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一则教案课件列子一则教案.doc_第1页
列子一则教案课件列子一则教案.doc_第2页
列子一则教案课件列子一则教案.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列子一那么教案课件列子一那么教案伯牙绝弦是列子中的一那么,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妙、渴望美妙、珍惜美妙的心灵的呼唤。教学目的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根底。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谊,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教学重难点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沉情感。教材分析p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那么

2、其中的一篇。两那么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那么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那么郢人的根底上再深化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拟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学情分析p 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

3、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化含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拟感兴趣。上学期七单元的两那么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那么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络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进步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

4、新课,明确目的。1、音乐导入: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师:听完这首古筝曲后,你从这动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由来呢?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形式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炎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 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5、。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想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答复:“先生,您刚刚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

6、琴弦断了。”打柴人的答复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宏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寓言伯牙善鼓琴看看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如何善听琴的。3、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的:1理解字词句,纯熟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二、

7、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一展示预习成果1、作者简介学生举手谈谈作者及其作品,老师补充。ppt展示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尊奉为“冲虚真人”。老师讲述列

8、御寇的故事。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抱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如今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承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承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2、检查预习,纠正字音。卒 逢暴雨 乃援 琴 舍 琴 辄 穷其

9、趣 子之听夫 志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2、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三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文章内容。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解答,老师帮助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重点词句,学生在书上或导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四合作探究1、文中怎么表达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的?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三、小组汇报,老师点拨。1、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才能,无论伯牙如何弹

10、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2、知音难得,知己难求。3、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四、稳固练习,自主检测。1、做“导学案”之“练习稳固”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标准完好。五、拓展延伸一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考虑问题: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假如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举手演读所作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二展示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六、课堂小结1、高山流水的原曲据说已经失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即课堂开场时所播放的音乐。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