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篇第一篇 水分和矿质营养水分和矿质营养 第一章第一章 水分生理水分生理 第二章第二章 矿质营养矿质营养 土壤营养土壤营养第一篇第一篇 第一章第一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植物的水分生理 有收无收在于水有收无收在于水水分生理:包括水分生理:包括水分的吸收、水水分的吸收、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水分的排运输和水分的排出等出等3个过程。个过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水的物理化学性质1.1.水的沸点和汽化热:水的沸点和汽化热:高汽化热使植物通过蒸腾降温,避免伤害。高汽化热使植物通过蒸腾降温,避免伤害。2.2.水的比热:水的比热:高比热使植物在外界温度变化时自身温度变幅最小。高比热使植物在外界温度变
2、化时自身温度变幅最小。3.3.水的蒸汽压:水的蒸汽压:气孔蒸腾的第一步蒸发成蒸汽气孔蒸腾的第一步蒸发成蒸汽。4.4.水的密度:水的密度:结冰后密度变小,利于水下动植物生存,但结冰体积变结冰后密度变小,利于水下动植物生存,但结冰体积变 大会使冻害细胞受到机械伤害。大会使冻害细胞受到机械伤害。5.5.水的内聚力、粘附力和表面张力水的内聚力、粘附力和表面张力6.6.毛管作用:由毛管作用:由内聚力、粘附力和表面张力共同形成,导管为毛细管内聚力、粘附力和表面张力共同形成,导管为毛细管7.7.水的不可压缩性:水的不可压缩性:维持细胞生长、叶运动、气孔开闭等。维持细胞生长、叶运动、气孔开闭等。8.8.水的高
3、抗张强度:水的高抗张强度:使水柱连续不断。使水柱连续不断。9.9.水的电特性:水的电特性:使水成为良好溶剂。使水成为良好溶剂。第一节第一节 植物对水分的需要植物对水分的需要 第一节第一节 植物对水分的需要植物对水分的需要一、植物的含水量(一、植物的含水量(water content)water content)1.1.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 2.2.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组织含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组织含水量不同3.3.同一器官的不同生长期含水量不同同一器官的不同生长期含水量不同 第一节第一节 植物对水分的需要植物对水分的需要二、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状态二、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状
4、态自由水自由水/束缚水比值大,代谢旺盛束缚水比值大,代谢旺盛自由水自由水/束缚水比值小,抗性强束缚水比值小,抗性强细胞质呈凝胶细胞质呈凝胶休眠种子休眠种子细胞质呈溶胶细胞质呈溶胶多数情况下多数情况下 第一节第一节 植物对水分的需要植物对水分的需要三、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三、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1)水是细胞质的主要成分。细胞质含水)水是细胞质的主要成分。细胞质含水7090%,失,失 水使细胞质由溶胶变成凝胶,再失水则使胶体破水使细胞质由溶胶变成凝胶,再失水则使胶体破 坏,细胞代谢紊乱或死亡。坏,细胞代谢紊乱或死亡。(2)水是各种代谢的原料(或称反应物)。)水是各种代谢的原料(或称反
5、应物)。(3)水是植物对物质吸收、运输的溶剂。)水是植物对物质吸收、运输的溶剂。(4)水可以维持细胞的紧张度,使植物保持固有姿态。)水可以维持细胞的紧张度,使植物保持固有姿态。 第一节第一节 植物对水分的需要植物对水分的需要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1. 水是植物体温调节器:水具高的汽化热和比热。水是植物体温调节器:水具高的汽化热和比热。2. 水对可见光的通透性:水对红光有微弱吸收,阳光可通水对可见光的通透性:水对红光有微弱吸收,阳光可通 过无色表皮细胞进入叶肉叶绿体进行光合。短波蓝、绿过无色表皮细胞进入叶肉叶绿体进行光合。短波蓝、绿 光可透过水层,使海水深处的含藻红素的红藻正常光合
