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全面)_第1页
机械设计(全面)_第2页
机械设计(全面)_第3页
机械设计(全面)_第4页
机械设计(全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机械设计流程:1、根据用户订货、市场需要和新科研成果制定设计任务。2、初步设计。包括确定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形式,进行运动设计、结构设计并绘制 初步总图以及初步审查。3、技术设计。包括修改设计(根据初审意见)、绘制全部零部件和新的总图以及第二次审查。4、工作图设计。包括最后的修改(根据二审意见)、绘制全部工作图(如零件图、部件装配图和总装配图等)、制定全部技术文件(如零件表、易损件清单、使用说明等)。5、定型设计。用于成批或大量生产的机械。对于某些设计任务比较简单(如简单机械的新型设计、一般机械的继承设计或变型设计等)的机械设计可省去初步设计程序。机械设计基本知识:1、机械零件常用材料:普

2、通碳素结构钢( Q屈服强度)优质碳素结构钢(20平均碳的质量 分数为万分之20)、合金结卞钢(20Mn2镒的平均质量分数约为 2%)、铸钢(ZG230-450屈服 点不小于230,抗拉强度不小于 450)、铸铁(HT200灰铸铁抗拉强度)2、常用的热处理方法:退火(随炉缓冷) 、正火(在空气中冷却)、淬火(在水或油中迅速冷却)、回火(吧淬火后的零件再次加热到低于临界温度的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调质(淬火+高温回火的过程)、化学热处理(渗碳、渗氮、碳氮共渗)3、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便于零件毛坯的制造、便于零件的机械加工、便于零件的装卸和可靠定位4、机械零件常见的失效形式:因强

3、度不足而断裂;过大的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摩擦表面 的过度磨损、打滑或过热;连接松动;容器、管道等的泄露;运动精度达不到设计要求5、应力的分类:分为静应力和变应力。最基本的变应力为稳定循环变应力,稳定循环变应力有非对称循环变应力、脉动循环变应力和对称循环变应力三种6、疲劳破坏及其特点:变应力作用下的破坏称为疲劳破坏。特点:在某类变应力多次作用后突然断裂;断裂时变应力的最大应力远小于材料的屈服极限;即使是塑性材料,断裂时也无明显的塑性变形。确定疲劳极限时,应考虑应力的大小、循环次数和循环特征7、接触疲劳破坏的特点:零件在接触应力的反复作用下,首先在表面或表层产生初始疲劳裂纹,然后再滚动接触过程中,

4、由于润滑油被基金裂纹内而造成高压,使裂纹扩展,最后使 表层金属呈小片状剥落下来,在零件表面形成一个个小坑,即疲劳点蚀。疲劳点蚀危害:减小了接触面积,损坏了零件的光滑表面,使其承载能力降低, 并引起振动和噪声。 疲劳点蚀 使齿轮。滚动轴承等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8、引入虚约束的原因:为了改善构件的受力情况(多个行星轮)、增强机构的刚度(轴与轴承)、保证机械运转性能9、螺纹的种类:普通螺纹、管螺纹、矩形螺纹、梯形螺纹、锯齿形螺纹10、自锁条件:入3即螺旋升角小于等于当量摩擦角11、螺旋机构传动与连接:普通螺纹由于牙斜角3大,自锁性好,故常用于连接;矩形螺纹梯形螺纹锯齿形螺纹因 3小,传动效率高,故常用

5、于传动12、螺旋副的效率:Y=有效功/输入功=tan入/tan (入+3v) 一般螺旋升角不宜大于 40°。 在d2和P一定的情况下,锁着螺纹线数n的增加,入将增大,传动效率也相应增大。因此, 要提高传动效率,可采用多线螺旋传动13、螺旋机构的类型及应用:变回转运动为直线运动,传力螺旋(千斤顶、压力机、台虎钳)、传导螺旋(车窗进给螺旋机构)、调整螺旋(测微计、分度机构、调整机构、道具进给量的微调机构)变直线运动为回转运动14、螺旋机构的特点:具有大的减速比;具有大的里的增益;反行程可以自锁;传动平稳,噪声小,工作可靠;各种不同螺旋机构的机械效率差别很大(具有自锁能力的的螺旋副效率低于

6、50%)15、连杆机构广泛应用的原因:能实现多种运动形式的转换;连杆机构中各运动副均为低副,压强小、磨损轻、便于润滑、寿命长;其接触表面是圆柱面或平面,制造比较简易,易于获 得较高的制造精度16、曲柄存在条件:最短杆长度 +最长杆长度w其他两杆之和最短杆为连架杆或机架。17、凸轮运动规律及冲击特性:等速:刚性冲击、低速轻载等加速等减速:柔性冲击、中速轻载余弦加速度:柔性冲击、中速中载正弦加速度:无冲击、高速轻载18、凸轮机构压力角与基圆半径关系:r0=v2/( w tan a )-s ,其中r0为基圆半径,s为推杆位移量19、滚子半径选择:p a=p -r ,当p =r时,在凸轮实际轮廓上出现

