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油气田储量和采收率的新认识_第1页
对油气田储量和采收率的新认识_第2页
对油气田储量和采收率的新认识_第3页
对油气田储量和采收率的新认识_第4页
对油气田储量和采收率的新认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作者简介 :李安琪 ,1960年生 , 高级工程师 ;1983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 ; 多次获得国家级 、 省部级科研成果 奖 , 已公开发表科技论文多篇 ; 长期从事油气田开发管理工作 , 现任长庆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 。地址 :(710021 陕西省西安市 长庆兴隆园小区 。 电话 :(029 86590922。 E 2mail :laq1_cqpetrochina. com. cn对油气田储量和采收率的新认识李安琪 1 郝玉鸿 2(1.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2.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安琪等 . 对油气田储量和采收率的新认识 . 天然气工业 ,2005;

2、25(8 :8184摘 要 容积法探明地质储量管理方式弊多利少 , 探明地质储量的计算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误差 , 开发过程中 又很少考虑其变化 , 其采收率与油气藏地质特征往往不相符 、 横向可比性较差 , 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和国际接 轨的要求 。 而在一定条件下 , 油气田动态地质储量可靠 、 实用 , 其采收率符合油气藏实际特征 、 横向可比性强 , 既涉 及油气藏的地质静态和动态特征 , 又考虑到经济因素 , 根据大量的动态资料确定的可采储量 , 不仅准确程度较高 、 符合油气藏实际地质特征 、 突出了经济价值 , 而且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及国际接轨的要求 。 因此 , 应淡化探明地质储

3、量和采收率 , 重视可采储量 。主题词 探明储量 可采储量 容积法 采收率 动态分析 经济效益一 、 引 言 我国在油气田储量管理方面 , , 段就已定论 。 井控制下 , 根据仅有的探井资料以容积法进行计算 的 , 由于油气藏非均质性的影响及勘探认识程度的 有限性 , 使其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误差 , 而且在开发 过程中不可能全部参与渗流 。 尽管储量标准中规定 容积法探明地质储量应考虑 ±30%的误差 , 但开发 过程中很少进行复核 、 落实 , 或动态法落实结果不能 得到认可 、 利用 , 致使其误差一直伴随开发的进程 。 随着开发的进程 , 复核 、 落实的可采储量越来越准 确

4、 。 在计算采收率时 , 又无形中将探明地质储量的 误差转移到了采收率上 , 导致采收率往往不符合油 气藏实际地质特征 、 横向可比性差 。笔者就这些问 题进行分析 、 讨论 , 提出 “淡化探明地质储量和采收 率 , 重视可采储量” 的新观点 , 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和国际接轨的需要 。二 、 探明地质储量 及其采收率存在的问题 1. 探明地质储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误差和缺点 (1 计算方法的影响, 、 天然气的 蕴藏量 ,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误差和缺点 。在探明油 气田面积内 , 探井井数有限 、 井距大 , 仅有的探井资 料很难预见井间储层的物性变化 , 且勘探阶段动态 测试资料非常有限 ,

5、 动态依据远远不足 , 故容积法计 算的地质储量误差较大 , 有时误差甚至超过储量标 准中 ±30%的范围 。如国内某气田 , 容积法计算的 探明地质储量 2219. 58×108m 3, 开发 20余年后 , 美 国 CER 公司采用物质平衡法计算地质储量仅 340. 0×108m 3 1 , 只占原探明地质储量的 15. 32%; 又如 某小型气田 , 容积法探明地质储量 7. 0×108m 3, 而 压降法落实地质储量仅 1. 7×108m 3, 占容积法探 明地质储量的 24. 3%。 尤其非均质性强的低渗透油 气田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

6、 应引起重视 。 (2 油 、 气可流动程度的影响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 , 由于开发井网控制程度 、 油气藏非均质性和连通性 、 流动波及程度等的影响 , 使得容积法计算的地质储量并不完全具备流动性 , 即从油气流动性方面而言 , 容积法探明地质储量并 不完全可利用和具有贡献作用 。 综上所述 , 由于容积法本身的局限性和缺点 , 造 成由此计算的地质储量无法避免地存在一定误差 ,18 第 25卷第 8期 天 然 气 工 业 开 发 及 开 采不同油气田的误差程度不同 。 以此为依据进行油气 田开发设计 、 规划等 , 无法避免地存在一定风险 , 得 到的有关动态指标如采油 (气 速度 、 采出

