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求词语古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兼答徐之明先生《“组合同化”_第1页
考求词语古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兼答徐之明先生《“组合同化”_第2页
考求词语古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兼答徐之明先生《“组合同化”_第3页
考求词语古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兼答徐之明先生《“组合同化”_第4页
考求词语古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兼答徐之明先生《“组合同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考求词语古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兼答徐之明先生“组合同化”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组合同化”说献疑一文的商榷意见,就考求词语古义的某些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讨论。主要涉及如何确定语料中多义词的使用意义、如何对待前人的随文训解和辞书释义、如何确认词义的引申和如何看待词语用例的年代及频率等几个方面。 【摘 要 题】汉语言文字学 【关 键 词】词义/考释/引申/组合同化 【正 文】 徐之明先生“组合同化”说献疑(古汉语研究2001年3期,以下简称献疑)从多个角度质疑拙文组合同化:词义衍生的一种途径(语文1999年2期

2、)所举12例证中的6个例证,读后多有启发。拙文旨在探讨“组合同化”这种语言现象的性质、方向、原因、过程等问题,为减少枝蔓,对部分被“同化”词的语义基础、衍生出的相关义位及书证等的说明分析有所疏略,不意影响到论据的信度。蒙徐先生教正,今后当力求严谨详尽,减少疏漏。然而笔者不能完全同意徐先生的意见。笔者认为,献疑与拙文“引申”“同化”这类见仁见智的分歧,主要缘于考求词语古义的原则方法有所不同。为此,恕不顺次答辩徐先生的质疑,仅拟参酌徐先生的意见,就考求词语古义的一些基本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如何确定语料中多义词的使用意义 前代训诂学家已充分认识到,不少词语有多种意义,它们“依文为义”(说文

3、“将”字段注),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因此,确定多义词在古文献中的具体意义时,一定要注意词语依存的语境,在上下文的联系中考求词义。如果仅凭一两个孤立的语句,很有可能将乙义误会为甲义。例如,献疑引4条书证,认为其中的“削”皆表“弱”义。然而联系具体语境来看,这4个“削”都当指“土地被侵削”。先看献疑例4: 吕氏春秋·观表:“魏国从此削矣。”(高诱注:“削,弱也。”)这句话的前后文为: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休,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之曰:“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屣;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雪泣而应之曰:“子弗识也,君诚知我而

4、使我毕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也不久矣。魏国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荆,而西河毕入秦,魏日以削,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 从这段文字中可清楚地看到,吴起“魏国从此削矣”悲叹的是魏西河之地将被秦国侵夺;“魏日以削”的结果是秦国的国土日益扩大。如果“削”义为“弱”的话,与“魏日以削”相对的下文应是“秦日益强”,而非“秦日益大”。因此,“削”指“国土被侵削”无疑。再看献疑例3: 荀子·王制:“力全则诸侯不能弱也,德凝则诸侯不能削也。” 两个分句中的“弱”“削”虽为互文,可联系上文来看,它们并不是同义词: 人之民日欲与我斗,吾民日不欲为我斗,是

5、强者之所以反弱也。地来而民去,累多而功少,虽守者益,所以守者损,是以大者之所以反削也。(杨倞注:“守者,谓地也。守国以地为本,故曰守者。所以守者,谓所以守地之人也。”) 献疑例3上文“弱”与“强”呼应,“削”则与“大”(国土广大)呼应,“削”的对象是所守之地,知“削”义为国土被侵削,而非“弱”。 有时,我们不仅要联系词语的上下文考求词义,甚至还要联系文献语言材料的社会背景,在更为深广的语境中求索词义。例如献疑例2“鲁之削也滋甚”(孟子·告子下)的上下文为: (淳于髡)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孟子)曰:“虞不用百里奚而

