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研究_第1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研究_第2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研究_第3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研究    摘 要: 心理健康对中学生成长、成材具有深远影响。本文提出可从健康心理的培育机制、心理问题的预警机制和疏导机制三个方面,全方位构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并从价值观念、心理环境氛围、心理交流平台、社会支持体系、心理辅导方式等角度提出了实施策略。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保障机制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酝酿、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内心和思想上的细微波动都会对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材埋下不可估量的伏笔。然而,心理活动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诸多心理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和补救,加之升学压力、制度缺位等因素制约,致使中学生心

2、理健康问题长期处于放任自流、无序发展的状态。随着经济的快速腾飞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代中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充斥的信息量更加庞大,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更加多样、深刻。如何从现实情境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各方资源条件,构建涵盖健康心理培育、心理问题预警及疏导的中学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对促进中学教育事业发展、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机制建立健全中学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应当遵循“以攻为守,防治并重”的原则,在课堂讲授、课外活动、课后阅读等各教育环节,积极引导中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培育勇于面对问题、承担责任的心理品质,传授自我调节、缓解心理压力

3、的技巧方法,并在班级和校园里营造良好的风气风尚,从而帮助每个中学生在内心世界塑造起一道坚强稳固的心灵屏障。1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随着互联网普及和社会变革的深化,信息量爆炸、价值观多元化趋势在社会各领域日益凸显,从意识流涌动的复杂社会环境的现实出发,引导中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对培育当代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教育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首先,应当凝炼当代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考虑时代特征与个体差异,大力宣扬那些能够让中学生准确把握、最大限度激发潜能的价值取向,在传递诚信、勤奋等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将团队协作、竞争创新等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融入教育范畴。其次,应

4、当注重教育方式的与时俱进。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当代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大为拓展,互联网、电视、手机等早已演变为实质上的“第二课堂”,不仅侵占中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而且深刻改变着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习惯。应当借新兴技术之力将心理教育从学校延伸至日常生活,让中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课堂”上得到感化和浸润。最后,应当引入激励机制,对那些积极向上、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从而发挥“榜样”力量,促使更多的中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2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氛围具有民主、开放、自由、信任、理解氛围的班集体,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的班级氛围不仅是培育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5、的环境基础,而且是指引他们进行自我调节、获得精神支撑的源泉。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得益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时习,能够让大多数心理问题在初露端倪之际被及时地矫正和化解,最终将整个班集体打造成一个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自我修复的心理生态系统。班级活动无疑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有效途径,是传递关爱和智慧的有形载体。要适时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点拨学生、引导学生认知自我,帮助他们更好地完善自我。例如,定期举办主题班会,一同讨论心理困惑,分享经验心得;观看心理教育方面的电影、视频,撰写读后感作自我剖析,并与同学、老师交流互动;举办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情景话剧等活

6、动,让心理健康话题以委婉、生动、艺术的形式呈现,在轻松、温馨的气氛中,大家共同面对、共同思考、共同分担心理问题。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预警机制心理问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常常导致心理干预的滞后,使问题不断积累并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在积极营造健康心理环境的同时,必须建立能够持续、全面反映中学生心理状况的预警机制,以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救助。1搭建和创新中学生心理交流平台心理预警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敞开心扉,倾诉心声”,让学生敢于交流、乐于交流、主动交流。首先,应当培养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老师严肃、说教的传统作风,站在学生的角度,

7、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沟通艺术,不断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取得他们的信任,培养他们的交流意愿,促进他们心理情感的自然流露。其次,应当积极搭建和开辟新的心理交流渠道。例如,许多老师采用“写周记”的方式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周记”是中学生倾诉心声、表达困惑的窗口;设立“心理咨询室”,聘请经验丰富、学有专长、和蔼可亲的老师担任心理辅导员,让他们成为学生心灵世界的“避风港”;举办“心理健康宣传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同学、老师掌握较为系统、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懂得如何更好地面对、缓解心理问题;利用电子邮件、论坛等互联网技术,打造当代中学生乐于尝试和接受的心理交流新

8、平台,借助文字、视频等载体将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在“阳光”之下。最后,探讨建立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将每位中学生的基本情况、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等信息记录在案2,运用心理学等现代科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分析、评判,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作出预测,并给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心理干预方案。2呵护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体系学校、家庭、社会是中学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构成要素,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现实来源,也是修补他们心灵创伤、化解他们内心迷茫的通道所在。一方面,应当有力、有序地开展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让同学、朋友、父母和其他社会爱心人士一同成

9、为中学生的心灵守护者,让每一份理解、鼓励、尊重、温暖都成为遏制、化解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良药。另一方面,学校作为该体系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应当提供给家庭和社会参与其中的广阔平台,通过班级活动、家长座谈会、社会实践、知识讲座等形式加强沟通与交流,多角度、多渠道掌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物质、技术和信息等方面取得大家的支持和适时反馈,从而形成一个能够敏锐捕捉中学生心理信息、层层警示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支持网络,最大限度排除中学生的心理困扰,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限度。三、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机制中学生容易出现学业、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在利用各种方式培育其健康心理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建立及时、有效的疏导机制

10、,对那些心理波动较大的中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救助。研究表明,强化受访者的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心理治疗3。因此,在疏导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自我调节为主,心理干预为辅”的原则,并将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理念贯穿始终。1倡导朋辈与专家并重的心理辅导作为同龄人和生活伙伴,同学、朋友因为有着相似的心理体验和成长环境,更容易产生默契感和认同感,从而为心理辅导奠定信任与沟通的基础。而班主任以其亦师亦友的角色性质,往往会对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发挥关键作用。或是细微的言行举止,或是平等温馨的交谈,都可能于不经意间化解学生郁积的心理困扰。此外,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在作息间歇、寝室、教室进行,在

11、辅导时间、空间和形式上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保证心理辅导的随时开展和持续跟进。然而,朋辈心理辅导有其局限性,遇到较为棘手的心理问题还需寻求专家帮助。由于地区、校情差异,当前普遍开展专业心理辅导的难度较大。随着我国开设心理学等专业的高校日渐增多,相关专业人才日益充沛,可以尝试建立以“关爱中学生心理健康”为主旨的非政府组织,在中学与高校、中学与社会之间搭建桥梁,让更多从事心理健康事业的在校学生、研究人员、社会人士走进中学,给予中学生更加科学专业的心理辅导,共同为中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2举办心理辅导的知识讲座和培训随着教育改革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更多关注,不少中学设立了“心理健康

12、咨询室”等专门机构,旨在引导和培育中学生的健康心理。然而,这些机构的心理辅导员往往由其他老师兼职担任,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得心理辅导流于“谈话”、“聊天”等形式,难以进入深层次的心理干预。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和培训,从“中学生心理特点”、“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案例分析”等方面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让心理辅导员在较短时间、以较好效果掌握倾听、评判、沟通、调节等心理辅导技巧,并注重实际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形成研究成果,供大家交流、探讨。总之,为了保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平稳度过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成长阶段,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努力,将关爱付诸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预

13、警、疏导的各个环节,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心理素养和自我调节能力出发,着眼于及时发现、化解中学生的心理障碍,积极增强心理辅导效果,逐步形成领导有力、重点突出、制度完善、科学有效的中学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为推进中学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徐莉莉.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教育探索,2005,(10):93-94.2张冬梅.大学班主任如何成为有效的心理辅导者J.教育探索,2007,(7):98-99.3任娜.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中小学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3):53-56.4吴增强,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张金兵,杨兴虎.中学生心理健康读本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