7、程度等也 难以反映油气藏实际特征 。 2. 开发过程中很少考虑地质储量的变化 长期以来 , 我国油气田探明地质储量一旦审批 确定 , 在今后漫长的开发过程中很少考虑其变化 , 就 储量标准中 ±30%的误差也很少考虑 。一些老油 田 、 气田 , 布开发井或加密井 、 调整井 、 扩边井等出现 无经济产能的油井 、 落空井 、 甚至水井 , 但在开发过 程中 、 甚至至开发末期 , 却很少考虑地质储量的变 化 。 事实上 , 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 , 随着钻井数的增 多和井网的完善及开发进程的延续 , 积累的静 、 动态 资料越来越多 , 对诸如含油气面积 、 构造特征 、 储层 物性

8、 、 非均质性和连通性 、 产能 、 流体特征等的认识 程度也逐步提高 , 应该说无论容积法或动态法对应 计算的地质储量也越来越准确 。然而 , 通常在开发 过程中只计算 、 落实可采储量 , 却很少落实 、 质储量 , 或者复算 、 用 。 这样 , 案调整 、 开发部署 然带来误差 , , 不 利于科学 、 合理 、 高效开发油气田 。另外 , 从哲学的 观点来看 , 与“认识论” 相悖 。 3. 采收率往往与油气藏地质特征不相符 , 且横 向可比性较差 “ 采收率” 是指可采储量占探明地质储量的百分 数 。 可采储量一般是根据油气田开发动态资料来计 算的 , 在开发过程中随着井网的逐步完

9、善和动态资 料的不断积累 、 以及认识程度的加深 , 适合计算可采 储量的方法越来越多 , 计算结果也越来越准确 。但 计算采收率时 , 又无形中将探明地质储量的误差转 移到了采收率上 , 即采收率包含了探明地质储量的 误差和缺点 。 不同油气田的勘探认识程度及油气可 流动能力不同 , 因而不同油气田探明地质储量的准 确程度各异 , 以致造成采收率横向可比性差 。如某 油田 , 孔隙度 18. 3%、 渗透率 210. 01×10-3m 2, 属 于中高渗透砂岩油田 , 标定采收率仅 17. 9%; 而另一 油田 , 孔隙度 14. 0%、 渗透率 26. 7×10-3m

10、2, 属于 低渗透砂岩油田 , 标定采收率 35. 0%。显然 , 前者 物性远好于后者 , 但其采收率却低于后者一半 。究 其原因 , 主要是前者在勘探阶段容积法计算的地质 储量偏大 , 在开发过程中却从未校正 、 落实 , 更没有 考虑储量标准中 ±30%的误差 , 以致造成其采收率 偏低 , 与油田地质特征不相符 , 难以同其它油田进行 横向对比 。 在油气田可采储量标定时 , 有时根据动态资料 首先计算采收率 , 然后得到可采储量 。油气田开发 动态资料 (如产量 、 压力等 是油气渗流或流动性的 反映 , 是动态量 , 由此计算的采收率无疑是油气藏中 可渗流油气地质储量 (

11、动态地质储量 的采收率 , 而 并非静态容积法探明地质储量的采收率 。但人们往 往忽视了这一点 , 混淆了动态地质储量与容积法探 明地质储量或各自对应的采收率 , 常见的错误是以 动态地质储量采收率与探明地质储量来计算可采储 量 , 违背了 “ 采收率与地质储量满足一一对应逻辑匹 配关系” 基本原则 , 导致得到错误的可采储量 。容积 法地质储量的采收率可以根据动态地质储量采收率 及动态 地质 储 量 与 容 积 法 质 储 量 之 比 例 来 折 算 2 。 动性 , 所以很难评价其经济价值 , 投资风险大 , 实用 性不强 , 因此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 而且 , 导致采收率 与油气藏地质特

12、征不符 、 横向可比性较差 。国外如 美国 D &M储量评估公司以经济可采储量评价 、 管 理为主 , 地质储量并不被重视和关心 , 当然 , 也就很 少提及采收率 。 因此 , 若不改革我国储量管理方式 , 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 更谈不上与国际接轨 。三 、 动态地质储量 前人对动态地质储量的说法不一 , 而且往往与容积法探明地质储量相混淆 。笔者认为 , 所谓动态 地质储量是指设想地层压力降为零时 , 能够渗流或 流动的那部分天然气或石油地质储量 , 亦称可动储 量 。 事实上 , 任何油气藏都存在废弃地层压力和废 弃产量 , 地层压力是不可能降为零的 , 动态地质储量 只

