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办学效益分析(共23页)_第1页
中小学办学效益分析(共23页)_第2页
中小学办学效益分析(共23页)_第3页
中小学办学效益分析(共23页)_第4页
中小学办学效益分析(共23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小学办学效益分析北京教育学院 王玉崑任何学校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后备力量或专门人才,必须投入并耗费一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如教职员工、校舍、书籍、视听设备等。这些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也可以用于不同数量的学生,其相对效率也不同。如果我们把学校所耗费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货币表现,即所耗费的教育投资叫做“教育成本”;把所实现的教育目标或培养出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生,叫做“教育成果”,那么,教育成本和教育成果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当教育的成本一定,那么教育成果越大,效率越高;当教育的成果一定,那么教育成本越小,效率越

2、高。这个效率问题,我们称之为教育的效率,或者称之为办学效益。 办学效益就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花费的教育成本和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经济发展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因此,我国“十一五”期间,中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对于中小学校来说,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必须努力探索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学校的办学效益进行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节

3、办学效益的涵义 一、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思想品德和知识技能,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活动。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的劳动能力,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作为劳动能力构成要素之一的体力,虽然属于人的肉体的自然能力,但这方面能力的发展,也需要教育给以一定的培养和训练,才能改变其自然形态,使之适合生产劳动的需要。构成劳动能力另一要素的智力,则几乎完全靠教育的培养才能形成。劳动经验要靠教育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也必须通过

4、教育才能掌握。这就需要有培养人的劳动能力的教育部门,需要支付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对劳动者劳动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因而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受教育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在任何生产方式下,一定的教育或训练都是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人的劳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因此,培养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上升为劳动力再生产的中心问题。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今天,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革,都非常迅速。许多产品,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产品来代替。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

5、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88页。 由于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在社会再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少经济学家都曾试图论证教育支出是一种生产性投资,而不是消费性支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曾指出,人们学到的有用才能是一种固定资本。他说:“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工人增进的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

6、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学费,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 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7258页。 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18421924年)继承了斯密把受过教育的人比作高价机器的见解,并且把教育支出视为一种十分有利可图的投资。他指出:“公共和私人在教育方面的花费是否明智,是无法单独根据其直接结果来衡量的。它将像单纯投资一样有利可图,给人民群众以比通常所能利用的更多良机一个伟大的产业天才人物的经济价值,足以弥补整个城市的教育费用高等教育面向公众开放,假如能再产生出一个牛顿或达尔文,莎士比亚或贝多芬,那么在许多

7、年间所有的花费都能得到很好的补偿。” 转引自美科恩著教育经济学王玉昆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斯密把教育费用视为“固定资本”的见解和马歇尔把教育费用视为“投资”的观点,可以说是当代西方教育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的渊源。 195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舒尔茨(T.W.Sohltz)在其人力投资 一个经济观点一文中首次阐述了他的人力资本理论:全面的资本概念应包括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机器、厂房、设备等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为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 以知识、技能、体力等形式方面的资本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对人的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过去投资的现行价值, 是通过人力

8、投资形成的。人们用在教育、卫生以及为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国内迁移方面的直接费用,乃至为了获得高层次教育而放弃的收入, 构成了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的主要成分是教育资本,它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真正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了证实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舒尔茨运用美国1929年1957年的统计资料,计算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3%,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舒尔茨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教育投资的性质和特点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后备力量和各种专门人才。因此,从劳动力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教育费用不是消费性支

9、出,而是一种投资。教育投资是投入到教育领域中,用于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教育投资是为了保证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投资。 教育投资,就其性质而言,无疑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因为,对教育的投资同对物质生产部门的投资一样,其最终结果都将导致社会产品总量的增加。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物质生产部门进行投资的结果直接表现为物质产品数量的增加或质量的提高;对学校教育进行投资的结果则直接表现为达到一定规格和标准的劳动者的数量的增加,确切地说,表现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前一种投资的结果易于被察觉, 因为物质生产部门投资的结

