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室内覆盖优化案例1.1.1 半开放场景1.1.1.1 覆盖控制现象描述在国展中心号馆测试中,发现楼信号杂乱,话音和业务的Bler指标较差。号馆楼的小区规划如下图所示:图1 1号馆1层小区规划图说明:1号馆1楼A、B部分相互之间通过走廊相连,由小区3和小区4进行覆盖。由于是2/3G改造而成,考虑到实际的工程改造难度,1号馆1楼的两小区之间没有阻隔,信号相互影响。因此引起切换区过大,小区间隔离度小,为规避小区间干扰,采用了异频组网。小区3采用F1F2F3,而小区4采用了F4F5F6。国展测试时,正好是通讯展会,TD联盟展区单独提供了一个小区,CID为26001,扰码为116。1号馆1楼的SC分布如
2、下图所示:根据以上测试结果可知有5个小区对1号馆的1层进行了覆盖,分别为: 小区1,扰码51,占9.48% 小区2,扰码63,占2.45% 小区3,扰码2,占63.3% 小区4,扰码53,占9.48% 扰码116,占15.29%其中,小区1和小区2的信号从2层经过空旷的楼梯,对一层有信号泄漏。扰码为116的小区是TD联盟展区临时使用的小区。小区3的主扰码占有比例为63.3%,正常。小区4,主扰码占用比例为9.48,偏小,分析原因是:当测试时,沿测试路线行走,先经过小区3,然后经过小区4。所以当进入小区4的范围后,并没有立刻由小区3重选到小区4,而是当小区3的信号持续下降时,才重选到小区4。所以
3、小区4的主扰码占有比例较小。1号馆1楼的话音业务 下行Bler分布如下图所示:Bler1%占74.28%,指标较低,这和行进过程中较多的切换是分不开的。1号馆1楼的业务下行Bler分布如下图所示:Bler10%占70.99%,指标较低,主要原因是由于存在较多的切换。原因分析国展中心号馆楼信号杂乱,话音和业务的Bler指标较差。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国展号楼一共层,中间是空旷的自动扶梯,高层信号容易视距覆盖到低层;、 连接号馆楼左右展厅的是过道,过道采用了全向天线进行覆盖,过道天线容易覆盖到其他小区中,造成干扰;、 由于TD-SCDMA室内覆盖由改造而来,受限于原系统结构,TD-SCDMA室分
4、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场馆的自然隔断,如通道等控制小区信号覆盖范围。、 虽然采用了异频组网,但是各小区信号相互掺杂,切换频繁,从而导致业务的Bler较差。解决方案针对国展中心这样的半开放式的室内覆盖,解决方案如下:、 合理利用场馆的自然隔断达到小区信号覆盖控制,建议在交界区域各自使用定向吸顶天线并采取后瓣相对的方法来提高小区间隔离指标,同时连接两小区之间的通道处,必须慎重考虑天线布放的合理性。否则容易导致信号扩散严重。、 高层的天线,容易通过视距形成对低层的信号覆盖和干扰,因此必须严重控制高层天线的布放位置,合理利用层间的楼板达到小区信号隔离。、 为避免信号外泄,建议场馆内采用定向天线进行覆盖。、
5、半开放场景的切换可能较为频繁,因而Bler指标可能较低。、 半开放场景建议优先选择异频组网方式,降低小区间干扰,提高系统容量。调整前后对比国展中心由改造而来,号馆楼的覆盖已经无法通过天馈改造提高覆盖范围的控制。我们能够从、号馆的覆盖和号馆楼的覆盖对比,看到解决方案实施后的效果。、号馆采用异频组网,通道没有架设天线,通道两侧采用定向天线覆盖,利用定向天线的后瓣覆盖通道。4、5号馆SC分布如下图所示:根据以上测试结果可知该楼层为两个小区,扰码SC为55(小区,覆盖号馆)和扰码8(小区,覆盖号馆)。可以清晰看到,相比号馆楼的多小区交错覆盖,采用了定向天线后,、号的覆盖控制良好。4、5号馆话音业务的下
6、行BLER分布如下图所示:4、5号馆话音业务的下行Bler1%占97.79%。而号馆楼的话音业务的下行Bler1%为74.28%。说明覆盖控制良好,减少了不必要的切换,指标明显提升。4、5号馆业务的下行BLER分布如下图所示:4、5号馆话音业务的下行Bler1%占98.23%。而号馆楼的话音业务的下行Bler299973-629997-29996-36 验证说明:从上面扰码分布图可以看出修改参数后,比之前有了很大变化,两个小区基本上覆盖了各自的部分,基本符合技术方案要求。经验总结 小区个体偏移:对每个邻接关系,都用带内信令分配一个偏移。偏移可正可负。在UE评估是否一个事件已经发生之前,应将偏移
