地区 目前的现状:占全球人口26%的发达国家所消耗的能源、钢铁和纸张占全球的80%左右。 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总目标。 分歧:一些发达国家强调世界各国对出现的全球环境问题和资源破坏负有“共同的责任”,发展中国家则坚持是“共同但又有区别的责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创新: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绿色GDP”“四倍跃进”以现有的一般能源和资源,创造出现状的两倍GDP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二节: 三种生产理论 物质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接受人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

22、将其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消费再生物消费再生物生活资料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该过程消费物质生产产出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所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质生产环节。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消费再生物人力资源生活资源人力资源消费废弃物第二节: 三种生产理论 环境生产:指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

23、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生活资源人力资源消费废弃物生产资料加工废弃物第二节: 三种生产理论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生活资源人力资源消费废弃物生产资料加工废弃物消费再生物生活资料三种生产关系呈现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即会危害世界系统的持续和发展第二节: 三种生产理论物质生产环节的基本参量 资源利用率指的是将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和从废弃物中取得的再生物转化为产品的比例。资源利用率高,意味着在产出同等产品时,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少,加载到环境中的加工废弃物也少。 产品流向比指提供给人口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与提供给环境生产

24、的产品的比例。 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对应于生产生活资料的总能力。 第二节: 三种生产理论人口生产环节的基本参量 人口数量 人口素质人口素质包括人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修养,决定了人参加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的能力,还表现为调节自我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 消费方式消费方式包含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和消费出口比三个基本分量。 第二节: 三种生产理论消费方式的基本分量v消费水准指个人消费物质资料(包括生活资源和生活资料),它和人口数量是决定社会总消费的主要因素。v消费入口比表示在个人生活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中,生活资源与生活资料之比。消费入口比高,意味着社会总消费中取自环境生产的生活资源较多,而取自物质生产

25、的生活资料较少,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生产的压力。提倡“适度消费”以提高消费入口比第二节: 三种生产理论消费方式的基本分量 消费出口比表示物质经人的生产环节消费以后,回用于物质生产的部分(消费再生物)与直接返回环境生产的部分(消费废弃物)之比。消费出口比高,表示转化为物质生产的资源比例大,成为环境污染物的比例小,有利于减轻对环境资源生产力的压力。提倡“清洁消费”以提高消费出口比第二节: 三种生产理论环境生产环节的基本参量v污染消纳力 指环境接受从物质生产返回的加工废弃物和从人口生产返回的消费废弃物,环境自身消解这些废弃物的能力v资源生产力 指环境产生或再生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料的能力第二节: 三种生产理

26、论三种生产的协调(1)关于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只是针对物质生产活动中的产品加工过程应增加下述两方面:一是公共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二是以产品为龙头的全过程环境影响评价(2)关于开展环境建设(3)关于协同三种行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4)关于建立新伙伴关系第二节: 三种生产理论 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要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1)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2)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3)要素之间的联系必须是相干性联系,即能产生整体功能。(一)基本概念第三节: 系统理论 由围绕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所构

27、成的整体环境系统。 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所能发挥的作用或效能,即系统从环境接受物质、能量和信息,经过系统的变换,向环境输出新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第三节: 系统理论 定义:指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客观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系统与要素的对立统一体。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如下: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系统是整体,要素是部分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系统支配和依赖要素相对性:系统和要素的区分是相对的2.要素第三节: 系统理论3. . 联系 定义:指一个要素的存在与变化同另一个要素的存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也称为耦合。联系可以分为两种:(1)相干性联系整体功能 (2)非相干性联系(如随机联系)联系的内容: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 第

28、三节: 系统理论4.环境 系统以外的部分称为系统的环境,它是存在于系统之外与系统发生作用的事物的总称,为系统提供物质、能量、信息或接受系统输出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和系统环境的分界称为系统边界。 系统对其环境的作用称为输出,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称为输入。第三节: 系统理论(二)系统的分类1.按构成系统的内容分为物质系统和概念系统2.按组成系统的要素性质分为自然系统、人工系统和复合系统3.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4.按系统的状态与时间的关系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5.按研究者对系统的认识程度可分为黑色系统、白色系统和灰色系统第三节: 系统理论1.按构成系统的内容分物质系统和概念系统