7、尖点,即变尖现象,尖 点很容易被磨损;当p v r时,实际廓线发生相交,交叉线的上面部分在实际加工中被切掉,使得推杆在这一部分的运动规律无法实现,即运动失真;所以应保证p >r,通常取r<0.8P , 一般可增大基圆半径以使 p增大20、齿轮传动的优缺点:优点:适用的圆周速度和功率范围广;传动比精确;机械效率高;工作可靠;寿命长;可实现平行轴、相交轴交错轴之间的传动;结构紧凑;缺点:要求有较高的制造和安装精度,成本较高;不适宜于远距离的两轴之间的传动21、渐开线的特性:发生线在基圆上滚过的一段长度等于基圆上被滚过的弧长;渐开线上任一点的法线必与基圆相切,且N点位渐开线在 K点的曲率

8、中心,线段NK为其曲率半径;cos a k=ON/OK=rb/rk渐开线上各点的压力角不等,向径rk越大,其压力角越大,基圆上压力角为零;渐开线的形状取决于基圆大小,随着基圆半径增大, 渐开线上对应点的曲率半径也增大,当基圆无限大时,渐开线成为直线,故渐开线齿条的齿廓为直线;基圆以内 无渐开线22、齿轮啮合条件:必须保证处于啮合线上的各对齿轮都能正确的进入啮合状态,m1=m2=ma1=a2=a即模数和压力角都相等; 斜齿轮还要求两轮螺旋角必须大小相等, 旋向相反;锥 齿轮还要求两轮的锥距相等;涡轮蜗杆要求蜗杆的导程角与涡轮的螺旋角大小相等,旋向相同23、轮齿的连续传动条件:重合度£

9、=B1B2/p b>1 (实际啮合线段 B1B2的长度大于轮齿的法向齿距)124、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作平面啮合的一对齿廓,它们的瞬时接触点的公法线,必于两齿轮的连心线交于相应的节点C,该节点将齿轮的连心线所分的两个线段的与齿轮的角速成反比。25、根切:产生原因:用齿条型刀具(或齿轮型刀具)加工齿轮时。若被加工齿轮的齿数过少,道具的齿顶线就会超过轮坯的啮合极限点,这时会出现刀刃把齿轮根部的渐开线齿廓切去一部分的现象,即根切;后果:使得齿轮根部被削弱,齿轮的抗弯能力降低,重合度 减小;解决方法:正变位齿轮26、正变位齿轮优点:可以加工出齿数小于Zmin而不发生根切的齿轮,使齿轮传动结构尺寸

10、减小;选择适当变位量来满足实际中心距得的要求;提高小齿轮的抗弯能力,从而提高一对齿轮传动的总体强度27、齿轮的失效形式:齿轮折断、齿面点蚀、齿面胶合、齿面磨损;开式齿轮主要失效形式 为齿轮磨损和轮齿折断; 闭式齿轮主要是齿面点蚀和轮齿折断;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为轮齿的胶合、点蚀和磨损28、齿轮设计准则:对于一般使用的齿轮传动,通常只按保证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及保证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进行计算z=2040 开式29、参数选择:齿数:保持分度圆直径不变, 增加齿数能增大重合度, 改善传动的平稳性, 节省制造费用,故在满足齿根弯曲疲劳强度的条件下,齿数多一些好;闭式z=1720;齿宽系数:大齿轮齿宽b2=b;

11、小齿轮b1=b2+ (210) mm齿数比:直齿 u<5;斜齿u< 67;开式齿轮或手动齿轮 u可取到81230、直齿轮传动平稳性差,冲击和噪声大;斜齿轮传动平稳,冲击和噪声小,适合于高速传动31、轮系的功用:获得大的传动比(减速器);实现变速、变向传动(汽车变速箱);实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差速器、汽车后桥);实现结构紧凑的大功率传动(发动机主减速器、行星减速器)32、带传动优缺点:优点:具有良好的弹性,能缓冲吸振,尤其是V带没有接头,传动较平稳,噪声小;过载时带在带轮上打滑,可以防止其他器件损坏;结构简单,制造和维护方便,成本低;适用于中心距较大的传动;缺点:工作中有弹性滑动,使