6、。光可透过水层,使海水深处的含藻红素的红藻正常光合。3. 水对植物生存环境的调节:水可增加大气湿度、改善土水对植物生存环境的调节:水可增加大气湿度、改善土 壤及土壤表面大气温度。早春寒潮降临时稻田灌水可保壤及土壤表面大气温度。早春寒潮降临时稻田灌水可保 温抗寒。温抗寒。 第二节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一、水分跨膜运输的途径一、水分跨膜运输的途径1. 跨膜脂双分子层的扩散:单个水分子通过膜脂双分子层跨膜脂双分子层的扩散:单个水分子通过膜脂双分子层 的间隙扩散入细胞内,速度较的间隙扩散入细胞内,速度较慢。慢。2. 跨膜水孔蛋白的扩散:许多水分子通过膜的水通道呈线跨膜水孔蛋白
7、的扩散:许多水分子通过膜的水通道呈线 形扩散,水分流速快。形扩散,水分流速快。 图图1-1 水分跨过细胞膜的途径水分跨过细胞膜的途径细胞外细胞外水分子水分子 水孔蛋白水孔蛋白双层膜双层膜细胞质细胞质图图1-1 水分跨过细胞膜的途径水分跨过细胞膜的途径水通道水通道 第二节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水通道由水孔蛋白组成,水孔蛋白是膜整合蛋白。水通道由水孔蛋白组成,水孔蛋白是膜整合蛋白。水孔蛋白的活性受磷脂化和去磷脂化作用调节。水孔蛋白的活性受磷脂化和去磷脂化作用调节。水孔蛋白主要调节细胞内水分快速流动,水孔蛋白主要调节细胞内水分快速流动,70-90%的水分流的水分流动是通过水
8、孔蛋白的。动是通过水孔蛋白的。图图1-2 水孔蛋白跨膜结构模式水孔蛋白跨膜结构模式 第二节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细胞吸收水分有三种方式:植物细胞吸收水分有三种方式:吸胀吸水吸胀吸水:依靠亲水胶体的吸胀力而吸收水分的作用。:依靠亲水胶体的吸胀力而吸收水分的作用。渗透吸水渗透吸水:植物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一种吸水方式。:植物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一种吸水方式。代谢吸水代谢吸水:利用呼吸放能使水分经膜进入细胞的过程。不:利用呼吸放能使水分经膜进入细胞的过程。不少试验证明,呼吸加强时,细胞吸水加强;减少氧气或用少试验证明,呼吸加强时,细胞吸水加强;减少氧气或用呼吸抑制剂处理,细
9、胞吸水相应减少。可见细胞吸水和代呼吸抑制剂处理,细胞吸水相应减少。可见细胞吸水和代谢过程有关。但这种吸水方式的机制还没有可靠的解释,谢过程有关。但这种吸水方式的机制还没有可靠的解释,也没有直接证据,因此这种吸水方式是否存在意见也不统也没有直接证据,因此这种吸水方式是否存在意见也不统一,即使存在其吸水所占比例也很小。一,即使存在其吸水所占比例也很小。 植物细胞没有形成液泡以前,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水,种植物细胞没有形成液泡以前,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水,种子胚细胞靠吸胀吸水;液泡形成后,主要靠渗透吸水;代子胚细胞靠吸胀吸水;液泡形成后,主要靠渗透吸水;代谢性吸水指依靠能量来吸水。谢性吸水指依靠能量来吸水。
10、 渗透吸水是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渗透吸水是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 第二节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二、水分跨膜运输的原理二、水分跨膜运输的原理(一)自由能和水势(一)自由能和水势(二)渗透现象(二)渗透现象(三)植物细胞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三)植物细胞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四)细胞的水势(四)细胞的水势(五)细胞间的水分移动(五)细胞间的水分移动渗透吸水不需细胞提供能量,但水分渗透吸水不需细胞提供能量,但水分移动是需能的,那么能量从何而来?移动是需能的,那么能量从何而来?渗透作用是物质依水势梯度而移动。渗透作用是物质依水势梯度而移动。渗透是指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而移动渗透是
11、指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而移动的现象。的现象。 第二节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一)自由能和水势(一)自由能和水势自由能自由能:系统中在温度恒定的条件下可用于做功的能量。:系统中在温度恒定的条件下可用于做功的能量。化学势化学势: 1mol物质的自由能。物质的自由能。偏摩尔体积偏摩尔体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1mol水中加入水中加入1mol某溶液后,该某溶液后,该1mol水所占的有效体积。稀水溶液的摩水所占的有效体积。稀水溶液的摩尔体积和偏摩尔体积相差很小,实际常认为相同。尔体积和偏摩尔体积相差很小,实际常认为相同。1mol纯水纯水18.09ml