7、加入到测量量中,从而影响测量报告触发的条件。假设有一条邻接关系:Cell1-Cell2,其个体偏移设置为Offset,其中,Cell1是服务小区;Cell2是邻小区。就有以下计算公式: 下图是小区个体偏移示意图: 服务区与邻区质量偏移: QOffset用于RSCP测量 相邻小区测量值减去此偏置后参与小区重选排序,该值越大 选择邻近小区的概率越小 该值越小 选择邻近小区的概率越大。在小区选择重选算法中起到移动小区边界的作用 该参数由网规根据实际环境配制。1.1.2 开放场景1.1.2.1 沈阳奥体中心小区规划 案例说明沈阳奥体中心体育场建筑面积10.4万平米,用地面积25.4万平米,长278米,
8、宽235米。建筑高度82米,地上6层。看台分为上、下两层,奥运会净容量6万人。效果示意如下图示。图1 沈阳奥体中心体育场馆效果图RRU分别与2G系统的各区的室内覆盖系统合路共用天馈系统,完成看台覆盖和功能房的覆盖,看台覆盖使用的8个RRU,可以自由组合组成8小区、4小区和2小区覆盖。根据仿真和测试结果,认为沈阳奥体中心体育场馆看台覆盖异频4小区组网为最佳组网方案,在实际组网中,将原来规划得8小区进行小区合并,组成异频4小区组网。 图2 原GSM规划的8小区组网 和TD-SCDMA异频4小区组网天线的安装位置(在屋顶马道上)如下图所示。图3 沈阳奥体中心天线安装位置天线架设于场馆上方的顶棚上,且
9、天线距离看台的垂直高度为60米。因此,沈阳奥运场馆TD-SCDMA室内覆盖采用赋形平板天线,业务波束与广播波束相同,水平增益的3dB宽度为30度,垂直增益3dB宽度为40度,如下图所示: 图4 平板天线波瓣角通过仿真结果分析,推荐组网方案:4小区异频2复用组网,搭配高性能赋形平板天线;6小区异频3复用组网,搭配高性能赋形平板天线。各种组网方式的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表1. 各种组网方式测试结果 组网方式UE数UL中断率DL中断率同频8cells24.2875.2376cells23.94.7674cells43.6334.2372cells83.0383.775异频8cells60.8382.0
10、216cells60.1892.0444cells80.0190.7062cells800.013各种组网方式的仿真结果如下图所示。图5 大型体育场馆各种组网下的仿真结果 经验总结开放场景,由于无法使用智能天线,可能使TD-SCDMA系统由码道受限系统变为干扰受限。针对大型体育馆室内覆盖,建议: 采用异频4小区的组网方案,采用10M频率(6个频点)异频2复用组网,在频点资源足够的情况下,可以采用15M频率(9个频点)异频3复用进行6小区的组网。 采用性能赋形平板天线加强小区信号覆盖控制,提高小区间隔离度,降低干扰。1.1.3 地铁切换优化地铁覆盖重在切换优化,确保地铁高速运行过程中的平滑切换。
11、地铁切换分析如下。 切换过程列车在行进过程中,切换过程如下图所示:图6 切换过程示意图当UE测量得到某个邻小区的PCCPCH RSCP在一段时间T1内持续高于于本小区的PCCPCH_RSCP一个给定的门限RSCP_DL_COMP时,即满足PCCPCH_RSCP_neighberingPCCPCH_RSCP_serving RSCP_DL_COMP(持续时间T1)时,UE应向RNC发送一个事件测量报告。 切换区组成切换区由2部分组成:邻区信号比本小区信号高于RSCP_DL_COMP的距离。假设RSCP_DL_COMP=3dB,则距离为3/2/4.9*100=30.6米。到完成切换的时间,大概1秒
12、,列车最快时速为80km/h,则距离为80*1000/3600*1=22.2米。折合22.2*4.9/100*2=2.2dB。按照上面分析,可直观认为:当邻小区信号比本小区信号强5.2dB的时候,完成切换。 切换区的设置对覆盖的影响没有切换区,单小区覆盖距离如下:图7 无切换区小区覆盖有切换区,单小区覆盖距离和切换区设置有关,如下:图8 有切换区单小区覆盖假设行进方向上的切换区长度为L,整个切换区长度为2L。分析如下:场景1分析:边缘场强-85dBm的点正好位于切换区的中间,则R01的覆盖距离不变。切换点的信号分析(以5.2dB为例),邻小区信号为-82.4dBm,本小区-87.6dBm。场景
