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的财政体制变革_第1页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的财政体制变革_第2页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的财政体制变革_第3页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的财政体制变革_第4页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的财政体制变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的财政体制变革一、财政体制变革具有现实需求1、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呼唤财政体制的改革。过去那种以资源、项目为载体,行政为主导,权力推进为特点的粗放型投资驱动模式已经不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财政职能发生重大转变,这意味着财政的经济职能表达为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政府应当退出市场竞争领域的投资。2、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推动财政体制的改革市场机制的健全促使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包括财政职能在内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由过去的经济性向公共性转化。二、对财政改革历史的总结1、 旧新体制摩擦阶段的财政改革1978-1994改革初期,财政通过放权让利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市场力

2、量迅速增强并创造出大量转轨收益。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央政府承担的转轨成本逐渐增加,且转轨成本几乎无法转接到其他利益主体,同期,中央政府收入体制不完善。因此,在新旧体制摩擦期间,中央政府常出现入不敷出情况。可以认为,中央财政压力与经济发展目标冲突主导了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历次财政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1994年财政体制改革成为转轨成本与转轨收益分配格局扭转的分水岭,改革的直接诱因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与事权关系,明确税制,是财政体制改革与架构转换双重改革的叠加,这次改革按照统一税法、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等原则,使财权上移,事权下移,提高了“两个比重”,在政府与市场的分配关系上,将转轨收益向政府

3、倾斜,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使转轨收益向中央倾斜。2、增长目标主导下的政策调整1995年至今1994年财政体制改革所形成的新格局使主导财政的因素逐渐转变为经济增长压力,醉着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建立,市场机制缺陷逐渐显现,转轨成本由新旧体制摩擦成本转变为新体制运行成本为主。1998年下半年,考虑到需求约束以及外部冲击可能对中央政府经济增长目标的影响,中央政府开始动用财政工具扩大内需,财政政策由适度从紧调整为积极扩张。同时进行税制改革。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央政府再次仿效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但不能缓解原有体制内部存在的问题,自此,如果没有外部条件影响,转轨经济体制将进入一个“经济增长率下降财政

4、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循环过程。三、财政分权财政分权是财政体制变革的重要部分,是指财政权力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一种配置。换言之,财政分权是指财政预算权、财政收入权和财政支出权在上下级政府之间的一种分配。一分权的原因1、在提供公共物品上,总是既有地方政府的分散提供,又有中央政府的统一组织。换言之,财政权力从来就没有绝对的集中或者绝对的分散,财政分权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趋势。2、地方政府存在的价值决定了财政分权的必要性。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民众,更了解民众的偏好,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更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因此,应当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

5、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够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2、 财政分权又是缘于财政竞争的需要。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地方政府,都是能够参与竞争的独立主体。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已经是普遍的现象,而竞争的前提就是分权。分权之下的竞争构成了政府间关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权不仅可以分担治理的责任,而且可以通过各地制度的差异带来不同的制度收益和成本,从而形成一个制度市场,使人们有更多的制度选择。二财政分权的影响财政分权增加了地方经济独立性,调动了地方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地方信息优势,有利于硬化地方预算约束;政治集权使得中央可以通过升迁调动来激发官员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也可能制造

6、了地区壁垒;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等;导致对资本的过度竞争等。财政体制变革表达出的特征主要特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从直接干预向间接引导转变;财政政策调控工具多元化,逐渐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政策接轨。一、从财政改革历史可以看出,财政改革主要是:集权型财政体制向分权型财政体制转变和集权型财政体制向分权型财政体制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历经多次改革,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501979年实行“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19801993年实行“分灶吃饭”财政管理体制;1994年以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一)19501979年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1979年以前,我国

7、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形成“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在这一框架下,财政管理体制也进行了多次调整。1950年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19511957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体制;1958年实行以收定支、几年不变的管理体制;19591970年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管理体制;19711973年实行财政收支包干管理体制;19741975年实行收入固定比例留成、支出包干管理体制;19761979年,恢复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管理体制。(二)19801993年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此相适应,自1980年起,在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

8、主权和地方财权的同时,实行了“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管理体制。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8年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分配体制。(三)1994至今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提高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1994年,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假设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实行了分税制的重大改革。从1994年开始,税收返还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增长率挂钩,各地区“两税”(消费税和75的增值税)每增长1

9、,中央财政对该地区的税收返还增长0.3。此后,又调整了证券交易印花税在中央与地方分享的比例,调整了金融保险营业税收入划分比例。2002年进行了企业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及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等,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分税制。 由此可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从计划为主到市场为主,由直接干预向间接引导转变。二、财政政策的工具多元化财政政策工具是用以到达财政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主要有预算、税收、公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等。  1、预算政策-预算调节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财政收支的规模及其差额上。当社会总供应大于总需求时,政府预算一般采用扩大支出规模,保持一定赤字规模的做法扩大社会总需求

10、60;。当社会总供应小于总需求时,政府预算一般采用缩小支出规模、保持预算盈余,抑制社会总需求。当社会总供应与总需求基本平衡时,政府一般实行中性预算平衡政策,保持预算收支规模基本平和 。2、税收政策 1税收是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  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通过提高税率、减少税收优惠等途径增加税收,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热发展;  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通过降低税率、实行更多税收优惠等途径减少税收,刺激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税收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整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的起征点和免征额等途径,起到减少高收入者可支配收入的效果,实

11、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  3、公债政策1通过调整公债的流动性程度,改变社会经济资源的流动状况,可以对经济运行产生扩张性或紧缩性的影响。期限越短,流动性越高;期限越长,流动性越低  2通过国债发行利率水平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可以对经济运行产生扩张性或紧缩性的影响。 4、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手段,在社会投资和资源配置中起重要宏观导向作用。政府投资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协调全社会的重大投资比例关系,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政府投资职能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均衡社会投资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政府投资量不占据主要地位,但对

12、社会投资总量的均衡能起到调节作用。当社会投资量呈扩张势头、通货膨胀趋势严重时,政府投资主体通过减少投资量,缓解投资膨胀。当经济不景气、社会投资低迷时,政府投资主体采取增加投资量的途径,扩大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2政府投资对调节投资结构、引导社会投资方向起着重要作用。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需要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确定产业发展次序,投资的基本方向是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优先发展的产业,特别是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对社会效益大而经济效益并不显著的产业予以重点扶持,这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协调投资比例关系。3为社会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的环境好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公用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完善与否。公用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及软环境建设,有相当部分是无法实现商品化经营或商品化程度很低,即不能实现投资经济活动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因此这方面的投资是政府投资主体的义务和责任,是政府投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