10、果通常是有形的。而后一种投资则很容易被忽视,因为教育投资的结果表现为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增长,它是无形的。在这些劳动者进入物质生产领域之前,他们的劳动能力尚没有表现出来,不能直接表现为物质产品数量的增加或质量的提高。所以,长期以来,教育支出被误认为是非生产性支出或消费支出。 如果从教育的基本功能及其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角度来考察,就会发现把教育支出看成是消费支出是完全错误的。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这两种要素不断地被消耗,需要不断地补充。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必须追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因此,用于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费用,在性质上是与用于生产各种生产资料

11、的费用相同的,即这两种费用都是发展生产力, 实现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既然用于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费用是一种生产性投资,那么,毫无疑问,用于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费用也同样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是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投资。 教育投资是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投资,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投资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1.间接性 物资资料生产部门的投资投入到生产过程之后,经过生产过程,产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物质产品,可以直接取得经济收益。教育投资则不同,它投入教育部门之后,经过教育过程,产出的只是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或专门人才,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收益。只有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进入物质生产部

12、门之后,创造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数量增加或质量提高,才能取得经济收益。因此说,教育投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是间接获得经济收益的一种投资。 2.条件性 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挥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前提。劳动者只有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他的劳动才能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因此,教育投资要带来经济收益是有条件的。假定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是合格的劳动者,要使教育投资发挥经济收益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岗位,使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都能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第二,必须保证劳动者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以及必要的合理流动。 3.长期性 教育投资的长期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

13、是说,由于教育投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而且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很长,所以,教育投资见效果的周期也很长,甚至比某些大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基本建设投资见效果的周期还要长一些。尽管在现实中也可以看到教育投资能较快地收到经济效果的事实(如开办某种短期技术培训班),但是,一般说来,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者,特别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周期是很长的。因此,在年轻时进行教育投资最有效,与老年时再投资相比,所花时间少而获利年限长。其二是说,由教育所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长期地、多次地在生产中发挥作用,不断地带来经济收益。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说:“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树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可见,古人就已

14、经看到教育投资可以长期带来经济收益的事实。 4.个人性 无论教育费用由谁来支付,由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教育资本存量(即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在受教育者一生中始终属于他(她)自己所有,既不能出卖,也不能送给他人; 如果移居他国,政府也无法将其教育资本充公。 三、办学效益的涵义 学校办学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但是,它可以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学校办学效益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与物质生产部门投资相比, 教育投资获取效益的过程具有间接性的特点。物资生产部门的投资投入到生产过程之后,经过生产过程,产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物质产品,可以直接取得经济效益。教育投资则不同,它

15、投入教育部门之后, 经过教育过程,产出的只是教育成果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或者说是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并不能直接获得经济效益。只有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或专门人才进入物质生产部门之后,创造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数量增加或质量提高,才能取得经济效益。因此,根据教育投资在不同阶段上产出,我们把学校办学效益划分为办学的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 办学的内部效益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花费的教育成本和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办学的外部效益亦称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教育投资通过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在经济领域内获得的效益,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个人收入和社会收入的增

16、量,以及其他间接效益。用公式表示: 办学的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办学内部效益是办学外部效益的前提,办学外部效益是办学内部效益在经济领域中的转化形式。在一般情况下,办学的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成正比,即办学的内部效益越大,办学的外部效益越高。如果我们能够降低教育成本,或者在教育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教育成果,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显然会提高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另一方面,办学内部效益转化为外部效益又是有条件的。这是因为,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挥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前提。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或专门人才只有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他的劳动才能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因此

17、,假定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或专门人才是合格的,办学内部效益要全部转化为外部效益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岗位,使教育部门培养的劳动者都能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第二,必须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保证劳动者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办学效益定义为: 教育投资在教育领域内和教育领域外所获得的种种有益效果。广义的办学效益包括办学的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狭义的办学效益是指办学的内部效益,即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花费的教育成本和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之间的比率。中小学办学效益分析就是对学校办学的成本与办学的成果进行分析比较,目的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节约教育成本,增加教育成果。因

