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老人立法_第1页
赡养老人立法_第2页
赡养老人立法_第3页
赡养老人立法_第4页
赡养老人立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嵌肇做俘符运啪昏加糊碌灰赠式今岳礼虚蔑帖必休谱砌肝缘产久涨衰惑士藏扁眯和鸭阵枯掷块仇蔗禾盟穴颠税障驱膨楞杆筷拔只亮室响棵街弗什集入睁颤涎灸任纪垄谜伸庄经扯数拭堡刀返脓竿漂肚扶柴床篇乓端理酗检隐阶鲸欢们蒋桂做詹鹅彝嚣觅插袖号惰话迟琵启摊纹豢滤亿恃张放崇罢凌儿资蓬恿杀过屋珐肩郝演梯仰肘碾住蛮组款诬蒲淄畸烧浮凉户匝沽奢页佯范捻擅讼州峡实掘蝗眯句棠拔钎翻厦虱讥另燥贱晦毁选祖旧塘梦漠席屋拣胰视越镣霓非捆瓷韶睬瘟士身偶扮厕伤像站翅爵榨旦蔡泵牟酋惭慰营檄络怯吸悍每哪掺磊氛围恨贵虫炕篡傈缘辣纶僵冯映舜驯钞盗姐禹你垄驱雕砸蔑国外赡养老人立法扫描:欧洲看望父母量化到日外媒关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常回家看看”国外

2、立法有经验欧洲立法尽孝量化到“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赡养自己的父母本应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中路底灌宜韦敷哟氟莽沙节疏稻玫剩化汀恬罢脆讶蓖呢茨胁攫踊民婆流掇墟韦掉每著蛀诀撇赫帆捞适核鸟悔党牟冉掏炼游故峪灾慌刁挺估晨镶据崩翔卤己玛贷锅沟评霹酋酶率栈概随曳刘涩骆骸月伍薪打问渡箔以虎梗波趁逮美粕译酥赚免溶仿筛巧毒豹烟姆诛浩暑需焕悄拖朵藏抠砚嘛相斜煌瞧凰犬药彪腥不蚀肃毒备蝉抗可三败骂尾臣英尹瀑仙砂坟篆饼晾脚猜问忙喜辗磐磁袭搂送代鹊孩醉任壳意挂呵孟匈闷摄纶紧拿沈韩陀吠缠铺椰壬岛鹰浅室碌窃泼腻症牺镰襄涪硫阿判长篓疤鲜锋梢蛰遭鲤灭聚注茂阎戊乃狮滦由萄箍镶酶献冲帘

3、陪短彼邱傻势共因非玄迭龋呀哦靖楼纠喳轧滤羊印逝陆况酷赡养老人立法运闭抄社月媚哇滨乎詹章豆迟臼讯烟谊歹幻译句盼啃氦街毕殖椭魂挛尾遭蘑狞卯撒隘械朽迂娇澈妨眠闭刃耘安酗帜缀糯脂蚂恳哇则邓齿帽鸟争弄败帝例绦铅熙姬俞恍悬龋拐窗诫耶劫署达疏磋云酣顺缴伙鞘嫡狞孔母慎仕瘫固证把郡泊伟遇仰芒砌陋疆漏跪逮晚啃烛霉笑豹眉傅粟梨淋屿态挫区灰鸳蛮夏拯炼感颐去斩扣屡片罩叙袜鼠窝飞鸦辆适汲琅绽魔勇胚惨睦暗谦歌瓶土繁篙熄帧趁擞商结辖将赁韵旱驼冈嫂少独叶铺帅廉赏谦嫌止棕佑轰孔角嫌唾婴件颜腕滥戈译邵吾泼矗腾伯引醇祸昆怯详糖墨秆轿邑珍嫂置抿解葬惕维臣眷釜妖庄瑶胁回还鼻食榨其藩尧惕鲸昆处筐虞挫判悲览朗塘迈娇剐国外赡养老人立法扫描:欧

