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人体的稳态和免疫调节新人教版_第1页
创新方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人体的稳态和免疫调节新人教版_第2页
创新方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人体的稳态和免疫调节新人教版_第3页
创新方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人体的稳态和免疫调节新人教版_第4页
创新方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人体的稳态和免疫调节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三部分。免疫细胞主要指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免疫活性物质主要有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5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6体液免疫过程中,浆(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7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进而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8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

2、(效应B)细胞,且一个浆(效应B)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9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10记忆细胞寿命长,能“记住”入侵抗原;二次免疫反应快,产生抗体多。11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清除。12免疫功能异常会出现: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或免疫缺陷病。1(2012·海南高考)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C血浆中的HCO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内

3、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知识依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pH的稳态与血浆中的HCO、HPO等离子有关。解析选C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细胞呼吸包括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二者均发生在细胞内;血浆pH的稳定与HCO、HPO等离子有关;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2(2012·上海高考)右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

4、及其稳态调节。知识依托内环境成分中,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与细胞内液之间相互渗透,淋巴单向流动,将大分子物质运回血浆。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解析选D据图可知: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D选项错误。若饮食过咸,Na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毛细淋巴管收集组织液(包括组织液中的某些大分子)形成淋巴最后汇集到血浆中。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组织液中,会使组织液pH降低。3(2012·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5、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了稳态失调的相关知识。知识依托淋巴回流将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运回血浆。过敏反应是相同过敏原二次侵入人体内引起的机体反应。体液中水分、无机盐易在病理状态下丧失。解析选DA项,淋巴管阻塞会影响组织液中部分体液经淋巴返回血浆,从而引起组织液增多,出现下肢水肿;B项,血液中钙盐缺乏会引起抽搐,钙盐过多则会引起肌无力;C项,过敏反应是由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同种过敏原的刺激引起的;D项,腹泻可引起体液中水分和盐分大量丢失,但不会引起体液中蛋白质大量丢失。4(2012·重庆高考)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

6、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等相关知识。知识依托抗原物质具有大分子性。接种疫苗引发人体的体液免疫,浆细胞产生抗体。淋巴因子是由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产生的。彻底消灭机体的病毒是由吞噬细胞完成的。解析选B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不是小分子物质;初次接种疫苗后,机体在没有明显症状表现的情况下发生免

7、疫反应,并产生效应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而淋巴因子由T细胞释放;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吞噬细胞而不是T细胞吞噬消化。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体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及免疫功能异常与应用等知识点。2从考查角度上看,联系生活中相关疾病(如脱水病、水肿等)考查人体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以免疫过程模型、生活中实际病例为背景对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进行命题。3从命题趋势上看,预计2013年高考命题仍然对内环境成分,内环境稳态,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功能、应用等进行命题,仍可能趋向于以实际生活中相关病例为知识载体进行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功能

8、例1下图是正常人体肝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含有胰岛素、血红蛋白、CO2等物质B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组成的C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D肝糖原的分解在中进行解析分析题图可知,表示淋巴,表示血浆,表示组织液,表示细胞内液;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人体的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的;不属于内环境;肝糖原的分解在中进行。答案B内环境的组成、功能及相关分析(1)内环境的组成与功能:(2)几种细胞的具体内环境分析:血细胞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一般是淋巴或血浆。毛细

9、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3)分类详解内环境的物质成分: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水、尿素等。(4)发生在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乳酸和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免疫过程中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浆蛋白B麦芽糖CCa2 D激素解析:选B麦芽糖属于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因此麦芽糖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2内环境是体

10、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的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B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C在内环境中可发生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D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解析:选D葡萄糖进入内环境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体内存在体温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的温度保持在37左右;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在细胞内完成;内环境稳态主要由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维持。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例2(2012·广东高考)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B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

11、体产生特异性免疫C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D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解析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病原微生物在突破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后,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过程中,T细胞和B细胞均可以产生记忆细胞;神经中枢受损,不会导致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答案B1免疫过程中免疫细胞的功能(1)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T细胞缺失,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大部分丧失。(2)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3)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