18、此,在对中小学办学效益分析过程中,办学效益主要是指狭义的办学效益,即办学的内部效益。第二节 学校办学的成本一、办学成本的概念教育部门所耗费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货币表现,即所耗费的教育投资就是办学成本。因此,我们把办学成本定义为: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办学成本是教育部门为了培养人才所耗费资源的尺度。对于学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来说,办学成本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办学成本是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它可以使我们了解各级各类办学成本的范围,为制订经济和教育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第二,办学成本是各级各类教育所耗费资源的尺度,研究

19、它可以为办学效益分析提供前提。 第三,办学成本管理是教育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它可以提高教育管理者的学校管理水平,从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第四,由于非义务教育还要向学生收取学费,研究它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学费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二、学校办学成本的类别 根据由研究目的不同而决定的不同划分标准,学校办学成本主要分为以下一些类别。 1.货币成本和机会成本 货币成本是指用于教育过程的实际货币支出。机会成本是指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生产另一种产品的价值,或者说,是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教育投入包括教育过程中的货币支出或实际使用的资源,例如教职工和学生的

20、时间、书籍、设备、器材和建筑物等等。所有这些资源,都有替代的用途,如果不把它们用于教育目的,就会把它们用于其他某些活动。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意味着必须牺牲或放弃运用这些资源的替代机会。例如,某市在初等教育方面花费了1000万元,这1000万元因此而不能用于其他合乎需要的活动。如果用这1000万元办一个工厂,生产某种产品,则可能获得若干收入。但是, 由于这1000万元用于初等教育,因此放弃了获得这些收入的机会。所放弃的这些收入,就是该城市初等教育的机会成本。 显然, 机会成本的含义要比货币成本或支出更广泛。成本一词通常是用来指货币支出, 而机会成本一词则是指以货币支出表示的实际资源。这些实际资

21、源不仅包括所购买的资源,而且也包括那些既不能买也不能卖的资源。例如,教师时间的价值之所以可以用货币单位来测量,是因为要按标准给教师支付工资或薪金,但是,当评估或测量资源的价值时,学生或不用支付工资的志愿者的时间也包括在内。尽管他们没有报酬,但是他们的时间却有替代用途。因而,即使它们在支出中反映不出来,也同样构成机会成本。类似地,一所新建校的机会成本包括建校所用的土地,即使是政府免费提供的,也包括在机会成本之中。只有建校用地实际上是购买的,才包括在货币支出数字之中。 2.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办学成本, 按其是否直接以货币形式支付,可以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经常性成本

22、。间接成本是不直接以货币形式支付的成本,一般包括所放弃的收入、免税成本、潜在的租金和折旧等。 所放弃的收入是指相当一部分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学生继续就学,社会和学生个人所放弃的收入。对于社会来说,由于需要和允许一部分学生在义务教育后继续上学,必然损失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从而减少所得税收入。对于个人来说,办学的间接成本是学生在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后因继续就学所放弃的劳动收入。学生上学所花费的时间并不是没有成本的。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 因此,计算所放弃的收入,一般从16岁以上的中学生开始。 免税成本是指教育部门免交的税的价值。为了资助教育事业,许多国家都规定教育部门免交财产税、 所得税和营业税。政府免了

23、学校的税,实际上等于间接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因此教育部门所免交的税的价值,构成了办学间接成本的一部分。 潜在的租金和折旧是办学间接成本的另一个范畴。潜在的租金是指所放弃的把学校的土地、建筑物和设备租给非教育部门使用而获得的租金, 是办学的一种机会成本。折旧反映的是学校系统所有固定资产因磨损或废旧过时而造成的价值损失,是办学的一种间接成本。由于二者都与学校的固定资产相联系,所以往往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估算。 3.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办学成本,按其来源不同,可以划分为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办学的个人成本是指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支付的各种费用和发生的机会成本。社会成本是由社会支付的办学费用和间接

