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生命活动的根本特征新代,兴奋性,适应性,生殖一新代二兴奋性兴奋性的概念:旧的解释可兴奋组织对 刺激产生反响的能力。刺激:可引起人体产生反响的夕卜环境的变化反响:刺激引起的人体的变化刺激引起反响的条件:足够的刺激强度足够的刺激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阈强度阈值:最小刺激强度是最常用的组织细胞兴奋性的指标由于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的共同反响是动作电位,所以兴奋性的概念:新的解释可兴奋组织对 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三适应性 人体根据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体各局部活动和关 系的功能为适应性。适应分行为适应和生理适应。四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已相
2、似的子代个 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二、环境与稳态机体的环境指的是细胞生活的环境,不同的细胞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比方血细胞生活在血浆里、脑细胞生活在脑脊液里、淋巴 细胞生活在淋巴液里,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里。那么这些细胞 生活的环境我们称为细胞外液。相对细胞外液来讲细胞包含的液 体我们叫它细胞液。细胞液和细胞外液组成了人体总的液体,我 们说是体液。一体液:约占身体重量的60%细胞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二环境细胞外液三环境稳态环境的理化性质为什么能保持相对稳定呢?这需要机体有一 套功能调节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系统包括神经调节系统、 体液调节系统和自身调节系统。这就是我们讨论的
3、下一个问题:三、生理功能的调节提示:每种调节方式的表述抓住两点:一是通过哪个途径,二是 发挥了什么作用。其实最重要的是第一点,因为每个调节方式所 发挥的作用根本是一样的,即对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进展调节或 进展了适应性反响。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进展调 节。体液调节:化学物质或激素等物质通过体液这条途径,对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进展调节 自身调节:组织器官不依赖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的作用,而是根 _ 据自身的特性对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响的过程。比较这三种不同调节方式的特点一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根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指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反响。反
4、射的结构根底是 反射弧即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按其形成的条件和反射弧的特点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特点有三:反响速度 快、作用部位准、持续时间短。二体液调节特点有三:反响速度 慢、作用围泛、持续时间长。三自身调节特点是:调节的围小、幅度小、灵敏度低。神经调节是最重要的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保证了环境的稳态。在整个调节的过程中,受控局部和控制局部有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控制局部可以调节受控局部的活动,受控局部也可以反过来调节控制局部的活动。后者被称为反响控制。四、人体功能的反响控制一概念:受控局部可以反过来调节控制局部的活动,这个过程被称为反响控制。二负反响
5、:反响调节的结果使受控局部活动减弱即为负反响。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控制机制三正反响:反响调节的结果使受控局部活动加强即为正反响四前馈:某些监测装置受刺激预前发出信息至控制局部,使其与早做出适应性反响称为前馈。它使机体的反响具有预见性。Charpter2-Cecular Physiology一、细胞膜的根本结构一细胞膜是一个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半透膜。二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糖类只有极少量三组成成分的排列组建方式可以用“液态镶嵌模型来理解脂质双分子 层的构架“镶嵌指的是其中镶嵌的 同结构和不同功能的蛋白质1.脂质双分子层亲水端一一朝向膜的、外外表疏水端朝向膜的部脂质的溶点低,所以表现
6、为液态,有流动性、不对称性的特性。2 .蛋白质膜蛋白质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四不同:大小不同、形态不同、高矮不同根扎的深度不同、能力不同功能不同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转运物质功能的蛋白质包括载体蛋白质、通道蛋白质、离子泵转导信息功能的蛋白质如受体蛋白质做为标志物的蛋白质3 .糖类可与蛋白质结合做为标志物,如红细胞的抗原。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主要的转运形式有四种: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作用从能量角度分可分为两类:被动转运、主动转运比较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离子泵、入胞作用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逆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一单
7、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 转运过程主要转运的物质有氧气、二氧化碳二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 在膜蛋白的帮助下 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 的转运过程。易化扩散根据膜蛋白的不同分为两种:载体易化扩散:特点包括结构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性通道易化扩散:特点包括结构相对特异、无饱和性、通道有开关两种状态开关的控制有化学门控和电压门控两种。前者主要转运的有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后者主要转运的主要有钠、钾等带电离子。三主动转运某些物质通过细胞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 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 度一侧的转运过程。离子泵是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按其转运物质的种类分为钠泵、 钾泵和钙泵等。钠、