29、物质系统是指由客观物质组成的系统。 概念系统是指由主观概念和逻辑关系等非物质组成的系统,也称为人造抽象系统。第三节: 系统理论2.按组成系统的要素性质分为:自然系统、人工系统和复合系统 自然系统指由自然力而非人力所形成的系统。 人工系统指经过人的劳动而建立起来的系统,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由人们从加工自然物获得的人造物质系统;二是由一定的制度、组织、程序、手续等所构成的管理系统和社会系统;三是人造抽象系统,即概念系统。 复合系统指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相结合的系统。第三节: 系统理论3.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封闭系统指系统与外界环境无联系的系统。 开放系统指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

30、信息交换的系统。第三节: 系统理论4.按系统的状态与时间的关系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状态和功能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系统叫静态系统,也称为无记忆系统或稳定系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系统状态和功能要随时间而改变的系统叫动态系统,也称为有记忆系统。第三节: 系统理论5.按研究者对系统的认识程度可分为黑色系统、白色系统和灰色系统黑色系统是指研究者只知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但不知实现输入输出关系的结构与过程的系统。白色系统是指研究者不仅知道该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而且还知道实现输入输出关系的结构与过程的系统。灰色系统是指研究者对于系统实现其输入输出关系的结构与过程只有部分的知识,尚无全面知识系统。

31、第三节: 系统理论系统论思想(系统基本特点)1.整体性观点 2.相关性观点3.结构性观点 4.层次性观点 5.动态性观点6.目的性观点 7.环境适应性观点 第三节: 系统理论1.整体性观点 系统的整体性也称非加和性。含义:(1)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不同于其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的加和;(2)作为系统整体中的组成要素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与它们各自独立存在时有质的区别。 系统的整体属性与功能是由三方面决定的:(1)组成系统的要素的性质(2)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数量(3)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系统的结构第三节: 系统理论(二)相关性观点 系统系统、要素要素、环境环境都是相互联系

32、、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这一特征叫做相互制约的,这一特征叫做“相关性相关性”或或“关联性关联性”。 系统的相关性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相关性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性。 客观事物的联系包括客观事物的联系包括: 系统联系 结构联系 功能联系 起源联系 因果联系第三节: 系统理论(三)结构性观点 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即各要素之间的具体联系和作用的形式。系统的内部形式就是系统的结构。 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是系统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外界干扰的作用下,持续保持结构的恒定、有序,可以是静态的或动态的稳定。

33、第三节: 系统理论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体现在 :(1)结构与功能是相互依存的。要素与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要素与结构的外在表现。(2)结构与功能又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一方面,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整体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功能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反作用于结构。第三节: 系统理论(四)层次性观点 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低一层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本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系统的层次性具有多样性。 物质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不同层次具有质的差别。 第三节: 系统理论(五)动态性观点 考察系统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系统

34、的动态性观点。 对任何系统,系统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发展和变化,因而动态系统是绝对的。第三节: 系统理论(六)目的性观点 系统论的目的性观点是指系统依靠自身的固有机制适应、调节着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中的行为,保持自身的相对稳定性,从而保持系统行为的目的性。 系统论的目的性强调系统自身的固有机制(即反馈机制),把目的性与有序性联系起来。第三节: 系统理论(七)环境适应性观点 所谓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观点,就是当外界对系统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时,系统能经过处理,向环境输出新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将输出结果与系统预期的目标进行比较以决定下一步的措施,比较的结果,或可保持原结构、功能,或需要改变,以使系统与环境