13、2分析:边缘场强-85dBm的点正好位置切换区的边缘,则单小区的覆盖距离缩短L,影响较大。此时,切换点的信号分析(以5.2dB为例),邻区信号为-79.8dBm,本小区信号为-85dBm。 切换区的设置对于切换区的设置,有两种方案,如下:方案1:地铁覆盖切换区设计在隧道中间,此时,列车以80Km/h速度前进,L=30.6+22.2=52.8米。方案2:建议切换区设置在站台附近的隧道口处,假定列车时速为10km/h,L=30.6+2.7=33.3米。两种方案的对比:方案1优点:切换区设置在隧道中间,信号外泄小;列车行进中在线用户少,减少切换用户。方案1缺点:列车行进速度较快,切换区更大;如果同频
14、组网,隧道切换区形成同频干扰区。方案2优点:切换区更小;方案2缺点:切换区在站台附近的隧道口,实际工程施工需要精确确定位置,避免信号大幅度渗透到站台上,产生乒乓切换区 结论如果地铁工程建设允许,建议切换区设置在站台附近的隧道口处,减小切换区,增加RRU覆盖距离。并确保在工程实施中,精确定位切换带在隧道口以内,避免信号大量渗透到站台上,在站台产生乒乓切换。如需把切换区域设置在隧道内部,建议异频组网,异频切换。1.1.4 居民小区居民小区的覆盖问题一直是TD-SCDMA网络规划的一个难题。这一方面来自于居民区需要信号覆盖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且对无线电磁环境污染的知识并不全面,
15、抵触在居民区附近和居民区内部建设宏基站。单纯通过目前的室外宏站完全覆盖住宅小区是难以实现的,有必要引入园区分布系统,测试结果同时证明,分布系统可以充分满足住宅小区室外环境和居民楼1-6层的覆盖。每栋建筑均可以直视到分布系统覆盖天线,保证TD信号只需经过一次穿透即可到达居民楼室内,减小天线的功率,并能满足居民楼室内覆盖。采用了“多天线,小功率”的设计思想,居民小区覆盖如下图所示。图9 “多天线,小功率”分布系统天线布放图分层组网形成了交叠区,并使室外宏站在园区内的泄露难以控制,针对居民小区覆盖,因此: 室外宏站网络和居民小区室分系统采用不同的频率,异频组网; 通过采用增益较高的定向天线实现住宅小
16、区的覆盖,并可以通过调整倾角,满足高楼层的覆盖。并通过调整室外宏站的发射功率、方位角和下倾角,避免室外宏站的信号大量越区覆盖到居民区内部。多天线分布,保证TD-SCDMA信号只需经过一次穿透即可到达居民楼室内,减小天线的功率,并能满足居民楼室内覆盖。1.1.5 隧道覆盖隧道覆盖,关键是隧道内的信号保证,其次是隧道内外的切换区设置。建议采用RRU拉远的方式提供信源,如厦门蔡尖尾隧道、大帽山隧道等方案中,都采用RRU拉远方式,灵活方便,节约组网成本。以下以厦门仙岳山隧道RRU拉远+定向天线覆盖方案为例进行隧道覆盖说明。 隧道场景厦门仙岳山隧道为双洞双向四车道,东洞长1071.78米,西洞长1095
17、.89米,洞内弯曲度不大,东西隧道净宽9.25米,净高6.7米,两洞间间距30米。如下图:隧道覆盖设计思路仙岳山双洞双向隧道都超过一公里长,而且从隧道的宽度、高度分析,单纯利用宏站方式难以达到隧道内部的连续覆盖。因此,方案设计采用BBURRU定向天线的方式来进行覆盖。信源从高速路隧道附近的一个宏站引两根光纤到隧道口,其中一根光纤级联2个R01,另一根光纤级联3个R01,5个R01归为一个小区,在隧道内不进行切换。根据隧道在中间位置有预留孔,可以穿走馈线,因此可以在隧道中间采用耦合器、功分器接两个天线分别往两边进行覆盖。在一条隧道内安装5付定向天线,共10付定向天线;隧道两端各安装一个R01,中
18、间4付定向天线两条隧道共用一个R01,共5个R01。设计方案如下图所示:覆盖分析隧道内的信号设计,必须考虑车头穿透损耗,同时必须考虑到车辆在高速运行过程中带来的多普勒效应。仙岳山双洞双向隧道覆盖场强设计统筹考虑了以上因素,隧道内信号强度平均在-80dBm以上,能够很好的满足车辆在高速行进过程中对于信号的高质量需求。覆盖分析详细如下:定向天线输入功率最低19.8dBm时,覆盖隧道的距离为米,计算如下:序号条目RRU1PCCPCH输出功率19.8dBm2定向天线增益9dBi3车头穿透损耗-15dB4阴影衰落和多普勒效应附加损耗-10dB5覆盖场强要求-80dBmS=173定向天线输入功率最高28.
