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宁夏吴忠市利通二小李娜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三、教学模式选择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
2、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画、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四、媒体的使用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3、利用展示
3、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五、教学准备队鼓、黄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乒乓球、口琴、竖笛、录音机、实验记录表。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板书
4、: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二)探究活动1、介绍实验材料(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队鼓、尺子、橡皮筋、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教师随机指导。(3)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
5、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2、讲解研究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1)谈话并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那么,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书:方法) 学生回答:闻、看、摸、听、说、尝、画)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么请大家看看屏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2)(课件打出)实验记录表(3)介绍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按看、摸、画、说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看”。 (板书:看)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
6、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摸”。(板书:摸)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接下来是“画”(板书:画),画什么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最后是“说”(板书:说),说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4)小结: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
7、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画、说) 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尺子、橡皮筋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3、学生分组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汇报实验发现。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4)得出结论,总结方法学生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
8、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总结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发现,可以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运用了看、摸、画、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1、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1)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
9、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3、游戏:“能摸到的声音”。(指定一名学生,先摸摸不发声的手机,并说说是什么状态。再用耳机捂住学生的耳朵,用布条蒙住眼睛,播放手机铃声,让学生触摸,谈触摸后的感觉。)4、演示“看的见的声音”。(播放录音机、用粘有碎镜片的及时贴对着阳光,感受光斑的跳跃,谈谈观察后的现象。并给这个游戏起个合适的名字)(四)总结评价1、师生小结 在刚刚上课时,同学们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摩擦、撞击、乐器、说话等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原来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评价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10、。那么你认为你们小组中谁的表现最好?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怎么样?哪个方面表现的好(或不好)?这节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产生的问题,那么大家认为老师的表现怎么样?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评价自己或者评价你的小伙伴。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不能请每位同学都发言。那么,老师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张成长卡,下课后你们可以继续评价自己或同伴,然后将这张成长卡装进你的成长记录袋中。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请各小组的同学整理好实验台,将所有的实验物品包括抹布放回原位,准备下课。教材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11、:使物体发出声音。这部分的教学活动是从“使物体发出声音”开始的,学生在前节课感受各种声音的基础上,想办法让本来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发出声音,教学中要力图体现与前面教材之间的联系。教材提示可以用敲击锣、鼓,使它们发出声音,可以拨动钢尺或橡皮筋使它们发出声音。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边引导学生想办法发出声音,思考这些物体在我们没有敲击或拨动时候它们没有发出声音,而当我们敲击或拨动它们之后,才会发出声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和道理。第二部分:观察发声的物体。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一组组发声和不发声的物体,找到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教材先安排让学生对比观察发声的锣鼓和不发声的锣鼓有什么不同之处。我们可以在鼓
12、面上放几粒豆子或粉笔头,这样学生就可以明显观察到发声的鼓面在振动,没有发声的鼓面没有振动。教材还安排了学生对比观察发声的尺子和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发声的橡筋和不发声的橡筋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没有发声的物体没有振动。最后可以让学生试试使物体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够发声吗?敲击鼓面快速捂住鼓面等。第三部分:观察音叉的振动。本部分是在学生已经察觉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先是观察大小不同的音叉的振动,找出它们发声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再是比较不同力度击打音叉的实验。然后引导到将音叉放入水中,通过水的波纹观察音叉振动。再去
13、感受人的声带振动。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对声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记录、学会与同伴合作。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解释,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发展他们的实验能力。3、通过本课的教学,需要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各种声音之间都是有共同的规律。教学准备:橡筋、钢尺、小队鼓、音叉、水、录音机、录音带和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上一节课我们感受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种动物的声音让大家来听一听,听的时候请你想
14、一想,你想到了哪些问题?教师课件演示蝉和蚊子的声音,请学生判断哪种声音是蝉发出的、哪种声音是蚊子发出的,提问:你想研究哪些问题?经过引导,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件出示要研究的问题)小结:看来大家对声音这种现象的研究兴趣很浓,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使物体发出声音分组实验一:谈话:研究声音,必须让物体发声,我们用什么方法使锣、鼓发出声音?学生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锣鼓发出声音。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实验。分析:哪些情况下能够发出声音?敲击、拍打等。 哪些情况不能发出声音?按、压等。讨论:用力按压锣、鼓,锣、鼓并不发出声音,这
15、是为什么呢?分组实验二:谈话:我们用什么方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学生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钢尺发出声音。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实验。分析:哪些情况下能够发出声音?拨动、拍打等。 哪些情况不能发出声音?用力弯曲等。讨论:用力弯曲钢尺并不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分组实验三:谈话:我们用什么方法使橡筋发出声音?学生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橡筋发出声音。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实验。分析:哪些情况下能够发出声音?轻轻拨动等。 哪些情况不能发出声音?用力拉等。讨论:用力拉橡筋并不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对这个问题的认识。2、观察发声的物体。请学生对比观察:(1)、观察发声的锣鼓有什
