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五课时_第1页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五课时_第2页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五课时_第3页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五课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五课时设计思想:本课是学习6、7、8各数的认识,在学生已有的只是经历的根底之上,通过大量感性材料学习6、7、8,在课堂中通过学生自己排队掌握数序。使学生初步感知序数与基数的不同。教学目的:认识6、7、8使学生纯熟的数出数量是6、7、8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掌握顺序和大小。教学重点:6、7、8的书写教学难点:8的书写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们请看大屏幕,儿童乐园中玩滑梯、秋千、跳皮筋的情景。2谁看出点什么?3到底是不是7个小朋友玩滑梯,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点物数数4通过看刚刚的录像,谁知道今天我们要认识数几?今天我们就学习认数6、7、8。板书课题2抽象出数联络生活

2、说说哪有6、7、8小结:6个苹果、6个圆片等事物的个数,可以用6表示刚刚我们认识了6、7、8,你还想学习有关 6、7、8的什么知识?根据学生学习的要求调整教学顺序数的顺序这是一把放大的断尺图。黑板出示直尺图尺子图上只标出了0和4,老师手里还有些数字卡片,谁能在尺子图上帮这些数找到家?学生到前面摆其它同学按尺子图的顺序摆出数字卡片。请同学读一读。08大家再指着你摆的卡片倒着读一读。80小结6、7、8的顺序。6添上1是7,8在7的后面比较大小比较 6和 7的大小。板书 6 7你是怎幺知道67的?看尺子图、摆圆片.数手指等谁能比一比8和7的大小?板书87你知道比 7小的数是几吗?师举 7的卡片请你在

3、数字卡片中找一找,举给周围的人看。举出比5大的数。师举5的卡片下面两个人一组,请你当小老师,每人给对方出一道题。 3、6、7、8的书写。请你举起右手的食指和老师一起写6、7、8。你看6、7、8分别像什幺6像哨子、7像镰刀、8像葫芦。书写我们写的6、7、8是手写体的,8不封口!请翻开书第17页,描完6、7、8以后,每个数写两遍。3总结:通过刚刚的学习,你学会了什幺?4练习1P5比大小的练习:出示:7O4 5O8 6O6 7017和4比怎幺样?学生翻开书练习。大家齐读、订正。2你能用6根、7根、8根小棒摆出什么图形?3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东西的数量是6、7、8?学生举例。6、7、8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我

4、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5P考虑题每个秋千1人玩,每个压板2人玩。当秋千和压板都坐满人时,还有人没玩上?请同学下课通过理论验证答案。板书: 6 7 8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锋利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程度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

5、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程度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根本构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0 1 2 3 4 5 6 7 8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

6、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老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67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假如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

7、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进步学生的程度会大有裨益。如今,不少语文老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老师费力,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为难场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有目的、有方案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浸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开展。课后反思:学生有了大量的生活资料,学生对6、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