8、钾泵实际就是钠钾依赖式 ATP酶。它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势 能储藏,即钠钾在细胞外的深度势能。四出入胞作用出胞作用指的是 某些大分子或团块物质 由细胞排出的转运过程。 主要转运的有激素等。入胞作用指的是 某些大分子或团块物质 进入细胞的转运过程。如 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三、细胞膜的跨膜信息转导功能各种刺激信号作用于细胞膜,细胞膜上某些特异蛋白质选择性地承受并引起细胞膜两侧电位变化或细胞发生某些功能改变,细胞 膜的这种作用称为跨膜信号转导功能。按其转导方式分为:通道蛋白质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又可分为化学门控通道和电压门控通道膜受体蛋白质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四、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与其产生机制生物电
9、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一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概念的理解抓住几个关键词:细胞安静 膜外电位差O从极化状态向膜负值变大方向转化为超极化。正值 负值变小 负值膜负值减小为去极化,负值变为正值为反极化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关键在理解生物电的产生是细胞膜两侧带 电离子的分布和移动的结果。带电离子主要是钠、钾分布情况是不均匀:钾在多,钠在外多移动的情况是:静息时对钾的通透性大,对钠的通透性小 钾的移动方向是:顺浓度差由细胞膜侧向细胞膜外侧移动 移动的结果:膜正电荷减少,膜外正电荷增多,膜电位为负,膜 外为正。待钾浓度扩散力与电场力的阻力相平衡时,钾外流停止, 形成静息电位。所以静息电位也称为钾平衡电
10、位。二动作电位1. 概念: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根底上爆发 的一次膜两侧快速、可逆、可传播的电位变化被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包括去极相和复极相。2 .产生机制: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钠通道被激活,钠顺浓度差向细胞移 动,膜负电位减小,当减小到阈电位时钠通道大量快速开放,钠 大量快速流,膜负电位减小到消失到正电位。这个过程是钠流导 致的称钠平衡电位。钠通道失活,钾通透性变大,钾快速外流,膜电位迅速下降, 直到变为静息值。激活钠钾泵,它把钠逆浓度差泵到膜外,把钾 逆浓度差泵到膜,使离子的分布也恢复到静息状态,保证了细胞 承受新的刺激而产生反响。3 .特点:一是“全或无现象即动作电位刺
11、激小就无,刺激强度足够就达最大,传导中也无衰减;二是脉冲式传导。五、兴奋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一阈电位:指的是能够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细胞兴奋性的上下与静息电位和阈电位的差值成反变关系。二局部兴奋与其向动作电位的转化阈下刺激强引起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去极化反响,称为局部反响或局部兴奋。局部兴奋的电位值为局部电位。局部电位的三个特性:等级性、总和性和电紧性扩布等。局部去极化的总和到达阈电位时能爆发动作电位。三兴奋性的变化规律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恢复正常兴奋性的正常、缺失或低下取决于通道蛋白主要是钠通道的 性状即激活、失活和备用状态。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决定了已有动作
12、电位存在期间不可能产生新的 兴奋,也就是说,同一部位不可能产生动作电位的重合。四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1. 无髓神经纤维局部电流形式传导2 .有髓神经纤维跳跃式传导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1 .传递过程运动神经兴奋 神经冲动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到神经末梢末梢膜对ca+的通透性cf流 ca+促使囊泡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破裂、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特异性 N受体结合 使接头后膜对Na+K+Cf通透性NO流K+外流接头后膜去极化 产生终板电位局部电位到达肌阈电位 肌膜爆发动作电位,肌细胞兴奋。2. 传递特征1单向传递 2时间延搁3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七、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肌小节是由
13、粗、细肌丝组成的。粗肌丝由肌凝蛋白组成。肌凝蛋白分头、尾。尾固定在 M线,头裸露排列形成横桥。横桥功能有 二:一是拖动细肌丝向 M线滑行;二是具有 ATP酶的作用。细肌 丝由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1个横管+2个钙池两侧二三联管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结构二骨骼肌的收缩机制滑行学说肌浆中CaTCf与肌钙蛋白结合 原肌钙蛋白构象改变、移位暴露细肌丝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横桥与细肌丝结合 激活ATP酶,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拖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 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肌浆中Ca2caT与肌钙蛋白别离 原肌钙蛋白回位遮住细肌丝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阻止横桥与细肌丝结合细肌丝被动回位肌小节恢复到静息时长度肌肉舒三