12、传动效率降低,不能准确的保持主动轴和从动轴的转速比关系;传动的外廓尺寸较大;由于需要张紧,使轴上受力较大;带传动可能因摩擦起电,产生火花,故不能用于易燃易爆的场合33、影响带传动承载能力的因素:初拉力Fo包角a摩擦系数f带的单位长度质量q速度v34、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打滑和疲劳破坏;设计准则:在不打滑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疲劳强度和寿命。35、弹性滑动与打滑:打滑:由于超载所引起的带在带轮上的全面滑动,可以避免;弹性滑动:由于带的弹性变形而引起的带在带轮上的滑动,不可避免36、螺纹连接的基本类型:螺栓连接(普通螺栓连接、钱制孔用螺栓连接)、双头螺柱连接、螺钉连接、紧螺钉连接37、螺纹连接的防

13、松:摩擦防松(弹簧垫圈、双螺母、椭圆口自锁螺母、横向切口螺母)、机械防松(开口销与槽形螺母、止动垫圈、圆螺母止动垫圈、串连钢丝)、永久防松(冲点法、端焊法、黏结法)38、提高螺栓连接强度的方法:避免产生附加弯曲应力;减少应力集中39、键连接类型:平键连接(侧面)、半圆键连接(侧面)、楔键连接(上下面)、花键连接 (侧面)40、平键的剖面尺寸确定:键的截面尺寸bXh (键宽X键高)以及键长 L41、联轴器与离合器区别:连这都是用来连接两轴(或轴与轴上的回转零件),使它们一起旋转并传递扭矩的器件,用联轴器连接的两根轴, 只有在停止运转后用拆卸的方法才能将他们分离;离合器则可在工作过程中根据工作需要

14、不必停转随时将两轴接合或分离42、联轴器分类:刚性联轴器(无补偿能力)和挠性联轴器(有补偿能力)43、联轴器类型的选择:对于低速、刚性大的短轴可选用刚性联轴器;对于低速、刚性小的长轴可选用无弹性元件的挠性联轴器;对传递转矩较大的重型机械可选用齿式联轴器;对于高速、有振动和冲击的机械可选用有弹性元件的挠性联轴器;对于轴线位置有较大变动的两轴,则应选用十字轴万向联轴器44、轴承摩擦状态:干摩擦状态、边界摩擦状态、液体摩擦状态、混合摩擦状态;边界和混 合摩擦统称为非液体摩擦45、验算轴承压强p:控制其单位面积的压力,防止轴瓦的过度磨损;演算 pv:控制单位时 间内单位面积的摩擦功耗 fpv ,防止轴

15、承工作时产生过多的热量而导致摩擦面的胶合破坏; 演算v:当压力比较小时,p和pv的演算均合格的轴承,由于滑动速度过高,也会发生因磨损过快而报废,因此需要保证vW v46、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为磨损和胶合47、轴的分类:心轴(转动心轴、固定心轴;只承受弯矩不承受扭矩)、转轴(即承受弯矩又承受扭矩)、传动轴(主要承受扭矩,不承受或承受很小弯矩)48、轴的计算注意:轴上有键槽时,放大轴径:一个键槽3° -5 ° ;两个键槽7° -10 °式中弯曲应力为对称循环变应力,当扭转切应力为静应力时,取a =0.3 ;当扭转切应力为脉动循环变应力时,取 a

16、=0.6 ;若扭转切应力为对称循环变应力时,取 a =1( a为折合系数)49、轴结构设计一般原则:轴的受力合理,有利于满足轴的强度条件;轴和轴上的零件要可靠的固定在准确的工作位置上; 轴应便于加工;轴上的零件要便于拆装和调整; 尽量减少应 力集中等50、滚动轴承类型选择影响因素:转速高低、受轴向力还是径向力、载荷大小、安装尺寸的 要求等51、机械速度波动:原因:原动机的驱动力和工作机的阻抗力都是变化的,若两者不能时 时相适应,就会引起机械速度的波动。当驱动功大于阻抗功时,机器出现盈功,机器的动能 增加,角速度增大,反之相反。危害:速度波动会导致在运动副中产生附加动压力,并引 起机械振动,降低

17、机械的寿命,影响机械效率和工作质量;调节方法:周期性:在机械中 加上一个转动惯量较大的回转件飞轮;非周期性:采用调速器来调节。机械设计注意事项:第1章 提高强度和刚度的结构设计1.1 避免受力点与支持点距离太远1.2 避免悬臂结构或减小悬臂长度1.3 勿忽略工作载荷可以产生的有利作用1.4 受振动载荷的零件避免用摩擦传力1.5 避免机构中的不平衡力1.6 避免只考虑单一的传力途径1.7 不应忽略在工作时零件变形对于受力分布的影响1.8 避免铸铁件受大的拉伸应力1.9 避免细杆受弯曲应力1.10 受冲击载荷零件避免刚度过大1.11 受变应力零件避免表面过于粗糙或有划痕1.12 受变应力零件表面应