24、成本。由于社会是个人的总和,因此,广义的社会成本概念也包括个人成本。 个人直接成本主要包括:(1)学杂费;(2)书本等学习用品费;(3)学生往返学校的交通费;(4)额外的吃、穿、住费用(指学生因就学在吃、穿方面多支出的费用和在校住宿学生的住宿费;(5)文娱体育费用(指学生因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娱体育活动而支出的费用)。个人间接成本是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因继续就学所放弃的收入。 社会直接成本主要指用于教育的公共支出。社会间接成本包括社会所放弃的收入、免税成本、潜在的租金和折旧费。 4.资本成本和经常性成本 根据不同教育资源使用寿命的长短,我们可以把办学成本划分为资本成本和经常性成本。 资本成本是指那

25、些一次购置、长时期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耐用资产消耗,如学校的建筑物和教学设备。 经常性成本是指那些能够带来即时或短期利益并且需要经常更新的消耗品(如书籍、教学和学校办公用品、燃料、水、电等)和劳务支出。 资本成本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因此也可以称为固定成本;经常性成本随着教育产出的规模而变化,因此也叫可变成本。 5.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为了探索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我们把办学成本分为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并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成本是特定范围内使用的一切资源成本。它可以是某一地区的办学成本总额,也可以是某一所学校的办学成本总额。在我们以下的研究中,总成本是指一所学校的成

26、本总额。 显然, 一所学校的总成本将依“产出”的水平(在校学生数量)而定。一所有1000名学生的学校所发生的成本要大于仅有500名学生的学校。也就是说,“产出”或“学校规模”用在校学生数量来表示。这里撇开学校产出的质量,简单地把学生数量作为教育活动规模的指数,不是因为它是一个理想化的尺度,而是为了便于我们对办学成本进行分析。 平均成本(也叫单位成本), 就是一定时期(例如一年)学校的总成本除以学生的数量。在一般情况下, 总成本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展而增长, 而平均成本不会明显提高或降低。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长而降低,叫做存在学校规模经济, 反之,则叫做学校规模不经济。边际成本是由学生增量所导致的成

27、本增量,也可以称为增量成本。为了研究学校的规模经济,有必要测量边际成本。它通过在校学生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导致的总成本的增长来测量。 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学校之间是有变化的,变化的程度取决于成本函数的形式,即取决于成本与学校规模之间的关系。当在校学生数增加时,总成本必然增长,但是,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依学生数的变化可能增加,可能减少,也可能保持不变。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在不同情况下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学校的某些成本是固定的, 而另一些成本则视学校规模而变化。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变化方式取决于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间的比例、所有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有多余的能力,即不增加固定成本也可以增

28、加学生数量。在校学生增加时所引起的成本增加取决于所增加的学生的数量。增加一名学生,也许测量不出成本增量,但是增加50或100名学生的成本增量,或增加50名或100名所导致的边际节约,则可能是相当明显的。三、学校办学成本的核算学校耗费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其产出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增进,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假定学生质量相同的条件下,可以用学生的数量作为衡量教育产出的尺度。为了提高办学的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有必要对办学的成本进行核算。 学校成本的核算,一般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1.确定学校成本的核算对象。教育的最终产品是学生,学生的培养成本是核算的对象。在实际生活中,学校除了培养学生以外,还从事其他活动,如

29、校办产业、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等。这些非教育产出的成本不构成学校办学成本核算的对象,否则就会加大办学成本。 2.确定成本核算期。成本核算期是按成本核算对象确定的时限。学校办学成本核算,可以按年度核算,也可以按学制期核算。由于各国的学制期不同,因此按学制期核算时,年限的长短取决于学制期。如我国三级教育的标准学制期分别为6:6:4,即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本科4年。3.确定成本核算项目。这实际上是确定成本范围的问题。学校成本项目有多种分类方法。为了使项目分类具有应用性,这里先按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科目支出性质进行分类: 人员成本。包括学校教职工工资及福利性支出,学生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支