12、1mol纯乙醇纯乙醇58.35ml混合混合74.40ml57.4ml17.0ml在在20,1.013105Pa下下水的偏摩水的偏摩尔体积尔体积乙醇的偏摩乙醇的偏摩尔体积尔体积 第二节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一)自由能和水势(一)自由能和水势水势水势:每偏摩尔体积水的(相对)化学势。:每偏摩尔体积水的(相对)化学势。 记作记作w. 但是,物质的化学势的绝对值是不易测定的,水的化学但是,物质的化学势的绝对值是不易测定的,水的化学势当然亦如此。我们常说的水的化学势实际上是体系中水势当然亦如此。我们常说的水的化学势实际上是体系中水的化学势与同温同压下纯水的化学势之差。那么,水
13、势就的化学势与同温同压下纯水的化学势之差。那么,水势就是体系水的化学势与纯水的化学势差除以偏摩尔体积所得是体系水的化学势与纯水的化学势差除以偏摩尔体积所得的商,即:的商,即:水势的单位:帕斯卡(水势的单位:帕斯卡(Pa),兆帕(),兆帕(MPa)w=(w0w)wvwvw=水势水势水的化学势水的化学势水的偏摩尔体积水的偏摩尔体积= Pa 第二节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水势与化学势一样是能量范畴的概念,是对水分能量水势与化学势一样是能量范畴的概念,是对水分能量状况的热力学描述。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水分移动的趋势。状况的热力学描述。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水分移动的趋势。水分总是从高水
14、势的地方流向低水势的地方。细胞水势越水分总是从高水势的地方流向低水势的地方。细胞水势越低,其吸水力越强。低,其吸水力越强。几种水溶液在几种水溶液在25下的水势:下的水势:纯水纯水 0MPa荷格伦特(荷格伦特(Hoagland)培养液)培养液 -0.05MPa海水海水 -2.69MPa 第二节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蔗糖蔗糖溶液溶液水水蔗糖蔗糖溶液溶液半透膜半透膜图图1-3 渗透现象渗透现象漏斗内液漏斗内液面升高面升高跨膜的水分子净移动跨膜的水分子净移动蔗糖蔗糖(二)渗透现象(二)渗透现象 第二节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三)植物细胞可以(三)植物
15、细胞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构成一个渗透系统1. 细胞液细胞液2. 原生质体(质膜、原生质体(质膜、细胞质、液泡膜)细胞质、液泡膜)3. 环境溶液环境溶液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复原现象可证明植物可证明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第二节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四)细胞的水势(四)细胞的水势组成:组成: 水势水势=溶质势溶质势+压力势压力势+重力势重力势+衬质势衬质势 w = s + p + g + m 第二节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1)溶质势()溶质势(solute potential):):由于细胞中溶质颗
16、粒的由于细胞中溶质颗粒的 存在而使细胞水势降低的值(或潜力)。存在而使细胞水势降低的值(或潜力)。 在标准压力下,溶液的渗透势等于溶液的水势,因为溶在标准压力下,溶液的渗透势等于溶液的水势,因为溶液的压力势为液的压力势为0MPa。溶液的渗透势决定于溶液中溶质的颗。溶液的渗透势决定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数(分子或离子)总数。粒数(分子或离子)总数。 溶质通过溶质通过“稀释稀释”水而降低水的自由能,即溶质和水混水而降低水的自由能,即溶质和水混合增加了系统的无序性,因而降低了水的自由能,对于非合增加了系统的无序性,因而降低了水的自由能,对于非结合的物质的稀溶液,水势可以由范德霍夫方程估算:结合的物质的稀
