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_第1页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_第2页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_第3页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_第4页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一章绪论1.耳鼻喉的专科特点:它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纶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变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2.发展史:(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谓:(扁鹊)“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因此,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2)金匮要略最先描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一症,即后世所称“梅核气”,所创立的半夏厚朴汤一直沿用至今。(3)唐代,政府设立太医署,其中“耳目口齿科”(颇类今之五官科)已初具规模,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专科,这在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4)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中

2、首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中有利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的方法。第二章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耳与脏腑的关系:耳位于头部两侧,属“清窍”之一,司听觉,主平衡。与耳有较为密切关系的脏腑有肾、心、肝、胆、肺、脾等。2.鼻与脏腑的关系:鼻为肺系之前端,连于喉、接气道、下通于肺,有助肺行呼吸、主嗅觉、协发音、司清化之功能。3.咽喉与脏腑的关系:咽前连口腔,下经食道通胃腑,为胃之系,有司饮食吞咽、助言语、御外邪的功能。喉上通口鼻,下接气管至肺,为肺之系,有行呼吸、发声音、护气道的功能。4.耳语经络的关系:直接循行于耳的主要经脉,多属阳经,有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

3、膀胱经。5.咽喉与经络的关系:在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间接通于咽喉外,其余经脉皆直接通达。第三章耳鼻咽喉的病因病机概述1.耳鼻咽喉疾病的外因主要有:外感邪毒、外伤致病、异物所伤。2.耳鼻咽喉疾病的实证,常见于病变的初期或中期,以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等为多见。第四章耳鼻咽喉病的诊断要点1.耳鸣呈高音调,高频听力下降明显,多属肝肾虚损或气血不足之证;耳鸣呈低音调,低频听力下降明显,多属肝胆热盛,或风邪外袭,邪气壅滞耳窍之证。2.眩晕伴有头重、头胀、低音调耳鸣、胸闷呕恶、纳呆倦怠者,多属痰湿中阻。3.鼓膜色蓝、外凸,多为瘀血内聚耳窍。第五章耳鼻咽喉病的治疗概要1.

4、常用的通窍法有:芳香通窍、化浊通窍、升阳通窍、利湿通窍。2.祛瘀法:本法选用具有通血脉、祛瘀滞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方,或配合其他治法,适用于治疗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或痰瘀互结所致的耳鼻咽喉病证。第六章耳科疾病1.耳郭痰包:是指(耳甲腔、耳甲艇、舟状窝、三角窝等处)耳郭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抽后肿消,但不久又复肿起为主要特征的疾病。2.断耳疮相当于西医学的“耳郭化脓性软骨膜炎”。3.旋耳疮相当于西医学的“外耳湿疹”。病因病机为:风热湿邪犯耳,血虚生风化燥。4.耳疖: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排脓时注意切口必须与外耳道纵轴平行,以防形成外耳道狭窄。5.耳疮:是指以

5、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弥漫性外耳道炎”。6.外耳道异物的去除原则:(1)昆虫类异物:先用酒、植物油、姜汁或乙醚、丁卡因等滴入耳内,使虫体失去活动能力,然后用镊子取出,或行外耳道冲洗。(2)圆球形异物:切勿用镊子或钳子夹取,以防异物滑入耳道深处。7.大疱性骨膜炎:是指以耳痛、鼓膜起血疱为主要特征的耳病。8.耳胀、耳闭:(1)病因病机:耳胀多为病之初起,多由风邪侵袭、经气痞塞而致;耳闭多为耳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由邪毒滞留而致,与脏腑失调有关,因此多为虚实夹杂之证。(2)外治法:滴鼻,鼓膜按摩,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等。9.脓耳:是指以鼓膜

6、穿孔、耳内(鼓膜之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要特征的耳病。(1)耳内流脓即是脓耳。()(2)肝胆火盛:治法:清肝泻火,解毒排脓。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或仙方活命饮加减。(3)脾虚湿困:治法:健脾渗湿,补托排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10.脓耳变证:常见的有耳后附骨痈、脓耳面瘫、脓耳眩晕、黄耳伤寒等。11.耳鸣、耳聋:(1)实证病因病机:多因外邪或脏腑实火上扰耳窍,抑或瘀血、痰饮蒙蔽清窍所致。(2)肝火上扰:治法:清肝泻热,开郁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3)痰火郁结:治法: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12.耳眩晕:(1)临床症状:眩晕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7、即: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身体有向一侧倾倒的感觉,站立不稳,体位变动或睁眼时眩晕加重,但神志清楚,多半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耳鸣耳聋等症状。(2)证型:眩晕发作期以实证多见,如风邪外袭、痰浊中阻、肝阳上扰等;发作间歇期以虚证多见,如髓海不足,上气不足等。13.耳面瘫:(1)属周围性面瘫。(2)风邪阻络: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牵正散加减。(组成:白附子、僵蚕、全蝎。)第七章 鼻科疾病1.鼻疔: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的疖肿。(1)与鼻疔关系密切的因素是挖鼻。(2)疔疮走黄是毒入血分,内攻脏腑所致,见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等表现的危证。(3)外治法排脓原则:

8、脓成顶软者,切开排脓,切开时不可切及周围浸润部分,切忌挤压。禁忌早期切开引流及挤压、挑刺、灸法,以免脓毒扩散,入侵营血,内犯心包,引起疔疮走黄之危证。2.鼻疳:是以鼻前庭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或皲裂为主要特征。相当于西医的鼻前庭炎及鼻前庭湿疹。3.伤风鼻塞:初起流清水样鼻涕,后渐转为黏黄涕。分为风寒犯鼻和风热犯鼻两个证型。4.鼻塞:诊断要点为病程较长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鼻塞检查见下鼻甲肿胀或肥大。5.鼻槁:是以鼻内干燥、粘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1)肺肾阴虚证:方药:百合固金汤。(2)外治法宜用滋养润燥药物滴鼻,禁用血管收缩剂滴鼻。6.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

9、、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1)内治法:分型证治:(主证、治法、方药)肺经风热主证: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黄稠,头痛,可见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由以中鼻甲为甚或嗅沟可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头额、眉棱骨胡颌面部叩痛,或压痛。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银翘散加减。胆腑郁热主证: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叩痛,或压痛。

10、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胃湿热主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稠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检查见鼻黏膜红肿,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压痛。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肺气虚寒主证:鼻塞或轻或重,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频作,嗅觉减退,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检查见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可见黏性分泌物。治法:温补肺脏,散寒通窍。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11、。脾气虚弱主证:鼻涕白黏或黄稠,量多,嗅觉减退,鼻塞较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脘腹胀满,肢困乏力,面色萎黄,头昏重,或头胀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检查见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窍。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2)外治法:滴鼻法;熏鼻法;鼻窦穿刺冲洗法;置换法;理疗;手术治疗。7. 鼻鼽: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1)分型证治:(要求给出主证能分出是哪一型及治法、主方)。肺气虚寒,卫表不固主证: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嗅觉减退,畏风怕冷,自汗,气短懒言,语声低怯,面色

12、苍白,或咳嗽痰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虚弱。检查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鼻粘膜淡白或灰白,鼻道可见水样分泌物。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组成:细辛、荆芥、人参、甘草、诃子、桔梗、鱼脑石散。)肺气虚弱,清阳不升主证:鼻塞,鼻痒,清涕连连,喷嚏突发,面色萎黄无华,消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检查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黏膜蛋白,或灰白,有水样分泌物。治法:益气健脾,升阳通窍。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肾阳不足,温煦失职主证: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长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倦怠,小便清长,或见遗精早泄。舌质淡,苔白,

13、脉沉细无力。检查可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黏膜淡白,鼻道有水样分泌物。治法:温补肾阳,固肾纳气。方药:肾气丸加减。肺经伏热,上犯鼻窍 主证:鼻痒,喷嚏频作,流清涕,鼻塞,常在闷热天气发作。全身或见咳嗽,咽痒,口干烦热,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检查见鼻黏膜色红或暗红,鼻甲肿胀。治法:清宣肺气,通利鼻窍。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2)鼻鼽和伤风鼻塞的鉴别鼻鼽伤风鼻塞病史有过敏史有感染史症状特点发病快,消失快,症状消失后如常态,发作时间短,数小时即减退或消失。 一般无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发病渐起,消失较慢,需数天而愈。全身症状重,发热恶寒、头痛等检查鼻粘膜苍白、水肿鼻粘膜充血红肿鼻涕清稀如水鼻涕黏性变为浊性

14、8.鼻息肉:是指以鼻内光滑柔软、状如葡萄或荔枝肉样的赘生物。 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鼻腔单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色或淡红色的半透明赘生物,可移动。9.鼻衄:以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及鼻腔后部的鼻-鼻咽静脉丛较为多见。(1)内治法:分型轮治:要求每个证型治法肺经风热:疏风清热,凉血止血;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肝火上逆:清肝泻火,凉血止血;心火亢盛:清心泻火,凉血止血;肝肾阴虚:滋补肝肾,养血止血;脾不统血:健脾益气,摄血止血。(2)外治法:冷敷法;压迫法;导引法;滴鼻法;吹鼻法;烧灼法;鼻腔填塞法。10.鼻异物取出原则:细小异物:可用通关散吹鼻,借喷嚏将异物喷出。此法不适于幼儿,以免异物倒吸

15、入咽喉圆形异物:用异物钩或小刮匙,绕至异物后方,由后向前拨出。不可用镊子夹取,以免将异物推向深处。质软或条状异物:可直接用镊子夹取。异物取出后,如局部黏膜有糜烂、破损者,可用减充血剂滴鼻,以防黏连;已有黏连,则分离后填入明胶海绵或凡士林纱条。11.鼻损伤:外治处理原则:(1)鼻伤瘀肿:鼻伤初起,24小时以内,宜予冷敷,以帮助止血或制止瘀血扩散。24小时以后,可改用热敷或内服中药渣再煎汤热敷,以活血散瘀,消肿止痛。(2)鼻中隔血肿:血肿小者,可穿刺抽吸;血肿大者,沿血肿下方做一与鼻底平行的切口,吸尽瘀血后以消毒士林纱条紧密填塞鼻腔,防止再出血。12.鼻痰包是指发生在鼻部的囊肿。相当于西医学的鼻前