35、相适应。 第三节: 系统理论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四种关系:(1)当系统与环境处于相互依赖的关系时,要考察环境对系统的输入或系统对环境的输出是否稳定可靠。(2)系统与环境的其它系统是否存在竞争关系。(3)环境与系统是否存在破坏关系(4)环境与系统是否存在吞食关系。第三节: 系统理论第四节:控制论(一)概念可能性空间可能性空间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面临的所有可能情况的全体,即各种可能状态的集合。 被控对象须存在多种变化发展的可能性; 目标状态必须存在于事物变化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内,并且是可以选择的; 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 控制能力是创造条件改变事物在可能性空间内的状态的能力。实施控制的必备条件 明确事物面临

36、的可能性空间; 根据确定的目标,在可能性空间中选择某一状态或某一些状态为目标; 改变和创造条件,使事物向既定目标转化。 人们根据确定的目的,设法改变和创造条件,对考察对象施加某种作用,使事物沿着可能性空间内某个确定方向或状态发展,这种作用就叫做控制。实施控制的三个环节控制第四节:控制论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叫做系统的输入;系统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叫做系统的输出。 系统的输入分为:可控输入(简称输入) 可控输入指在对系统实施控制时是可以进行调节的输入。不可控输入(简称干扰) 干扰会使系统产生偏离目标的运动,使控制结果与控制目标产生误差(目标差)。 控制的根本目的设法通过控制输入以得到符合我们愿望

37、的输出。 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第四节:控制论 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通过一定的通道反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用系统活动的结果来调整系统下一步动作的方法,叫反馈方法,其特点是根据过去的情况来调整未来的操作行为 根据反馈后果不同,可将反馈分为:负反馈:如果反馈倾向于反抗系统偏离目标的运动,使系统沿减小目标差的方向运动,使系统趋于稳定状态,实现动态平衡,这种反馈为负反馈。正反馈:如果反馈的结果是倾向于加剧系统正在进行的偏离目标运动,使系统沿增大目标差的方向运动,使系统越来越不稳定,最终导致系统的解体或崩溃,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 反馈第四节:控制论二、控制方式与控制系统(一)控制方

38、式(一)控制方式 简单控制不考虑系统承受的外部干扰和控制对象执行控制指令的效果,只根据控制目标的要求以及对象在控制作用下可能行为的认识,制定控制指令,而且要求受控对象忠实执行指令。 补偿控制根据控制目标来制定控制指令,同时要适时监测外部干扰,并考虑为抵消干扰可能增加的控制因素,而且要反映在控制指令中,通过控制把干扰的作用取消掉,这便是补偿控制。 反馈控制监测受控对象的运行状况,把输出变量的信息,反向传送到输入端;然后通过控制机构分析能够体现目标要求的控制变量与反馈信息进行比较,找出误差;再根据误差的大小调整控制指令,改变对象(受控对象)的运行状况,逐步缩小乃至最后消除误差,达到控制目标。 第四

39、节:控制论敏感环节:负责监测和获取受控对象和环境状况的信息。 决策环节:负责处理有关信息,制定控制指令执行环节:根据决策环节作出的控制指令对对象实施控制。中间转换环节:在决策环节和执行环节之间,需要设置完成某种转换任务的功能环节,同时要把这些环节按适当的方式组织起来,以产生所需要的控制作用。控制系统的环节 施控部分是由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环节按一定的方式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称之为“控制系统”。 有时也把受控对象作为环节包括在内。 (二)控制系统第四节:控制论1.行为科学 是研究在特定环境下和一定组织中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1) 行为与需要: a.人类行为包括自然行为、经济行为(包括生产和消费行为

40、)和社会行为三种基本行为。 b. 需要第五节:行为科学理论2.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 (1)个体行为理论 个体行为:个体对当前情境和其他先行原因作出的反应 A.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如衣、食、住安全需要:人生、职业、环境社交需要:友谊、情感尊重需要:自尊、尊重自我实现需要第五节:行为科学理论B.X-Y 理论X-经济人Y-社会人、自我实现人霍桑试验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乔治梅奥 第五节:行为科学理论(2)群体行为理论 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需要与行为的改造:教育、奖惩、考核与监督 研究群体行为的理论 分类理论 竞争理论 冲突理论可分为小群体和大群体;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正式群体和