18、避免有残余拉应力1.13受变载荷零件应避免或减小应力集中1.14 避免影响强度的局部结构相距太近1.15 避免预变形与工作负载产生的变形方向相同1.16 钢丝绳的滑轮与卷筒直径不能太小1.17 避免钢丝绳弯曲次数太多,特别注意避免反复弯曲1.18 起重时钢丝绳与卷筒联接处要留有余量1.19 可以不传力的中间零件应尽量避免受力1.20 尽量避免安装时轴线不对中产生的附加力1.21 尽量减小作用在地基上的力第2章提高耐磨性的结构设计2.1 避免相同材料配成滑动摩擦副2.2 避免白合金耐磨层厚度太大2.3 避免为提高零件表面耐磨性能而提高对整个零件的要求2.4 避免大零件局部磨损而导致整个零件报废2

19、.5 用白合金作轴承衬时,应注意轴瓦材料的选择和轴瓦结构设计2.6 润滑剂供应充分,布满工作面2.7 润滑油箱不能太小2.8 勿使过滤器滤掉润滑剂中的添加剂2.9 滑动轴承的油沟尺寸、位置、形状应合理2.10 滚动轴承中加入润滑脂量不宜过多2.11 对于零件的易磨损表面增加一定的磨损裕量2.12 注意零件磨损后的调整2.13 同一接触面上各点之间的速度、压力差应该小2.14 采用防尘装置防止磨粒磨损2.15 避免形成阶梯磨损2.16 滑动轴承不能用接触式油封2.17 对易磨损部分应予以保护2.18 对易磨损件可以采用自动补偿磨损的结构第3章提高精度的结构设计3.1 尽量不采用不符合阿贝原则的结

20、构方案3.2 避免磨损量产生误差的互相叠加3.3 避免加工误差与磨损量互相叠加3.4 导轨的驱动力作用点,应作用在两导轨摩擦力的压力中心上,使两条导轨摩擦力产生的力矩互相平衡3.5 对于要求精度较高的导轨,不宜用少量滚珠支持3.6 要求运动精度的减速传动链中,最后一级传动比应该取最大值3.7 测量用螺旋的螺母扣数不宜太少3.8 必须严格限制螺旋轴承的轴向窜动3.9 避免轴承精度的不合理搭配3.10 避免轴承径向振摆的不合理配置3.11 避免紧定螺钉影响滚动导轨的精度3.12 当推杆与导路之间间隙太大时,宜采用正弦机构,不宜采用正切机构3.13 正弦机构精度比正切机构高第4章 考虑人机学的结构设

21、计问题4.1 合理选定操作姿势4.2 设备的工作台高度与人体尺寸比例应采用合理数值4.3 合理安置调整环节以加强设备的适用性4.4 机械的操纵、控制与显示装置应安排在操作者面前最合理的位置4.5 显示装置采用合理的形式”4.6 仪表盘上的刻字应清楚易读4.7 旋钮大小、形状要合理4.8 按键应便于操作4.9 操作手柄所需的力和手的活动范围不宜过大4.10 手柄形状便于操作与发力4.11 合理设计坐椅的尺寸和形状4.12 合理设计坐椅的材料和弹性4.13 不得在工作环境有过大的噪声4.14 操作场地光照度不得太低第5章考虑发热、腐蚀、噪声等问题的结构设计5.1避免采用低效率的机械结构5.3 分流

22、系统的返回流体要经过冷却5.4 避免高压容器、管道等在烈日下曝晒5.5 零件暴露在高温下的部分忌用橡胶,聚乙烯塑料等制造56精密机械的箱体零件内部不宜安排油箱,以免产生热变形5.7 对较长的机械零部件,要考虑因温度变化产生尺寸变化时,能自由变形5.8 淬硬材料工作温度不能过高5.9 避免高压阀放气导致的湿气凝结5.10 热膨胀大的箱体可以在中心支持5.11 用螺栓联接的凸缘作为管道的联接,当一面受日光照射时由于两面温度及伸长不同,产生弯曲5.12 与腐蚀性介质接触的结构应避免有狭缝5.13 容器内的液体应能排除干净5.14 注意避免轴与轮毂的接触面产生机械化学磨损(微动磨损)5.15避免易腐蚀

23、的螺钉结构5.16 钢管与铜管联接时,易产生电化学腐蚀,可安排一段管定期更换5.17 避免采用易被腐蚀的结构5.18 注意避免热交换器管道的冲击微动磨损5.19 减少或避免运动部件的冲击和碰撞,以减小噪声5.20 高速转子必须进行平衡5.21 受冲击零件质量不应太小5.22 为吸收振动,零件应该有较强的阻尼性第6章铸造结构设计6.1 分型面力求简单6.2 铸件表面避免内凹6.3 表面凸台尽量集中6。4大型铸件外表面不应有小的凸出部分6.5 改进妨碍起模的结构6.6避免较大又较薄的水平面6.7避免采用产生较大内应力的形状6.8 防止合型偏差对外观造成不利影响6.9 采用易于脱芯的结构6.10 分

