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几个问题。教材对水资源的概念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作了解释。通过对水资源丰歉衡量标准引出世界以及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并且侧重以“水资源”作为一个案例,突出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为了让自然资源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措施入手,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 认知方面: 1、学生能够从广义和狭义(尤其是狭义)两个角度解释水资源的概念。 2、能
2、够举例说明水资源的特点和作用。 3、归纳、总结并记住我国水资源的基本国情。 能力方面: 1、能够阅读各种图表归纳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 2、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公众面前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3、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各种地理信息(尤其是网上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 1、通过我国和广州市水情的学习,增强忧患意识,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2、通过为中国及广州市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提出对策,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责任感。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4、努力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基本国情;水资源问题及对策分析。教学难点:水资源问题及对策分析。
3、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那么粮食生产需要哪些条件?(土地、阳光、水等)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来自于自然界,对人类有利用价值,我们称之为“自然资源”。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这节课我们以其中的水资源为例,来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板书: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水资源及其分布讲述新课:我们知道,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而且,我们这个星球被称“水的星球”,水体总积占全球总面积的71%,从这一点上,水,似乎是“使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事实上是不是这样?(不是。)请说说你对水资
4、源的理解。 提问几个学生,轻松谈论对水资源的理解,浅显的问题较易让他们进入地理课堂中,为启发、引导他们深入研讨问题做好心理准备。 归纳: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因此不能把水资源单纯次理解为广义的水资源,更应该是指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看下图: 提问:哪些水资源是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承转:那么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呢? 请同学们看书。学生回答后,总结出如下问题: 从水循环角度看: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反之,贫乏 从世界范围看:大洲而言,亚洲最多(南极洲除外),南
5、美洲次之,大洋州最少;国家而言,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世界第六位 从我国看:时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夏秋降水多,水资源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贫乏。 过度 :从水资源的分布规律,我们可以得出水资源的特点吗?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第一,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第二,水资源分布规律受气候分布的影响;第三, 水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承转: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课本介绍了“水资源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水资源质量会影响经济活
6、动效益”,同学们能否举一反三呢?学生讨论后,教师给与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回答完后,出示下表:二、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1、 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南方北方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多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炎热,降水量少地形河流中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势平坦平坦河流河网密布,流量大,流程长,支流众多河网较少,流量小,支流少农产品著名水稻产区,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小麦产区交通水路运输 内河航运发达不发达2、 水资源的质量 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例如:从化云台山矿泉水厂位于水源充足,水质好的地方,降低开采成本,产品质量好,每瓶价格只需1元左右的亚洲矿泉水,
7、但经济效益高。讨论:除水资源外,其它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是否也有这样的影响?(有)承转: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影响是不同的。读P67图3.12 “水资源利用的进步”回答:(1) 2000多年前,罗马人用输水渠,引用地表水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靠近哪里发展?(沿河湖地区)(2)1870年美国大平原的移民利用哪些水体发展农业生产,生产规模有什么变化?农业生产分布向哪里发展?(地表水、地下水;变大;有丰富地下水的地区)(3) 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
8、水淡化技术发展使人类生产活动的范围扩展到哪里?(水资源缺乏但又靠近海岸的地区)(4) 人类利用其它的自然资源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呢?小结:在科技较落后的时代,人类生产活动主要是靠近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类生产在没有自然资源的地区同样得到发展。课堂讨论:P68活动题 我国西北地区与以色列比较,有哪些要借鉴的经验?承转: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呢?板书:三、 合理利用水资源1、 水资源利用现状(1) 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求量增长速度案例2 咸