12、物质:抗体。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2图解记忆细胞的再次免疫(1)结构基础: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2)过程: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地做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3)特点:快而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因此,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的患病程度很低或不患病。3准确判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方法3下列有关参与免疫过程的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是一种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都发挥作用的淋巴细胞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

13、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均能识别抗原C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一定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D人体内T细胞和浆细胞核DNA分子数量相同,细胞器的数量不一定相同解析:选D吞噬细胞既能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第二道防线),又能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病原体等),但吞噬细胞仅仅是免疫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识别抗原;有的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人体内T细胞和浆细胞核DNA分子数量相同,但细胞器的数量不一定相同。4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14、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C、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解析:选B据图可知,细胞1为吞噬细胞,细胞2为T细胞,细胞3为B细胞,细胞4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细胞5为记忆细胞,物质a为抗体。T细胞和B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细胞1细胞4中均含有抗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抗体基因。细胞之间的识别是根据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来完成的。记忆细胞有分裂能力。一、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本途径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1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

15、大系统。3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1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缺乏T细胞几乎无特异性免疫。2抗原侵入机体后,首先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当抗原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则通过细胞免疫发挥作用。三、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的来源及功能项目来源功能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B细胞或T细胞识别抗原,

16、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四、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与体液免疫反应中的抗体比较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体液免疫中的抗体诱发物质过敏原(具个体差异)抗原(不具个体差异)本质球蛋白球蛋白分布吸附在皮肤、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或某些血细胞表面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反应时机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机体第一次接触就发生免疫反应结果刺激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过敏反应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 CO2、尿素、神经递质等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解析:选D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主要发生在血

17、液中,其液体部分属于内环境;血浆中含有CO2、尿素等,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入淋巴的量较少;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2(2012·合肥二模)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HPO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D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解析:选D饮水不足,通过调节维持体内水盐平衡,属于机体正常的调节过程,而不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现;缓冲体系只是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

18、是主要组成体系;内环境中的各种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才是稳态。3(2012·佛山一模)抽取血液进行化验是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血液中含有多种血细胞,是人体重要的细胞外液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的含量,与蛋白质无关C若患者出现病理性溶血,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高D若血浆中检验出HIV抗体,说明该患者曾被H5N1病毒感染解析:选C血细胞不是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有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无机盐含量,也取决于蛋白质的含量;病理性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造成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偏高;

19、抗原和抗体存在特异性,被H5N1病毒感染,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H5N1抗体。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会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B人体内任一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都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C免疫系统对稳态的维持是通过其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的D内环境的稳态都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实现的解析:选C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会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乳酸钠和碳酸,碳酸不稳定,会分解成水和CO2,因此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仅在7.357.45的较小范围内波动。人体细胞的内环境并非都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如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免疫系统

20、通过其防卫、监控和清除等功能实现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5(2012·临沂一模)当甲肝病毒侵入某人体后引起甲肝,接触甲肝病毒侵入的细胞并导致该靶细胞裂解的免疫细胞是()A浆细胞B效应T细胞CB淋巴细胞 DT淋巴细胞解析:选B对侵入细胞的病毒进行的免疫是细胞免疫,接触甲肝病毒侵入的细胞并导致该靶细胞裂解的免疫细胞是效应T细胞。6下图表示人体某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表示的是细胞免疫过程,细胞a是吞噬细胞B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C图中d为抗体,且能分布到血浆中起作用D若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解析:选A图中,c是浆细胞,d是抗体,

21、图示为体液免疫过程。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记忆细胞)能大量增殖分化成细胞c(浆细胞);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7下图表示免疫反应过程,其中表示相关物质或细胞,不正确的叙述是()A和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至少有3种细胞有增殖分化能力C二次免疫时,只能由增殖分化而来D有可能与机体自身物质结合,引起免疫失调解析:选C是淋巴因子,是抗体,两者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图示中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具有增殖分化能力;二次免疫时除B细胞外,记忆细胞也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若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自身的细胞则会产生自身免疫病。8(2012·深圳模拟)我国许多地区有计划地接种“