14、兴奋收缩耦联终板电位-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 三联管、肌小节旁 三联管信息传递 L管对Ca2+#存、释放、回收四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1. 等长收缩与等收缩2. 单收缩潜伏期、缩短期、舒期复合收缩完全性强直收缩、不完全性强直收缩五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 1前负何:肌肉收缩前所遇到的负何或阻力称为前负何。它使肌 肉在收缩之前被拉长到一定的长度初长度,前负荷决定初长度 最适初长度和最适前负荷:肌肉在某一初长度时,收缩产生的力 最大,此时的初长度为最适初长度,此时的前负荷为最适前负荷。2.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后所遇到的负荷称为后负荷。肌肉只有 在适度的后负荷是增生力最大和肌肉缩短的速度最快,做成效果
15、最正确。后负荷过大或过小,对肌肉作用效率都是不利的。3. 收缩能力:肌肉部机能状态称为肌肉的收缩能力。Charpter3-Nervous System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突起树突神经胶质细胞轴突:神经纤维神经系统二、神经纤维的传导特性从神经元的组成中,我们了解到轴突离开胞体一段距离后获髓鞘,称为神经纤维。神经细胞兴奋后,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而神经纤维的根本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神经纤维的传导特性有四:1. 生理完整性、不融合2. 双向性3. 相对不疲劳性、不衰减4. 绝缘性三、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有突触传递、非突触传递和局部神经 元回路。1. 突触传递2
16、.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四、突触1. 突触的分类根据突触发生的部位分类:轴突-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轴突突触根据突触信息的传递物分类:化学性突触:突触处的信息传递物是化学递质。这是神经元之间 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电突触:也称缝隙连接根据对后继神经元的影响分类:兴奋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对后神经元的影响结果是 后神经元发 生兴奋。抑制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对后神经元的影响结果是 后神经元发 生抑制。2. 突触的结构突触小体: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一般反复分支形成许多小支,其末端膨大成球形,称为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贴近一个神经 元的胞体或突起。由此可知,一个神经元可与多个神经元发生联系,也可受多 个神
17、经元的影响。突触的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探3.突触的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突触前膜-钙离子的通透性f、 钙离子流-突触小体前移-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递质与后膜特异受体相结合-改变后膜离子的通透性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 去极化或超极化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4. 突触后电位突触前神经元释放不同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发生不同的电位变 化,形成两种不同的突触后电位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 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兴奋性突触传递与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主要不同点是: 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性质不同。兴奋性突触释放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突触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18、 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主要导致突触后膜对n/通透性增高;抑制性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高; 兴奋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抑制性突触传 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超极化; 经过总和到达阈电位后,前者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后者使突 触后神经元不易产生兴奋。探5.突触的传递特征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时间总和与空间总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兴奋节律改变后放: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与中间神经元的作用。6.神经递质概念:由神经末梢释放的、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为神经递质。种类:按产生的部位分为外周神经递质和中枢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主要包括乙酰胆碱
19、、去甲肾上腺素、嘌呤类和 肽类。释放乙酰胆碱的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 胆碱能 纤维。植物神经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大局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嘌呤类和肽类递质的第三类神经纤维称 为嘌呤类和肽类纤维。中枢神经递质:主要包括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与肽类。六、中枢抑制中枢抑制可分为两类:1. 突触后抑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兀参与 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后电位抑制效应2. 突触前抑制:突触前神经元在受刺激前先有去极化变化 静息电位值减小受刺激后动作电位幅度减小释放兴奋性 递质减少突触后膜去极化 产生兴奋性后电位但后电