17、溶液,水势可以由范德霍夫方程估算: w=-RTCs 第二节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2)压力势()压力势(pressure potential):):是细胞壁对原生质是细胞壁对原生质 体产生压力而引起细胞水势增加的值。体产生压力而引起细胞水势增加的值。 当压力势足够大时,就能阻止外界水分进入细胞,水当压力势足够大时,就能阻止外界水分进入细胞,水分净转移停止。分净转移停止。 这里正是由于细胞内正的压力势与负的渗这里正是由于细胞内正的压力势与负的渗透势相平衡,是细胞不再吸水,最终细胞的水势与外界纯透势相平衡,是细胞不再吸水,最终细胞的水势与外界纯水水势相等,但细胞液本身的水
18、势永远是小于零的。水水势相等,但细胞液本身的水势永远是小于零的。(3)重力势()重力势(gravity potential):是水分因重力下移与相是水分因重力下移与相 反力量相等时的力量,提高水势的值。反力量相等时的力量,提高水势的值。g =wgh,10m高度对高度对w产生产生0.1MPa的增量(的增量(w为水的为水的密度,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h为水相对参考状态时的高度,约为水相对参考状态时的高度,约为为0.01MPa/m。 第二节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组成:组成:w=s+p+g+m g通常很小,可忽略不计。通常很小,可忽略不计。 对于有液泡细胞,对
19、于有液泡细胞,m接近与接近与0,可以忽略不计,即,可以忽略不计,即 有液泡细胞的有液泡细胞的w = p+s 。 对于干种子,对于干种子, s、p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即干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即干种 子的子的w =m(4)衬质势()衬质势(matric potential):):细胞胶体物质对水吸细胞胶体物质对水吸 附而引起水势降低的值。附而引起水势降低的值。 不膨胀不膨胀 完全膨胀完全膨胀图图1-4 植物细胞植物细胞的相对体积变化的相对体积变化与水势、渗透势、与水势、渗透势、压力势之间的关压力势之间的关系图解系图解 小液流法测定测定的小液流法测定测定的是细胞原状(是细胞原状()的)的水势;质壁
20、分离法测水势;质壁分离法测定的是出于初使质壁定的是出于初使质壁分离状态时(分离状态时()的)的水势。水势。 第二节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膜液泡膜质膜质膜细胞质细胞质s=-1.4MPap=+0.8MPaw=-0.6MPas=-1.2MPap=+0.4MPaw=-0.8MPa(五)细胞间水分的移动五)细胞间水分的移动水势高低比较?水势高低比较?地上与地下器官地上与地下器官营养与生殖器官营养与生殖器官离叶片主脉远近离叶片主脉远近外界环境与细胞外界环境与细胞 第三节第三节 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传输途径:水分在植物体内
21、的传输途径: 径向传输:根系吸水径向传输:根系吸水 轴向传输:经木质部导管上运轴向传输:经木质部导管上运一、土壤中的水分一、土壤中的水分 固相固相矿物质、有机质等矿物质、有机质等土壤构成:土壤构成: 液相液相水分(实际是溶液)水分(实际是溶液) 气相气相土壤中的各种气体土壤中的各种气体 重力水重力水-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土壤颗粒间的孔隙下降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土壤颗粒间的孔隙下降的水分。 :毛细管水毛细管水-存在于土壤颗粒间毛细管内的水分,植物吸收存在于土壤颗粒间毛细管内的水分,植物吸收的。的。 束缚水束缚水-土壤颗粒或土壤胶体的亲水表面所吸附的水合层。土壤颗粒或土壤胶体的亲水表面所吸附的水合
22、层。 渗透势渗透势s:一般为一般为-0.02MPa,盐碱土的为,盐碱土的为-0.2MPa。 静水压静水压p:潮湿土壤的近于潮湿土壤的近于0,干燥土壤的可低于,干燥土壤的可低于-3MPa。土壤中土壤中的水分的水分土壤水势土壤水势 第三节第三节 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二、根系吸水二、根系吸水 根的吸水主要在根尖根的吸水主要在根尖(一)根系吸水的途径(一)根系吸水的途径(三条途径)(三条途径)共质体运输:共质体运输: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 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