13、不过是设想地层压力降为零时根据动态法的计算 值 (类似于气井无阻流量的计算 。由此可见 , 动态 地质储量既包括了可采储量 , 又包含了那些已经渗 流或流动的非可采储量 。 动态地质储量是油气藏中 可流动石油 、 天然气的总量 , 综合反映了油气藏的动 态特征 , 是真正起到贡献作用的地质储量 。 通常应用动态资料根据动态法来计算动态地质 储量 。 计算油气田动态地质储量的方法一般有物质 平衡法 (包括压降法 、 模型预测法 (包括数值模拟 法 、 不稳定试井法 、 水驱曲线法 、 产量递减法 、 经验28 开 发 及 开 采 天 然 气 工 业 2005年 8 月法等 。 这些方法均根据油气

14、田生产动态数据如地层 压力 、 井底流压 、 产油 、 液 (气 量 、 综合含水等来计算 动态地质储量 , 因为这些动态资料是油气藏中石油 和天然气流动特征的体现 , 因此对应计算结果自然 是油气田中可渗流或流动的地质储量 , 即动态地质 储量 。 当然 , 动态法计算油气田地质储量是有一定 条件的 , 如油气藏物质平衡法的应用一般要求地层 压降大于 10%; 油气井不稳定试井法的应用要求油 气井生产动态出现拟稳态 ; 模型预测法通常要求油 气藏生产到中后期 ; 产量递减法要求油气藏生产至 递减期等 。 显然 , 落实动态地质储量是一个漫长的 历史过程 , 油气田开发时间越短 , 计算方法越

15、少 , 计 算的精度也越低 ; 相反 , 油气田开发时间越长 , 积累 的动态资料越多 , 适合计算的方法也越多 , 计算结果 也越准确 。 文献 3 具体介绍了多种计算动态地质 储量的方法 , 并列举了计算实例 。动态地质储量不 仅排除了容积法计算储量的各项参数取值的不确定 性 , 而且排除了不可渗流的无效油气储量 , 是可靠的 地质储量 , 实用性强 , 可比性强 。,合理 、 正确的 , 当然 ,油气藏实际特征 , 横向可比性强 、 实用性强 2 。 不同油气田的动态地质储量占容积法地质储量 的比例不同 。物性好的油气藏或裂缝发育的油气 藏 , 其石油 、 天然气渗流或流动能力强 , 动

16、态地质储 量比例高 , 甚至油气藏中几乎所有的石油 、 天然气在 开发过程中都能够渗流或流动 (即动态地质储量基 本等于探明地质储量 , 但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 。 一般低渗透油气田的动态地质储量比例相对较低 。 在油气田开发前期或早期 , 由于缺乏必要的动 态资料 , 无法计算动态地质储量 , 因而为采收率及可 采储量的计算带来困难 , 进而为方案编制和规划设 计等也带来难度 。因此 , 应设法求得油气田动态地 质储量与容积法地质储量的比例 (包括类比法 , 由 此折算动态地质储量 (当然有待进一步落实 , 力求 开发储量的科学性 、 可靠性 , 进而得到较为可靠的采 收率及可采储量 (有待

17、进一步落实 , 为方案编制及 规划设计等提供较可靠依据 。四 、 可采储量 可采储量是指 “ 在现行的经济 、 技术条件和政府 法规下 , 预期从已发现油 、 气藏中最终可以采出的石 油 、 天然气数量” 4 。油 、 气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通常有物质平衡法 、 产量递减法 、 模型预测法 、 水驱曲 线法 、 弹性二相法等 。这些方法实质上是首先计算 动态地质储量 (有些方法隐含了对动态地质储量的 计算 , 再结合废弃条件或动态地质储量采收率计算 可采储量 。 油气田开发历史越长 , 井网完善程度越 高 , 积累的动态资料越多 , 计算可采储量的方法也越 多 , 计算结果越准确 。 但是 ,

18、在油气田开发前期或初 期 , 由于井网不完善及缺乏动态资料 , 为计算可采储 量带来困难 , 几乎没有可行的计算方法 , 通常主要采 用类比法 、 经验法大致估算 , 为方案设计及长远规划 提供初步依据 , 有待开发过程中不断复算 、 落实 。可 采储量既考虑了油气藏地质条件和动态特征 , 又涉 及经济因素 , 尤其是根据大量开发动态资料计算的 可采储量是科学的 、 实实在在的 、 符合油气藏实际特 征的 , 更突出了经济价值 , 当然排除了容积法计算探 、 。可采储量不仅 , 是油气田方案设 、,也具有可比性 。 因此 , 以可采储量 、 特别以经济可采 储量作为储量管理 、 运行方式 ,