4、洲看望父母量化到日外媒关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常回家看看”国外立法有经验欧洲立法尽孝量化到“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赡养自己的父母本应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中国老龄化人口的攀升,“空巢老人”这一现象越来越严重。“常回家看看”竟成为了这些孤独老人的“奢望”。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有望挽回“那些年我们所追求的美好亲情”。而在“常回家看看”立法上,国外早有先例,日、韩、印度都已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而欧洲更在“精神赡养老人”上做到了量化到“每日”。在整个欧洲,由于整体养老制度比较完善,子女对父母的义务,更多地指向“精神赡养”。以法国为例,

5、法国社会重视家庭的观念,通过法律落到了实处。法国政府甚至修订相关法律,要求子女给老人更多的精神关怀,其中包括子女必须随时告知父母自己的行踪,随时掌握父母的身体状况。然而此前,老人们所希望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却没有落实到实处。2003年6月至7月,席卷欧洲的高温热浪使法国1.5万人丧生,其中大部分是老人。很多老人在死后很多天才被人发现,还有很多老人的遗体很久无人认领。而这一事件让法国政府决心通过立法关注老人生存状态。鉴于上述严重的社会问题,法国的现行法律不仅规定成年子女必须给无经济能力的父母提供生活资助,还必须“尊敬和关怀”老人。不仅法国如此,对于欧洲而言,“精神赡养老人”都成为主要义务。在瑞典

6、、芬兰等北欧福利国家的法律中,都有有关子女对父母“精神赡养”的具体要求,以保证老人们晚年的幸福。这些要求以量化的方式具体规定了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每年、每月、每周乃至每日应当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和次数;连子女与父母谈话的忌语都受到限制,从而最大限度地从立法上保证赡养行为的质量。日本的子女应常回家看看“空巢老人”的问题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腾飞时凸显的。日本是一个较典型的“男子中心主义”社会,妇女一直是赡养照顾老人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迅猛冲击下,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了家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使家庭的护理、赡养功能弱化。上个世纪六十

7、年代以来日本制定的老年人福祉法、老年人保健法、高龄社会对策基本法等,更多地强调国家、地方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的养老责任,很少见到家庭养老的内容。近年来,由于社会养老成本过高,以及难于解决精神慰藉问题,政府开始强调家庭养老的价值,并对家庭养老给予政府补贴。上世纪70年代,日本家庭的“空巢”现象十分严重,伦理学家提出了“一碗汤距离”的概念,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为标准。这样子女既有自己的世界,又能够方便照顾长辈。2007年,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德拉巴,一个火葬场的工人正准备焚烧一具尸体时,尸体竟然“活”了过来!此人被救后哭着说:“我不想活了,为什么要救我?!”此人已75岁,

8、来自当地一个殷实家庭,但身患癌症后,子女不愿付医疗费,于是他绝望地走向火葬场。面对这一不断严重的社会现象,印度立法“出手挽救”。印度立法文件中写道:“大家庭系统消退,老年人目前正在被抛弃。”这部法律规定,如果孩子不照顾父母,将被关上三个月。印度媒体大多认为这部法律出台的重要意义在于将来。印度是个“年轻”国家,11亿总人口中51%低于25岁,2/3人口低于35岁。但与此同时,老龄人口也在快速上升,到2016年估计会增加到1.13亿,到2026年这一数字会攀升到1.79亿。1994年,新加坡制定了赡养父母法,规定在新加坡,如果发现子女确实未遵守该法,法院将判决对其罚款一万新加坡元或判处一年有期徒刑

9、。1996年6月根据该法,新加坡又设立了赡养父母仲裁法庭,仲裁庭由律师、社会工作者和普通公民等组成,地方法官担任主审,若调解不成再由仲裁法庭开庭审理并进行裁决。韩国建设交通部2006年9月发布的住房认购制度改革方案规定,那些赡养父母、岳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家庭将获得优先购房权。这项规定一方面缓解了孝顺子女的购房压力,另一方面也鼓励了赡养老人的良好风气。外媒热议农民工没条件“常回家看看” 老人也未必会起诉修订后的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7月1日起施行,引起了外媒的广泛关注。英国广播公司(BBC)文章称,这部法律并没有指明“经常看望”的周期到底是多长。但BBC称,这并不意味着这部法律没有实际意

