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春瓶造型渊源及其演变规律_第1页
玉壶春瓶造型渊源及其演变规律_第2页
玉壶春瓶造型渊源及其演变规律_第3页
玉壶春瓶造型渊源及其演变规律_第4页
玉壶春瓶造型渊源及其演变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玉壶春瓶造型渊源及其演变规律龙霄飞(首都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中国古陶瓷界把一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叫做玉壶春瓶或者玉壶春壶,这种瓶成为中国古陶瓷造型中一个独特的品种。至于为什么把这类瓶叫做玉壶春瓶,笔者另有专文论述。玉壶春瓶在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部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从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关于玉壶春瓶的研究还仅仅限于古陶瓷胎釉与纹饰变化的简单研究范畴内,对于这种瓶类的造型特点以及它的发展演变则涉及较少。本文就从玉壶春瓶的造型渊源以及它的演变规律上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关于玉壶春瓶造型渊源的思考一般都把

2、玉壶春瓶的创烧年代定于宋代,但实际上应该说是玉壶春瓶定型于宋代,大约从宋代开始大量出现了玉壶春瓶这种器物,但当时还并没有这样一个固定的名字。玉壶春瓶在宋代之前也应该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形状是逐步发展、演变而定型的,从出土实物可以看到这一点。对于一种器型演变过程的确切考定是困难的,从形态上直观的考查来看,玉壶春瓶的造型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蒜头壶(或瓶)(图版1)。蒜头壶(插图1)口部为蒜头状,颈细长,从颈部下收至腹部,腹部扁圆,圈足;如果将口部的蒜头变化延展拉伸成为撇口状,腹部向上延展成为垂腹,就是玉壶春瓶的形状了。可以说,蒜头壶已经蕴含了后世玉壶春瓶

3、造型的基本因素了。当然,一种器物造型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某种早期器物单一演变的结果,而是在某一器物的基础之上吸收融合不同器物的可用因素逐渐形成的。南北朝时期在江西、福建、湖北地区也出现了蕴含玉壶春瓶造型因素的类似瓷瓶的造型(插图2、3),而这些瓶又与汉、晋时期某些瓷壶(插图4、5)的形状很相似,其间或许有某种联系。此种瓶类的造型经隋、唐不断发展、演变而逐步定型。隋代类似的瓶类颈、腹、足都与玉壶春瓶接近,只是口仍为南北朝以来的盘口,但已颇有后世玉壶春瓶的模样了(插图6、图版2、图版3)。到了唐代,已经可以看到具有非常接近或者可以说就是玉壶春瓶形状的器物出现了。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著的图说北京史(第

4、142页图139,北京燕山出版社,1983年10月)第三编唐代部分有一件铜执瓶(图版4),造型已经十分接近玉壶春瓶了,只是口部外撇很小,其他部分就是玉壶春瓶的造型了。另笔者在成都杜甫草堂展室见有唐代蓝釉净瓶(图版5)一件,样式就是玉壶春瓶的造型,标明为草堂唐代地层遗址出土(但未见正式发掘报告)。这些都说明在唐代已经有了玉壶春瓶造型的影子,虽然这种造型的器物还不是很普遍,但可以说是玉壶春瓶这一新器型的开始。玉壶春瓶造型的演变及其一般规律玉壶春瓶从唐代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从考古资料和实物资料来看,玉壶春瓶在宋代定型并大量出现(图版6、图版7),之后历经金、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延续使用上

5、千年,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说它是典型器物,是由于它的造型的基本轮廓线长久以来是没有变化的,特色鲜明,流传不断。虽然如此,不同时期玉壶春瓶的造型还是有各自的特点的,从早到晚有一个演变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玉壶春瓶的造型从形制上看,大体都是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但在具体的细节上,如口撇出的程度、颈部的高度、腹的形状、圈足的高矮以及收撇等是存在差异的。玉壶春瓶从总体形态上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系列,一类可以称作软系列,另一类是硬系列;所谓软与硬是从器物外轮廓线的表现力度上来区分的。软系列是最为常见和流行的玉壶春瓶造型(如图版7),而硬系列(如图版6)则是一段时间内的流行物,主要见于宋

6、、金、元时期,其他时期就很少见到了。先看软系列的造型。宋代软系列玉壶春瓶的造型共有五种样式,图版7是典型的玉壶春瓶的作品。这类玉壶春瓶口部微微撇出,颈部自然延伸到腹部,腹较浑圆;这件作品的样式是宋代(以及金代)最为常见的玉壶春瓶造型,整体线条流畅圆润,各部分比例匀称,饱满而不失秀雅,劲挺而富含圆润,极富美感(插图11-1)。器物的右侧轮廓线呈S状,转折柔和,没有一丝的做作与忸怩,简单流畅的线条表现出了无限的韵味,让人有“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感叹。从这件器物,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玉壶春瓶的颈部与腹部的比例基本上是1:1.5的,人的视觉中心集中在瓶的中部靠上位置,也就是颈部与腹部分界的地方