6、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自齐桓公即位以来,鲁国在庄公、成公、昭公、定公、哀公等多个年代屡遭齐国攻伐,土地时被齐国侵割,至战国鲁缪公(前407前377在位)前后,鲁曾联络越、韩、魏等国,多次同齐国作战,争夺边邑。虽时有得失,但总的形势是失大于得。身为齐国大夫的淳于髡,当然熟知齐鲁这段近前的历史,他不无讥诮地问道:鲁缪公重用包括孔子之孙子思在内的数位贤者,可“鲁之削也滋甚”,贤者是否无益于国?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说话人的身份,淳于髡注意的焦点当是鲁国土地被侵削,而不是国力衰弱。故孟子以虞国为例,指出鲁国如果不是用了贤者早就不复存在了,岂止是土地被侵削。对淳于髡这番话的意思,

7、东汉赵岐曾作如此译解:“(子柳、子思)二人为师傅之臣,不能救鲁之见削夺,亡其土地者多。若是,贤者无所益于国家者,何用贤为?”亦可证“削”义为侵削,非为“弱”。 献疑例1“三者之属,一足以削,遍而有者,亡矣”(管子·中匡)的语境是,齐桓公自认“甲兵既足”,欲借“诛大国之不道者”之名兼并诸侯,管仲告诫必先举贤安民,增强国力。而后桓公又问起“古之亡国,其何失”,管仲列出三大弊端,指出有其一,就“足以削”,三者兼具,必然亡国。联系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的历史背景,文中前后照应的“削”“亡”当指土地被侵削,国家被兼并。 另外,献疑误认战国策·韩策一“韩氏之兵非削弱也”中的“削弱”

8、为述补结构,同样是因为没有联系上下文。述补结构的“削弱”一般是及物性的,其后有对象宾语;如果其后未出现宾语,则表示主体“变弱”,是一个含变化义的动词性成分。而上句下文为: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於陈轸,失计於韩明也。 “削弱”与“蒙愚”对应,表主体之常态,不含变化义,显然是一个形容词性成分,当是“削”受“弱”义同化后的同义连用。 再如献疑认为“审字表示审理审查(案件)之义上古已见”,其例证之二是:韩非子·孤愤:“不以功伐决智行,不以参伍审罪过。”然通观上下文,此“审”与狱讼审理并无关系: 人主之明塞矣。不以功伐决智行,不以参伍审罪过,而听左右近习之

9、言,则无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处官矣。 “审”的主语是“人主”,其义为“详察”,“详究”,是由本义“详细”出来的引申义。二句意谓人主不凭功业劳绩确认人臣的智能德行,不通过综合比较、多方验证的方法详察人臣的罪行过失。 二、如何对待前人的随文训解和辞书释义 我国传统训诂学产生很早,至迟从汉代开始,随文注疏和辑录训诂材料编纂通释字义、词义的辞书一直是历代训诂学家的两大要务。留传至今的数量巨大的注疏和辞书为我们考求词语古义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训诂材料。但是,由于方法欠和资料有限,前人的随文训解和辞书释义都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考求词语古义时,既不能墨守成训,也不能盲从辞书释义。一定要核验原文,具体分析

10、词语在特定上下文中的意义。否则,可能会曲解词义,以讹传讹。例如献疑之所以认为吕氏春秋·观表“魏国从此削矣”中的“削”表“弱”义,大概主要是因为误信高诱“削,弱也”之训。 与前代训诂材料相比,字典词典、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字典词典的使用价值和准确性大有提高,但尽管如此,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释义欠妥、书证与义项不合等问题,因此,使用现代字典词典仍然要审慎。特别是当字词典释义与前人训解相抵牾时,要认真分析比较,择善而从。如果简单地照搬字词典释义,很有可能不得确诂。例如献疑误认孟子·告子“鲁之削也滋甚”之“削”表“弱”义,或许是受汉语大字典“减少,贫弱”义项下引此句书证的影响,而未注意赵

11、岐切合语境的确当译解。又如献疑认为“审字表示审理审查(案件)之义上古已见”的例证之二是:尚书·吕刑:“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其依据是“三民书局大词典于审字的第八个义项释曰:鞠讯,讯问。并引此书证。”只要稍加留意,就会看到将“审”解为“审理”“审查”(案件)句意难通,因为“审”后的“克”怎么讲?没有着落。清人对“审克”之“克”早有考证。“审克”在尚书·吕刑中出现4次。首次出现的语句是:“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孙星衍疏:“克与核声相近或今文克作核也。”(汉书·刑法志正引作“核”。)王念孙父子也曾指出“克”或通“