16、庭囊肿或鼻窦囊肿。13鼻菌是指发生于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第八章 咽喉科疾病1.咽喉检查时,用压舌板轻压舌前2/3,暴露喉部。太浅则无法充分暴露,太深则引起恶心2.喉痹是指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1)不是发生喉堵塞的疾病。(2)分型论治:治法、主方外邪侵袭,上犯咽喉:治法:疏风散邪,宣肺利咽。 方药:风热外袭者,宜疏风清热,消肿利咽,用疏风清热汤;风寒外袭者,宜疏风散寒,宣肺利咽,可选用六味汤加味。肺胃热盛,上攻咽喉:治法: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方药:清咽利膈汤加减。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治法:滋养阴液,降火利咽。 方药:肺阴虚为主者,宜养阴清肺,可

17、选用养阴清肺汤; 肾阴虚为主者,宜滋阴降火,清利咽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胃虚弱,咽喉失养:治法:益气健脾,升清利咽。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脾肾阳虚,咽失温煦:治法:补益脾肾,温阳利咽。 方药:附子理中丸加减。痰凝血瘀,结聚咽喉:治法:祛痰化瘀,散结利咽。 方药:贝母瓜蒌散加味。3.乳蛾:是指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喉核红肿,表面可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喉部疾病。(1)预后与转归:乳蛾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可成为病灶,引起局部及全身多种并发症,如喉痈、痹证、心悸、水肿等。(2)内治法:分型论治:治法、方药风热外袭,肺经有热:治法:疏风清热,利咽消肿。 方药:疏风清热汤加减。邪热传里,肺胃热盛:治

18、法:泻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清咽利膈汤加减。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治法:滋养肺肾,清利咽喉。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3)外治法:含漱;吹药;含服;雾化吸入;烙法;啄治法。4.喉痈:(1)病史:多有外感乳蛾发作史。(2)检查:患侧腭舌弓上方红肿隆起,软腭红肿,悬雍垂水肿,并偏向对侧;或患侧腭咽弓红肿,喉核被推向前下方。5.喉喑:以声音嘶哑、有时咽喉疼痛为主要特征的咽喉疾病。(1)病机:实证者多由风寒、风热、痰热犯肺,肺气不宣,邪滞喉窍,声门开合不利而致,即 “金实不鸣”;虚证多因脏腑虚损,喉窍失养,声户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破不鸣”。(2)各型主证:风寒袭肺:喉微痛微痒;风热犯肺:喉痛不适

19、;肺热壅盛:咽喉痛甚;肺肾阴虚:咽喉干涩微痛。(3)肺脾气虚证:(主证、治法、方药)主证:声嘶日久,语音低沉,高音费力,不能持久,劳则加重,上午症状明显。可兼有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纳呆便溏、面色萎黄等症,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检查见喉粘膜色淡不红,声带肿胀或不肿胀,松弛无力,声门闭合不全。治法:补益肺脾,益气开音。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4)外治法:含服;蒸汽或超声雾化吸入;离子导入疗法;手术治疗。(5)针灸疗法:体针、刺血法。6.急喉风: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咽喉疾病。临床常可咽喉红肿疼痛、痰涎壅盛、语言难出、声如拽锯、汤水难下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窒息死亡。(1)病机:热毒、

20、痰浊或风寒痰浊互结咽喉,阻塞气道。(2)呼吸困难分度:(大体了解)一度:患者安静时无症状,活动或哭闹时出现喉鸣和鼻翼煽动,吸气天突、缺盆及肋间等处轻度凹陷,称三凹征。二度:安静时亦出现上述呼吸困难表现,活动时加重,但不影响睡眠和饮食。三度:呼吸困难明显,喉鸣较响,并因缺氧而呈烦躁不安、自汗、脉数等,三(四)凹征显著。四度:呼吸极度困难,病人坐卧不安,唇青面黑,额寒如珠,身汗如雨,甚则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神昏,濒临窒息。 7.梅核气:是指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病因病机:肝郁气滞、痰气互结。(2)分型论治:(主证、治法、方药)肝郁气滞:主证:咽喉异物感,或如梅核,或如肿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但不碍饮食。患者多见抑郁多疑,胸胁脘腹胀满,心烦郁怒,善太息,脉弦。治法:疏肝理气,散结解郁。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薄归芍术苓姜草)痰气互结:主证:咽喉异物感,自觉喉间多痰,咳吐不爽,时轻时重,或见咳嗽痰白,肢倦纳呆,脘腹胀满,嗳气,舌淡,苔白腻,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