24、型面要尽量少6.11 铸件壁厚力求均匀6.12 用加强肋使壁厚均匀6.13 考虑凝固顺序设计铸件壁厚6.14 内壁厚应小于外壁厚6.15 铸件壁厚应逐渐过渡6.16 两壁相交时夹角不宜太小6.17 铸件内腔应使造芯方便6.18 不用或少用型芯撑6.19 尽量不用型芯6.20 铸件的孔边应有凸台6.21 铸件结构应有利于清除芯砂6.22型芯设计应有助于提高铸件质量6.23 铸件的孔尽可能穿通6.24 合理布置加强肋6.25 保证铸件自由收缩,避免产生缺陷6.26 注意肋的受力6.27 肋的设置要考虑结构稳定性6.28 去掉不必要的圆角6.29 化大为小,化繁为简6.30 注意铸件合理传力和支持第

25、7章锻造和冲压件结构设计7.1 自由锻零件应避免锥形和楔形7.2 相贯形体力求简化7.3 避免用肋板7.4 自由锻件不应设计复杂的凸台7.5自由锻造的叉形零件内部不应有凸台7.6 模锻件的分模面尺寸应当是零件的最大尺寸,且分模面应为平面7.7 模锻件形状应对称7.8 模锻件应有适当的圆角半径7.9 模锻件应适于脱模7.10 模锻件形状应尽量简单7.11 冲压件的外形应尽可能对称7.12 零件的局部宽度不宜太窄7.13 凸台和孔的深度和形状应有一定要求7.14 冲压件设计应考虑节料7.15 冲压件外形应避免大的平面7.16 弯曲件在弯曲处要避免起皱7.17 注意设计斜度7.18 防止孔变形7.1

26、9 简化展开图7.20注意支撑不应太薄8.8不要让焊接影响区相距太近7.22 压肋能提高刚度但有方向性7.23 拉延件外形力求简单7.24 拉延件的凸边应均匀7.25 利用切口工艺可以简化结构7.26 冲压件标注尺寸应考虑冲模磨损7.27 标注冲压件尺寸要考虑冲压过程第8章焊接零件毛坯的结构8.1 合理设计外形8.2 减少边角料8.3 采用套料剪裁8.4 断面转折处不应布置焊缝8.5 焊件不能不顾自己特点,简单模仿铸件8.6 截面形状应有利于减少变形和应力集中8.9 注意焊缝受力8.10 焊缝的加强肋布置要合理8.11 减小焊缝的受力8.12 减小热变形8.13 合理利用型材,简化焊接工艺8.

27、14 焊缝应避开加工表面8.15 考虑气体扩散8.16 可以用冲压件代替加工件8.17 采用板料弯曲件以减少焊缝第9章机械加工件结构设计9.1 注意减小毛坯尺寸9.2 加工面与不加工面不应平齐9.3 减小加工面的长度9.4不同加工精度表面要分开9.19避免加工中的冲击和振动9.6 避免不必要的精度要求9.7 刀具容易进入或退出加工面9.8 避免加工封闭式空间9.9 避免刀具不能接近工件9.10 不能采用与刀具形状不适合的零件结构形状9.11 要考虑到铸造误差的影响9.12 避免多个零件组合加工9.13 复杂加工表面要设计在外表面而不要设计在内表面上9.14 避免复杂形状零件倒角9.15 必须避

28、免非圆形零件的止口配合9.16 避免不必要的补充加工9.17 避免无法夹持的零件结构9.20 避免在斜面上钻孔9.21 通孔的底部不要产生局部未钻通9.22 减少加工同一零件所用刀具数9.23 避免加工中的多次固定9.24 注意使零件有一次加工多个零件的可能性第10章热处理和表面处理件结构设计10.1 避免零件各部分壁厚悬殊10.2 要求高硬度的零件(整体淬火处理)尺寸不能太大10.3 应避免尖角和突然的尺寸改变10.4 避免采用不对称的结构10.5 避免开口形零件淬火10.6 避免淬火零件结构太复杂10.7 避免零件刚度过低,产生淬火变形10.8采用局部淬火以减少变形11.10紧固件头部应具

29、有平滑直边,以便拾取10.10 高频淬火齿轮块两齿轮间应有一定距离10.11 电镀钢零件表面不可太粗糙10.12 电镀的相互配合零件在机械加工时应考虑镀层厚度10.13 注意电镀零件反光不适于某些工作条件第11章考虑装配和维修的机械结构设计11.1 拆卸一个零件时避免必须拆下其他零件11.2 避免同时装入两个配合面11.3 要为拆装零件留有必要的操作空间11.4 避免因错误安装而不能正常工作11.5 采用特殊结构避免错误安装11.6 采用对称结构简化装配工艺11.7 柔性套安装时要有引导部分11.8 难以看到的相配零件,要有引导部分11.11 零件安装部位应该有必要的倒角11.12 自动上料机