30、出。 公用成本。包括学校的公务费、业务费,以及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标准额度以下的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等。 固定资产成本。包括学校建筑物、教学或科研仪器设备、公用设备等的折旧费。 在学校各项资源消耗中,有一部分是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可称之为非办学成本,在归类和计算中应予以扣除。主要包括: 社会服务成本。如社会在学校举办的商店、银行、邮电通讯、治安等机构所占用的学校房屋以及由学校支付的费用,学校举办的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所占用的学校房屋等固定资产,以及由学校支付的费用。 校办产业成本。各级学校举办的非教育产业,或多或少地无偿使用的属于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离退休教职工费用。各级各类学校离退休

31、教职工的工资及其他福利费用。成本核算项目是指与成本核算对象有关的各种费用按用途划分的项目。这里首先要区分费用支出和成本。如前所述,学校办学成本是指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在教育经费支出中,有一部分费用与培养学生无关,例如离退休教职工的费用支出,在计算学校办学成本时,应予以剔除;还有一部分费用是本期支出但并非本期全部耗费掉,如购置固定资产的费用,应只计算折旧。在此基础上,按各种费用和用途或成本行为确定成本项目。 4.正确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在区分费用与成本的基础上,将属于成本的各项费用归集和分配为不同的成本项目。 最后,通过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记入会计账户,采用一定的方法编制出学校办学成本

32、。 第三节 学校办学的外部效益 一、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 办学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但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办学的外部效益是教育通过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也称教育的经济效益或教育的收益。办学的外部效益,按其是否是直接以货币形式获得的收益,可以划分为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按其受益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1直接社会收益教育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在归因于国民收入的增量中,扣除受教育者个人因较高的受教育水平而多得的个人收入,余下的就是教育的社会效益。 发展社会生产有两条途

33、径: 一是增加社会生产中的劳动量;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发展社会生产的根本途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者消耗同样多的劳动,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不仅可以增加社会产品总量,而且可以增加人均产品产量,从而更好地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劳动生产率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包括: 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页。这些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是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3-

34、1来表示。教育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加强生产管理发明、创造、掌握和使用先进的生产资料开发自然资源和应用自然力 图3-1 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从图3-1中我们看到,教育通过培养或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作用于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在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的国民收入中, 归因于教育的国民收入增量就是广义的教育直接社会收益。从归因于教育的国民收入增量中扣除受教育者因较高的受教育程度而获得的个人收入增量,余下的就是狭义的教育直接社会收益。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

35、长靠两个因素起作用: 一是资本(包括土地)投入的增加; 二是劳动投入的增加。根据这一理论,本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C·W·柯布和P·H·道格拉斯运用历史统计资料,对美国 18991922年的资本和劳动对生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集合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用公式表示: 式中: Q表示产出量;K表示资本投入量;L表示劳动投入量;A和是常数;其中是小于1的正数。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基本含义是: 当资本投入量(K)不变,劳动投入量(L)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量(Q)增长75%;当劳动投入量(L)不变,资本投入量(K)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量(Q)增长25

36、%。也就是说,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资本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是25%,劳动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是75%。 但是,不少学者在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对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时发现,在国民收入增长额中,除了归因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额之外,还有一个余数得不到解释。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舒尔茨(T.W.Sohltz)揭开了这个“余数之谜”,证实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把余数的绝大部分解释为教育收益。他指出:这个余数之所以得不到解释,是因为传统经济学理论中所说的劳动,只包括劳动的数量,而没有包括劳动的质量。教育提高了人的劳动质量,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真正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了证实教育对

37、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舒尔茨运用美国1929年1957年的统计资料,计算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3%,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舒尔茨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间接社会收益学校办学的间接社会收益表现为它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和法制建设所起的作用。 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来看,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的作用。不仅文化建设离不开教育, 而且思想建设也离不开教育。因为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建立,不能单纯依靠朴素的阶级感情,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学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场所,也是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 对学生进行共产主