9、海的忧虑(2) 浪费与水污染严重承接:面对水资源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只有科学用水,合理用水,才能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才能促进社会持续发展。为此人们主要采取了开源和节流两方面: 2、 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1) 开源:(2) 节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就其中的某些措施,例如举以色列,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工程等例子,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讨论:书本P70活动总结:从本节课可知,自然资源主要从数量、质量影响人类的经济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经济活动从靠近自然资源丰富地区,向远离自然资源的地区发展,也使自然资源数量由“少”变“多”,从而大大拓展人类生成和发展的空间。同时必须合理利用自然
10、资源,才能促进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和社会持续发展。 课堂总结: 教学反馈:完成练习题( 用投影展示):1、地球号称是“水的星球”,但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近几年,非洲大旱,灾民遍野;水资源丰富的俄罗斯和加拿大,有些地方也受到缺水的威胁;美国、日本以及东欧许多国家都感到水源的不足。水的星球何以缺水?(1)为什么地球上缺水?(2)为什么世界上的水资源分布不均?(3)如何解决这种分布的不均?请提出意见和建议。(4)人们不断地在河流修筑水库,原因是什么?请分析和思考这种做法的利弊。 2、由于许多地方出现淡水资源的紧缺,联合国将2003年定为“世界淡水年”,全球环境基金组织决定抽调
11、部分资金用于帮助严重缺水且缺乏资金的国家解决水资源。(1)下面四组国家中,需要全球环境基金组织帮助解决水源的是( ) A、蒙古、朝鲜、沙特阿拉伯 B、苏丹、伊朗、阿富汗 C、中国、印度、埃及 D、伊拉克、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2)造成许多国家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是( ) A、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及空间分布不均匀 B、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 C、环境污染使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减少 D、水资源的浪费 (3)下图是部分城市生活用水价格,从中可知( ) A、北京、新德里人均水资源都很丰富 B、伦敦、纽约位于海边,水资源丰富 C、发达国家通过价格手段控制用水量 D、东京人均水资源最少 提示:(3)发达国家通
12、过价格手段控制用水量是正确的,这说明了发达国家在节约水资源上的措施和力度,节约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教材分析:1. 教材在解释内力作用时,并未引入板块构造的学说,而是在介绍褶皱时才提到,为了更好、更明了地解释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我在此课补充板块构造学说。2.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我将加入比较多的图片说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3. 教材中关于山岳部分比较详细,我在教学安排时,只要求学生根据地质作用的知识解释山岳的成因和特点。
13、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与其它同学交流、表达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4情态目标: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教学重点: 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 2多媒体课件 3学生绘图训
14、练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投影地貌图片,用设问的方式引入新课: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 学习新课:播放三段视频:喜马拉雅山不断抬升、地震、火山。学生思考:这些或缓慢,或激烈的地壳运动,能量来自哪里?小结: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学习内力作用的概念,并明确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播放一段有关内力作用的介绍。学生思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内力的三种表现形式中,哪种对地表的影响最大?小结:内力作用包括了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其中,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
15、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接下来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图片,视频及背景资料:喜马拉雅山,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才成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脉。这个世界最高山脉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每年仍以0.5-1厘米继续升高着 。学生讨论:喜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 播放六大板块及其褶皱山形成示意图,整理学生讨论结果,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是板块运动形成的褶皱山。 投影中国山脉分布图,讨论: 地壳作怎样的运动才会导致我国山脉形成图中的分布格局? 挤压。南北走向的山脉的形成,只要是地壳作东西方向挤压形成;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是地壳作南北走向
16、的挤压形成。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山脉以东西走向为多,所以,南北方向的发生得较多。 挤压运动的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 方向与地表呈水平的关系。 小结:这就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水平运动。投影水平运动的概念。投影意大利那不勒斯岸边的三根大理石柱。思考: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岸的地壳发生勒哪种方向的运动?下沉运动。 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又发生了哪种方向的运动?上升运动。 那不勒斯海岸地壳的运动方向有几种?地壳的这种运动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两种:向上或向下运动。其方向与地表呈垂直关系。 小结:这是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垂直运动。投影垂直运动的概念。总结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特点,即总趋势是使
