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亲子沟通与初中生人格特点的相关分析-_第1页
离异家庭亲子沟通与初中生人格特点的相关分析-_第2页
离异家庭亲子沟通与初中生人格特点的相关分析-_第3页
离异家庭亲子沟通与初中生人格特点的相关分析-_第4页
离异家庭亲子沟通与初中生人格特点的相关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年第2期第33卷(总第152期2,2009Vol.33General,152离异家庭亲子沟通与初中生人格特点的相关分析郭瞻予,张慧杰,石杨,吴月函(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笔者旨在探讨离异家庭亲子沟通的特点及其对初中生人格发展的影响。采用的方法是自编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和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对242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家庭和离异家庭初中生与母亲沟通的状况要好于父亲;普通家庭和离异家庭父亲在与孩子沟通

2、的主动性方面差异显著;普通家庭和离异家庭初中生与母亲沟通主动性的差异不显著;普通家庭与离异家庭初中生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沟通内容方面的差异显著;普通家庭和离异家庭家长在与孩子造成沟通问题原因的差异显著;普通家庭初中生在谨慎性、情绪性以及人格总分的得分与离异家庭的初中生相比差异显著;离异家庭亲子沟通的各项内容、得分与人格各维度、总分存在相关。因此,通过改善离异家庭的亲子沟通状况,可以对促进离异家庭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关键词离异家庭;亲子沟通;初中生;人格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0902-0113-05收稿日期2008-12-15基金项目辽宁

3、省社科联2007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07lslktjyx-86作者简介郭瞻予(1961-,女,辽宁黑山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儿童不一样的特殊的社会群体。19世纪中期,美国只有5%的婚姻解体,而今几乎50%的第一次婚姻最后以离婚而告终。而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门的统计,1980年中国离婚对数为34.1万对,2005年为161.3万对,从绝对离婚对数可以估计,中国离婚率的增加趋势也很显著,这其中67%的离异家庭涉及到孩子。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子女将

4、生活在父母离异后的单亲家庭中。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离异家庭的初中生,他们一方面处于青春发育期,面临着这一年龄阶段共有的心里矛盾和困惑,即成熟与幼稚、闭锁与开放、依赖与反抗的矛盾性,使得他们生理与心理发展极易出现失衡,从而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偏差。而特殊的家庭结构又使这些少年缺少完整家庭给予的来自父母双方的共同关注,缺乏与双方父母的相互沟通,在他们的个性发展中,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日常观察和研究表明:同样是离异家庭的青少年,虽然他们都处于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但并不都会出现人格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沟通状况有关。良

5、好的沟通能够促进子女个性的健康发展。通过对离异家庭亲子之间的沟通的特点进行研究,探讨离异家庭亲子沟通与初中阶段子女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离异家庭子女教育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或建议,促进离异家庭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一、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通过整群随机取样,从沈阳市第33中学、鞍山市第68中学、沈阳市敬业中学、沈阳市110中学、沈阳市清乐围棋中学5所学校抽取被试253名。在正式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剔出没有提供完整数据的被试之后,有效被试为242名,问卷的有效率为95.6%。其中,离异家庭子女108名,正式家庭子女134名。表1正式施测被试分布情况(n=242被试离异家庭普通家庭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

6、级合计男生女生合计男生女生合计1517323130619332447636377314947611086767134242总计(二研究工具1.自编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学生版。参照文献检索、结合前期访谈的分析结果,编制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学生版。该问卷从初中生总的沟通状况、沟通频次、沟通时间、沟通的主动性、沟通方式、沟通态度以及沟通内容七个方面对初中生亲子沟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为了方便统计用问卷A表示,该问卷共有17道题目,分为单选和多选两个部分,A1-A13为单选题,A14-A17为多选题。由学生按照自己与父亲、母亲沟通的实际情况分别作答。2.采用周晖、邹泓(2000编制的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