19、不仅适应当前市场经 济环境 , 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 , 而且利于同国际接 轨 。五 、 国外储量管理 美国在油气田储量管理方面 , 地质储量并不被 重视和关心 , 尤其重视可采储量 (一般指经济可采储 量 的管理 。美国对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定义 5 是 指 “ 在现行经济和操作条件及政府法规下 , 地质和工 程资料表明 , 将来从已知油气藏中可以采出的油气 的数量 。 ” 其中特别强调经济生产能力 , 即 “在一定经 济条件下 , 是由实际生产或测试资料所证实的产 能 。 ” 可见 , 他们既考虑了地质特征 , 又考虑了动态测 试和经济因素 。对探明已开发可采储量的定义是 “ 具有经济和操作条

20、件 , 有一定的生产历史 , 并且拥 有比较丰富的生产动态资料 , 能够计算可靠的经济 可采储量 , 并要求必须提供有效的油气销售合同 。 ” 对于探明未开发可采储量 , 由于没有生产井或生产 期很短 , 主要以现有探井为单元采用容积法结合动 态法 (利用仅有的动态测试资料 来初步计算评估可 采储量 , 有待进一步落实 。 如美国 D &M储量评估公司具体以现有能够投 产的井为基础划分各类储量 , 以井控制的一个开发 井距的范围划分为探明已开发可采储量 , 再外推一 3 8第 25卷第 8期 天 然 气 工 业 开 发 及 开 采个开发井距为探明未开发可采储量 , 再往外为概算 储量

21、、 无储量 。这就是说 , 开发井越少的油气田 , 井 距越大 , 探明的可采储量就越小 。随着开发井数的 增多 , 计算落实的探明可采储量也相应地增加 , 直至 一个油气田最终形成一定形式的井网 , 才确定了该 油气田的最终可采储量 。可见 , 这样随着钻井和开 发的进程计算落实的可采储量 , 在很大程度上减小 了其风险性 、 不可靠性 , 增强了实用性 , 经济价值显 著 , 经济效益好 , 市场竞争能力强 ; 同时符合哲学的 “ 认识论” 。 相比之下 , 我国主要以探明地质储量管理为主 , 对于一个整体油气田 , 在勘探阶段就已基本定论 , 尽 管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复算 、 落实可采储量

22、 , 但很少考 虑地质储量的变化 。 这样 , 一方面 , 由于容积法探明 地质储量的许多不确定因素 , 导致在开发初期其对 应的可采储量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 即存在一定误 差 , 以此为依据设计的开发方案 、 规划等存在一定的 风险性 , 给开发带来不利 ; 另一方面 ,随着动态资料的不断积累 , 计算 、来越准确 , ,、 。尽管 , 美 方某些作法 (如井距等 并不完全适合我国油气藏的 实际 , 但对方的这种储量评估思路和方法不能不引 起我们的深思和重视 , 也值得学习 。他们以现有井 点为基础 , 以地质静态结合生产动态 、 并考虑经济因 素 , 一步一个脚印 , 步步为营 , 逐渐

23、落实油气田的经 济可采储量 、 剩余经济可采储量 , 这无疑是合理 、 正 确的 , 符合油气田实际的 。美方认为落实一个油气 田的储量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 即随着油气田钻 探 、 开发的进程 , 不断落实 、 计算经济可采储量 , 而并 不是在某一时刻就确定了一个完整油气田的储量 。六 、 认识及结论 (1 探明地质储量无法避免地存在误差 , 未完全 反映油气田 (藏 中油气的可流动性 , 通常在开发过 程中很少考虑其变化 , 经济价值不明显 , 其采收率往 往与油气田地质特征不相符 、 横向可比性较差 。故 探明地质储量实用性不强 , 可比性差 ; 市场竞争能力 不强 ; 更不利于实现

24、与国际接轨 ; 这也与哲学的 “认 识论” 相悖 。 (2 动态地质储量是油气藏中可渗流或流动石 油 、 天然气的总量 , 是真正起到贡献作用的地质储 量 。 随着开发的进程 , 计算落实的动态地质储量越 准确 。 其采收率具备横向可比性 , 能够用来评价 、 衡 量油气田的综合开发效果 。 (3 可采储量涉及油气藏地质和动态特征 、 突出 了经济价值 , 可比性强 , 实用性强 。随着开发的进 程 , 计算的可采储量越来越准确 。以可采储量 、 特别 以经济可采储量作为储量管理方式 , 不仅适应当前 市场经济环境 , 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 , 而且利于同国 际接轨 。 (4 采收率与地质储量必