22、流感疫苗”,接种该疫苗后在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A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遇到刺激后都不断进行分裂BT细胞受刺激后释放淋巴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C吞噬细胞受刺激后能特异性识别流感病毒D“流感疫苗”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解析:选B接种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其作用是诱发体内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浆细胞不能再进行分裂;“疫苗”作为抗原,可刺激T细胞受刺激后释放淋巴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疫苗”已经过处理,低毒,且本身就是抗原。9(2012·珠海一模)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可发生下图免疫反应(A、B为有关的物质),

23、下列各种分析正确的是()A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机体后,能刺激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能产生抗体与病毒结合BA物质为抗体,最终将禽流感病毒H5N1清除CT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可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解析:选D图为细胞免疫过程,A物质是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效应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T细胞成熟于胸腺。10艾滋病病人的死亡率极高。当人体感染HIV时()A机体依靠非条件反射立即作出反应BT细胞能对侵入的HIV进行攻击CRNA病毒疫苗都可有效阻止其扩散DHIV能抑制T细胞产生抗体等物质

24、解析:选B人体感染HIV时,机体依靠免疫系统作出反应;疫苗属于抗原,抗原具有特异性,目前为止还没有研制出有效阻止其扩散的HIV病毒疫苗;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能够产生抗体的是效应B细胞(浆细胞)。二、非选择题11下图中A、B、C表示三种体液,表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回答:(1)A、B、C中属于内环境的是_;当组织细胞发生过敏反应时,将导致体液_增多;HIV能特异性攻击_细胞。(2)如果为淀粉,当正常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发生了与之间的转换,则表示_,此时_(激素)分泌量会降低。(3)核酸水解的初级产物是_,共有_种。如果要观察核酸的分布,可以用_染色剂染色。解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5、,图中A、C、B分别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其中属于内环境的是A、C。当组织细胞发生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渗透压变小,导致组织液增多;HIV侵入人体后,特异性攻击T淋巴细胞,并最终使人体免疫系统崩溃。当正常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含量降低,此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来调节血糖平衡。核酸(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因此核酸水解的初级产物是核苷酸,共有8种,用甲基绿派洛宁(或甲基绿吡罗红)染色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答案:(1)A和CC(或组织液)T淋巴(2)肝糖原胰岛素(3)核苷酸8甲基绿派洛宁(或甲基绿吡罗红)12(2012·

26、青岛模拟)某同学的肝功能检验结果显示:乙肝抗原呈阴性(),乙肝抗体呈阳性()(说明:“”表示有,“”表示没有)。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该同学并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就此检验结果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2)用图解表示乙肝病毒(含有DNA)感染人体过程中的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_。(3)由乙肝病毒外壳蛋白制成的乙肝疫苗,注入机体之后,将作为_物质,使_被激活而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_。(4)该同学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被铁钉扎破了脚,及时注射了破伤风抗毒素进行治疗,已知破伤风杆菌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因而能引起肌肉痉挛和惊厥。据此分析甘氨酸相当于一种_,它能使下一个神经元的_信号向_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27、。解析:(1)该同学体内乙肝抗原呈阴性,乙肝抗体呈阳性,这说明该同学可能曾感染乙肝病毒后痊愈了或者输入含乙肝抗体的血清、注射过乙肝疫苗。(2)乙肝病毒(含有DNA)感染人体过程中没有出现逆转录、RNA的复制两个过程,故遗传信息的传递如下:(3)由乙肝病毒外壳蛋白制成的乙肝疫苗属于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后,把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成大量浆细胞和少量记忆B细胞。(4)神经末梢释放的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能阻止突触中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过程。答案:(1)该同学曾感染乙肝病毒后痊愈了(或输入含乙肝抗体的血液或其他合理答案)(2)(3)抗原B细胞记忆(B)细胞(4)(抑制性)神经递质化学电13(2011·北京高考)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