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与射频消融的临床分析_第1页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与射频消融的临床分析_第2页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与射频消融的临床分析_第3页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与射频消融的临床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与射频消融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 探讨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临床和电生理、靶点标测及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结果。方法 16例房速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RFCA,房速靶点标测采用激动标测方法,射频消融功率设置2030W,或预设温度5060放电消融。结果 经电生理确诊为房速16例,RFCA即刻成功15例(93.75%),15例房速共有17个起源病灶,分布在右房侧壁5个,房间隔5个,希氏束(HIS)旁2个,上腔静脉(SVC)1个,左上肺静脉(LSPV)2个,右上肺静脉(RSPV)2个。合并左前侧壁旁道(AVRT)1例,消融旁道后诱发不出房速,合并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AVN

2、RT)1例,房速的起源灶就在间隔中下部,消融靶点相当于HIS与冠状动脉窦(CS)口间中下1/3处,消融效果如改良房室结,结果房速及AVNRT均不能再诱发。1例LSPV房速,2个月后复发,并诱发出AF及Af,做LSPV电隔离消融获得成功。有1例HIS旁房速,术中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结论 局灶性房速RFCA成功率高,病灶起源部位以右心房侧壁及房间隔多见,HIS旁房速作消融要谨慎,应尽量避免出现三度AVB并发症。 【关键词】 房性心动过速 电生理学 射频消融 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根据其电生理机制和解剖学基础分为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大折返性房速、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等1。局

3、灶性房速约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5%左右,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房速的成功率在50%90%,并发症少,但复发率较高(10%30%),未见死亡报道2。现总结我院RFCA治疗房速16例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1998年2006年经电生理检查并RFCA治疗证实为局灶性房速16例,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1271(平均43)岁。均有心动过速史,发作时心率134220次/分,均用过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欠佳。术前均经常规生化检验、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其中冠心病、高血压病及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各1例外,余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变。 2 电生理检查 使用日本HITAHCHI DFA-

4、200数字减影系统,成都锦江32导生理记录仪/美国GE公司Prucka7000-64导生理记录仪,苏州东方DF-5A心脏电生理刺激仪。患者术前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电极导管常规放置高位右房(HRA)、希氏束(HIS)、右室心尖部(RVA)及冠状静脉窦(CS)。在HRA或CS口用S1S1及S1S2刺激诱发房速。如不能诱发则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用量为0.54.0g/min),使心率达到120次/分时再行刺激,甚至用S1S2 250300ms猝发刺激诱发心动过速。若为右房房速,部分病例HRA电极,换上20极Halo电极放至右房,自远端低位右房至近端右侧房间隔,即(H1、2H19、

5、20)。若为左房房速则穿刺房间隔,通过间隔后静脉内给予肝素3000U,随后每小时给1000U。用Swartz SR 0号鞘送至左房,然后沿Swartz鞘将Lasso电极送到左房,依次送入左右上下肺静脉内,然后撤退电极,作肺静脉造影,显示相应肺静脉口位置。根据房速的激动顺序,结合体表心电图P波的形态特征,可以大致确定房速的起源部位。 3 RFCA 射频仪器为Stockert射频消融仪。选用Webster 7F/Coridis 8F/深圳产8F温控消融导管。在房速时,根据HRA、HIS及CS的激动顺序,结合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特征,可以大致确定房速的起源部位。房速消融靶点采用激动标测,右房房速者大头

6、消融导管在右房A波最早局部区域内进行细标,寻找房速最早激动点(EAA);左房房速者再次送入Lasso电极,在各肺静脉内进行标测。根据房速时Spike电位是否提前和激动顺序,判别房速的起源点。在完成电生理检查和靶点标测后,局灶性靶点在房速时以标测到EAA或P波提前20ms放电消融,房速终止放电至6090s,再加强放电60s;1例右肺静脉及上腔静脉内房速和1例左右肺静脉内房速作电隔离。消融成功后观察30min,经电生理检查不能再诱发房速(包括异丙肾上腺素试验)作为终点。部分病例大头消融导管与心内膜接触欠佳时,用Swartz SR 0号鞘作支持。功率2030W,部分病例用温控消融导管预设温度5060

