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情景默写(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烛之武退秦师)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情景默写(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烛之武退秦师)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情景默写(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烛之武退秦师)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情景默写(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烛之武退秦师)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情景默写(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烛之武退秦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一普通班期中备考之名句默写劝学理解性默写1.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_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_ ,_ ;_ , _ 。3.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_ , _ , _ 。4.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

2、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_ , _ ;_ ,_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_ , _ ; _ , _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_ ,_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_ ,_ , _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

3、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_ , _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_ ,_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_ , _ , _ , _ , _ 。1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_ ”的观点。1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_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13、刘禹锡诗云:

4、“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_ (作品)中的“青,_ , _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1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_, _ , _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15、“_ , _”,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1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 ”的君子,就要“_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7、荀子劝学中“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18、 “_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

5、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1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2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_ , _ 。”2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 , _ 。”22、 _ , _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_ ,_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23荀子在劝学中

6、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_ , _ 。2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_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_ ,_ ;_ ,_ 。”2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_ , _。2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_ ,_ 。27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_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28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 ,_ , _ 。29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

7、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_ ,_ ;_ , _ 。3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 , _ 。”31 “_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 ”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32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_ , _ , _ 。33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8、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_ , _ 。34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_ , _ 。35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 _ ,_ ,_ , _, _。36荀子劝学说:“_ ,_ ; _ , _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37“_,_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8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

9、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 ”的君子,就要“ 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劝学理解性默写答案1. 学不可以已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5.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7. 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9.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11、学不可以已12、学不可以已13、 劝学 取之于蓝 而青于

10、蓝14、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15、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16、 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17、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8、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19、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20、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21、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22、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2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4. 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7、学不可以已28.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9.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0. 故不积

11、跬步,无以至千里31.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2 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4.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5.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7.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38 。 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师说理解性默写 、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 ,_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_ ,_ ,_ ,_ 。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_ , _ , _ , _。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_ ,_ , _ , _ ,_ 。 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

12、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 是:_ , _, _ 。 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_ , _ , _? 7、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13、:_ ,_ 。 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 ,_ 。 9、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 ”的观点是相同的。 10、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 , _, _, _。” 11、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 _ ,_ , _。”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1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_, _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13、求学需要实事

14、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_, _, _ , _”,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 ”。 14、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_ , _ 。” 1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 ,_ 。 16、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_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_ , _ ”。 17、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_ , _ 。” 18、“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_ ,

15、_ ?”一致19.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_,_,_。20唐代_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21.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_,_”的错误态度。22.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

16、的态度,对其子“_”;对自身“_”。23.“_,_”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24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_,_,_,_”。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本末倒置。25. 韩愈对师生关系结论性概括的句子是“_,_”。26.在师说中,揭示世俗对从师者嘲笑的原因是因为年龄、学问和修养相当就不能称呼为老师的句子是 “_,_。_,_。” 27.在师说中,韩愈列举了孔子从师谦逊的态度:孔子认为,众人中,至少一人能比我强点,我就能拜他为师的句子是“_:_,_。” 28.韩愈在师说中,首先提出了“_

17、”的论断,接着,列举了从师之多“_”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9.韩愈在师说中,列举了孔子尊奉为老师的人的才德事例,意在表现他们的总体水平不一定超过孔子,但孔子还曾虚心向他们请教了某些方面的问题的句子是“_,_。” 30.韩愈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3.韩愈倡导以能者为师的理由的句子是“ _,_,_。”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18、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0、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1、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1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6、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17、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8、人非生而

19、知之者,孰能无惑? 19.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0. 古文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22.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2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2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25. 是故弟子不必不认识,师不必贤于弟子 2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7.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28.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29.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3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归去来兮辞理解性默写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起笔二句“_

20、,_ ”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 , 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 , _ ”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_, _ ”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_ ,_ ?”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悲哀,自责之词是:_ , _ ? 7.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认为自己走入迷途还不太远的自恕自慰之词是: _ , _ 。 8.归去来兮辞表现陶渊明

21、在回家途中,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心情的句子是:_ ,_ 。 9.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 _ , _。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10.归去来兮辞中“_,_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11.归去来兮辞中“_,_ 。”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的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已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涉足庭园的乐趣。 12.归去来兮辞中“_ ,_ 。”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13.归去来兮辞中“_ ,_ 。”两句写天

22、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因为作者想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14.归去来兮辞中“_,_ 。”两句写作者辞官归家,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 15.归去来兮辞中“_,_ 。_,_ 。”几句写出了陶渊明归家时欣喜若狂,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_,_ 。”两句写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妻子比谁都盛情,准备了丰盛的酒菜,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16.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的句子是:_ , _ 。 17.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驾车出游。表现出游方式的句子是: _, _ 。表现游历经过的句子是:_ , _。表现游中所见的句子

23、 是:_ ,_。表现游中所感的句子是:_,_。 18.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心神不定,不知道要到哪儿去,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 ,_。 19.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_,_ 。” 20. 归去来兮辞中“_,_ !”表现了作者乐天安命,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思想。 21.古代诗文有许多描写自然万物欣欣向荣生长的名句,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_, _。” 2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_, _。_, _ 。”几句描写了诗人的理想人生: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 23.归去来兮辞中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自己快然自足于隐

24、居生活,与亲戚们愉快地谈心,怡然自得地读书弹琴的句子是:_ ,_。 24. 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回到家中精神得到了自然的寄托.身 心得到了得到 很大的安慰的两句是 “_,_ 。”归去来兮辞答案 1.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2.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4.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5.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6.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7.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8.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9.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10.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11.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12. 云

25、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3.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4.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15.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16.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17.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8.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19.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20.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21.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2.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23.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26、24.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 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 _。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_,_;_,_。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_,_, _。 4、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_,_。 5、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_, _! 6、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以退为进,柔中有刚:_, _。 7、烛之

27、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_, _;_?_, _。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_, _,_,_。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 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_, _, _, _。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_,_,_,_?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 烛之武退秦师默写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3.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