19、5dBm时,覆盖隧道的距离为米,计算如下:序号条目RRU1PCCPCH输出功率28.5dBm2定向天线增益9dBi3车头穿透损耗-15dB4阴影衰落和多普勒效应附加损耗-10dB5覆盖场强要求-80dBmS=473切换设计从隧道的形状来看,在一端隧道口100m处存在一个弯曲,因此可以在此处通过耦合器耦合一个定向天线向隧道口外进行覆盖,经过分析,在隧道口处场强为-71.6dBm,满足隧道外建立切换过渡区域场强要求。另一端则可以在隧道口20m处通过定向天线的旁瓣信号在隧道口外建立切换过渡区域。仙岳山隧道口的信号分布如下:隧道内天线在隧道口场强约为-70dBm左右,在隧道外50米左右,信号下降到-8
20、0dBm;宏站信号在隧道口场强约为-80dBm左右,在隧道内20米处信号迅速衰落。当车辆进入隧道时,在隧道外就已经启动了切换测量,切换发生在隧道口外。当车辆开出隧道时,在隧道外启动切换测量,并在隧道口外50米左右完成了切换。因此,仙岳山隧道内部场强足够,切换区设计合理,隧道内外协同覆盖,质量很好。1.1.6 机场覆盖机场室内覆盖的重点在于:提供机场所需的大容量,同时机场内空旷无隔离,必须做好各小区的信号覆盖控制,保证小区干扰隔离需求。以首都机场TD-SCDMA室内覆盖方案为例进行说明。机场场景介绍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重要配套项目的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总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预计年吞吐量为3
21、100万人次,届时将实现北京枢纽机场功能,满足北京奥运会的高客流量需求,创造出中国国门新形象。3号航站楼平面图如下所示:3号航站楼主体由T3A、T3B、T3C和停车楼组成,其中T3A负责国内进出港航班,T3B、T3C负责国际进出港航班,停车楼总面积34万平方米,建在3号航站楼T3A南侧,有停车位7000个。以T3A:F1F3为例说明TD的室内覆盖设计思路。 小区分区和容量规划T3A:负责国内航线,F1F3,考虑到T3内部走线路由情况复杂,并且考虑各层之间悬空部分信号泄漏问题,因此将T3A-F2 、T3A-F3、T3A-F1重叠纵向分区,分为A、B、C、D、E、F、G区。如下所示:每个分区小区设
22、计如下:A:O8(900)+O8(1800) TD O3小区B:O8(900)+O8(1800) TD O3小区C(到达行李提取、迎候大厅、安检):O12(900)+O12(1800) TD 3个O3小区D:O12(900) TD O3小区E(捷运站台):O8(EGSM)+O8(900)+O12(1800) TD O3小区F:O12(900)+O8(1800) TD O3小区G:O8(EGSM)+O8(900)+O12(1800) TD O3小区TD-SCDMA一共采用了9个O3小区,TD-SCDMA和GSM的容量(话音)对比如下表所示:信号源A区B区C区D区E区F区G区T3A 900-频点8
23、812128128T3A 1800-频点881212812GSM_Erl77.677.6125.262.6101.4101.4101.4TD-频点3393333TD_Erl363610836363636每个分区TD占GSM的Erl比例46.4%46.4%86.3%57.5%35.5%35.5%35.5%TD总Erl占GSM总Erl的比例50.1%备注:按照Erlang B表以及1%的呼损计算。F1-F3是容量需求大,TD-SCDMA容量受限于频点资源,经过细致分区,TD-SCDMA室分系统可以提供GSM容量的50%。而在其他区域,TD-SCDMA室分系统容量和GSM容量相当。 频率规划机场内微
24、蜂窝使用6频点TS0六复用,业务频点2复用的N频点异频组网,覆盖机场周围的宏蜂窝使用其余的3个频点N频点组网。考虑到机场呈长条形,其小区频率规划可以参考如下:有些区域容量需求较大,分区较多,可以参考如下: 小区间隔离考虑到机场内部很空旷,各分区的信号完成本分区的覆盖后,其信号还可能扩散到其他分区,因此必须控制好各分区的覆盖范围,使得:单小区覆盖范围内80%以上的区域,要求本小区信号电平(PCCPCH RSCP)比第一同频邻区高20dB以上。小区的信号覆盖控制,在GSM室内覆盖的分区中已经得到一定的体现,在TD-SCDMA室内覆盖中,需要考虑:新增分区时,需要考虑各分区的覆盖边界划定,尽可能不使