7、,给人的感觉是平稳和安详的。之后,玉壶春瓶的造型变化主要是集中在颈部与腹部的比例上以及腹部的大小上了。元代的玉壶春瓶烧造数量很大,从出土实物与传世器物来看,这一时期它的造型也最为丰富,品种最多,共有8种样式,对后世玉壶春瓶的制作影响很大,以后明、清各期的玉壶春瓶造型几乎都能在元代造型中找到原型。与宋代相比,瓶的颈部开始缩短,逐渐向口部回缩,颈部与腹部的比例大约在1:2左右,有的能达到1:2.5的程度,人的视觉中心开始上移。这个时候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玉壶春瓶的外轮廓线变得较为粗硬,有些不自然,与宋代的柔和圆润不能相提并论,倒是可以用粗犷生硬来形容了。这种变化固然有时代审美观念的因素,但更多的是

8、制作工艺造成的。元代的瓷器制造精粗不一,而粗的更多,制作工艺上没有宋代精致细腻,器物胎体修整不够匀润,接胎痕迹明显,施釉厚薄不匀,导致外轮廓线出现转折生硬不够流畅。这是这一时代瓷器作品的整体特点之一。元代的玉壶春瓶虽然不及宋代的柔美秀丽,但仍然算是瘦削挺拔的。从明代开始,玉壶春瓶的腹部开始横向扩大,整体显得粗硕丰盈,导致整体器物的比例发生大的变化,在视觉审美上出现了与以往较大的差异。明代的玉壶春瓶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中期以成化为代表,晚期以嘉靖为代表(图版11-13)。这一时期玉壶春瓶颈部与腹部的比例大约保持在1:2.5左右,瓶体的腹部在洪武时期丰硕程度最大

9、,给人以憨笨的感觉;明代中期有所收缩,大小适中;而明代晚期又逐渐增肥。玉壶春瓶发展至清代(图版14-17),造型上并未有多大的变化,工艺上较前代更为成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玉壶春瓶在造型上区别并不显著。瓶的颈部与腹部的比例扩大到了1:3左右,颈部的高度随着朝代更迭、越到晚期越是既短且粗,而腹部则显得更加肥硕,比例上严重失调,造成了一定的审美疲劳。乾隆朝以后玉壶春瓶的烧造数量逐渐减少,多数为仿前代的作品,造型变化不大,较前代显得笨拙,往往比例失调,特别在晚期呈现出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看上去很不协调,就像没有脖子的矮胖子一般;工艺水平下降了,远不及以前造型的精雅秀美了。再看硬系列的造型。硬系列与

10、软系列的不同点也是集中在口部、颈部和腹部。口部相对于软系列撇出较小,从口部到颈部的转折不很明显;颈部要比软系列显得长而细;颈部到腹部的转折十分明显,这与软系列的自然柔滑过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硬系列的这一类瓶,是不是能够叫做玉壶春瓶还有不同的意见,有点文章或者图册把这类瓶直接就叫做胆式瓶或者长颈瓶;笔者以为,这类瓶具备了玉壶春瓶造型的基本特点,只是在局部的表现上不够充分而已,因此是可以列入玉壶春瓶的范畴的。硬系列玉壶春瓶的流行时代较软系列为短,仅见于宋、金、元时期,各个时期造型变化不大。这类玉壶春瓶口部撇出较小,从口部直下贯通与颈部相连,转折后为梨式垂腹;颈部与腹部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1左右,视觉中心位于瓶体的中部位置。总体上看,宋代的瓶颈部分较为细瘦,金代、元代的瓶颈逐渐加粗;腹部也是如此,宋代的较为瘦削一些,而金代、元代的则较为肥硕。在细部上,口部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宋代的口部基本撇出很小,一般都是直下贯通;金代、元代有部分瓶口部撇出后下翻成卷口,平视的效果有些唇口的味道,卷口外伸的程度或多或少。这种撇出的感觉比软系列的口部要显得敦实厚重很多了。结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玉壶春瓶的造型从秦、汉时期的蒜头瓶开始,经过魏晋时期的盘口瓶直至唐代出现玉壶春瓶,又经过了宋、金、元、明、清,前后约千余年的发展历程,造型大体样式变化不大,但在局部上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