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_第1页
《登高》教学设计_第2页
《登高》教学设计_第3页
《登高》教学设计_第4页
《登高》教学设计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时教学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第一课时一、导入激兴同学们,在唐代的诗坛上,有 这样一位诗人:他几乎一生都 在流浪漂泊,成都的一个草堂 成为他短暂安定生活的见证; 他几乎终生都在忧虑痛苦,沉 郁顿挫成为他诗歌风格的最 权威的概括。一场战争撕伸J 他的心,带给他常人难以忍受 的折磨;多种疾病毁火了他的 躯体,最后他病夕匕在湘江的一 叶小舟上。他,就是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杜甫。今天,我们 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二、诵读入境1、师:古人云:“书读白遍, 其义自现。”鉴赏诗歌,更离 不开诵读。那我们先来齐读一 遍这首诗。(幻灯出)师:同学们读的比较流畅,但 是韵味还不够。这首七 律,用韵很特别,不仅二四

2、六 八句押韵,首句即入韵。我们 应该把韵脚读清楚。2、教师范读我们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 目标:(幻灯片)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 诗歌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进 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方法)2、通过品读全诗,体会诗人博 大乐Wj的人格。生齐读全诗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时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这些意象都给人 肃杀、萧瑟、凄清之感。“落木千山天 远大,澄江一 道月分明”黄 庭坚“秋风吹木 叶,还似洞庭 波” 土褒二、析忌象、昧忌境1、品读首、颔两联问:诗人在重阳节登上高 台,临风怀远,他看到了 哪些景物呢?问:这些景物肩何特点?(关注修饰词)点拨:为什么不用“落叶”, 而用“落木”

3、?问:这些意象是否只启萧 瑟、凄凉之感?你还能读 出什么意味?“无边”“不尽”“长江滚滚”问:前两联是登高所见秋 江之景,这些景既有浓郁 的深秋气息,又有夔州的 环境特色,诗人用这些景 物描绘了一幅既萧索、凄 凉又开阔、旷远的回向。 现在,你的脑海中是否呈 现出这幅回向?高天、疾风、猿哀啼 清渚、白沙、鸟盘旋 落叶飘飘、长江滚滚(板书)颜色凄清声音悲凉形象:萧索速度急劲“落木”颜色深褐,形象干枯, 更显秋之萧索与清旷,更加含 蓄、凝练。还有开阔、旷远之感我们就带着想象走如诗歌 的境界,诵读前两联。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时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师:诗人在用心写诗,我们就 要用心读诗,要想把这境界开

4、 阔、气象万千的境界读出来, 就要动用感情。诗歌的灵魂也是感情,诗 人描写这些景物营造这些的 画面,是为了寄寓丰富的感 情。这些投射了诗人感情的景物 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组成的 境界就是意境。顺着这根藤,我们可以触摸到 诗人的感清世界,那么,诗人 寄寓了怎样的感情呢?2、品读颈联、尾联师:在诵读中,我们走入诗人 悲凉们博大的内心世界,我们 想要探寻一下,诗人为什么而 悲呢?悲凉、无奈的感情 带着这种感情诵读全诗个别读齐读(齐读后两联)思考,小组交流,发言(合作、探究、交流)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时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师总结:后两联短短二十几 个字就包含了多层可悲的内 容:他乡作客,一可悲;万里

5、 作客,二可悲;经常漂泊,三 可悲;秋风萧瑟,四可悲;年 华流逝,五可悲;疾病缠身, 六可悲;亲朋离去,独自登台, 七可悲;重阳佳节,护病断酒, 八可悲;家道艰辛,九可悲; 国运艰难,十可悲。概括起来就是:羁旅愁、身世 苦、家国忧。4、 方法归纳诗人这沉重而悲壮的感 情,我们是通过品读意象, 品味意境感受到的。这是 诗歌鉴赏的一种思维方 法:析意象一品意境一悟 感情。5、 拓展练笔此时此刻,我们心中应该 升腾起一种对杜甫的景仰 和感动之情,如果有人把 感动中国的诗人大奖颁给 杜甫,生读后两联综观全诗,无论写景还是抒情, 都围绕一个“悲”字。古往今来, 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 多少离愁苦

6、恨,多少艰难困厄, 全由杜甫一肩挑住。我们仿佛看 到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一肩挑 起了那排遣不尽,驱赶不绝的千 斤悲愁,真是让人惊诧,生命是 如此的沉重而悲壮!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突 出杜甫的贡献或赞扬他的 人格,语言精练,50字左右。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时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六、结课同学们,杜甫就是这 路走来,走过山川,走过 大地,走完他不平凡的一 生,走到中国诗坛的最高 峰,也走进我们的心里。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杜甫 的崇敬之情,面对他的画 像,诵读登高,感受他 的旷世情怀。从同学们的文字中,我能感觉 至L杜甫越来越深的走入了大家 的心灵。老师也为杜甫与J一段颁奖词, 我们交流一下。教

7、师行为学生行为课时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补充:1、古人以农历九月九 日为登高节。这一天偕家人或 友人登高,是一种避邪气、赏 风景的风俗。可是杜甫此时离家万里,李 白、严武等一些朋友相继去 世,他无亲朋陪伴,独自抱病 登台,怎不悲从中来呢? 2、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 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 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 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 舌L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卜, 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 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 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 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 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 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 新的悲哀。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 年之后,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