7、,用以测量中学生的人格特征。该问卷共有50道题目,分为外向性(11题、宜人性(10题、谨慎性(11题、开放性(9题和情绪性(9题五个维度。回答方式从“一点也不像你不太像你有点像你比较像你非常像你”分别记“12345”。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6757.8900之间。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315.770之间。经斯皮尔曼-布朗公式,修正后的分半系数为.9015。该问卷与NEO人格问卷以及与父母评价量表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水平。(三研究程序上述问卷以无记名的方式填写,由教师和研究者共同发放与回收。剔除11份不合格问卷,合格问卷为242份。(四数据分析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8、进行处理和分析。二、结果(一亲子沟通结果分析1.离异/普通家庭初中生与父亲和与母亲沟通状况之间的差异检验(1离异家庭初中生与父亲沟通状况和与母亲沟通状况之间的差异检验对离异家庭初中生与父亲和与母亲的沟通状况进行差异比较,基本情况如表2。结果表明:离异家庭的初中生在是否喜欢与父母沟通(A1,与父母交流情况(A2,父母是否主动沟通(A4,与父母沟通的时间长度(A6,是否被父母鼓励和表扬(A9和向父母表达真实感受是否容易(A11六道题上的母亲的得分要显著高于父亲,这表明离异家庭初中生与母亲沟通的状况要好于父亲。(2普通家庭初中生与父亲沟通状况和与母亲沟通状况之间的差异检验对普通家庭初中生与父亲和与母

9、亲的沟通状况进行差异比较,基本情况如表3。结果表明:普通家庭的初中生在是否喜欢与父母沟通(A1,与父母交流情况(A2,父母是否主动沟通(A4,与父母沟通的时间长度(A6,和目前与父母沟通时间是否满足(A7五道题的母亲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这表明普通家庭初中生与母亲沟通的状况要好于父亲。2.普通家庭及离异家庭初中生与父母亲沟通主动性之间的差异检验比较离异与普通家庭的父母亲在亲子沟通主动性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普通家庭和离异家庭父亲在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方面差异显著(p<0.05*,普通家庭在该题的平均分高于离异家庭。普通家庭初中生与离异家庭初中生与母亲沟通主动性的差异不显著。这说明离异家庭的父

10、亲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较差。3.普通家庭及离异家庭初中生与父母亲子沟通内容的结果分析比较离异家庭和普通家庭父亲在与孩子沟通内容方面的差异。对两类家庭进行独立样本比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见表5结果表明:普通家庭的与离异家庭的父亲在选项6表2离异家庭初中生与父亲和与母亲沟通之间的差异检验A1 A2 A3 A4 A6 A7 A8 A9 A10 A11 A122.86±0.903.06±0.913.16±1.002.72±0.853.14±0.983.40±0.823.66±0.642.97±1.053.26±0.

11、952.89±0.972.10±1.023.44±0.843.35±0.843.30±0.873.23±0.913.36±0.813.56±0.773.73±0.643.24±0.913.39±0.853.25±0.982.08±1.02-6.20*-3.45*-1.64-4.58*2.36*-1.78-1.02-2.23*-1.45-3.87*-0.75题目与父亲沟通状况(M±SDn=108与母亲沟通状况(M±SDn=108t*p<0.0

12、01,*P<0.01,*p<0.05表3普通家庭初中生与父亲和与母亲沟通之间的差异检验A1A2A3A4A6A7A8A9A10A11A123.09±0.963.16±0.773.32±0.813.12±0.913.33±0.823.49±0.783.60±0.703.08±0.893.36±0.703.02±0.972.10±1.093.37±0.853.40±0.733.42±0.773.36±0.813.47±0.773.

13、63±0.763.64±0.683.22±0.863.32±0.843.07±1.032.12±1.07-3.13*-3.91*-1.55-3.28*-2.23*-2.41*-0.67-1.820.57-0.60-0.34题目与父亲亲子沟通状况(M±SDn=134与母亲亲子沟通状况(M±SDn=134t*p<0.001,P<0.01*,p<0.05*表4普通家庭初中生与离异家庭初中生与父亲沟通状况之间的差异检验父亲母亲3.12±0.913.33±0.822.72±0.