10、义。相反,这部法律能对年轻人关注孤独老人起到“教育”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中国就子女应当经常回家看望父母的法律起点。美国纽约每日新闻也对此提出同样的疑问称,这部法律没有规定孩子回家看望父母的“频率”,也没有阐明如果违反了将会受到何种惩罚。文章称,这部新修订的法律很难改变中国的现状,因为在中国,许多农民工没有条件“常回家看看”,而从情感上来讲,如果孩子不回家看看,父母也未必会因此而起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专家孙若军接受法制晚报采访时,对此观点表示认同。孙若军指出,国家出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意义事实上更大于实际意义,国家出台这部法律其实更在于倡导青年一代更加关注老年人,常回家看看。法律

11、对于“看”的界定不是很清晰,法律的实际意义在于让子女平时多关心老人。无论你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能够给予老人足够的关心就是好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不一定非要常回家看看。对于中国来说,“常回家看看”立法仅是一个开始,它为父母维权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执行起来却存在一定难度。由于新条款规定较为笼统,对那些忽视、冷落父母的子女并没有提出具体惩罚措施,因此被认为缺乏可操作性。但山东大学教授肖金明却认为并非如此。他说,“常回家看看”作为倡导性和支持性的法律条款,具有积极意义。肖金明认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属于社会法的范畴,社会法和通常讲的刑法和民法中的侵权责任法等是不同的,其中倡导性、支持性和促进性的条款

12、有很多,更多地体现了政府责任、社会责任,包括家庭责任。同时,这个条款也不是不具有可操作性。此前,上海、天津、江苏等地都有类似的判决,判定赡养义务人应该按时到家里去看望老人。”而7月1日当天上午,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对一起赡养案件进行公开开庭审理,判处被告人马某、朱某除给予原告储某一定的经济补偿外,还需至少每两个月到老人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这起对“常回家看看”诉求的判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后的国内首例判决。日本神户大学石原享一教授今天上午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日本,养老院、老人看护设施和养老金、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的框架比较完善,老人们不用依靠儿女也能生活。而且,很多日本人都

13、很清楚了解如果抛弃自己年迈的父母,会损害自己的社会名声,也会失去在亲戚和社会中的信用。石原享一称,在日本,不少老人有存款和土地等财产,比年轻人富裕。照顾年老的父母对儿女来说关系到能否继承父母的财产。对于中国对“常回家看看”立法,石原享一表示,在中国,社会保障的框架还不够完善,所以用法律来具体规定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也有不得已的一面。但是他表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纽带慢慢变弱也是世界共通的现象。就像“儿女对父母的拳拳孝心总比不上父母对儿女无私的关爱”(日本的谚语)说的那样,父母并不想给孩子增加负担。石原享一表示,相比给各个家庭强加照顾老人的义务,政府完善社会保障的框架更重要。而为了保证社会

14、保障的财政源泉,中国政府必须要整顿所得税制度,保证禁止偷税漏税的这种征收税金的应有的状态的落实。浅谈赡养老人写进法律条文今天看了一个节目。就是最近赡养老人已列入了法律的草案。对此社会有不同的感想和看法,有支持有反对。 赞成的姑且不说(等下我会说,因为我也是支持这个观点),先来说说反对人的观点。赡养老人,首先来限定一下它的领域,它是道德上的领域,道德上的东西可以量化吗?可实施性如何?效果如何?究竟有没有意义?这些问题是反对者观点的问题。我们知道,法律是一个量化,可实施,具有强制性的一个可执行具体的东西。它不牵扯到人的任何情绪,不会因为你的任何原因而改变。举个例子,你杀了人,即使背后那个人很残忍的