23、连续, 阻力大、速度慢,适宜短距离运输阻力大、速度慢,适宜短距离运输。 跨膜途径:跨膜途径: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要两次经过质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要两次经过质 膜还要通过液泡膜。膜还要通过液泡膜。质外体运输:质外体运输:指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指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 的移动,的移动,阻力小,速度快,可远距离运输。阻力小,速度快,可远距离运输。 细胞细胞途径途径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液泡 木质部木质部 表皮表皮 皮层皮层 内皮层内皮层 薄壁细胞薄壁细胞
24、 导管导管质外体质外体途径途径跨膜途跨膜途径径共质体共质体途径途径图图17 根部从外通过质外体、跨膜和共质体等途径吸水根部从外通过质外体、跨膜和共质体等途径吸水 至木质部的图解至木质部的图解细胞途径细胞途径质外体运输质外体运输表皮表皮皮层皮层维管束鞘维管束鞘木质部木质部 韧皮部韧皮部凯氏带凯氏带内皮层内皮层图图1-5 根部吸水的途径根部吸水的途径 第三节第三节 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二)根系吸水的动力(二)根系吸水的动力1.根压:根压: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根吸收水分并使之从根部上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根吸收水分并使之从根部上 升的压力。升的压力。 伤流伤流 吐水吐水2.蒸
25、腾拉力:蒸腾拉力:由枝叶蒸腾失水而产生的一种传至根部的吸水由枝叶蒸腾失水而产生的一种传至根部的吸水 力称为蒸腾拉力。力称为蒸腾拉力。 第三节第三节 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三)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三)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1)土壤可用水分:)土壤可用水分: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的水分,它与土粒粗细及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的水分,它与土粒粗细及 土壤胶体数量有关。土壤胶体数量有关。(2)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通气状况:通气不良首先影响根压,继而形成根无氧呼通气不良首先影响根压,继而形成根无氧呼 吸,使根系中毒。吸,使根系中毒。(3)土壤温度)土壤温度:低温使吸水减少,其原因是:
26、低温使吸水减少,其原因是:低温使水的粘性低温使水的粘性 增大、扩散降低;增大、扩散降低;低温使原生质粘性增大,水低温使原生质粘性增大,水 分不易通过;分不易通过;低温使呼吸减弱,影响根压;低温使呼吸减弱,影响根压; 低温使根系生长缓慢,有碍吸水表面的增加。低温使根系生长缓慢,有碍吸水表面的增加。 当然土壤温度过高对吸水也不利。当然土壤温度过高对吸水也不利。(4)土壤溶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影响根系环境的土壤水势。施肥过多引起影响根系环境的土壤水势。施肥过多引起“烧烧苗苗” 第三节第三节 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二、水分向上运输二、水分向上运输(一)水分在木质部运输的速度(
27、一)水分在木质部运输的速度(二)水分沿导管或管胞上升的动力(二)水分沿导管或管胞上升的动力 1.根压:根压:0.2MPa,春季叶片未展开时,是主要吸水动力。春季叶片未展开时,是主要吸水动力。 2.蒸腾拉力:蒸腾拉力:水分上升的主要动力。水分上升的主要动力。一般为一般为3 345cm/h45cm/h具环孔材具环孔材导管较大导管较大202040cm/h40cm/h具散孔材具散孔材导管较小导管较小1 16cm/h6cm/h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只有管胞只有管胞0.6cm/h0.6cm/h 第三节第三节 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 2. 蒸腾拉力:蒸腾拉力:内聚力学说(内聚力学说(cohe