30、构供料的零件,应避免缠绕搭接11.13 简化装配运动方式11.14 对一个机械应合理划分部件11.15 尽量减少现场装配工作量11.16 尽量米用标准件11.17 零件在损坏后应易于拆下回收材料第12章螺纹联接结构设计12.1 对顶螺母高度不同时,不要装反12.2 防松的方法要确实可靠12.3 受弯矩的螺杆结构,应尽量减小螺纹受力12.4 避免螺杆受弯曲应力12.5 避免用螺纹件定位12.6螺钉应布置在被联接件刚度最大的部位12.7 避免在拧紧螺母(或螺钉)时,被联接件产生过大的变形12.8 法兰螺栓不要布置在正下面12.9 侧盖的螺栓间距,应考虑密封性能12.10 不要使螺孔穿通,以防止泄漏

31、12.11 螺纹孔不应穿通两个焊接件12.12 对深的螺孔,应在零件上设计相应的凸台12.13 高速旋转体的紧固螺栓的头部不要伸出12.14 螺孔要避免相交12.15 避免螺栓穿过有温差变化的腔室12.16 靠近基础混凝土端部不宜布置地脚螺栓12.17 受剪螺栓钉杆应有较大的接触长度12.18 考虑螺母拧紧时有足够的扳手空间12.19 法兰结构的螺栓直径、间距及联接处厚度要选择适当12.20 要保证螺栓的安装与拆卸的空间12.21紧定螺钉只能加在不承受载荷的方向上13.10安装定位销不应使零件拆卸困难12.23 表面有镀层的螺钉,镀前加工尺寸应留镀层裕量12.24 螺孔的孔边要倒角12.25

32、螺杆顶端螺纹有碰伤的危险时,应有圆柱端以保护螺纹12.26 用多个沉头螺钉固定时,各埋头不可能都贴紧第13章定位销、联接销结构设计13.1 两定位销之间距离应尽可能远13.2 对称结构的零件,定位销不宜布置在对称的位置13.3 两个定位销不宜布置在两个零件上13.4 相配零件的销钉孔要同时加工13.5 淬火零件的销钉孔也应配作13.6 定位销要垂直于接合面13.7 必须保证销钉容易拔出13.8 在过盈配合面上不宜装定位销13.11用销钉传力时要避免产生不平衡力第14章粘接件结构设计14.1 两圆柱对接时应加套管或内部加附加连接柱14.2 改进粘接接头结构,减少粘接面受力14.3 对剥离力较大部

33、分采用增强措施14.4 粘接结构与铸、焊件有不同特点14.5 粘接用于修复时不能简单地粘合,要加大粘接面积14.6 修复重型零件除粘接外,应加波形键14.7 修复产生裂纹的零件除胶粘外,还应采取其他措施第15章键与花键结构设计15.1 键槽底部圆角半径应该够大15.2 平键两侧应该有较紧密的配合15.3 当一个轴上零件用两个平键时,要求较高的加工精度15.4采用两个斜键时要相距90。120。15.5用两个半圆键时,应在轴向同一母线上156轴上用平键分别固定两个零件时,键槽应在同一母线上15.7 键槽不要开在零件的薄弱部位15.8 键槽长度不宜开到轴的阶梯部位15.9 钩头斜键不宜用于高速15.

34、10 一面开键槽的长轴容易弯曲15.11 平键加紧定螺钉引起轴上零件偏心15.12 锥形轴用平键尽可能平行于轴线15.13 有几个零件串在轴上时,不宜分别用键联接15.14 花键轴端部强度应予以特别注意15.15 注意轮毅的刚度分布,不要使扭矩只由部分花键传递第16章过盈配合结构设计16.1相配零件必须容易装入16.2过盈配合件应该有明确的定位结构16.3避免同时压入两个配合面16.4 对过盈配合件应考虑拆卸方便16.5 避免同一配合尺寸装入多个过盈配合件16.6 注意工作温度对过盈配合的影响16.7 注意离心力对过盈配合的影响16.8 要考虑两零件用过盈配合装配后,其他尺寸的变化16.9 锥

35、面配合不能用轴肩定位16.10 锥面配合的锥度不宜过小16.11 在铸铁件中嵌装的小轴容易松动16.12 不锈钢套因温度影响会使过盈配合松脱16.13 过盈配合的轴与轮毂,配合面要有一定长度16.14 过盈配合与键综合运用时,应先装键入槽16.15 不要令二个同一直径的孔作过盈配合16.16 避免过盈配合的套上有不对称的切口第17章挠性传动结构设计17.16同步带轮应该考虑安装挡圈17.2 两轴处于上下位置的带轮应使带的垂度利于加大包角17.3 小带轮直径不宜过小17.4 带传动速度不宜太低或太高17.5 带轮中心距不能太小17.6 带传动中心距要可以调整17.7 带要容易更换17.8 带过宽