38、义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的阵地。它不仅通过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且通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民主和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根本的问题是教育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一般说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也比较强,他们更加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更加理解与自己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法律和纪律。有不少实证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愿意积极参加民主政治生活;在犯罪分子当中,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所占的比例要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的比例大。可以断

39、言,没有全体公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建成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和法制建设,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和社会秩序的明显改善。人们的劳动态度、工作态度和服务态度的普遍改进,社会上刑事犯罪案件的显著减少,各种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好逸恶劳、“一切向钱看”、以权谋私等歪风邪气受到有效的制止和普遍的鄙视,用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振奋起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必将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积极影响之中,归因于教育的部分就是教育的间接社会收益。尽管这种收益不能精确地计量,但是,它是可以大量观察到的,确实存

40、在的。 二、教育的个人收益学校办学不仅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还会给受教育者个人带来终生的收益。1直接个人收益受过较多教育的人和受过较少教育的人相比, 在一生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不同受教育程度者之间的这种终生收入差别,就是教育给个人带来的直接收益。教育的这种直接收益,可以通过计算不同受教育程度者的终生收入差别而得到有力的证实。美国学者G.S.贝克尔(G.S.Becker),1964年在他的著作人力资本中证明: 根据有代表性的年龄-工资曲线,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工资是变化着的。人在缺乏经验的青年时期,工资较低;中年时期,工资达到最高点; 以后,工资又下降。更重要的是,年龄-工资曲线的顶点,根据

41、人的受教育水平而变化,与较高的受教育水平相联系而逐次向上移动。 1976年,美国学者弗里曼(Freeman),根据美国1974年人口普查资料中按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分类的收入数据,划出了年龄-工资曲线(见图3-2),也同样证明了上述结论。资料来源:美科恩著教育经济学王玉昆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3739页。从图3-2中我们看到,总的来说,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明显高于中学毕业生的收入:在1822岁年龄段上,工资差额是负数。这是因为,大学生正在上学,只有少量课余收入, 而中学毕业生已经就业。25岁左右,两个群体的收入相当,大约都为9000美元。超过这个年龄,工资差额是正数,并且这个差额直到57岁一

42、直在大幅度增大。根据这些收入差别,弗里曼还计算出大学毕业生和中学毕业生的终生收入差别为美元。这美元,就是大学教育的个人直接收益。对其他各级教育的个人直接收益,也可以进行类似的计算。图3-2 年龄工资曲线资料来源:美科恩著教育经济学王玉昆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37页。2间接个人收益 受教育者个人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就业机会的增加,由于个人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支出的节省,是教育的间接个人收益。 (1)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受过较多教育的人与受过较少教育的人相比,具有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教育给个人带来的另一种收益。由于这种收益并不是直接表现为货币收入,所以它是教育

43、的一种间接收益。 不同社会制度中所产生的就业问题,尽管根源不同,但一般都有三种类型: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选择性就业问题。 一般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由于社会上缺乏足够的就业岗位,劳动力供过于求,就必然发生“人找事”的现象。 结构性就业问题是由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的,是指由于国民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它与一般性就业问题不同,它并不是一般性地缺乏工作岗位,而是指一方面社会上存在着空闲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没有工作的人由于不适应这一工作岗位的要求而不能就业。 选择性就业问题是指劳动者个人由于选择不到自己所满意的工作岗位而不能就业的

44、问题。尽管某些工作岗位空闲着,求职者也并不缺乏从事该项工作所需要的文化和技术,但他们出于对职业的选择,对该项工作不感兴趣,因此宁肯待业而不愿意从事该项工作。选择性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劳动者个人对职业的评价标准问题、个人兴趣爱好问题,有某些工作岗位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问题,也有可供劳动者选择的职业范围问题。 无论存在哪种就业问题,受教育较多的劳动者与受教育较少的劳动者相比,都具有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为劳动者提供了一道反失业的屏障,他们的职业选择范围因此而变宽,并且可以获得更大的职业乐趣。这也是教育给个人带来的一种收益。尽管这种收益是间