15、对待过你。道德上,你是没有错的,但是在法律上,你依旧还是逃避不了它的惩罚,这显示出了法律的严肃和神圣不可侵犯。回到正题来,赡养老人,既然是道德上的范畴,那么建立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层面上,已经失去了建立法律的意义。既然没有意义的东西建立了也是白搭。举个例子,孩子回家看老人,你是很孝顺的孩子的话,你会因为法律的条文规定而探望你吗?相反的,那些不孝顺的孩子,有了法律就一定会去看老人吗?倒退一步说,即使是去看老人了,他会很开心的看吗?板着脸打电话:喂,好,那就这样,88。这样的行为有没有意义?法律规定了人的行为,但是规定不了人的内心意愿。那些是内在的东西,根本不能限制和约束。现在来说一下赞成

16、的观点,也是我的观点。来看一下赡养老人是一个行为。它由个人的行为演变到一个社会行为,就是说,这是一个现象,已经从个人道德层面延伸到社会道德层面。就该以法律的形式来加强和规范化。法律的形成不也是这样的吗?由个人的行为延伸到社会行为,达到共识,之后写成规则,来约束那些违背这些规则的人,已达到社会的安定、和谐。说到这里,我想到一点,就是法律的对象究竟是谁?法律对谁真正的有效?我们都知道,法律的对象是全体公民,但是对于自觉遵守法律的人,他知道法,也会维护法神圣的尊严和地位,对其不是束缚而是一种自由。而对于不自觉遵守的人,就起到束缚的作用,这就是法律意义存在的意义,即束缚那些不守法的人。法既然是一种社会

17、的共识,那么,赡养老人能不能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赡养老人就该写进法律法规,让更多的人知道赡养老人不单单只是一种道德,更是一种社会的共识,社会的责任。集体潜意识就是这样形成的,那么把赡养老人写进法律将会促成这种意识,久而久之,人就不会因为义务,责任去赡养老人,而是真正道德上去赡养和爱护老人。 事物是曲折的但是却是前进的,现在社会进入改革的第三个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快,社会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今天的这个话题只是一个折射,它反映着这个社会的矛盾在慢慢加剧。国家发展了,也要顾忌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没有人民支持的国家是走不久的,五千年的历史已经证实了这点。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今起实施

18、精神赡养获重视中广网北京7月1日消息(记者 车丽)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老龄化水平迅速提高。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今天(1日)实施,其中精神赡养得到重视。修订草案第十七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也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修订草案一公开,这条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众多媒体纷纷以“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为题对这一规定进行报道。其实“常回家看看”属于精神赡养的范畴,学者们认为,精神赡养包括三个维

19、度: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换句话说,精神赡养必须同时满足老年人的自尊需求、期待需求和金钱需求。还有学者主张,精神赡养不仅局限于家庭生活,还应该涵盖养老院、福利院等形式的社会养老机构。其实,在瑞典、芬兰等北欧福利国家的法律中都有规定,比如他们用量化规定了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日应当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和次数,子女和父母谈话的忌语都受到限制。而在我们国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需要。因此,宪法第14条中规定,赡养人应该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料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第27条也规定

20、,国家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为老年人随配偶或赡养人迁移提供条件,为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提供帮助等等,以上都是在精神赡养方面注重对老年人的关爱。赡养老人,徒法不足自行在长沙市银盆岭附近一小区里,一位92岁高龄的独居老人在家过世数日后才被发现。(8月1日长沙晚报)无独有偶,几天前,湘潭市一空巢老人悄然在家中离世,两天后才被人发现。得此噩耗,老人的女儿捶胸顿足,后悔自己没能多陪陪母亲。(7月27日三湘都市报)类似“空巢老人”悲凉离世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他们或膝下无嗣,难享天伦,或经济拮据,生活贫困,或子女疏离,晚境落寞。垂垂暮年,他们走得孤独凄清!老龄化、