28、sion theory):亦亦称蒸腾内聚力张力学说,称蒸腾内聚力张力学说,即蒸腾拉即蒸腾拉力把水柱向上拉,同时水柱本身重力又力把水柱向上拉,同时水柱本身重力又使其下降,这样水柱便产生了张力(使其下降,这样水柱便产生了张力(-0.5-3MPa),而水分子的内聚力),而水分子的内聚力(相同分子间相互吸引的力量)很大(相同分子间相互吸引的力量)很大(-20MPa),水分子具有较大内聚力),水分子具有较大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运原因的学说。来解释水分上运原因的学说。 第三节第三节 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 内聚力学说的
29、争论焦点:内聚力学说的争论焦点:(1)水分上升是否有活细胞参与?)水分上升是否有活细胞参与?(2)气泡会破坏水柱的连续性?)气泡会破坏水柱的连续性?研究表明,杀死活细胞水分照样能运到叶片。研究表明,杀死活细胞水分照样能运到叶片。a. 气泡会被导管两端阻挡,不能通过,气泡会被导管两端阻挡,不能通过, 而水分可通过侧壁纹孔通过;而水分可通过侧壁纹孔通过;b. 夜间蒸腾减弱,木质部负压消失,夜间蒸腾减弱,木质部负压消失, 气泡会缩小或消失;气泡会缩小或消失;c. 水分上运不需要全部木质部起作用。水分上运不需要全部木质部起作用。 第四节第四节 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水分从植物体散失到外界的方式:水分从植物体
30、散失到外界的方式:蒸腾作用: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蒸腾作用: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 叶片),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叶片),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1.以液体状态散失以液体状态散失吐水、伤流吐水、伤流2.以气体状态散失以气体状态散失蒸腾作用蒸腾作用 第四节第四节 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一、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部位和指标一、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部位和指标(一)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一)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 (1)植物水分吸收、运输的主要动力。)植物水分吸收、运输的主要动力。 (2)有助于矿质养分和有机物的吸收、运输。)有助于矿质养分和有机物的吸收、运输。 (3)能降低
31、叶片温度,防止灼伤。)能降低叶片温度,防止灼伤。(二)蒸腾作用的部位(二)蒸腾作用的部位皮孔蒸腾:皮孔蒸腾: 通过茎、枝皮孔的蒸腾方式。通过茎、枝皮孔的蒸腾方式。 0.1%角质蒸腾:角质蒸腾: 510%,幼叶或潮湿处的,幼叶或潮湿处的 植物可达植物可达3050%。叶片蒸腾:叶片蒸腾:气孔蒸腾气孔蒸腾: 9095%蒸腾方式蒸腾方式 第四节第四节 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一、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部位和指标一、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部位和指标(三)蒸腾作用的指标(三)蒸腾作用的指标蒸腾速率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 水量,也叫
32、蒸腾强度。白天水量,也叫蒸腾强度。白天15250 g .m-2. h-1 ,夜间为,夜间为 120g .m-2. h-1 。蒸腾比率蒸腾比率(transpiration ratio,TR):植物蒸腾作用丧失水分与光合作):植物蒸腾作用丧失水分与光合作 用同化用同化CO2的物质的量比值。的物质的量比值。C3植物的植物的TR是是400,C4的是的是 150,CAM的是的是50。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它是蒸腾比率的):它是蒸腾比率的 倒数。倒数。WUE=光合速率(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蒸腾速率(E) 第四节第四节 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二、气孔