14、853.14±0.983.50*1.14沟通主动性普通家庭(M±SDn=134离异家庭(M±SDn=108tP<0.01*,p<0.05*表5离异家庭与普通家庭初中生在与父亲进行沟通内容方面的差异检验答案123456789101112人数895048754649194850644560普通家庭n=131离异家庭n=98Z>1.98*,Z>2.33*百分比(%67.938.236.657.335.137.414.536.638.248.934.445.8人数643537473220153229352547百分比(%74.440.743.054

15、.737.223.317.437.233.740.729.154.0Z1.080.380.98-0.390.33-2.35*0.590.09-0.70-1.24-0.861.342.不同性别与家庭结构的初中生人格特点差异比较性别、家庭结构(离异、正常家庭为自变量,人格各维度、总分为因变量,使用SPSS 中的GLM 模型中的M ANOVA 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9,可以看出性别在人格总分及各维度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家庭结构在人格总分(p<0.05、谨慎性(p<0.001、情绪性维度的主效应显著(p<0.05;家庭与性别在开放性维度上存在交互作用(p<

16、0.05。由于家庭婚姻状况和性别在开放性维度上存在交互作用,但是其余维度上并没有交互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人格总分及各维度(除开放性维度在性别上的主效应显著,结合表10、11可以看出男生、女生的人格没有显著差异;普通家庭初中生在谨慎性(p<0.05、情绪性(p<0.001以及人格总分(p<0.05的得分显著高于离异家庭的初中生。(生活技能上存在显著差异。普通家庭的父亲与孩子关于生活技能方面的交流多于离异家庭。4.亲子沟通不理想状况的原因分析(1普通家庭与离异家庭初中生与父亲在造成沟通问题原因方面的差异检验比较离异家庭和普通家庭父亲在与孩子造成沟通问题原因的差异。对两类家庭进行独立

17、样本比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见表6。结果表明:普通家庭的与离异家庭的父亲在选项1(无话可说和选项2(没有机会沟通两个原因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出现亲子沟通问题原因的选择上,离异家庭的父亲在这两方面的原因明显多于普通家庭。(2普通家庭与离异家庭初中生与母亲在造成沟通问题原因方面的差异检验比较离异家庭和普通家庭母亲在与孩子造成沟通问题原因的差异。对两类家庭进行独立样本比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见表7。结果表明:普通家庭的与离异家庭的母亲在选项1(无话可说这个原因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出现亲子沟通问题原因的选择上,离异家庭的母亲在这方面的原因显著多于普通家庭。(二初中生人格特点的结果分析1.初中生人格总体状况的描

18、述性统计表8为初中生在人格总分及其在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以及情绪性维度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表6普通家庭与离异家庭初中生与父亲在造成沟通问题原因方面的差异检验题目12345678910人数2232643610326512215普通家庭n=131离异家庭n=98Z>1.98*,Z>2.33*百分比(%16.824.448.927.57.62.319.838.919.811.5人数28334422622436178百分比(%31.537.149.424.76.72.227.040.419.18.8Z 2.57*2.06*0.07-0.48-0.26-0.051.270.230.

19、45-0.68表7普通家庭与离异家庭初中生与母亲在造成沟通问题原因方面的差异检验题目12345678910人数929564116519382114普通家庭n=131离异家庭n=98Z>1.98*,Z>2.33*百分比(%7.122.844.132.312.63.915.029.916.511人数223340259520361811百分比(%22.433.740.825.59.25.120.436.718.411.2Z2.45*1.22-0.32-0.72-0.51-0.29-0.71-0.71-0.25-0.03表8为初中生在人格总分及其在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以及情绪性维

20、度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情绪性人格总分人数40.0341.6941.1340.6540.6341.09家庭状况性别年级离异家庭普通家庭M SD 男女7年级8年级9711897116701455.345.755.685.485.695.59MSD33.2333.9034.0633.0632.8633.956.347.316.656.927.246.70MSD41.7144.5142.4443.8444.3442.727.126.417.076.597.246.64M SD 32.4835.6233.9734.3136.0733.306.405.536.325.886.295.