45、接的,不是直接以货币形式获得的,而且也难以精确计量,但它确实存在。尤其是在经济不够发达、人口众多的我国,今后若干年内的就业问题压力较大,这种教育收益的价值也必然相对变大。 (2)由于个人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 教育给个人带来的另一种间接收益,是受教育者个人由于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一个人受了较多的教育之后,可以学会许多他原来不会做的事,从而减少了对他人劳务的依赖,节省了许多支出。支出的节省虽然不像收入的增加那样明显,但它在性质上与收入的增加是相同的,因此也是一种收益,只不过是间接的。受教育者个人因受教育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商品选购方面支出的节

46、省。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相比,未受教育或受程度较低的劳动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知识和商品知识,对可供选择的商品及其性能的了解程度可能差些,对市场情况的了解程度也可能差些,因此在商品选购方面就可能支出较大,或者在支出相等的情况下得到的满足较小。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由于掌握了更多的市场知识和商品知识,则有可能在商品选购方面实现支出的节省,或者在支出相等的情况下得到更大的满足。 购买他人劳务方面支出的节省。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相比,由于他们具有更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更高的劳动技能,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从而减少对他人劳务的依赖,从而在购买他人劳务方面实现支出的节省。例如,

47、他们对耐用消费品能够正确地使用和维护,甚至自己能够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从而减少了购买他人劳务的支出。又如,在诉讼中,如果一个人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或写作能力,就需要别人代他书写诉讼状,从而需要支出一定的劳务费用。如果他受过较好的教育,就完全可以自己书写诉讼状,从而节省这笔支出。 医疗保健方面支出的节省。关于教育与健康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和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之间也存在着正相关。未受教育或受教育较少的人,由于缺乏保健知识、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和安全知识,相对来说,患病、受伤或致残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由于有了必要的卫生常识、保健常识和安全知识,患病、受伤或致残的可能性就会

48、小一些。此外,学校的体育课教给了他们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了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使他们的体魄更加健壮。这样,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就有可能节省医疗保健费用的支出。 世代影响。所谓世代影响,就是由父母的受教育增量所引起的他们的子女的受教育增量。许多调查研究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完成较高教育水平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因为,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明确,也能够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因此,时常教育自己的子女努力学习。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在工作之余同子女相处在一起时,可以对子女的文化学习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从而节省聘请家庭教师的支出。第四节 学校办

49、学的内部效益一、研究办学内部效益的方法 办学的内部效益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花费的教育成本和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研究办学内部效益的目的有两个: (1)要确立考核办学内部效益的指标,并把它作为评价一所学校的标准之一,以便敦促教育管理干部提高办学效益。(2)通过研究影响办学内部效益的因素,找出提高办学效益的途径,改进学校管理,以便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用稀缺的教育资源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学生。办学的内部效益,按其分析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对办学的内部效益进行宏观分析,分析的重点应着眼于教育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是否相适应。因为如

50、果教育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不相适应,所培养的人才不是经济部门所需要的,即使单位教育成本降低了,用非所学的人才的培养费用仍然是一种浪费。因此,从宏观上看,办学内部效益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单位教育成本的高低,而且首先取决于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办学的内部效益进行微观分析,主要是对一定地区内的同级同类学校的办学内部效益进行比较,以便找出提高效率的途径。在比较时,必须对各校的教育成果从质量和数量统一的角度去计量。因为,如果不考虑质量问题,单纯计量单位学生成本,不仅不能起到敦促各校提高办学效益的作用,而且有可能产生种种负面效应。 在办学内部效益的微观分析中,可以采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

51、种方法。一般说来,纵向比较方法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级同类的教育目标可能发生变动;在短期内,即使教育的目标相同,不同年份教育质量的测量与折算也是一个难题。就教育成本一方说,在进行纵向比较时,会发现教育成本有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下述因素决定的: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职工工资也会不断增长。在教职工与学生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按每个学生平均的教职工工资数额必然相应增大。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课程设置也在改革,教学方法日益改进,教学成本必定增加;同时,现代教育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进修的费用会日益增加。 (3)在技术进步条件