36、时带轮不宜悬臂安装17.9 靠自重张紧的带传动,当自重不够时要加辅助装置17.10 注意两轴平行度和带轮中心位置17.11 平带传动小带轮应作成微凸17.12 带轮工作表面应光洁17.13 半交叉平带传动不能反转17.14 高速带轮表面应开槽17.17 增大带齿顶部和轮齿顶部的圆角半径17.18 同步带外径宜采用正偏差17.19 链传动应紧边在上17.20 两链轮上下布置时,小链轮应在上面17.21 不能用一个链条带动一条水平线上多个链轮17.22 注意挠性传动拉力变动对轴承负荷的影响17.23 链条用少量的油润滑为好17.24 链传动的中心距应该能调整17.25 链条卡簧的方向要与链条运行方

37、向适应17.26 带与链传动应加罩17.27 绳轮直径不得任意减小17.28 应避免钢绳反复弯曲17.29 设计者必须严格规定钢绳的报废标准17.30钢绳必须定期润滑18.14组合锥齿轮结构中螺栓要不受拉力第18章齿轮传动结构设计18.1 齿轮布置应考虑有利于轴和轴承受力18.2 人字齿轮的两方向齿结合点(A)应先进入啮合18.3 齿轮直径较小时应作成齿轮轴18.4 齿轮根圆直径可以小于轴直径18.5 小齿轮宽度要大于大齿轮宽度18.6 齿轮块要考虑加工齿轮时刀具切出的距离18.7 齿轮与轴的联接要减少装配时的加工18.8 注意保证沿齿宽齿轮刚度一致18.9 利用齿轮的不均匀变形补偿轴的变形1

38、8.10 剖分式大齿轮应在无轮辐处分开18.11 轮齿表面硬化层不应间断18.12 锥齿轮轴必须双向固定第19章蜗杆传动结构设计19.1 蜗杆自锁不可靠19.2 冷却用风扇宜装在蜗杆上19.3 蜗杆减速器外面散热片的方向与冷却方法有关19.4 蜗杆受发热影响比蜗轮严重19.5 蜗杆位置与转速有关19.6 蜗杆刚度不仅决定于工作时受力19.7 蜗杆传动受力复杂影响精密机械精度19.8 蜗杆传动的作用力影响转动灵活性第20章减速器和变速器结构设计20.1 传动装置应力求组成一个组件20.2 一级传动的传动比不可太大或太小20.3 传递大功率宜采用分流传动20.4尽量避免采用立式减速器20.5注意减

39、速箱内外压力平衡20.6 分箱面不宜用垫片20.7 立式箱体应防止剖分面漏油20.8 减速箱中应有足够的油并及时更换20.9 行星齿轮减速箱应有均载装置20.10 变速箱移动齿轮要有空档位置20.11 变速箱齿轮要圆齿20.12 摩擦轮和摩擦无级变速器应避免几何滑动20.13 主动摩擦轮用软材料20.14 圆锥摩擦轮传动,压紧弹簧应装在小圆锥摩擦轮上20.15 设计应设法增加传力途径,并把压紧力化作内力20.16 无级变速器的机械特性应与工作机和原动机相匹配20.17 V带无级变速器的带轮工作锥面的母线不是直线第21章 传动系统结构设计21.1避免钱链四杆机构的运动不确定现象21.17用减速电

40、动机代替原动机和传动装置21.3 避免导轨受侧推力21.4 限位开关应设置在连杆机构中行程较大的构件上21.5 注意传动角不得过小21.6 摆动从动件圆柱凸轮的摆杆不宜太短21.7 正确安排偏置从动件盘形凸轮移动从动件的导轨位置21.8 平面连杆机构的平衡21.9 设计间歇运动机构应考虑运动系数21.10 利用瞬停节分析锁紧装置的可靠性21.11 选择齿轮传动类型,首先考虑用圆柱齿轮21.12 机械要求反转时,一般可考虑电动机反转21.13 必须考虑原动机的起动性能21.14 起重机的起重机构中不得采用摩擦传动21.15 对于要求慢速移动的机构,螺旋优于齿条21.18采用轴装式减速器第22章联

41、轴器离合器结构设计22.1 合理选择联轴器类型22.2 联轴器的平衡22.3 有滑动摩擦的联轴器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润滑条件22.4 高速旋转的联轴器不能有突出在外的突起物22.5 使用有凸肩和凹槽对中的联轴器,要考虑轴的拆装22.6 轴的两端传动件要求同步转动时,不宜使用有弹性元件的挠性联轴器22.7 中间轴无轴承支承时,两端不要采用十字滑块联轴器22.8 单万向联轴器不能实现两轴间的同步转动22.9 不要利用齿轮联轴器的外套做制动轮22.10 注意齿轮联轴器的润滑22.11 关于尼龙绳联轴器的注意事项22.12关于剪切销式安全离合器的注意事项22.13 要求分离迅速的场合不要采用油润滑的摩擦盘