21、83M SD 34.7735.4234.4735.6035.1435.125.025.685.075.565.695.26M SD 182.24191.14186.10187.46189.04186.1922.9624.1323.6923.7225.6923.13表9不同家庭婚姻状况、性别初中生人格的多元多因素方差分析表F 家庭婚姻状况(df=1MS 家庭婚姻状况F 性别(df=1MS 性别F 家庭婚姻状况*性别MS 家庭婚姻状况*性别注:*P<0.001,*P<0.05外向性3.362102.174.47414.4152.68481.565宜人性0.1748.1071.18154

22、.980.38517.938谨慎性8.531*378.7942.588114.9292.18196.829开放性13.116450.092.2699.2344.078*139.935情绪性.635*18.1602.23163.7601.07830.800人格总分6.195*3351.612.205110.9373.0301639.117表10控制家庭婚姻状况后不同性别初中生在开放性维度上的差异变异来源离异家庭完整家庭性别男女男女M 33.2031.9834.5036.56SD 6.786.065.994.76t .928-2.061表11控制性别因素后不同家庭婚姻状况的初中生在开放性维度上的差

23、异比较变异来源男生女生家庭婚姻状况离异家庭完整家庭离异家庭完整家庭M 33.2034.5031.9836.56SD 6.785.996.064.76t 1.0014.531*注:*P<0.001(三离异家庭初中生亲子沟通与人格总分及各维度的相关分析结果将离异家庭亲子沟通的各项内容、得分与人格各维度、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矩阵见表12。结果表明,外向性与亲子沟通互动性(A7存在相关(603*;宜人性与亲子沟通态度(A8-10存在相关(.665*;谨慎性与亲子沟通的互动性(A7、沟通态度(A8-10存在相关(.627*,.613*;开放性与亲子沟通互动性(A7、沟通态度(A8-10存在相关(

24、.579*,.490*;情绪性与亲子沟通的态度(A8-10存在相关(.533*;人格总分与亲子沟通互动性(A7、沟通态度(A8-10存在相关(.558*.,621*。三、讨论与建议本研究通过对初中生父母的亲子沟通状况的初步调查发现:从整体来说,不论是普通家庭还是离异家庭,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父亲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尤其缺乏。从沟通的主动性来看,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的母亲在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方面差异不显著,而离异家庭的父亲沟通的主动性明显不如完整家庭父亲的主动性。也就是说,离异家庭的父亲疏于与孩子主动进行沟通、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已有的研究表明,家庭

25、结构影响父亲与孩子的亲子沟通,而很少影响孩子与母亲的沟通。父母亲在家庭中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是难以完善地互相替代的,不仅是因为社会角色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决定,同时还因为父母亲在这种社会角色有着显而易见的不同的性别特点。父亲与子女的交往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母子交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父亲是子女重要的游戏伙伴,是子女积极情感满足、社会性、人格发展和性别角色正常发展以及社交技能提高的重要源泉。但是,离异家庭的特殊性使父亲们疏于与孩子的交流,沟通缺乏主动性,这势必会对孩子的人格以及社会适应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针对离异家庭父亲与子女在沟通状况和沟通主动性上的差异,首先,要促使离异家庭父亲转变观

26、念,认识到子女既有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也有交流和沟通的情感需要,并且,这种需要对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与关注他们的生理健康同样重要。其次,应该在对离异家庭父母开展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对离异家庭父亲与子女的关系给予更多的关注。可以通过讲座和各种团体活动的形式,通过各种亲子活动促进父亲与子女的情感互动,加强和改善亲子关系。本研究发现,离异家庭的父母亲在与子女沟通时会感觉“无话可说”。因为初中生们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心理变化所带来的冲击,使初中生们往往具有反抗性与闭锁性。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成人感,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内心生

27、活更加丰富了,但对父母表露得却更少了。因此,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在与父母进行沟通时发生问题。而离异家庭的孩子就更容易出现此类的问题,他们同样具有青春期少年心理发展矛盾性的特点,加之他们特殊的家庭结构,会使他们较一般的孩子更加敏感、自卑,更加渴望得到父母双方的关爱。但在离异家庭中,无论是离异家庭的父亲还是母亲都要克服经济、社会和情感三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中经济不稳定、迁移、家庭角色和责任的改变、情感紧张等经常出现的状况都影响他们与孩子的亲子沟通。离异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大多仅仅停留在当前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这些最基本的需要上,甚至忽略孩子的其它心理需求。所以,离异家庭的孩子会更加觉得父亲