20、位减小抑制效应七、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感觉传导通路的两大特征:1由三级神经元构成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T脊髓后角或脑干T丘脑2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 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纤 维一般交叉到对侧,然后经过丘脑和囊,最 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根据丘脑各部向大脑皮层投射特征的不同,可将丘脑的投射纤维分为 两大投射系统:丨.特异性投射系统经典感觉传导道除嗅觉外在丘脑换神经?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一般的感觉传导道传导特点: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感觉 传导投射具有专一性,与皮层间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探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一般的感觉传导道除嗅觉外T行经脑
21、干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屡次换元T在丘脑髓板核群换元后T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传导特点:不同感觉的共同上行通道,失去了专一性,不能产生特定的感觉。功能:维持或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机体保持觉醒状态。八、痛觉痛觉可分为皮肤痛和脏痛。脏痛与皮肤痛相比有以下特征:1缓慢持久、定位不准、对刺激分辨能力差;2对机械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激敏感;3某些疾病常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为 牵涉 痛。九、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脊髓是躯体运动最根本的反射中枢,可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反 射运动。1. 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中存在着大量的运动神经元, 分别称为a运动神经 元和丫运动神经元。
22、a运动神经元:承受来自外周传入信息,也承受从脑干到大脑各高级中枢下传的信息。其轴突末梢分支支配骨骼肌纤维,一对一支配,兴奋时引起所支配的肌纤维收缩由一个a运动神经元与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 位,称为运动单元。丫运动神经元:轴突较细,支配骨骼肌的梭肌纤维,强调节肌 梭的敏感性。探2.脊休克概念: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丧失反射活动 的能力,进入无反响状态的现象,称为 脊休克。脊休克的主要表现:离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减低或 消失;外周血管扩,血压下降,发汗反射不能出现,大小便潴留。脊休克发生的原因: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调节。脊休克的恢复:脊休克现象持续一段时
23、间后,脊髓反射可以逐渐 恢复。其特点是动物愈高等,脊休克的时间愈长;简单的反射恢复快, 复杂的反射恢复慢。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的问题:1脊髓是躯体运动最根本的 反射中枢,可单独完成一些简单反射;2正常状态下脊髓是在高位 中枢调节下进展活动的。3. 牵反射牵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牵拉而伸长时, 反射性地引 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这种反射活动称为牵反射。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反射。如膝跳反射等。牵反射肌紧:是指缓慢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反射。它是维持姿势的最根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 反射的根底。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反射弧的传入、 传出通路或脊髓反射 中枢的损害或中断;腱反
24、射的亢进那么常提示高位中枢的病变。4. 腱器官的作用十、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对脊髓的牵反射有加强作用。2.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具有抑制肌紧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抑制区和易化区的活动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维 持着正常的肌紧。当这两个系统关系失调时,将出现肌紧亢进或减弱。 探3.去大脑僵直动物的中脑上、下丘间横断后,由于中断了大脑皮层运动区和纹状体 等部位对脑干抑制区的作用,使抑制区的活动减弱,易化区的活动相 对增强,可出现伸肌紧性亢进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十一、基底神经节、小脑和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基底神经节、小脑和大脑对躯体运动调节作用的比较基底神经
25、节的主要调节作用:调节肌紧调节和稳定随意运动小脑对躯体运动调节的主要作用:调节身体平衡 调节肌紧 调节 随意运动 大脑对躯体运动调节的主要作用:控制随意运动2. 大脑皮层运动区控制躯体运动的特点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是双侧的,下部面肌和舌肌仍受对侧支配。2机能定位准确:躯体运动在皮层运动区的投影与支配部位呈倒 影,但头面部是正立的。3运动愈精细复杂的肌肉,在皮层的代表区愈大。4刺激皮层运动区所引起的肌肉运动主要是个别肌肉的收缩,不 发生肌肉群的协同性收缩。3.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锥体第和锥体外系实 现的。锥体系主要功能是发动随意运动