25、须要满足一一对应的 逻辑匹配关系 , 不同地质储量 (如动态储量 、 探明地 质储量 对应不同的 、 与其相匹配的采收率 , 绝不能 混淆 。 (5 美国 D &M储量评估公司并不重视和关心 探明地质储量 , 。而尤为重视经 , , 在 。 相比之下 , 我国以勘探阶段静态容积法 地质储量管理几乎贯彻整个开发过程 , 既不符合油 气藏的实际 , 且应变能力不强 , 实用性不强 , 与经济 效益联系不紧密 。 (6 尽快将静态容积法探明地质储量管理模式 转化为以可采储量为主 、 结合动态地质储量的管理 、 运行模式 , “ 淡化探明地质储量和采收率 , 重视可采 储量” , 逐步与国际接

26、轨 。 成文中参考了以下内部资料 :郝玉鸿等 , 长庆油气田 可采储量阶段标定成果 , 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2001。参 考 文 献1 冈秦麟 , 王鸣华等 . 中国五类气藏开发模式 . 北京 :石油工 业出版社 ,19952 郝玉鸿 . 对容积法计算气藏采收率和可采储量的修正 . 天 然气工业 ,2000;20(23 郝玉鸿 . 关于油气田动态储量 . 试采技术 ,1999; (24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 . 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 石油 天然气行业标准 ,20005 国家储委办 . 石油天然气资源管理论文集 . 北京 :石油工 业出版社 ,1999(收稿日期 2005203

27、214 编辑 韩晓渝 4 8 Physical property , Deviation factor , Error , Mathematical model Zh ang G uodong (senior engineer was born in 1970. Add :No. 11, Huaihe St. , Deyang , Sichuan (618000 , Chi 2 na Tel :(0838 2507613 E 2mail :zgd11163. comRE 2UN DERSTAN DING RESERVES AN D RECOV 2 ER Y FACTOR OF OIL/G AS

28、 FIE LDS 1 Li Anqi (Changqing Oilfield Branch , PCL and Hao Yuhong (E &DResearch Instit ute of Changqing Oilfield Branch , PCL . N A T U R. GA S I N D. v. 25, no. 8, pp. 81-84, 8/25/2005. (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 ABSTRACT :The reserves management with geological reserves determined by the vo

29、lumetric method has more dis 2 advantages than advantages.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ertified geological reserves has unavoidable errors. The reserves change is less considered in production , which makes the covery factor not fitting the geological oil/ reservoir and thefor the recent market and the

30、require 2 ments to meet the practice. Under certain con 2 ditions , the dynamic geological reserves of oil/gas fields are reliable and practical. Its recovery factor fits the real features of the oil/gas reservoir. The lateral correlation is good. The dynamic geological reserves consider not only th

31、e static and dynamic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oil/gas reservoir but also the economic factors. The recoverable reserves determined by large dynamic data not only have high accuracy , fit the real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oil/gas reservoir , and stress the economic value but also meet the require

32、ments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international practice. Therefore ,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ecoverable reserves , and the certified geological reserves and the recovery factor should be used less and less. SUB JECT HEADING S :Certified reserves , Recoverable reserves , Volumetric m

33、ethod , Recovery factor , Dynamic a 2 nalysis , Economic benefit Li Anqi (senior engineer was born in 1960. Add : Changqing Xinglongyuan Quarter , Xi an , Shaanxi (710021 , China Tel :(029 86590922 E 2mail : laql_cqpetrochina. com. cnMATHEMATICAL MODE L OF G AS/L IQUID BI 2 PHASE THR OTT L ING PRE D

34、ICTION FOR G AS WE LLS WITH HIGH G AS/L IQUID RATIO 1 Liu Jianyi , Li Y ingchuan and Du Zhimin (State Key Lab. of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 2 tation , Sout hwest Petroleum Instit ute . N A T U R. GA S I N D. v. 25, no. 8, pp. 85-87, 8/25/ 2005.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 ABSTRACT :Thornhill &

35、;Graver model is the common mathematical model to calculate the throttling when dry gas passes through the chock. But the gas f rom many gas wells contains liquid more or les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predict gas/liquid bi 2phase throttling correctly. With the energy e 2 quation of stable flow , tak

36、ing condensate oil/gas as the com 2 plex gas , and investigating the gas/liquid bi 2phase throttling of the complex gas/water mixture , the new model is devel 2 oped for the throttling gas wells with high gas/ of dry gas throttling , bi 2phase throttling contains a correction factor. (Financ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Fund Proje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