28、并不理解自己,与家长无话可说。针对这一现状,应该为父母尤其是离异家庭的父母开展亲子沟通能力和技巧的训练,帮助他们了解处于初中年龄阶段的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学习亲子沟通的方法(积极倾听、用青少年熟悉的语言沟通、借助非言语信息沟通、发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沟通、以平和的心态沟通。另外,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特殊的家庭结构,他们与非监护方家长见面的机会比较有限。因此,“没有机会沟通”这一方面的原因也是在亲子沟通的问题上离异家庭显著高于完整家庭的主要表现。实际上,离异家庭的父母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与孩子的情感沟通欠缺。更重要的是,父母往往对子女物质需要比较重视,但却不能充分认识到子女正常的心理需求和父母离异给子女

29、造成的精神伤害。只要认识到亲子沟通对子女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了解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就有可能利用日常生活的接触抓住机会、创造机会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和离异家庭子女不生活在一起的一方,不能就此终结与子女在生活上、精神上的联系,要认识到虽然夫妻关系已经结束,但作为父亲或母亲,应该通过各种合适的渠道和方式与子女沟通,保持联系,不仅关注子女的物质需要,更要关心子女的精神需求,使离异家庭子女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满足。完整家庭与离异家庭的初中生在个性总分、谨慎性、情绪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完整家庭初中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离异家庭。家庭结构对初中生的个性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生活在一

30、个普通和谐的家庭里,家庭气氛融洽、安定和睦,则有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反之,生活在离异或父母关系破裂的家庭中,家庭关系紧张,缺少关爱,沟通欠缺。这样家庭的孩子则容易形成悲观、孤僻、冷漠、不负责任等消极的人格特点。情绪性在协调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孩子在与父母通过情绪交往而逐渐建立并稳定下来的人格特点。生活在完整和谐的家表12离异家庭亲子沟通的各项内容与人格各维度、总分的相关分析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情绪性总分A1.324*.180.217*.269*.330*.331*A2.336*.327*-.231*-.203*-.258*.244*A3.190.300*.274*

31、.250*.314*.333*A4.179.237*.184.360*-.210*.251*A7.603*.275*.627*.579*.192.558*A8-10.335*.665*.613*.490*.533*.621*A11-.195109.207*-.331*.211*-.151A12.234*-.235*.194-.218*.229*.229*庭中,孩子与父母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孩子易形成良好的个性特点。而生活在父亲离异或者是家庭关系紧张的家庭中,孩子不仅得不到家庭的关怀、体贴、谅解和温暖,相反,更多的体验到的是消极、不健康的情感。从而导致他们形成不良的人格。由于父母离异他们有较

32、强的自卑感,被遗弃感和对周围事物的怨恨感,甚至变得粗野、冷酷、神经质。出现很多不良行为,严谨性较差。离异家庭亲子沟通与初中生个性特点存在显著相关。结果表明:外向性互动性存在相关;宜人性与亲子沟通态度存在相关;谨慎性与亲子沟通的互动性存在相关;开放性与鼓励性存在相关;人格总分与亲子沟通态度、互动性、尊重性存在相关。结果表明,外向性与亲子沟通互动性存在相关;宜人性与亲子沟通态度存在相关;谨慎性与亲子沟通的互动性、沟通态度存在相关;开放性与亲子沟通互动性、沟通态度存在相关;情绪性与亲子沟通的态度存在相关;人格总分与亲子沟通互动性、沟通态度存在相关。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高涨的时期,内心世界不断丰富,经

33、常在思考和感受“我”的过程当中,强烈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与认可。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模仿、观察他人的行为模式来塑造自己的形象。父/母是青少年的榜样,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对父母的依赖表现为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与保护。父/母与他们在亲子沟通过程中沟通的互动性和态度对他们独立意识的形成、自主性和个性伸展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对于离异家庭的青少年而言,他们本身就缺少一方父/母的关注,容易产生孤独感,不愿表露内心世界。因此,在离异家庭的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良好的态度和互动性都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基于离异家庭给初中生人格发展带来的影响及亲子沟通与青少年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相关性,我们认为,通

34、过改善离异家庭的亲子沟通状况,可以对促进离异家庭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参考文献1Amato P R.The consequences of divorce for adults andchildrenJ.Journal of M arriage and the Family,2000(4:1269-1283.2Dunn J,Davies L,O'Connor T&Sturgess W,Family lives andfriendships:The perspectives of children in step-,single-parent,and nonstop familiesJ.Journal of FamilyPsychology.2001,15:272-287.3Smart C,Neale B.I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