33、蒸腾二、气孔蒸腾(一)气孔运动(一)气孔运动 气孔的结构气孔的结构(二)气孔运动的机理(二)气孔运动的机理 气孔运动受液泡水势调节,渗透调节物调节水势气孔运动受液泡水势调节,渗透调节物调节水势 1. K+ 2. 苹果酸苹果酸 3. 蔗糖蔗糖(三)影响气孔运动的因素(三)影响气孔运动的因素 光照、温度、二氧化碳、脱落酸光照、温度、二氧化碳、脱落酸归纳机理归纳机理表皮细胞表皮细胞 保卫细胞保卫细胞 辐射状微纤丝辐射状微纤丝 表皮细胞表皮细胞 微纤丝微纤丝 副卫细胞副卫细胞 保卫细胞保卫细胞图图18 肾形保卫细胞和哑铃形保卫细胞肾形保卫细胞和哑铃形保卫细胞 第四节第四节 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影响气孔开放
34、的渗透物质代谢有影响气孔开放的渗透物质代谢有3条途径:条途径:1.伴随着伴随着K+进入,苹果酸和进入,苹果酸和Cl-也不断进入,以维持电中性;也不断进入,以维持电中性;2.淀粉水解或通过卡尔文循环形成的中间产物转变为蔗糖淀粉水解或通过卡尔文循环形成的中间产物转变为蔗糖(同时也形成苹果酸);(同时也形成苹果酸);3.叶肉细胞产生的蔗糖,从质外体进入保卫细胞。叶肉细胞产生的蔗糖,从质外体进入保卫细胞。图图1-10 保卫细胞中蔗糖、保卫细胞中蔗糖、K+和苹果酸的渗透调节和苹果酸的渗透调节 第四节第四节 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图图1-11 气孔张开与离子流入保卫细胞液泡气孔张开与离子流入保卫细胞液泡 第四节
35、第四节 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三)影响气孔运动的因素(三)影响气孔运动的因素 (1)光:光促进糖、)光:光促进糖、MA形成和形成和K+、Cl-的积累。蓝光刺激气孔张开。的积累。蓝光刺激气孔张开。 气孔一般是光下张开,暗中关闭(气孔一般是光下张开,暗中关闭(CAM植物例外),一般植物在植物例外),一般植物在 其光补偿点以下的光强下,气孔就关闭。其光补偿点以下的光强下,气孔就关闭。 (2)水:供水不足,光下气孔也关闭。)水:供水不足,光下气孔也关闭。(3)温度:主要影响气孔开度,在)温度:主要影响气孔开度,在1030范围内气孔开度随温度范围内气孔开度随温度 升高而增大。高温使气孔开度变小(关闭)的原因
36、:蒸腾失水升高而增大。高温使气孔开度变小(关闭)的原因:蒸腾失水 过多;呼吸增强、光合下降,叶细胞间隙过多;呼吸增强、光合下降,叶细胞间隙CO2升高。升高。(4)CO2:低:低CO2分压使气孔张开;高分压使气孔张开;高CO2分压使气孔关闭。分压使气孔关闭。 (5)脱落酸)脱落酸(ABA) 可使气孔关闭。可使气孔关闭。 第四节第四节 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三、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三、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蒸腾作用的速率蒸腾作用的速率决定于水分从叶片内部扩散到外部的力量和决定于水分从叶片内部扩散到外部的力量和扩散途径的阻力,即:扩散途径的阻力,即:蒸腾速率蒸腾速率= =气孔阻力:即内部阻力,包括气孔下腔和气孔的形状、体积及气孔开度气孔阻力:即内部阻力,包括气孔下腔和气孔的形状、体积及气孔开度叶外水蒸汽扩散阻力:即外部阻力。气体通过气孔扩散出去,形成一个叶外水蒸汽扩散阻力:即外部阻力。气体通过气孔扩散出去,形成一个 半球型的扩散层,扩散层越厚,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动合同违约责任教案3篇
- 办理土地证委托书范本的结构分析3篇
- 快速制作检验委托书3篇
- 工程合同钢结构制作
- 供应链创新实现供应链协同创新3篇
- 光伏转让合同3篇
- 工商局档案调查书3篇
- 公共设施维护承揽协议3篇
- 代付授权书轻松管理各项支出3篇
- 糖果与巧克力品牌定位与市场细分考核试卷
- 国家开放大学专科《法理学》(第三版教材)形成性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项目-实施方案
- (2024年)面神经炎课件完整版
- 减盐减油健康教育教案反思
- 特斯拉国产供应链研究报告
- 如何进行医疗垃圾的安全运输
- 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保安服务标准及工作流程
- 2024年中考数学几何模型归纳(全国通用):18 全等与相似模型之十字模型(学生版)
- 外科疾病分级目录
- 国家级教学成果的培育提炼与申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