12、核”。管子·七臣七主:“数出重法,而不克其罪,则姦不为止。”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九:“引之曰:克读为核,不克其罪,谓不核其罪之虚实也。”明了“克”通“核”,就会看清台湾三民书局大词典释义有误,“审”实为形容词,意思是“详细”,“审克”指详细地核察。 1         三、如何确认词义的引申 蒋绍愚先生指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的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

13、,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又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词义引申最重要的特点是新义与旧义有联系。因此,在确认词义引申时,一定要注意不同义位之间是否真有联系,最好的办法是借鉴义素分析法,弄清不同义位之间的共同义素以及增加、减少或变异的义素。蒋绍愚先生对“信”之引申义及其序列的描写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1 p71而献疑在认定词义引申时,未从义位构成的角度比较分析,多以推理的形式断言某义由某义引申而来,这类推论往往令人难以置信。例如,献疑曰:“既然息的本义是喘息、呼吸,而人之呼吸有消有长,顺理成章地可以引申出止息与增长这一对相对立的义位系统。”“

14、人之呼吸有消有长”,究竟是呼气为“消”、吸气为“长”,还是吸气为“消”、呼气为“长”,很难理解。假如先民真能由呼吸联想到“消”“长”的话,由呼吸义引申出来的应是“消减”与“增长”(或“消亡”与“生长”)两个义位,而不应该是“止息”与“增长”,因为“止息”与“运动”相对立,并不与“增长”相对立。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对有些新义与旧义不便从义位构成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比如过于抽象的意义,由因果引申而来的意义等。对于这类意义之间的关联,可以进行推测。但是,只有推测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其他词语的词义系统中或同族词之间寻找相类的语义关联,用以证实所推测的语义关联是真性的语义关联。这种类比验证的方法前代训诂

15、学家已有所使用。例如广雅·释诂一“取也”条王念孙疏证:“取之义近于聚。聚、取声又相近。故聚谓之收,亦谓之敛,亦谓之集,亦谓之府;取谓之府,亦谓之集,亦谓之敛,亦谓之收。取谓之捋,犹聚谓之裒也;取谓之掇,犹聚谓之缀也;取谓之捃,犹聚谓之群也。”为了证实“取”“聚”二义的关联和“取”“聚”的同族关系,王氏拿出充分的证据:“收”“敛”“集”“府”4个多义词的词义系统中都有“取”“聚”二义,声音相近的3组同族词“捋裒”“掇缀”“捃群”都呈现“取聚”语义关联。有了这样的类比验证,“取”“聚”二义的联系令人确信不疑。如果找不到证据证实所推测的语义关联,则不应轻易确认某义是某义的引申义。例如献疑认

16、为“息”的喘息、呼吸义双向引申出“止息”与“增长”二义,可其他有呼吸义的词并无相类的引申或分化,例如说文“嘽,喘息也”,“鼾,卧息也”,“呼,外息也”,“吸,内息也”,尔雅·释诂下“呬,息也”,“嘽”“鼾”“呼”“吸”“呬”等有呼吸义的词皆未见有“止息”“增长”引申义,或孳生出表“止息”“增长”义的新词。因此,献疑拟测的“息”的引申方向不能不令人怀疑。 献疑还否认“削”的“弱”义、“习”的“学”义、“审”的“审问”义、“觉”的“睡眠”义来自组合同化,认为是来自词义引申。其推论同样都缺乏验证。例如献疑认为“削割、分割势必会导致弱小的结果”,并引战国策·齐策一“夫齐削地封田婴,

