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第十四章转型中的中国经济_第1页
中国经济史第十四章转型中的中国经济_第2页
中国经济史第十四章转型中的中国经济_第3页
中国经济史第十四章转型中的中国经济_第4页
中国经济史第十四章转型中的中国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四章转型中的中国经济v本章主要分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直到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首先归功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在对上述转变分别进行阐述后,本章分别就这一时期的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以及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分别作了介绍和分析,以期进一步弄清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所存在的不足。v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因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因v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目标下,从1956年到1978年前,国家的财力主要用于国防建设

2、,二十多年间几乎没有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v从基本生活消费品来看:1956年全国城乡人均消费粮食408斤,1976年下降到380斤。食用植物油由5.1斤下降到3.1斤;布匹由29尺下降到23尺。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74.6元,其中2亿农民年均收入低于50元。2/3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1/3不如30年代。城市里工厂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月薪约40元,仅能维持最低生活。由于多年为新建职工宿舍,二十多年后,全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不到6平方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些基本生活用品是城市居民梦寐以求的“三大件”。尤其严重的是: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三年中,全国共计饿死

3、3755万人 (其中四川占1000万人左右),损失1200亿元。文革十年,浪费了8000亿元,损失了5000亿元。v因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因是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回归社会主义生产目的。v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v1、重新确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重新确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v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人均800-1000美元),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v2、通过对单一的公有制的突破来发展生产力通过对单一的公有制的突破来发展生产力v私有制是有效率的。

4、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吕氏春秋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也”。用现在的話来说:大家在一起种地,干活不出力,若把地分给个人,人们便会尽力耕作。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方面,验证了这一朴素的真理。同时,它也使得“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失去了存在的意义。v城市的改革是从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开始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外资企业也在搞活经济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恢复。这实质上是回到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之前,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在中共十三大将其称作“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级”。v三、三、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转

5、型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v1、所有制方面的松动推动着交换经济的发展、所有制方面的松动推动着交换经济的发展v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突破,产生了商品交换与市场,使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下出现了初步的转型。随着市场力量的发育与壮大,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沿着这一思路继续探索,中共十四大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v2、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方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方向v1978年以来农村联产承包

6、责任制使中国粮食产量由1976年的6000亿斤到1996年达到了1万亿斤,棉花8400万担,较之于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几乎翻了一番。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达由1979年的150提高到2800元。增长近20倍。家庭经营虽然有利于扩大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但分散经营也存在着来自自v然与社会两个方面的双重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在农村涌现。它们有效地拓宽了农村经济的开发领域,促进了农工商衔接,提高了商品生产的组织程度。取消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之后,国家对农村经济的调控也主要转向对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保护;建立粮食保护价格制度,设立粮食风险基金,对农业生产提供补贴以及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支

7、持农村经济的发展。v1978年以来国家采取的加快轻工业发展的诸多举措,使中国的轻工业出现带有补偿性的迅速高涨,并于90年代以后使再次进入以重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钢产量由1976年的2600万吨上升到2003年的2.2亿吨,连续八年居世界第一。随着新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展开,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在中国工业中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随着对非国有企业的市场进入管制的逐渐取消,非国有工业的发展出现了迅猛增长势头。第三产业直接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这30年间逐渐由商业、饮食、居民服务、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产业扩大到旅游、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社区服务

8、、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文化等若干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又是其中发展最快的产业。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500元上升到1万元,增长了25倍。居住面积由不足6平方提高到20平方米。v1978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3624亿元,2007年达到23.8万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约10倍以上。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5.5。国家财政收入超过5万亿。由农业税提供的财政收入1950年占40,2004年下降到不足1,国家有财力全面停征农业税。v3、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v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国家从积极鼓励发展个体经济到进一步鼓励发展

9、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2005年民营企业在制造业中占79,第三产业中占20。每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吸纳1000万以上的新增劳动力。十五大以后,国家抓大放小,从而形成了当前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v 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对建国以来工业化进程的反思,促进了“积累与消费”、“生产与生活”、“轻工业与重工业”、“生产结构与资源结构”、“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等多方面关系、比例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失衡状况逐步得到扭转,表现出轻工业加快发展、高加工度化和部分外向化的特点。v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1978年以来实施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改变了多年来“东西南北齐步走”的格局,但也拉大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自1999年起,国家通过“西部大开发”、五年来中央财政性资金在西部累计投入达4600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累计安排5000亿元,国家带动社会投入3000亿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