52、下,教学设备也要不断更新或改善,其价值必定会越来越大? 在上述这些因素导致教育成本上升的同时,往往也会使教育质量提高。如果在单位教育成本上升的同时,学生的平均质量也相应提高了,或者导致教育成本上升的因素是合理的,显然并不意味着办学内部效益的降低。但是,如果导致教育成本上升的因素中有不合理的因素(如机构臃肿、人员超编、盲目建新校且规模过小等),则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相对说来,横向比较更容易一些。这是因为,在同一时期内,同级同类学校之间的可比因素较多,对教育成本容易计算,对教育质量容易测量、评估。通过各校办学内部效益的分析、比较,可以找到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下面,我们将以普通中小学为例,

53、采用微观分析中的横向比较方法,探讨办学内部效益的计量与评价指标、影响办学内部效益的因素和提高办学效益的途径。二、美国学者对办学内部效益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美国的中小学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案,其中包括改变课程结构、加强师资培训、增加教学时数、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等。这些方案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教育质量,增进教育成果,但是,也不可避免的要花费更多的教育成本。于是,教育改革要花费什么样的代价?谁来为教育改革出钱?究竟哪一种教育改革方案的成本低而效果大?这些问题成为当时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美国斯坦福教育方针研究所的亨利·M·列文、吉恩

54、·V·格拉斯和盖尔·R·梅斯特对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四种教育改革方案的成本-效益进行了研究 美斯坦福教育方针研究所,亨利·M·列文、吉恩·V·格拉斯、盖尔·R·梅斯特著四种教育干预的成本-效益分析。1研究对象的选择 为了便于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该研究依据以下原则对教育改革方案进行选择:(1)改革方案必须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和阅读成绩而设计的;(2)改革方案在性质上必须是原教学计划以外追加的;(3)改革方案有推广价值;(4)能够对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令人满意的评价,能够对改革方案实施的成本进行统

55、计。 依据上述原则,最后选择了以下四种教育改革方案作为成本-效益分析的对象: (1)小先生制(Cross-Age-Tutoring)。即由高年级的学生日常帮助老师辅导低年级的学生。由于某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群体教学方法,就产生了个别辅导的需要。由老师指定一个高年级的学生辅导一个低年级的学生,其效果包括辅导者与被辅导者学习成绩的提高、自尊心的增强和学习兴趣的激发等等。 该研究所选择的样本是美国爱达荷州的鲍易斯学区在小学的数学和阅读课教学中实施的小先生制。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数量为300400人的小学校中,设一名数学辅导管理人员和一名阅读辅导管理人员,设一名数学辅导员和一名阅读辅导员;他们与高年级学

56、生辅导员一起使用统一编制的课程辅导教材,为二、三年级的学生提供数学和阅读方面的辅导。高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结成对子,利用学校的空闲场地(如教室、操场、食堂、过道等),每天进行20分钟的辅导。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则由成人辅导员进行辅导。 (2)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选择的样本是美国教育测试中心和洛杉矶联合学区实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计划。在计算机专用教室中,32台终端机与1台主机相连,主机硬盘中安装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件,每天为小学生提供10分钟以上的数学、阅读和语言学的练习。 (3)缩小班级规模。缩小班级规模意味着学生可以得到教师更多的关照,教师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从而为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辟了道路。格拉斯(Glass)和史密斯(Smith)(1979年)对班级规模与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对班级规模依次从35名缩小至30名,从30名缩小至25名,从25名缩小至20名,从35名缩小至20名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该研究以此为基础,对缩小班级规模的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 (4)增加教学时间。即通过延长学年和学日,多留作业和更有效的利用现有教学时间来增进教育教学质量。美国的标准学年是180天,每学日为56小时,而其他国家的学年一般为220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