16、么特点?比较发声的锣鼓和不发声的锣鼓有什么不同?(可以提示将粉笔或泡沫等放在鼓上敲击)将发现记录下来: 发声的锣、鼓 不发声的锣、鼓特点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2)、观察发声的尺子。 观察发声的尺子有什么特点?比较发声的尺子和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将发现记录下来: 发声的钢尺 不发声的钢尺特点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3)、观察发声的橡筋。 观察发声的橡筋有什么特点?比较发声的橡筋和不发声的橡筋有什么不同?将发现记录下来: 发声的橡筋 不发声的橡筋特点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4)学生讨论感知这些物体发声时都在发声振动。(5)、反推法验证:我们观察到这些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如果当他们发声时
17、,我们马上让它们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够发出声音吗?小组实验:想办法让锣、鼓、尺子、橡筋等发声后,马上停止振动,观察它们是否还能够发出声音?讨论:从中你们有哪些发现?3、观察音叉的振动。(没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演示实验)(1)、比较不同大小的音叉,振动的时候是怎么样子的。相同的地方:可以让每个学生摸摸,都有手都有发麻的感觉。不同的地方:声音有高低。(2)、同一个音叉分别用轻而短促的力和用较大的力击打,观察音叉的振动。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3)将音叉击打后快速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现象。(可以在投影上演示)观察音叉是怎样把振动传入水面的。(4)请学生用手轻轻地放在喉咙处,感觉自己讲话时声带的振动。从而
18、重复证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三、拓展延伸:1、听听钢琴、风琴、吉他的声音,观察它们什么地方在振动?(课件)2、为什么蝉、蜜蜂、蚊子会发出声音?(解决前面的问题)3、课件出示人的耳朵的构造。(将知识进行提升)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分析人能听到声音的原因,是由于鼓膜的振动。4、讨论共享: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课后作业分析录音机等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收集各种声音传播的资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6-24 14:27:19 字号 大 中 小 查看( 2370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
19、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准备:队鼓、黄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水槽、口琴、竖笛、实验记录表。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0、谈话:现在是什么时间?你们没有时钟是怎么知道该上课的呢?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谁能说说生活中你听到过哪些声音?总结: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那么,有关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同学们想了解的东西很多,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
21、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动 1、介绍实验材料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所准备的尺子和橡皮筋,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尺子、橡皮筋、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让它们发声的刚刚同学们是用敲打,弹拨等方法让尺子和橡皮筋发出声音的,那么为什么拉长皮筋和弯曲尺子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2、下面请同学们取出实验记录单,根据记录单要填写的内容再次进行实验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单。汇报,请两到三个小组汇报由此引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3、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
22、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 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大家观察振动了吗?没有?刚刚我们知道物体发声的时候都在振动啊,为什么音叉我们却看不到振动呢?如何来证明呢?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可适当引导。演示实验,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里,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生答现象。 谁能说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得出结论学生
23、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1、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1)集体说话:面对听课老师大声说一声:老师好,同时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
24、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四)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在刚刚上课时,同学们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摩擦、撞击、乐器、说话等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原来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那么你认为你们小组中谁的表现最好?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怎么样?哪个方面表现的好(或不好)?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 宿豫张家港实小 徐守红 第二课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执教者:光谷一小 刘雅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
25、的振动产生的;2、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的条件;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声音的产生原因做出假设,并能够想办法利用实验来验证假设。2、经历发现声音与物体振动关系的科学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学习兴趣,对有关声音的现象产生探究欲望,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小电风扇、三角铁、水(第一组)镲(第二组)烧杯、队鼓(第三组)学生材料:第一组:橡皮筋、气球皮、钢尺、纸片(8组)第二组:音叉、水、水槽(8组)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 游戏引入,制造
26、声音1、考察听力:教师制造几种声音,学生猜是什么发出声音?(锣、水声、电机风扇声)2、考察动手能力:自己制造声音(呈现材料:橡皮筋、气球皮、钢尺、纸片)想办法利用桌上的材料,自己制造声音,看哪一组想的办法多?*注意:(1)讨论的时候控制你们的声音大小,不要让你们的声音盖住了物体的发声?(2)注意安全,小心使用钢尺(3)实验结束将材料放回实验盒。3、分组制造声音4、展示交流。*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相处的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逐一介绍一下,你怎样物体发出声音?总结:同学们真聪明,能用不同的方法使物体发声。二、提出假设,揭示前概念1、提出研究问题*我们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制造许多不同的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引导思考,提出假设。请你们根据刚才的发现和生活经验,猜测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测)随机板书(作出猜想 :碰撞、摩擦、振动、敲打)三、实验探究,观察发声的物体1、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在科学研究中,有了假设,还要通过实验收集证据验证假设(板书:实验验证)下面请大家继续做刚才的实验,不过这次同学们不仅要让物体发出声音来,还要仔细观察物体发声前是什么样的?发声时有什么变化?(呈现实验表)要求:一种物体统一采用一种发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饮具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无线防盗防抢报警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小儿眼部红肿的临床护理
- 2025-2030中国胆道引流装置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统计学专业期末考试:统计推断与检验综合模拟试题库及解析
- 2025年钳工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题库:钳工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试题
- 小儿多发性硬化的临床护理
- 2025年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考试案例分析篇:消防宣传教育活动试题
- 2025年英语翻译资格考试笔译模拟试卷全真试题解析
- 2025年消防执业资格考试题库-消防应急救援预案编制与演练评估报告总结技巧解析试题
- 人事行政工作成功典范总结
- 英国皇室文化课件
- 咯血个案护理
- 普及防癌知识宣传
- 【课件】时代与变革-为人生而艺术+课件高一上学期美术人美版(2019)必修美术鉴赏
- 第6课+呵护花季+激扬青春【中职专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博士生入学复试面试报告个人简历介绍(完美版)模板两篇
- 康养旅游项目策划书
- 全套电子课件:基础会计(第五版)
- 超高频开关电源技术的前沿研究
- 安徽恒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新型高品质电子级及多功能环氧树脂项目环评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