25、各小区信号相互掺杂;机场内的GSM覆盖系统,使用光纤分布系统,因此TD-SCDMA在界定各小区时,需要细分各光纤远端的天线群,确保TD-SCDMA系统的各小区天线群连片,使各小区信号覆盖边界清晰;确保信号覆盖强度,建议信号强度最低-80dBm。1.1.7 地铁覆盖分站设计北京地铁10号线全长近25公里,全部为地下线,共设22座车站,平均站间距为1116米,是一条穿越北京市区东部和北部的半环线。根据规划,全线22座车站中有12座为换乘车站,将与目前在运营的地铁1号线、13号线,在建的地铁5号线、4号线、8号线形成换乘关系。地铁10号线各站信息如下表所示:左线起点左线终点总距离右线起点右线终点总距
26、离起点(隧道内部)巴沟400起点(隧道内部)巴沟400巴沟车辆段隧道入口553巴沟车辆段隧道入口567巴沟苏州街1209巴沟苏州街1223苏州街海淀黄庄848苏州街海淀黄庄834海淀黄庄知春里862海淀黄庄知春里880知春里知春路1181知春里知春路1178知春路西土城1109知春路西土城1093西土城牡丹园1219西土城牡丹园1219牡丹园健德门1166牡丹园健德门1166健德门十号线北土城1000健德门十号线北土城990十号线北土城安贞门1042十号线北土城安贞门1052安贞门惠新西街南口1132安贞门惠新西街南口1061惠新西街南口芍药居1809惠新西街南口芍药居1816芍药居太阳宫87
27、3芍药居太阳宫870太阳宫三元桥1827太阳宫三元桥1821三元桥亮马河1705三元桥亮马河1705亮马河农业展览馆759亮马河农业展览馆739农业展览馆团结湖844农业展览馆团结湖864团结湖呼家楼1320团结湖呼家楼1320呼家楼金台夕照724呼家楼金台夕照724金台夕照国贸880金台夕照国贸873国贸双井1658国贸双井1660双井劲松1021双井劲松1021劲松终点(隧道内部)286劲松终点(隧道内部)286地铁10号线每站特点是:POI放置在机房,完成所有系统的合路。在站台向隧道的左侧280米,右侧280米处,分别有卡口(上下行隧道,一共4个卡口),卡口处设计安放干放,完成各系统的合
28、路。 根据现有系统特征,TD系统设计方案的思路是:采用BBU+ RRU的方式进行地铁覆盖,利用现有的泄漏电缆,尽可能利用地铁公司已经敷设的传输,加快地铁TD覆盖进度;按地铁公司强烈要求,在机房采用一个R01和原系统完成合路,采用POI的下行,覆盖站台和站厅。在卡口处放置R01,利用移动提供的合路器完成和原系统的合路。多站台统筹考虑,共同完成地铁隧道的连续覆盖。分站设计以牡丹园站系统拓扑图为例进行说明。覆盖设计地铁信号覆盖设计必须考虑以下因素:合路器的位置,建议选择专用的合路器,在POI之后完成多系统合路;漏缆耦合损耗和每百米损耗;列车高速运行下所产生的瑞利衰落损耗;地铁覆盖场强设计以下是采用B
29、BU+RRU方案下的地铁覆盖分析。序号条目RRU1PCCPCH输出功率29dBm24m时宽度因子-6dBi3合路器损耗-1.5dB4车体损耗-10dB5瑞利衰落(含人体损耗)-6dB6漏缆耦合损耗-68dB7漏缆每百米损耗-4.9dB8覆盖场强要求-85dBmS=459计算过程如下: 29-1.5(合路器损耗)-4.9*S/100(漏缆传输损耗)-68(漏缆耦合损耗)-22-85dBm; 求得:S459米这是单站覆盖距离,设计还需要考虑地铁切换区的预留。当超过覆盖距离时,可以采用多个RRU级联的方式进行覆盖扩展延伸。在RRU的选用上,建议采用单通道的R01。切换区设计切换优化是重点,确保地铁高
30、速运行过程中的平滑切换。地铁切换分析如下。 切换过程列车在行进过程中,切换过程如下图所示:当UE测量得到某个邻小区的PCCPCH RSCP在一段时间T1内持续高于于本小区的PCCPCH_RSCP一个给定的门限RSCP_DL_COMP时,即满足PCCPCH_RSCP_neighberingPCCPCH_RSCP_serving RSCP_DL_COMP(持续时间T1)时,UE应向RNC发送一个事件测量报告。 切换区组成切换区由2部分组成:邻区信号比本小区信号高于RSCP_DL_COMP的距离。假设RSCP_DL_COMP=3dB,则距离为3/2/4.9*100=30.6米。到完成切换的时间,大概
31、1秒,列车最快时速为80km/h,则距离为80*1000/3600*1=22.2米。折合22.2*4.9/100*2=2.2dB。按照上面分析,可直观认为:当邻小区信号比本小区信号强5.2dB的时候,完成切换。 切换区的设置对覆盖的影响没有切换区,单小区覆盖距离如下:有切换区,单小区覆盖距离和切换区设置有关,如下:假设行进方向上的切换区长度为L,整个切换区长度为2L。分析如下:场景1分析:边缘场强-85dBm的点正好位于切换区的中间,则R01的覆盖距离不变。切换点的信号分析(以5.2dB为例),邻小区信号为-82.4dBm,本小区-87.6dBm。场景2分析:边缘场强-85dBm的点正好位置切