17、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学生讨论:课本P75 活动 2:结合初中学过的“中国地形”,解释下面两句话:(1)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2)我国的地形呈网格状分布。小结: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山脉,制约着其他地貌单元的发展,从而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投影: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学生观察陆地表面和被抽干了水的海洋底部的地壳形态。讨论这些地壳形态的成因。 结论:内力作用在大陆上形成了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在洋底形成了大洋中脊、大洋盆地,奠定了大陆和洋底的地形格局。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两个全球地貌单元,奠定了地表的海陆分布格局。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得地表形态变得高低不平。课堂总结:反馈练习: 1 促使喜玛
18、拉雅山脉形成的主要作用是:A 外力作用 B 岩浆活动 C 变质作用 D地壳运动 2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A 太阳辐射 B 日月引力 C 地球内部 D 地转偏向力3 在内力作用中,对塑造地表形态起着最主要作用的是:A 变质作用 B 岩浆活动 C 地壳运动 4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地壳运动分成两种:-、-。5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教材分析: 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教材的最后一部分,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变入手,图文结合,阐明了在
19、内外力作用的参与下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该部分内容可以看作是全课教材的小结。教学目的: 1.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2 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3 知道地球内部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分为那些类型。 4 通过阅读示意图,向他人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5 自己动手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重点:1.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2.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教学难点:地壳运
20、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 2、案例分析法 3、谈话法 4、实验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外力作用也一刻没有停止过,那么什么是外力作用呢?外力作用有哪几种表现形式?它们又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呢?(学生看书,讨论)总结: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会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些作用统称为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播放录像“岩石的风化”) 讲解: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容易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
21、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播放录像“流水的侵蚀”,动画“沙漠地区风力侵蚀作用”,投影图片“海蚀陡崖”和“阿尔卑斯山的冰斗和角峰”。提问:以上我们看到的现象主要是由什么作用形成的?这种作用主要由哪些外力作用形成的?(侵蚀作用。形成侵蚀作用的外力主要有水、冰川、风等。)总结承转: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同学们想一想,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到哪里去了呢?(被搬运到了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形成了堆积地貌。)投影图片“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太湖平原”。提问:以上两幅图片中的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后,总结出:沙丘是由于风力减小,携带的沙子堆积在地表形成的;太湖平原是由于
22、流水携带的泥沙长期沉积而成的。小结:以上为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承转:内力作用使地表形成高低起伏,而外力作用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它们总是同时起作用的。让学生做P77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这两个问题:问题:这些地貌主要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推测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较为陌生,需教师加以讲解:第一幅图片“黄土高原”流水侵蚀地貌景观;第二幅图片是沙漠地区风蚀地貌景观;第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冰川地貌侵蚀地貌景观。1:(第一幅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地表植物较少,加之土质疏松、夏天多暴雨。2:(第二幅图片)沙漠地区风力较大,风携带沙子对地表的岩石打磨,形成了风蚀柱、风蚀蘑菇等。3:(第三幅图片)高山冰川向下运动时,把地表物质刨掉并带走,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冰川融化,因此携带的大、小石块被散落到原地,形成了图中的景观。总结承转:内、外力共同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学生看书,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它们的关系。请同学们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备交付通知函
- 反洗工作汇报主题
- 低压电器知识分享
- 2025光盘复制加工合同书
- 2025软件开发项目合同(详细范本)
- 2025西瓜产销合同模板
- 2025蒸汽管道委托施工合同
- 农业产品行业销售工作总结
- 【七年级下册地理中图版】4.2.1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同步练习
- 高校教研团队发展战略
- 五年级数学应用题100道
- 政治表现及具体事例三条经典优秀范文三篇
-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题画抒怀诗、干谒言志诗
- 2023年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英语)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GB/T 304.3-2002关节轴承配合
- 漆画漆艺 第三章
- CB/T 615-1995船底吸入格栅
- 光伏逆变器一课件
- 货物供应、运输、包装说明方案
- (完整版)英语高频词汇800词
- 《基础马来语》课程标准(高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