41、非正式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血缘、业缘、地缘、趣缘群体。第五节:行为科学理论第六节:共赢原理(略)1.基本内涵在处理利益冲突的双方关系时,使双方都得利,而不是牺牲一方利益而保证另一方获利。2.主要内容(1)政府、企业、公众达到共赢(2)“三生共赢”3.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内部机制:规则、技术和资金外部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历史退耕还林三生共赢准则,指在一个区域的一切发展行为都必须能同时使自然生态得到改善,人民生活得到提高,经济生产得到发展。其中“发展行为”包括政府的政策行为、组织的生产行为和投资行为,以及公众的一切涉及社会发展的行为。准则的要点不但是生态、生活、生产分别得到改善、提高和发展,而

42、且更重要的是三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共赢。北京大学 叶文虎教授第七节:界面活动控制(略)1.界面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界面具有2个基本特征: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2.界面上的活动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三种生产的界面上,物质、能量流动的方式、数量和速度出现不匹配和异常(1)界面是整个系统中稳定性最差,比较脆弱的部分(2)不同方面在界面上追求共同利益,而各自的权利、义务难以统一和落实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商品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废弃物第七节:界面活动控制(略)3.界面活动控制方法(1)正确判定界面(2)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边界上的活动及其

43、价值目标(3)准确把握协调的“度”第七节:界面活动控制(略)第八节:冲突协同原(略)1.冲突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最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份额,在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之间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这就是冲突。2.协同即合作配合所谓协同冲突理论,就是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下,通过子系统的协同,降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协同第九节:环境承载力原(略)1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2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管理关系 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提出最优方案 。 第十节:复合

44、生态系统理(略)(一)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 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自然子系统里主要是生物 社会子系统以人口为中心 经济子系统主要是产品以及资金的流动 (二)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 1. 生产 2. 生活 3. 还原 4. 信息传递(三)复合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在编制环境规划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收集、储存、识别,功能区的划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环境问题的识别,未来趋势的预测,方案对策的制定,环境影响的技术经济模拟,多目标方案的评选等等,都与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密不可分。 第十节:复合生态系统理(略)(1)人类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相对稳

45、定性的要求与当前自然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矛盾 (2)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快速性与自然环境恢复和调节的缓慢性之间的矛盾 (3)地球上蕴藏的矿产和地下水资源等的有限性与人类的需要及开采能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4)地球的体积是有限的,物质的生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口的发展如无计划是无 限的,这也是一个矛盾。当前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即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 4个主要矛盾。 第十节:复合生态系统理(略)第十一节:空间结构理论1.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城市环境功能区划 (1)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又叫城市形态理论 同心圆模式(concentric zone model)扇形模式(sector mod

46、el)多核心模式(multiple nuclei model)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地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同心圆模式 中心商务区过渡带 工人住宅区 中产阶级住宅区通勤带第十一节:空间结构理论北京市以古城墙为内圆呈同心圆向外辐射第十一节:空间结构理论 中心商务区批发轻工业区 低级住宅区 中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扇形模式在交通工具影响下,城市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第十一节:空间结构理论潮阳市第十一节:空间结构理论多核心模式城市围绕不同点同时期发展起来,形成多核心模式重工业区批发轻工业区 郊外工业区低级住宅区郊外住宅区 次级商务区 高级住宅区中心商务区第十一

47、节:空间结构理论武汉市,武昌区属于文教、科研和高兴技术开发区,汉口属于商业贸易区,汉阳属于工业区第十一节:空间结构理论(2)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功能区划是从环境与人类活动相和谐的角度来规划城市或区域的功能区,它与城市和区域的总体规划相匹配。城市环境功能区空气环境功能区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城市声学环境功能区第十一节:空间结构理论2.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经济效应与集聚规模经济(1)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经济效应 企业的集聚效应地理相近的规模中等或较小的企业和机构由于经济的相关或互补性,在一定的区域内集聚。 代表:私有民营的家族企业为主体的浙江温州模式 集体乡镇企业为主体的苏南模式 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东北模式 三资企业为主体的珠江模式 第十一节:空间结构理论 功能区的邻近效应 城市设施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