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正式稿_第1页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正式稿_第2页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正式稿_第3页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正式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效的研读与合作讨论,理清文章的论辩理路。三、情感价值观目标1、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并对此有个人认识。【学习重点】在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和论辩特色。【可能的学习难点】先秦散文的简约和孟子曲折论辩(对话)的特色,可能带来文意的理解和思路把握的难度

2、。【学法建议】了解必要的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合作研讨。【知识链接】一、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民本主义思想。、邦国的主权在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政事以民为归宿。、用人以民意为准。、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3、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二、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

4、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学习过程】(请同学们按顺序进行学习活动,不必跳跃前进)第1课时一、结合注释诵读全文,整体理解文意。读后思考讨论: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细研文本。探究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是怎样埋设机巧,一步步向前推进地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的。(一)1、谈话之初,齐宣王想听的内容是 ;孟子要说内容则是 。2、孟子提出了 的政治主张。对此,齐宣王的态度是 。3、为说服齐宣王,孟子举了齐宣王 的事例,以此证明齐宣王具有 之心,并把它上升到 的高度

5、。(二)4、经过初次的论辩,齐宣王已经认同了孟子主张的 ,可是齐宣王依然怀有畏难情绪。对此,孟子连用四个 ,得出了自己的看法: 。(三)5、到此,齐宣王依然存在着妄想,即 。孟子为打消他的妄想,又采用 的办法,使齐宣王彻底认识到自己的妄想结局只有一个,即 ,后又给齐宣王描绘了一副令所有王者向往的美好政治图景:“ ”。(四)6、到此,齐宣王终于真正为孟子的主张所动,他说“ ”。7、孟子适时提出实行仁政的具体措施: 。三、梳理归纳论辩内容和思路齐宣王孟 子欲以征伐求霸业肉食者鄙不自信心略动不着门道攻伐霸业难割舍终心动明言请教四、经典段落诵读五、拓展延伸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制民之产”的时代意义。基

6、本知识回顾(可课下进行)1、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胡龁( ) 无以,则王( )乎 彼恶( )知之 褊( )小予忖度( )之 便嬖( )不足使令于前 莅( )中国商贾( )皆藏于市 吾惛( )不能进于是矣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A、吾不忍其觳觫 B、仰不足以事父母 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A、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B、盖亦反其本矣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A、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C、然后从而刑之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A、莫之能御。B、何以异?C、树之以桑。D、臣未之闻也。6、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 劝说 放弃 ,采纳“ ”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 的写作特点。 第2课时一、回顾第1课时所学主要内容,以引出对齐桓晋文之事论辩特色的深入探究论辩内容和思路齐宣王孟 子欲以征伐求霸业肉食者鄙不自信 心略动不着门道攻伐霸业难割舍终心动明言请教二、再读文本,合作探究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及所达效果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