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货币政策从紧视角下高校财务风险的冷思考(一)_第1页
国家货币政策从紧视角下高校财务风险的冷思考(一)_第2页
国家货币政策从紧视角下高校财务风险的冷思考(一)_第3页
国家货币政策从紧视角下高校财务风险的冷思考(一)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家货币政策从紧视角下高校财务风险的冷思考(一)    【摘 要】 本文就高校基建规模扩张和巨额的银行贷款所面临的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所带来的理财观念新挑战,探讨豪华校园背后暴露着各种风险及其对策。 【关键词】 银根; 紧缩; 高校; 风险; 探究 2007年5月18日,央行再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宣布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如此在同一时间段内连出三拳,动用三大货币工具的组合套路,以高压态势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在国内外的金融历史上绝无仅有。仅2007年度存款准备金率10次上调,贷款利率6次上调,创20余年历史新高。2007年

2、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定:实施10年之久“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中信证券宏观经济学家陈济军表示,我国货币政策由“稳健”调整为“从紧”,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将在2008年被更加频繁和主动的使用。他还预测:“央行2008年度将至少加息3次,但也不排除加息5次的可能。”这次大幅度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是抑制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将对我国财经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国家收紧银根对高校理财创新机制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高校扩招政策和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的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客观上促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

3、扩大以及高校投融资决策的主观缺失所诱发的高校基建规模扩张和巨额银行贷款的财务风险存在普遍性的前提下,再次遭遇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使高校风险防范和财务管理出现了新特点、新变化和新问题,特别值得我们重视。比如:收紧银根环境下高校的资金链衔接、资金周转、资金使用效率、增收节支、内控机制以及财政风险、投融资政策等诸多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高校风险防范、资产安全与完整和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公共财政改革、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以及国家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探索国家货币政策从紧视角下高校财务风险、内控制度等高校理财的创新机制和效能机制,确保高校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的问题已日益突出。 一、高校财务

4、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等教育投入与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财务风险不断增大 1.教育投入不足。从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和关心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增加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但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仍然不足,远远跟不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之需,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近10年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5年的10.86%到2006年的20%左右,1993年-2006年间高达18.94%的年平均增长率,但财政性教育经费并没有随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有关资料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所有的教育经费)的支出占GDP的比例分别为:2

5、000年2.87%,2001年3.14%,2002年3.32%,2003年3.28%,2004年2.79%,2005年2.82%,2006年2.28%,2007年3.01%。而与此同时,政府行政开支:每年小汽车使用费3 000多个亿,考察费用3 000多个亿,吃喝玩乐3 000多个亿,这三项加起来就是1万个亿,而法定普及的农村基础教育才2 000多个亿。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明确提出了“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一个国家正常用于教育的投资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左右,发达国家达到9%。 2.高

6、校资金需求大,超度贷款越来越大。近年来,高等教育乘着扩招政策和“科教兴国”的东风快速发展,全国大学从10年前的1 000所左右发展到目前的近2 000所,在学人数从1998年扩招前的108万人,发展到1999年扩招时的413万人,2001年为719万人,2007年达到2 500万人,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提高到22%,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是一个奇迹!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促使高校基建投资越来越大,项目贷款额度越来越大,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负债经营”已成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公办高校负债

7、运作”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议话题之一。2005年12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经济和社会蓝皮书预测,我国高校的银行贷款在1 500亿元2 000亿元之间。而业内人士认为:高校债务除去银行贷款,许多债务是通过工程建设方垫资和一些单位投资,保守估计高校债务在4 000亿元。国家审计署2006年3月29日发布的审计公告报告,被审计的18所高校2003年末债务总额为72.75万元,比2002年末增长45%,基建超常规的巨大投入,在很大程度上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和收取学费所得资金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施贷款融资,才能解决高校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目前,高校在利用贷款加快事

8、业发展的同时出现巨大财务风险不容忽视,甚至已是迫在眉睫。 (二)教育部“贷款办学”的政策支持 扩招运动增加了学生,相应的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也要增加,而国家的财政性拨款并没有随之增加,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就要依靠贷款。教育部2001年7月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适当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合理使用银行贷款,继续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该计划为高校与银行间的资金需求业务提供了政策支持,也是目前高校巨额贷款的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 (三)投融资决策失误 学生扩招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和教育主

9、管部门建立的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使高校基本建设投入倍增,许多学校进行了扩建或迁址重建,全国各地“大学城”林立,举债兴教蔚然成风,贷款、圈地、基建一瞬间成为很多高校的头等大事。此外,校社间、校际间违规担保已得到商业银行的默认。还有部分高校缺乏勤俭办事业的思想,不切实际地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盲目追求高指标。事实上,豪华高校建设背后潜藏的金融风险已露出冰山一角,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就是典型的个案。同时,高校在对外投资如联营企业和投资三产以及举办中外合资等投资过程中,往往未经过科学的投资决策论证,不经评估,盲目投资,容易造成投融资失误。 (四)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一些高校的财务预算、财务

10、控制和财务监督相脱节。特别是在基建项目建设过程中,在工程设计、咨询、施工、监理和设备、材料采购中,没有相应的招投标制度;在项目资金预算拨付前,没有建立健全项目资金预算编制制度和项目投资效益预测分析报告制度;在资金拨付中,对于财政预算、工程进度、专款专用、工程预决算审核和经常性监督与专项检查监督等方面,缺乏严密的监控制度。 (五)政府监督职能缺失 高等教育财政危机和财务风险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对于现阶段我国高校贷款引发的各种问题,政府监督职能没有与时俱进地重新思考如何增加高校的融资和造血功能,没有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而相应地建立健全高校投融资监管机制、债务预警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

11、,以有效遏制巨额贷款失控的强劲势头。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形式 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视角下,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形式有: (一)金融风险 据统计,廊坊东方大学城投资达50亿元,宁波市高教园区投资32亿,南京市江宁大学城远期投资40多亿元,仙林大学城投资50多亿元,广州大学城投资120亿元,这些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清华大学贷款10个亿盖学生公寓,公寓的收费(1500/年/生)根本不够付息。收紧银根环境下高校的在建工程、资金链衔接、资金周转等等问题将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一旦发生逾期、呆账、坏账,在目前“高校”和“银行”的产权归属存在“产权不清”的情况下,酿成金融风险并非空穴来风。同时,来自国际的

12、资本市场风险和金融风险更是深不可测。 (二)利率风险 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一方面国家收紧银根,以抑制货币信贷增长过快,高校贷款门槛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加息会更加频繁和主动地使用。因此,高校巨额贷款存在很大的利率风险。仅5年期以上的贷款利率就从2004年5.76%上升到目前的7.83%,增加了2.07个百分点。 (三)校产责任连带风险 一方面,校社间、校际间违规担保已得到商业银行的默认,并成为事实;另一方面,高校在对外投资如联营企业和投资三产以及举办中外合资等投资过程中,债务纠纷和经营管理不善导致校办产业停产、倒闭。这些因素都为高校带来了校产责任连带风险。 (四)资产流失风险 重复建设、决策失误、坏账损失、资金占用以及资金运作等等风险引发资产流失姑且不说,仅支付不断提高的利息,更加上高校长期以来“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就很容易引发资产流失的风险。 三、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对策 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