32、换区的边缘,则单小区的覆盖距离缩短L,影响较大。此时,切换点的信号分析(以5.2dB为例),邻区信号为-79.8dBm,本小区信号为-85dBm。 切换区的设置对于切换区的设置,有两种方案,如下:方案1:地铁覆盖切换区设计在隧道中间,此时,列车以80Km/h速度前进,L=30.6+22.2=52.8米。方案2:建议切换区设置在站台附近的隧道口处,假定列车时速为10km/h,L=30.6+2.7=33.3米。两种方案的对比:方案1优点:切换区设置在隧道中间,信号外泄小;列车行进中在线用户少,减少切换用户。方案1缺点:列车行进速度较快,切换区更大;如果同频组网,隧道切换区形成同频干扰区。方案2优点
33、:切换区更小;方案2缺点:切换区在站台附近的隧道口,实际工程施工需要精确确定位置,避免信号大幅度渗透到站台上,产生乒乓切换区 地铁10号线切换区设计切换区设计在隧道中间,决定因素是:原2G系统设计的方案,切换设计在隧道中间。TD-SCDMA方案受到设计方案限制,切换也只能设计在隧道中间。否则两小区信号交叠处,信号不是平滑过渡,而是背靠背迅速衰落,将导致切换失败。1.1.8 提高覆盖率优化经验1.1.8.1 2/3G改造:信号馈入错误现象描述在进行移动总公司公共信道覆盖优化测试过成中,发现在该办公楼B1楼除电梯厅信号RSCP值在75dBm,其余部分均为盲区,而覆盖B1层的RRU所覆盖的其他楼层天
34、线口输出功率正常,另外在测试中发现B1楼2G信号覆盖正常。具体如下图所示:B1楼RSCP覆盖测试图原因分析通过上述现象,可知RRU输出及配置没问题;另外由于TD-SCDMA系统是在原有2G系统基础上进行改造合路后的系统,2G信号覆盖正常可排除系统馈缆或器件损坏,初步判定为器件不支持3G频段或改造中馈入有问题。在作出上述初步判断后,我司和北京华瑞设计院协同室分厂家首先对覆盖B1楼的器件器件进行了检查,结果所有器件均支持3G频段;问题集中在TDSCDMA信号馈入是否正确,北京华瑞设计院根据设计原理图对工程实际中每个器件和馈缆去向做了检查,发现:由于该站点是由2G/WLAN/TD-SCDMA/WCD
35、MA共同合路的集成系统,在工程实际施工改造中TD-SCDMA信号并未馈入到B1楼。解决方案在北京华瑞设计院的指导下,按照设计图纸,室分厂家对系统馈入做了调整,问题得到了解决。调整前后对比系统调整后覆盖效果良好。具体如下图所示:1.1.8.2 覆盖不足覆盖弱场现象描述在进行西苑饭店公共信道覆盖优化测试过成中,发现在该饭店12楼左上角边缘处出现覆盖弱场RSCP值小于85dBm,而按照北京华瑞设计院提供的西苑饭店室内覆盖平面安装图和室内覆盖系统原理图与在优化中从室分厂家处知由于施工难度,该天线点位在施工中做了调整,导致了在该层覆盖边缘出现了弱场。具体如下图所示:原因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施工
36、难度,该天线点位在施工中做了调整,导致了在该层覆盖边缘出现了TD-SCDMA覆盖弱场。调整方案调换带实际天线位置天线的器件(譬如将原耦合值比较大的耦合器换为小的),进而调整此处天线口输出功率;或者室分厂家协调该点物业按照设计施工。调整前后对比室分厂家答应调整器件来调整天线口输出功率。目前还在整改中。待整体优化整改好后再行测试,给出优化后的效果图。1.1.8.3 器件驻波弱场覆盖1) 问题现象在进行西苑饭店公共信道覆盖优化测试过成中,发现在该饭店3楼左上角和右下角出现覆盖弱场RSCP值小于85dBm,而按照北京华瑞设计院提供的西苑饭店室内覆盖平面安装图和室内覆盖系统原理图知正好在这两处覆盖弱场有
37、覆盖天线,天线口输出电平都在3dBm左右。具体如下图所示:2) 解决思路通过上述现象,可初步判定为这带这两个天线的器件有问题或是天线问题(是否支持3G频段、质量问题驻波比高)要不就是在施工中馈线连接头未做好导致驻波比高,使得这两处天线的天线口输出功率及低甚至未工作3) 解决方法在作出以上初步判定后,首先使用驻波比测试仪的频率测试驻波比查看了这两处的驻波,测试结果发现这两处的驻波高,驻波值高达3.2。再使用驻波比测试仪的故障定位查看,发现在8m处驻波偏高,而在8m左右正好为一个二功分器分出这两路天线,现判定此二功分器件问题,需调换此器件。4) 效果评估(由于此站点问题较多,现室分厂家还在整改中。
38、待整体优化整改好后再行测试,附优化后的效果图)1.1.8.4 设计问题弱场覆盖水立方1层南北侧PCCPCH覆盖较差,设计功率不满足覆盖要求。测试结果显示,其他楼层PCCPCH覆盖较强,可以适当降低天线输出功率,将1F分布系统做出合理调整。调整过程:将覆盖1F的支路由5dB耦合器更换为8dB耦合器。优化效果如下:图例:优化前优化后1.1.9 提高切换成功率优化经验1.1.9.1 邻区漏配现象描述在进行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切换测试过程中,发现从该展览中心3号馆到达2号馆之后,并没有发生预期的切换,且2号馆基本处于盲区RSCP值小于90dBm。扰码与3号馆扰码相同,按照该站点组网要求,2、3号馆为不同R