26、, 调节精细动作,保持运动的协 调性,是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最直接的路径。锥体外系是锥体系之外调节躯体运动的下行传导纤维,对脊髓运 动神经元的控制是双侧性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紧,维持一定的姿势 和完成肌群之间的协调活动。4. 基底神经节损伤后的病理特征与临床病症。十二、植物神经系统通常将支配脏器官功能活动的传出神经称为植物神经。植物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植物神经从中枢发出,在植物神经节中换元,到达所支配的器官。我们把从中枢发出的纤维称为节前纤维, 而由神经节神经元发出的纤 维称为节后纤维。1. 植物性神经的主要生理功能:大多数器官都承受交感和副交 感神经的双重支配。比方我们比较熟悉的心
27、血管的神经支配和消化器 官的神经支配等。它们的活动是对立的,但产生的作用却表现为协调 一致的,即交感神经活动加强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就减弱,反过来,副交感神经活动加强时,交感神经活动就减弱。总的来讲,交感神经系统是机体的一个应急系统, 而副交感神经 系统是机体的一个保护系统。2. 植物性神经的递质和受体植物性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乙酰胆酰、去甲肾上腺素、肽类物 质。植物性神经节细胞和效应器细胞膜上存在的相应受体:1丨胆碱受体是指能与乙酰胆酰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的生生理效 应的受体。M受体:也称毒蕈碱受体,阿托品是 M受体的阻 断剂胆碱受体电N受体:也称菸碱受体。“N型受体:存在神经节分为两个亚型N2
28、型受体:存在于骨骼肌的终板模六烃季胺是N型受体的阻断剂,筒箭毒既是 N型受体的阻断剂 也是N型受体的阻断剂。2肾上腺素受体:是指能与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产生生理效应的受体。 它存在于大多数交感神经 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上。a受体:酚妥拉明是a受体阻断剂(3受体:B受体分为B i受体阻断剂和B受体阻断剂心得安是3受体阻断剂十三、条件反射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把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1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与区别1非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非条件反射的 根底上经过训练而建立的。2在数量上,非条件反射是有限持;而形成条件反射是无限3非条件反射
29、的反射弧是生来就已接通的固定联系,而条件 反射是的反射弧那么有极大的易变性, 条件反射可以建立、消退和改 造。4非条件反射活动使机体对环境产生比较有限的适应性;而条件反射的建立能大大提高机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并使机体具有预见性。2.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指具体的信号,如光、声、气味等。第二信号:指现实的抽象的信号,如语言、文字等,它们是第一 信号的信号。第一信号系统:以第一信号建立的条件反射的功能系统称为第一 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以第二信号建立的条件反射的功能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十四、脑电图1. 正常脑电图脑电图的小型按其频率的不同可分为四种根本类型即
30、a、B、3和B。B波是一种频率较低、振幅较大的波,常见于成年人困倦时与幼 儿时,临床上多见于精神病患者和癫间患者。2. 睡眠脑电图慢波睡眠:脑电呈现同步化慢波,又称同步睡眠。快波睡眠:脑电呈现去同步化快波,又称异相睡眠或快速动眼运动睡眠。Charpter4-Se nsory Oga nic一、眼的折光系统眼的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光线进入眼睛要通过角膜的前、后外表,晶状体的前、后外表。 这四个折射面的曲率半径不同,曲率半径越大,其折光率越小;曲率 半径越小,其折光率就越大。晶状体的曲率半径可以受神经反射性调节, 所以在眼的折光系统 中起着重要作用。二、眼的调节眼的调节:正常眼看
31、6米的物体时,随着物体的移近,物体发出 的光线是辐射的,经过眼的折光系统后,物像不能落在视网膜上,但 经过眼的神经反射性调节,使折光力增大,光线仍可聚焦在视网膜上 形成清晰物像。眼的这一反射性调节活动称为眼的调节。眼的调节包括三个方面:1. 晶状体的调节:看近物时,眼的调节主要通过晶状体变凸使 折光力增大来进展的。通常把眼作充分调节后所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 近距离称为近点。晶状体的弹性越好,变凸的程度越大,近点也就越 近。近点越近,说明眼的调节能力越强。2. 瞳孔的调节:瞳孔的大小可随视物距离和光线强弱而改变, 这种改变受神经调节,包括瞳孔近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瞳孔近反射:是指看近物时,两侧瞳孔
32、反射性缩小。瞳孔对光反射:是指眼在强光照射下,两侧瞳孔反射性缩小;在 弱光下瞳孔反射性扩大。瞳孔对光反射中枢在中脑,临床上常把瞳孔 对光反射的异常或消失作为判断全身麻醉的程度、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的部位和病人危害程度的指标之一。3. 眼球会聚的调节:当看近物时,出现两眼视轴向鼻侧会聚的 现象,称为眼球会聚反射。三、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1. 近视原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角膜、晶状体曲率过大,折光力过强。 表现:看远物时不清楚,看近物时无需调节就能看清楚。矫正方法:配戴适度的凹透镜。2. 远视原因:眼球前后过短,多为遗传。表现:经过眼的调节,看远物时可看清;但看近物时由于晶状体 进一步变凸的
33、余地较小,所以看不清楚。远视眼看近看远都需要调节。矫正方法:配戴适度的凸透镜。3. 散光原因:多是由于角膜外表各个方向上曲率半径不同,致使光线通过角膜后不能全部聚焦在视网膜上。表现:视物不清和变形。矫正方法:配戴柱面形透镜。四、视网膜的感光换能功能视网膜是眼的感光系统,它的功能是受到光的刺激后把光能转换 为电信号,由视神经传入视觉中枢。视网膜的两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一一在视网膜中心部位分布较多,中央凹高度密集。对细小结构与颜色有高度分辨力,对光敏感性差。视杆细胞在视网膜周边局局部布较多, 对光敏感性高,对物 体结构分辨力差,无色觉。2.视网膜的光化学反响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是视紫红质。视紫红质是