17、是其所弱也”为证,可是与句中之“削”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还有“割”和“裂”:管子·揆度“臣之能谋厉国定名者,割壤而封”,晏子春秋·问上“裂地而封之”,“割”“裂”为什么没引申出“弱”或“削弱”义,为什么只有“削”引申出“弱”义?我们不能不考虑与“削”连用并经常与“削”在上下文中对举的“弱”对“削”义发展的影响。当然,我们还应当看到,“削”衍生出“弱”义,除了受“弱”的同化外,也有其自身的语义基础。那就是,“削”的词源义为“小”;2 侵削义的“削”的主语常为受事,而“割”“裂”的主语则为施事。又如献疑指出:“习的本义可解作数飞,但古代的基本常义乃复习,练习。这种复习与练习也是

18、一种重复学习的过程。故而由此引申出学义来,亦是合乎语义逻辑的。”我们承认“复习、练习”与“学习”二义相关,问题在于,如果排除“鹰乃学习”这一具体语境的影响,“数飞”义怎么能发展出复习、练习义?“数飞”只是一个反复进行的动作,一只娴于飞翔的老鹰也可以出于某种原因频频起飞,而这与复习、练习无关。正如说文训为“数谏也”之“誎”、“开阖目数摇也”之“瞚(瞬)”,都表反复进行的动作,可都未引申出复习、练习义。再如献疑说“审有审问义,觉有睡眠义”“可以从引申途径上找到答案”。如果否认“问”对“审”的同化,“睡”对“觉”的同化,很难解释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有详细义的“悉”“详”等词没有引申出“审问”义,单

19、单是“审”引申出审问义?为什么表醒义的“觉”引申出的不是“醒来的次数”,而是“睡眠的次数”? 四、如何看待词语用例的年代和频率 文献词语用例的年代和频率是探索词义历时衍化的两个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年代在后的词义当由年代在前的词义发展而来;使用频率高的词义当是词的固定意义,使用频率低的词义不一定是词的固定意义,有可能出自个人的言语行为或词的临时用法。但是,如果对文献词语用例的年代和频率的认识仅止于此是很不够的,因为有很多复杂的情况使我们不能过于机械地用一般的年代和词频标准去衡量旧义新义、固定义临时义等。比如,对于中古和近古汉语词汇研究来说,文献词语用例的年代是至关重要的。假如中古以后的语料中出现

20、了此前未见的词或词义,一般可确认其为新词或新义。可是,对先秦词汇研究来说,则不宜仅依凭所谓“成书年代”来断定词语或词义之先后。因为先秦语料所呈现的词义系统是原始汉语至先秦汉语词义发展的产物,由于语料数量非常有限,很难据此甄别一词之数义孰先孰后;况且先秦经部、史部、子部各种典籍极少纯粹出自个人手笔,多经他人陆续辑录、补充或润饰,并不仅仅反映成书时代的语言状况。例如“成书年代不会早于战国末年”的战国策中未必没有战国初期说客辩士的“原版”性说辞,而“战国中期的文献”商君书或许多有商鞅后学的著述和加工,因此,献疑不必因拙文同化“削弱”组合引战国策书证,“削”表“弱”义引商君书书证而怀疑“削弱”同化。另

21、外,献疑称其“详细地检索了先秦十余种较为常见的典籍,如诗经、尚书、易经、左传、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礼记、商君书、庄子、吕氏春秋以及韩非子等,均未见到无论任何一种结构的削弱组合体”。从这段话来看,献疑似对拙文并列式被同化词与同化词之间的组合关系有一点误会,即组合关系只表现为连用。其实并列式组合关系还包括在结构对称的语句中被同化词与同化词的对举,例如拙文在“盗贼”条下就列举了两条对举式组合的书证。实际上,先秦文献中“削”“弱”对举式组合不乏其例,例如献疑所引荀子·王制“力全则诸侯不能弱也,德凝则诸侯不能削也”,另如韩非子·饰邪“兵弱而地削”等。意义原本不同的词如果在上下文中高频度地对举共现,也有可能导致语言社团逐渐模糊其间的意义差别,从而把一词的意义类推到另一个词。 对于词或词义在文献语言中出现频率的高低同样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词有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之分,词义有常用义与非常用义之别,不能要求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