39、01下不同小区。具体如下图所示:2、3号馆RSCP覆盖图2、3号馆SC扰码图原因分析通过上述现象,可初步判定可能存在的原因有: R01配置、输出问题 室分厂家在改造原GSM系统与之合路时合路器问题 邻区配置问题在作出上述初步判断后,协同室分厂家对2号馆分布系统做了驻波比测试,测试结果正常;又对R01输出做了测量,输出正常。将一部由别处拿过来的TD-SDMA测试手机开机,发现了另一扰码的信号,而且RSCP 值较好。说明问题小区其实信号输出是正常的。于是,就可以判断是邻区配置方面的问题了,与机房用服联系检查后台配置。查得原因是:该站点2、3、4、5号馆都分别相连且为不同小区,在配置邻区时2、3号馆
40、之间漏配了邻区。调整方案提交参数调整通知单,将漏配的邻区配置进去。调整前后对比邻区配置完善后覆盖效果良好,两小区之间能很好的小区重选和切换。RSCP分布具体如下图所示:邻区配置后的测试RSCP图1.1.9.2 外泄信号优化农大体育馆内空旷,馆内信号有一定的外泄,如下图所示:现象分析:根据以上测试结果看出该场馆室内信号外泄情况较为严重。这与该场馆的建筑材料和结构有密切关系,本楼外围是玻璃和铝合金的混合结构,中间空旷,这种结构信号穿透损耗很小,信号容易外泄。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的出入口很多,在每个出入口的信号都有不同的泄漏,导致测试结果存在很多分段现象。建议降低场馆内靠近玻璃的天线的RF参数,在保证
41、室内信号的情况下,把信号泄漏的比例降到最小。农大体育馆周围为空旷的校区平地,外泄信号的影响需要结合室外宏站的信号综合进行衡量。方案实施:调整场馆内靠近玻璃的全向吸顶天线为定向吸顶天线,使其背向场馆外,场馆内的信号外泄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如下图所示:调整天线的RF参数后,外泄信号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后续结合室外宏站信号进行细微调整。1.1.9.3 小区规划东直门北京TD-SCDMA室内覆盖系统由GSM/WCDMA/TD-SCDMA三网共用改造而成。楼内较为空旷,需要做好小区间隔离,容量需求大,小区数多,本楼小区设计方案是小区规划典型。小区设计思路思路是:1. 容量需求大,共2G系统建设,因此南北楼室
42、分系统单独设计;2. 南楼和北楼通过走廊联系,无阻挡,因此南北楼异频组网来实现小区间隔离;3. 南楼和北楼的切换区信号变化较大,因为必须保证合理的切换区设计;公司主要领导在南楼办公,为保证容量需求,将南楼划分为4个小区,中间的观光电梯用南楼的小区承载;北楼为一般办公区,划分为3个小区后续扩容可简单通过后台软件设置实现小区分裂完成容量提升,不需要进行硬件上的再次工程改造。综上考虑,小区规划如下图所示:图1 东直门北京移动室内小区规划图1.1.9.4 小区间隔离度东直门北京移动大楼,南楼和北楼通过走廊联系,无阻挡,如下图所示:图2 东直门北京移动室内情况南北楼小区间无法通过天然阻挡物(如楼板,隔墙
43、等)增大小区间隔离,因此小区间隔离度较差,以5F为例进行说明。五楼的小区RSCP85dBm的比例为96.28,全部测试点上C/I大于3dB。从RSCP和C/I看来,五楼的信号覆盖很好。但是需要同时考虑南北楼小区间隔离度来分析五楼的信号质量。南北楼小区间隔离度分析如下:图3 五楼小区间隔离度分布图图4 五楼小区间隔离度分布曲线由小区隔离分布图和分布曲线图,可以看出:除西北角少部分区域外,五楼层南北楼的两个小区信号强度彼此接近,隔离效果较差。当隔离不够且业务同频的时候,将会严重影响容量。考虑到F4F5F6为补充频点,于是采用了异频组网方式,增加小区间的隔离度,保证设计容量。但需注意,由于设计采用了
44、全向天线,覆盖控制力度不够,南北楼切换较为频繁。这在切换优化中进行案例说明。1.1.9.5 电梯切换1高层多小区建筑中,通常,电梯和低层设计同一小区,减少用户进出电梯的切换。受电梯工程布线的限制,电梯和高层将发生大量切换。高层用户出入电梯时,将发生类似街道拐角效应的瞬时切换,对用户主观感受影响较大。为了提高电梯切换的成功率,东直门北京移动电梯优化中,采用了提高电梯内覆盖信号的方法。主要思路如下:增强电梯覆盖天线信号覆盖强度,虽然电梯井有电梯门阻挡,但是电梯门附近还是有信号扩散到电梯门厅中。不建议采用电梯门厅的过渡天线的方式,因为该方法工程实施工作量极大。当UE进入电梯厢中,电梯内信号很强,无须