34、由视蛋白和视黄醛 构成。视黄醛是由维生素 A转变而来。视紫红质在光照下迅速分解,在暗处又重新合成。视紫红质在分 解和合成过程中,局部视黄醛被消耗,必须靠血液中的维生素 A补充。 因此,长期摄入维生素A缺乏,会使视紫红质合成缺乏,从而导致夜 盲症。人的暗适应过程是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合成增加的过程。五、视力、视野视力是指眼分辨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视野是指单眼固定地注视正前方一点不动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 间围。正常人颞侧和下侧视野较大,鼻侧和上侧视野较小。 白色视野 最大,绿色视野最小。六、声波传入耳的途径1声波传入耳的途径-气传导这条途径可简述为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T耳这是正常声音传导的
35、主要途径。骨传导声波直接经颅骨和耳蜗骨壁传入耳。这种传导途径在正 常情况下作用不大。2. 听阈产生听觉所必须的最低振动强度称为听阈。正常人的声音频率为1000-3000HZ时听阈最低,也就是听觉最敏感。3. 前庭系统:半规管、椭圆囊、球囊的生理功能4. 毛细胞的电生理现象5. 耳蜗对声音的初步分析6微音器效应的原理Charpter6-Blood Circulati on第一局部:心脏的机械性周期和泵血功能一、心动周期和心率1. 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一次收缩和舒所构成的一个机械性 周期2. 心率的概念:二、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以左心室为例进展分析,把一个心动周期分为心室的收缩和舒两 个时期7个时相
36、。1. 等容收缩期从心房舒开始:心室血液回流推动房室瓣关闭 心室收缩、室压力但低于动脉压、主动脉瓣处于关闭状态心室继续收缩、室压、心室容积不变2. 快速射血期等容收缩期末、室压动脉压、主动脉瓣翻开快速射血期的标志血液快速流向主动脉 心室容积缩小心室继续收缩、心室压 力到达顶峰3. 减慢射血期动脉压、心室收缩力 、室压力、射血变慢。心室压 < 主动脉压,但血液依惯性逆压力梯继续向主动脉流动心室容积到最小4. 等容舒期心室开始舒,心室压 < 主动脉压,主动脉血液回流,主动脉瓣关闭室压房压,房室瓣继续关闭 室压,但容积尚无变化5. 快速充盈期等容收缩末,室压明显低于房压, 房室瓣翻开 心
37、室继续舒,室 压更低或形成负压 血液从心房顺压力梯度,快速被抽向心室 心室容积增大6. 减慢充盈期房室压力梯度期逐步减小心房流向心室的血液减少 心室容积继续增大7. 心房收缩期心房开始收缩,房压继续增大进一步把血液挤入心室三、心脏的泵血功能每搏输出量搏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搏出量x心率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心指数:指以单位体外表积计算的心输出量。搏功和分功:搏功指左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 分功二搏功X心 率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 前负荷:即心室舒末期容积心肌的异长自身调节前负荷增大心输出量增加,过大那么减少2. 后负荷:即大动脉血压 后负
38、荷增大使前负荷增大,从而增加心脏 负担3心肌收缩力五、心脏泵血功能的储藏1. 心率储藏心率加快在一定围可以增加心输出量,但心率过快那么可减少心 输出量2. 搏出量储藏:收缩期储藏,舒期储藏第二局部 心脏的生物电周期和心电图、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1心肌细胞的分类 2.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与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与形成机制二、心肌的生理特征一自律性窦房结100次/分房室交界区50次/分浦肯野纤维25次/分正常起搏点 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 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 窦性心率二兴奋性兴奋性变化的分期:1. 有效不应期 0 期-60mV任何强大的刺激也不能引起兴奋, 时间比较长2. 相对不应期-60mV
39、-80mV只有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电位3. 超常期-80mV-90mV 用阈下刺激就能引起动作电位兴奋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1 .有效不应期长相当整个收缩期和舒期早期2.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三传导性快窦房结优势传导通路左右心房肌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和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左右心室结果:传导的房室延搁使心房心室收缩有序,心室有充分时间充血; 浦肯野纤维传导快利于心室同步收缩。四收缩性特点有三:同步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钙离子来自细胞外液三、正常典型心电图的波型和意义P波反映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QRS波群 反映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T波 反映两心室的复极化过程PR间期 P波开始到QRS波开始的时间反映从心房开
40、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的时间QT间期QRS波开始到T波完毕的时间反映心室从去极到复极的总时 间ST段QRS波完毕到T波开始的时间 反映心室各部P波分都处在去极 化化状态第三局部血管生理和组织液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概念1血流量Q:指单位时间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也称为容积 速度。血流量Q=动静脉两端的压力差AP/血流 阻力R2 .血流阻力R指血液在血管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血流阻力R=血液粘滞度/血管半径3 .血压EP指血管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二、动脉血压1 .动脉血压的概念收缩压指的是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的最高值。100 120mmH 舒压指的是心室舒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