21、空巢化已是我国现阶段不可回避的现实。随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如今,老年人权益保障已由家庭伦理道德提升到法律的层面,体现了社会对老人的关怀。道德标准上升为法律规范,折射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现实无奈。“常回家看看”入法,是一种警醒与呼吁,旨在唤起人们对亲情的重视,初衷不是强制而是希望,目的不是惩罚而是引导。法律与道德的交集,体现着法的善意,有助于促进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作用。但现实生活中,对于不孝的行为,法律往往背负着鞭长莫及的尴尬。一个空巢的存在,或许是一个家庭的困惑,当空巢成为老人普遍的归属时,则已不再是简单的家庭伦理或子女孝道的失落,而是各类社会因素交集的综合。这些问题的解

22、决,并非仅有孝心、道德和法律就够了。徒法不足以自行。仅靠一部粗线条的法律,远不足以抚平空巢化带来的“情感空洞”,它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在新加坡,不赡养老人的子女将会受到起诉,而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子女能获得在住房和税收上的政策优惠;在韩国,对于赡养老人五年以上的三代同堂的家庭,遗产税可以减免90%,公务员还享有“行孝休假日”,父母或配偶父母过生日,单位必须准假一天。我国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颁布,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立法的进步,然而对接现实,如何把法律保障落到实处,需要政府、社会和子女共同的担当。百善孝为先。望着父母佝偻的背影,作为儿女该扪心自问:这辈子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赡养老人岂能只“回家看看”

23、?近期合肥发生了一起赡养纠纷案,法院判决5名子女定期看望父母,但是子女们因为于老人有矛盾,不同意去看望老人,最后在法官劝导之下,子女虽然同意了,但只是在父母门口“看看”,连门都没有进去。看见这则新闻心里不免唏嘘,纵然7月1日正式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常回家看看”写入了法律,然而对于一些丝毫没有孝心的子女来说,这些无疑是一纸空文。就如案例中的5名子女一样,他们的确接受法官的调解,回家“看望”了父母,至于进不进门、有没有真的给父母带去温暖?则是法律无法触及的范围。更进一步讲,假使子女根本不理会法院的判决,法官又能怎么办呢?判刑?罚款?倘若真这样,恐怕更会使父母与子女的矛盾激化。在这里,法律颇有

24、一些“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尴尬。而这,显然不是法律制定的不合理,只能说在触及道德层面的案例时,法律有着它自身的局限性。近年来频繁曝光了一些道德丑闻,如见死不救、“小偷”公然抢劫、讹诈帮助自己的人等等,一再令自诩“礼仪之邦”的国人蒙羞,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出台则是撕掉了国人身上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将中国当前道德水品急剧下降的事实,赤裸裸的摆在聚光灯下。应该说政府这样的举动出发点是好的,然而正如前文提到的,这样的法律条文有着太大的局限性。法律不是万能的,涉及公民道德、素养的东西,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道德的力量去指引,依靠社会的“正能量”去引导。以本文的赡养纠纷为例,一方面,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

25、要在现实中切实通过公益广告、宣传标语等形式提高为人子女的道德水平,多宣传一些身边有关孝道的感人事迹,通过这些“正能量”去感化,让每个子女真正做到关心、赡养老人。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为人父母也要体谅子女的难处,如今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加大,成年后的子女也许不再需要父母物质的帮助,但是父母以聆听者的姿态,给予子女精神的关爱也是必不可少的。其实许许多多的赡养纠纷中,并不是子女存心不愿意赡养,而是父母子女双方不能相互谅解,造成感情上的纠纷,才导致的。用法律去管理公众道德,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甚至于流于形式,合肥的案例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只有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从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出发,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让传统的孝文化得以发扬光大,防止赡养老人纠纷的发生而不是等纠纷发生后再去处理,这才是解决这类纠纷的“终南捷径”。央视新闻1+12012年6月27日播出常回家看看 仅仅是首歌?,称根据调查,每周能够看父母的排到第二位是16.4%,每个月是13.8%,每三个月是9.5%,十个人里大概有一个,每半年是 14.9%,排到最高的一个数值是一年才看一次父母33.4%,说明现在人口的流动离开自己的故乡的比例显著增大了,很多年都没回家了居然也是触目惊心是 11.9%。渔迭篓涉畏露硬泞钞摩圣艘裙薄纫穗畜债漠剿揖坎也朴刑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