7、。1例左房房速合并左前侧隐匿性旁道,消融旁道后不能再诱发房速而结束手术。 4 结果 16例房速RFCA立即成功15例,成功率93.75%,未成功1例为左上肺静脉房速。15例成功者中有2例房速有2个房速病灶,17个病灶的消融靶点部位为:房间隔5例,其中房间隔上部及中部各2例,下部1例;右房侧壁5例,其中右房上部1例,中部及下部各2例;希氏束旁2例;左侧房速3例,其中LSPV、LSPV及LIPV、RSPV及SVC各1例。 并发症:1例右侧房速合并左前侧壁AVRT,仅作了旁道消融,不能再诱发房速;1例间隔中下部合并AVNRT,在HIS与CS口之间下1/3处消融,改良房室结,结果慢径消融后房速也未再发

8、生;1例HIS旁房速消融过程中出现一过性三度AVB经地塞米松等处理后变为二度AVB,心率不到50次/分,最后安装VVI人工心脏起搏器。随访:经电话询问,平均随访3个月6年,1例左上肺静脉房速两个月后复发,并有短阵AF、Af,均来自左上肺静脉,最后作左上肺静脉电隔离。1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者,消融术后1年复查,心脏B超示心脏大小恢复正常。 5 讨论 局灶性房速是心房某部位激动呈离心性扩布,好发于一些特殊解剖区域:如界脊、房间隔、肺静脉口、腔静脉口、冠状窦内、心耳及房室环上等。其电生理机制为异位自律性增高、触发性活动及心房内折返,但前者较少,本组没有1例。触发性与心房内折返在电生理方面难以区别,例如

9、两者都可以用程控和期前收缩刺激来诱发和终止;触发活动可受钙拮抗剂的影响,但折返性房速也可被维拉帕米所终止等。Chen等认为成人患者房速的机制主要是折返性3,且RFCA的成功与否似和发生机制无关。本组没有刻意去探讨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减少手术和X线的照射时间,有利于保护患者和术者。 RFCA成功的关键在于标测到局灶性房速的起源点,本组采用常规的激动标测方法,根据常规电生理标测导管或20极Halo导管的电位图,比较心房各部位的激动情况,粗略确定房速起源的大致部位。然后用大头消融电极在上述部位进行细标,寻找EAA,以标测到最大的A-P间期时为房速的起源点或传出点。本组A-P间期为2560ms,平均38

10、.6ms。部分病例在双极标测心房内EAA的基础上,结合单极电位的特殊“QS”样A波作为消融靶点。在激动标测中用大头消融导管机械压迫可使房速终止4,提示此处可能为消融靶点,本组有3例在大头消融导管标测中房速突然终止,在此处消融成功。 房速消融的成功与其解剖位置有关,起源于左心房和间隔部的房速成功率较低5。本组1例LSPV两个月后复发,另1例HIS旁房速,消融中出现三度AVB,最后安装了起搏器。提示在希氏束部位的消融要特别小心,加用Swartz鞘使大头消融导管稳定度好一些,大头消融导管的靶点,通过X线左、右前斜观察在解剖上与希氏束保持相对的距离。在电学上靶点与HIS比较,尽量避免记录到H电位,最好

11、用温控导管。Lai等报道近Koch三角顶部的房速消融采用能量滴定法和快速心房起搏监测房室传导情况可避免AVB的发生6。 本组房速中合并其他心动过速3例。两种心动过速可能互相干扰,相互影响。1例右侧房速合并左前侧壁隐匿性旁道 ,仅作了旁道消融。考虑到是短阵房速,可能为由于旁道 引发PSVT而产生房速,消融了旁道 ,诱发不出房速,而结束手术,随访至今未见发作。1例间隔中下部房速合并AVNRT,靶点在HIS与CS口下1/3处消融,效果像改良房室结一样,消融慢径,房速也没诱发出。另1例LSPV房速两个月后复发,并有短阵AF、Af,均来自左上肺静脉,作左上肺静脉口电隔离,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参考文献】

12、1 Saoudi N, Cosio F, Waldo A,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atrial flutter and regular atrial tachycardia accoding to electrophysiologic mechanism and anatomic bases: a statement from a joint expert group from the Working Group of Arrhyth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the North American S

13、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1,12(7):852662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修订版).2002,16(2):81953 Chen SA, Chiang CE, Yang CJ, et al. Sustained atrial tachycardia in adult patients.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harmacological response, possible mechanisms, and effects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irculatiom.1994, 90(3):1262784 胡大一,马长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第2版.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824175 Scheinman MM, Huang S. The 1998 NASPE prospective catheter ablation registry.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00,23(6):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