45、电梯门关闭来减少电梯外小区信号,就已经切换到电梯中去。当UE离开电梯厢中,信号很快衰减,可以顺利切换到电梯外部小区。电梯覆盖如下图所示:图5 电梯覆盖图从上图可以看到,电梯信号RSCP都大于-75dBm,电梯信号覆盖到电梯厅,如下图所示:图6 电梯厅覆盖情况在进行电梯切换测试时,切换不是发生在电梯开关门的瞬间,而是发生在进出电梯厅的时候。切换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图7 电梯切换一共进行20次切换测试,所有切换都成功,切换顺畅;切换前后话音质量良好。1.1.9.6 电梯切换2站点概况航遥大厦(奥运大厦)位于北京市北四环海淀区学院路31号。该大厦为奥组委办公楼。地上21层;地下3层。共8部电梯,其中
46、3部客梯运行区间B3-21F; 3部客梯运行区间1F-21F;2部货梯运行区间为B3F-21F。该楼宇采用B322+R01的方式来覆盖整个大厦。小区规划航遥大厦室内覆盖系统由GSM/TD-CDMA共用天馈系统改造而成,该楼宇采用B322+R01的方式来覆盖整个大厦,由于楼宇隔断较多,面积较大该大厦使用5个R01,分为两个小区,R01-1R01-2级联在一个光口下面,为小区1,R01-3R01-5级联在另一个光口下面,为小区2,具体的小区规划见下图其中:R01-1覆盖B3FB1FR01-2覆盖1F5FR01-3覆盖6F11FR01-4覆盖12F21FR01-5覆盖所有电梯为直观了解小区配置,可见
47、下图:测试结果 5楼RSCP分布图根据以上测试结果看出该楼层信号覆盖良好,在公共区域覆盖RSCP值大于85dBm占99.61%。 5楼SC分布图根据以上测试结果可知该楼层信号纯净,小区扰码为62; 6楼RSCP分布图根据以上测试结果看出该楼层信号覆盖良好,在公共区域覆盖RSCP值大于85dBm占98.56%。 6楼SC分布图根据以上测试结果可知该楼层信号纯净,小区扰码为99 电梯RSCP分布图根据以上测试结果看出该电梯信号覆盖较差,在电梯运行过程中覆盖RSCP值大于85dBm占41.93. 电梯SC分布图根据以上测试结果可知该电梯在进入电梯内发生小区重选,从扰码为62的小区重选到扰码为99的小
48、区测试分析电梯覆盖一般贯穿整个楼层,一般在1F进出电梯用户最多,建议将电梯覆盖与1层的小区划分为同一小区,电梯内部不设置切换区。电梯和低层设计同一小区,减少用户进出电梯的切换。高层用户出入电梯时,将发生类似街道拐角效应的瞬时切换,对用户主观感受影响较大。为了提高电梯切换的成功率,需要提高电梯内覆盖信号场强,主要思路是:加大电梯覆盖天线密度和天线输出电平,增强电梯覆盖场强,电梯井内信号可以扩散到电梯门厅中;建议电梯井5层安装一个天线,每个天线口输出口功率约8dBm。当UE进入电梯厢中,电梯内信号很强,无须电梯门关闭来减少电梯外小区信号,就已经切换到电梯中去。当UE离开电梯厢中,信号很快衰减,可以
49、顺利从电梯厅切换到电梯外部小区。根据以上测试结果,该大厦楼层内信号覆盖良好,电梯内信号覆盖整体较弱。当UE由底层进入电梯后,电梯门关闭之后一段时间才能发生切换。考虑到底楼人流量较大,为了减小在底楼人流量较多的地方由于切换发生掉话,根据中兴BBU+RRU灵活组网特点,对该站点做如下调整:通过后台参数调整将覆盖电梯的R01-5与底层划分为一个小区。同时,室分厂家对电梯天馈系统做了检查,发现馈入电梯系统的合路器问题使电梯整体覆盖较差,室分厂家调换了合路器。具体的小区规划及调整后测试结果见下图:为直观了解小区配置,可见下图: 电梯RSCP分布图根据以上测试结果看出该电梯信号覆盖良好,在电梯运行过程中覆
50、盖RSCP值大于85dBm占98.23. 电梯SC分布图根据以上测试结果可知该楼层信号纯净,小区扰码为62,与底层同小区小结 通过调整电梯内信号的小区归属,使电梯内信号与底层信号同为一个小通过调整电梯内信号的小区归属,使电梯内信号与底层信号同为一个小区,扰码为62;避免了在底楼由于出入电梯人流量较大,通信概率较高,而进出电梯切换有可能导致的掉话室分厂家调换合路器使电梯内信号强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虽然电梯井有电梯门阻挡,但是电梯门附近还是有信号扩散到电梯门厅中。这样在高层出入电梯的用户,由于电梯内信号很强,因此无须电梯门关闭来减少电梯外小区信号,就已经切换到电梯中去;当UE离开电梯厢中,信号很快衰减,可以顺利切换到电梯外部小区。测试结果发现提高了高层电梯与平层切换成功率1.1.9.7 乒乓切换乒乓切换通常发生在多小区信号参杂且强度相近的区域。为了避免乒乓切换的发生,优先考虑RF手段进行覆盖优化。东直门北京大楼室内覆盖无法通过天线改造达到信号覆盖控制的目的。因此,引入小区个体偏移参数,从参数设置上优化切换区。南楼小区信号强,北楼小区往南楼小区切换,南楼信号比北楼小区信号大7dB,增加切换难度;南楼小区往北楼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