41、。(60 80 mmHg) 脉压为收缩压与舒压之差。2. 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的形成可以总结为“12 1 即“一个前提两个主因一个辅 因。一个前提是心血管系统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两个主因是心脏射血的动力和外周血管阻力; 一个辅助的因素是大动脉管壁的弹性。3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一句话,动脉血压的形成因素就是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搏出量:搏出量增大收缩压明显增高,而舒压升高不多,脉压差增大搏出量减小收缩压明显降低,而舒压升高不多,脉压差减小2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大,舒期留在大动脉中的血量增多,舒压上升明显,收缩压也相应上升,脉压缩小外周阻力减小,舒期留在大动脉中的血量减少,舒压下降明显,收缩压也
42、相应降低,脉压增大3心率心率加快,心脏的舒期缩短,血管的血液未能充分流走舒期留在血管的血量增加,舒压上升明显,收缩压相应上 升,脉压大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动脉硬化时,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弱,小动脉和微动脉的扩能力 减小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压变化不大,脉压加大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比例三、静脉血压动脉血压可以分为中心静脉压和周围静脉压。中心静脉压指的是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它是反映心血管机能 的一个指标。留神脏射血功能减弱时即射不出去时,中心静脉压上升当静脉回流障碍或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中心静脉压下降中心静脉压可作为输血和输液时控制输入量和输入速度的指标。四、微循环微循环的概念:指微动脉和微静
43、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其根本功能是在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展物质交换,调节全身有效循环血量。微循环的三条通路:迂回通路:微动脉t后微动脉t毛细血管前括约肌t真毛细血管t微静脉利于物质交换直捷通路:微动脉T后微动脉T毛细血管T微静脉利于回心血量动静脉短路:微动脉T微静脉皮肤较多,利于散热组织液的生成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 其生成的主要动力是有效滤 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有效滤过压大组织液生成就多,有效滤过压小组织液生成就少。另外 淋巴液回流的情况也会影响到组织液的生成。第四局部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脏受植
44、物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区、房室束 与其分支和心室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 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上的肾上腺素 能B i受体相结合,引起心脏兴奋,使 心率加快正性变时作用,房 室传导速度加快正性变传导作用,心肌收缩能力加强正性变力 作用,结果心输出量增加。副交感神经是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 界区、房室束与其分支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 与心肌上的胆碱能M受 体相结合,抑制心脏的活动,作用结果与交感神经兴奋的结果相反。2. 血管的神经支配从机能上分为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两大类。 缩血管神
45、经纤维均属交感神经纤维,故称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体大局部血管仅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单一支配。3. 心血管中枢调节心血管活动的根本中枢在延髓。4. 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该反射对血压的调节机制为负反响调节。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二、体液调节1.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心血管效应是心率加快, 心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上 升,脏等处血流量减少,肝、冠脉血流量上升。去甲肾上腺素的心血管效应是心率减慢, 外周阻力上升,动脉血 压上升。2. 血管紧素:最重要的是血管紧素II ,升压效应约为去甲肾上腺素 的40倍。3. 血管加压素4. 心房钠尿肽第五局部器官循环一
46、、冠状循环冠脉循环血流在每一心动周期中呈现的变化是:心缩时冠脉血流减少,心舒时冠脉血流增加。因此动脉舒压的上下和心舒期的长短是 影响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冠脉血流量与心肌代水平有密切的关 系。二、脑循环脑血流量的特点,流量的调节,血-脑脊液屏障,血-脑屏障三、肺循环Charpter7-Respirati on一、呼吸的概念、意义和根本环节概念:机体与外环境之间进展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 意义:维持环境中Q和CO含量的相对稳定,保证新代的正常进展。 呼吸过程:可分为四个环节即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组织换气。也可分三个环节即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运 输和呼吸组织换气。二、肺泡外表力
47、和肺泡外表活性物质1肺泡外表力在肺泡壁侧衬有一薄层液体,它与肺泡气之间形成液 -气界面。由于 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液体与气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 便产生 了一种使液体外表积减小、肺泡趋于缩小的力量,我们把这种力量称 为肺泡外表力。肺泡外表力约占肺回缩力2/3。2. 肺泡外表活性物质概念:肺泡外表活性物质 是由肺泡II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其 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以单分子层形式悬浮于肺泡液气 界面。肺泡外表活性物质的分布密度与肺泡半径反相关。生理作用:降低肺泡外表力。生理意义:1可使相互连通的大小肺泡的回缩力趋于平衡,保持大 小肺泡的稳定性;2可防止吸气末肺泡过度膨胀,又可防止呼气末