42、式离合器22.14 在高温工作的情况下不宜采用多盘式摩擦离合器22.15 离合器操纵环应安装在与从动轴相联的半离合器上第23章轴结构设计23.1 尽量减小轴的截面突变处的应力集中23.2 要减小轴在过盈配合处的应力集中23.3 要注意轴上键槽引起的应力集中的影响23.4 要减小过盈配合零件装拆的困难23.5 装配起点不要成尖角,两配合表面起点不要同时装配23.6 轴上零件的定位要采用轴肩或轴环23.7 盲孔中装入过盈配合轴应考虑排出空气23.8 合理布置轴上零件和改进结构以减小轴的受力23.9 采用载荷分流以提高轴的强度和刚度23.10 采用中央等距离驱动防止两端扭转变形差23.11改善轴的表

43、面品质,提高轴的疲劳强度23.12轴上多键槽位置的设置要合理23.13 空心轴的键槽下部壁厚不要太薄23.14 轴上键槽要加工方便23.15 在轴上钻细长孔很困难23.16 在旋转轴上切制螺纹要有利于紧固螺母的防松23.17 确保止动垫圈在轴上的正确安装23.18 保证轴与安装零件的压紧或预留间隙的尺寸差23.19 要避免弹性卡圈承受轴向力23.20 空心轴节省材料23.21 不要使轴的工作频率与其固有频率相一致或接近23.22 高速轴的挠性联轴器要尽量靠近轴承23.23 避免轴的支承反力为零23.24 不宜在大轴的轴端直接联接小轴23.25 轴颈表面要求有足够硬度第24章滑动轴承结构设计24

44、.1要使润滑油能顺利地进入摩擦表面24.2 润滑油应从非承载区引入轴承24.3 不要使全环油槽开在轴承中部24.4 剖分轴瓦的接缝处宜开油沟24.5 要使油环给油充分可靠24.6 加油孔不要被堵塞24.7 不要形成润滑油的不流动区24.8 防止出现切断油膜的锐边或棱角24.9 防止发生阶梯磨损24.10 不要使轴瓦的止推端面为线接触24.11 止推轴承与轴颈不宜全部接触24.12 重载大型机械的高速旋转轴的起动需要高压顶轴系统的轴承24.13 承受重载荷或温升较高的轴承不要把轴承座和轴瓦接触表面中间挖空24.14 不要发生轴瓦或衬套等不能装拆的情况24.15要减少中间轮和悬臂轴的支承轴承产生的

45、边缘压力24.16 在轴承座孔不同心或在受载后轴线发生挠曲变形条件卜要选择自动调心滑动轴承24.17 轴瓦和轴承座不允许有相对移动24.18 要使双金属轴承中两种金属贴附牢靠24.19 确保合理的运转间隙24.20 保证轴工作时热膨胀所需要的间隙24.21 考虑磨损后的间隙调整24.22 在高速轻载条件下使用的圆柱形轴瓦要防止失稳24.23 高速轻载条件下的轴承要选用抗振性好的轴承24.24 含油轴承不宜用于高速或连续旋转的用途24.25 滑动轴承不宜和密封圈组合24.26 在轴承盖或上半箱体提升过程中不要使轴瓦脱落第25章滚动轴承轴系结构设计25.1 考虑轴承拆卸的设计25.2 轴承内圈圆角

46、半径和轴肩圆角半径25.3 一对角接触轴承的组合25.4 角接触轴承同向串联组合25.5 角接触轴承不应与非调整间隙轴承成对组合25.6 轴承组合要有利于载荷均匀分担25.7 保证由于温度变化时轴的膨胀或收缩的需要25.8 考虑内外圈的温度变化和热膨胀时圆锥滚子轴承的组合25.9 要求轴向定位精度高的轴宜使用可调轴向间隙的轴承25.10 游轮、中间轮不宜用一个滚动轴承支承25.11 在两机座孔不同心或在受载后轴线发生挠曲变形条件下使用的轴上要选择具有调心性能的轴承25.12 设计等径轴的多支点轴承时要考虑中间轴承安装的困难25.13 不适用于高速旋转的滚动轴承25.14 要求支承刚性高的轴宜使用刚性高的轴承25.15 滚动轴承不宜和滑动轴承联合使用25.16用脂润滑的滚子轴承和防尘、密封轴承容易发热25.17避免填入过量的润滑脂,不要形成润滑脂流动尽头25.18 用脂润滑的角接触轴承安装在立轴上时,要防止发生脂从下部脱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