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疫病学绪论学生讲义2013_第1页
中医疫病学绪论学生讲义2013_第2页
中医疫病学绪论学生讲义2013_第3页
中医疫病学绪论学生讲义2013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医疫病学第一章 绪论 中医疫病学发展历程一、萌芽阶段(战国隋唐)1、黄帝内经 “气乃大温,草木乃荣,民乃疠,温病乃作”“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若” “疠大至,民善暴死”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 素问遗篇·本病论 “黄帝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 素问遗篇·刺法论 2、伤寒杂病论 创六经辨证剖析伤寒病各个阶段的病机、病位、病性等。3、诸病源候论 发病“岁时不和,温凉失节” 病因人感 “乖戾之气” 病

2、变特点“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 治疗“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除之” 4、备急千金要方 “辟疫气”、“辟温气”、“辟温疫气”方剂36首 犀角地黄汤 预防方法:1、薰蒸消毒法:千金要方如逢大疫暴发,备有太乙流金散,即雄黄、雌黄、羚羊角、矾石、鬼箭羽组成,晴天用布裹,放庭中。后世用艾叶、苍术、雄黄、白芷等混合烧薰。2药物涂抹法:雄黄散:雄黄150克、朱砂(苍术)菖蒲、鬼臼各60克研细,水调涂五心、额上、人中及耳门等处,特别涂于面鼻等处,有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的作用。3药囊佩带法:一般佩带在胸前、臂上及门、床帐前。主要有雄黄、雌黄、丹砂、矾石,菖蒲等。二、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1. 庞安时、朱肱灵活

3、加减运用经方 “温病若作伤寒,行汗、下必死。伤寒汗、下尚有错谬,又况昧于温病乎?天下枉死者过半,信不虚矣” 提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思想。2金元·刘河间外感热病理论的新突破 理论:火热病机论疫病。运气病机中火热居多,六气皆能化火。 擅用寒凉治疫病。创双解散、防风通圣散3李杲论疫。 “泰和二年,时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如染之,多不救。张县承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医以承气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大头瘟者,此天行之疠气也。不速治,十死八九,宜普济消毒散。东垣试效方

4、三、形成与发展阶段(明、清、民国)1吴又可瘟疫论 传染病学的第一部专著 病因理论杂气论 (1)杂气具有物质性(2)具有物种选择性 (3)具有脏腑定位性 (4)具有区域性时间性、地域性、流行性、散发性 邪伏膜原的病机理论及治疗 途径:口鼻 病位:邪伏半表半里膜原 传变:九传说 证治:透达膜原达原饮2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3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4治疫名家余师愚 疫疹一得暑燥疫理论病机火毒炽胃 治疗:重用石膏,创清瘟败毒饮“胃为十二经之海, 上下十二经都朝宗于胃, 胃能敷布于十二经,荣养百骸,毫发之间靡所不贯。毒既入胃,势必亦敷布于十二经,戕害百骸。. 瘟既曰毒,其为火也明矣”。 “疫症乃胃受外

5、来之淫热,非石膏不足以取效耳!石膏者寒水也,以寒胜热,以水克火,每每投之百发百中。”清瘟败毒饮 生石膏、知母(白虎汤) 黄连、黄芩、栀子(黄连解毒汤减黄柏) 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犀角地黄汤) 桔梗、玄参、连翘、甘草、竹叶四、发扬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第二章 疫病的概念与特点一、疫病、疫病学的概念 中医疫病学:是研究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预防和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疫病:是外感疫疠邪气所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广泛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的统称。 二、疫病的特点 1特异的致病因素疫疠病邪 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免疫性 3病程发展有阶段性 4临床表现有特殊性 三、疫病的分类 1湿热疫

6、 是感受湿热性质的疫病病邪而发生的疫病。2暑燥疫 又称温热疫,是感受暑热火毒性质的疫疠病邪而发生的疫病。3寒湿疫 是感受寒湿性质的疫疠之邪而发生的疫病。 4杂疫 以寒、热、燥、湿之性难统之疫即为杂疫。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疫病的优势1西医学在传染病治疗中碰到的一些难题 新的传染病种的出现。抗生素所致的二重感染、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以及菌种的变迁等。对许多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佳。 尚未有较理想清除毒素的药物。 缺少较理想增强机体防御功能的治疗办法。 2中西医结合诊治传染病的优势中医药抗病毒作用;中医药调节免疫作用;中医药减轻激素副作用;辨证论治治疗上优势第三章 疫病的病因与发病一、疫病病邪的共同致

7、病特点 1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 2通过口鼻、接触入侵人体,病变部位具有特异性。 3致病暴戾,病情凶险,病变复杂。 4具有种属感染特异性。 5温热属性为多,易耗伤阴津。 6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二、各种不同属性疫病病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疫邪致病特点:(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病变以脾胃为中心 (2)传变迅速,肺卫之邪可逆传心包(3)易损伤肺胃阴津2暑热疫邪致病特点: (1)暑性酷烈,伤人急速,直入阳明 (2)易直中心肝,闭窍动风(3)可直入血分,迫血外溢 (4)易伤津耗气(5)可兼湿邪,郁阻气机3湿热疫邪致病特点:(1)粘腻淹滞,传变较慢,难以速去 (2)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中心(3)阻滞气机,困遏清阳4燥热疫邪致病特点: (1)多从口鼻而入,病变以肺经为主(2)易伤肺胃津液(3)可火化上干5温热疫邪致病特点: (1)邪自内发,初病即里热炽盛(2)致病力强,易现险恶证(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6疫毒病邪致病特点:(1)攻窜流走,蕴结里滞(2)毒力强,致病急重7风寒疫邪致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