48、肺泡塌 陷,还可降低吸气阻力,有利于肺通气;3可减弱肺泡外表力对肺毛细血管中液体的吸引作用, 防止液体滤入肺泡。概括起来说,肺泡外表力是一种促使肺泡回缩的力量, 而肺泡外 表活性物质具有降低肺泡外表力的作用,是一种阻止肺泡回缩的力 量。肺泡半径越大,肺泡外表活性物质的分布密度越小,肺泡回缩的 趋势越大;肺泡半径越小,肺泡外表活性物质的分布密度越大,肺泡 回缩的可能性越小。因此,肺泡外表活性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三、胸压和肺压1. 胸压胸膜腔是由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所围成的密闭潜在腔隙。胸压是指胸膜腔的压力。在平静呼吸全过程中胸压均低于大气压,习惯上称为胸负压胸负压是出生后形成和开展的。出生前,
49、胎儿的胸廓和肺的容积 很小,肺不含空气。胎儿一降生,胸廓突然展开,肺被动扩,空气经 呼吸道进入肺,肺组织便产生了离开胸廓倾向的回缩力, 也就是产生 了肺回缩力。随着胸廓的快速生长,肺被动扩的程度增大,肺的回缩 力也增大。壁胸膜由于受到胸廓的骨骼等组织的支持和保护, 外界的 大气压不能通过胸壁作用于胸膜腔。而肺泡气体通过呼吸道与体外空 气相连通,大气压可以通过很薄的肺泡壁压迫脏胸膜。因此,胸膜腔受到两组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这两组力是大气压向外的力和肺回缩力向的力。作用的结果用公式表示如下: 胸压二大气压-肺回缩力假设大气压为0胸压二-肺回缩力肺泡外表力+肺弹性回缩 力由上述公式我们可以了解到胸压
50、实际上是由肺回缩力所决定的。胸压随着呼吸运动的变化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但正常情况下, 胸压无论吸气或呼气时,胸压均低于大气压,也就是说都是负压。胸负压的生理意义有二:一是可使肺保持扩状态,有利于肺通气 和肺换气;二是能降低心房、腔静脉和胸导管的压力,促进静脉血和 淋巴液的回流。2. 肺压肺压指的是肺泡的压力。肺压随着呼吸运动呈周期性变化:吸气时,肺压 < 大气压;呼气时, 肺压大气压;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压 二于大气压。四、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是指由于呼吸肌舒缩而引起的胸廓有节律地缩小和扩大的 活动。1平静呼吸 是指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每分钟 1218次。平静 呼吸时,吸气是主动过程,呼气是被
51、动过程。2. 用力呼吸 是指机体活动时,加深加快的呼吸运动。用力呼吸时, 吸气和呼气运动都是主动过程。3. 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五、肺通气的原理1. 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这种压力差是由于 呼吸运动而产生的。所以呼吸运动或呼吸肌的舒缩活动是实现肺通气 的原动力。2. 肺通气的阻力可分为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平静吸气时,前者约占 70%后者占30%1弹性阻力:指胸廓和肺抵抗其自身发生形变的回位力。一般用顺应性来衡量。肺弹性阻力:即肺回缩力。吸气时为阻力,呼气时为动力。 胸廓弹性阻力:即胸廓的弹性回位力。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其弹性回位力为Oc 胸廓 < 自然
52、位置,弹性回位力向外,成为 呼气的 阻力,吸气的动力;胸廓自然位置,弹性回位力向,成为 吸气的阻 力,呼气的动力。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性。顺应性与弹性阻力反相关。弹性阻力增大,肺顺应性减小; 弹性阻力减小,肺顺应性增大。肺弹性阻力增大可见于肺水肿、肺纤维化;肺弹性阻 力减小可见于肺气肿。前者可导致吸气困难,后者可 导致呼气困难。胸廓弹性阻力增大,顺应性减小见于胸廓畸形、胸膜 肥厚与肥胖等患者。2非弹性阻力:主要指气体通过呼吸道时,气体分子之间与气体 与呼吸道管壁之间的摩擦力,即呼吸道的阻力。呼吸道阻力的大小主要与气流速度呈正比、 与呼吸道半径的四次 方呈反比。呼吸道平滑肌的紧
53、性对呼吸道口径影响较大。 迷走神经兴奋与组 胺等体液因素,可使呼吸道平滑肌收缩,呼吸道口径缩小。交感神经 兴奋与肾上腺素等体液因素作用那么相反。六、肺容量肺容量指的是肺容纳的气体量。提示:先明确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余气量等四个概念,理 解的过程可边学习边实际体验;然后再理解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 肺总容量、肺活量和用力肺活量。1潮气量 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气量 肺总容量2. 补吸气量 是指平静吸气末,再用力吸入的最 走气量能余气量3. 补呼气量 是指平静呼气末,再用力呼出的最大气量。4. 余气量 是指最大呼气后,肺仍保存的气量。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它是
54、较常用的评价肺通气功 能的指标之一。用力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地呼气,在 第1、2、3秒所呼出的气量,分别占肺活 量的百分数。它是评价肺功能较好的动态 指标。七、肺通气量肺通气量指的是单位时间 入或出肺的气体总量,它能更全面地反映通 气功能。1每分通气量 是指每分钟入或出肺的气体量。计算公式:每分通气量=潮气量x呼吸频率正常情况下:每分通气量=潮气量400-500mlx呼吸频率12-18次/分=6000-8000ml2. 最大通气量 是指尽力做深快呼吸时,每分钟入或出肺的气体量。最大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发挥全部通气能力所能到达的通气量, 是评价一个人能进展多大运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3. 肺泡通气量与无效腔(1)无效腔无效腔指的是从鼻腔到肺泡,不能与血液进展气体交换的管腔容 积。解剖无效腔:指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容积, 正常人约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刀具进口合同范本
- 出租钢管书架合同范本
- 2025年吉林货运从业资格证怎么考试
- 代租场地合同范本
- 公路施工项目合同范本
- 农田收回合同范本
- 北京市合同范本密码
- 亚马逊员工合同范本
- 制作推广合同范本
- rpo服务合同范本
- 【基于近五年数据的鸿星尔克财务报表分析15000字】
- 公司员工奖惩制度流程
- 星巴克案例分析-星巴克成功之道
- 静脉炎预防和处理课件
- 船舶种类与特点
- 2023年中国兵器人才学院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曲轴加工工艺卡片
- 客房理论知识考试题库(500题)
- 乌鲁木齐超低温欧斯博热泵供暖制冷设计方案
- 妇产科学(第9版)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 LY/T 2241-2014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