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淋巴治疗_第1页
胃癌淋巴治疗_第2页
胃癌淋巴治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任何时期的胃癌都可能发生病情的扩散、转移的现象,而淋巴道则是此病最为常见的转移方式。因人体胃壁各层均存在淋巴管网,特别是粘膜下及浆膜下层的淋巴管网尤为丰富,这为胃癌的淋巴道转移提供了条件。有研究显示,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转移度为。随着胃癌的不断高发,胃癌淋巴转移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 胃癌淋巴道转移的具体过程为: 癌细胞侵入淋巴管:从癌组织中释出的癌细胞 通过一定的方式侵入痛灶附近的毛细淋巴管。 癌细胞在淋巴管 内运行:癌细胞进入淋巴管后,随流动着的淋巴液运行,运行的方 式有两种,即癌细胞在淋巴管内呈连续性增殖和蔓延的连续性癌 栓和癌细胞以分散的漂浮的栓f形式转移的漂浮性痛栓。所以呈 现不

2、同的癌栓,可能与癌细胞本身的特性有关,即前者的癌细胞间 黏性较强,而后者的黏着性较弱,易于分离,也易于转移,癌细胞 的不同形式的淋巴管癌栓形成也与胃癌癌肿本身的生长浸润方式有关,连续性癌栓主要见于巢生型及团生型胃癌,而漂浮性癌栓主要见于弥牛型胃癌,即印戒细胞癌及分化较低的腺癌。 癌细胞在淋巴结内形成转移灶:在淋巴管内运行的癌栓到达局部淋巴结,先聚集于边缘窦,然后生长繁殖并破坏淋巴结结构,形成淋巴结内转移癌灶,胃癌的淋巴道转移,多按淋巴引流顺序,由近及远,由浅及深,有时可因淋巴道受阻出现逆行转移,有时还可以出现跳跃式转移,即近处淋巴结尚未出现转移灶时,远处淋巴结已发现有转移,因此临床医师在手术时

3、加强对淋巴结的检查和确定清除的范围有重要意义。 那么,胃癌发生淋巴转移该如何治疗?胃癌淋巴转移,多按淋巴引流顺序,由近及远,由浅及深。有时可因淋巴道受阻出现逆行转移。有时还可以出现跳跃式转移,即近处淋巴结尚未出现转移灶时,远处淋巴结已发现有转移。临床上,胃癌淋巴转移的治疗多采用放化疗联合中医药治疗的综合手段,以充分结合各治疗方法的优势。放化疗的目地是杀灭剩余的癌细胞,对癌细胞均有较为直接的抑制作用,但二者对有不可忽视的副作用,会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损伤,多数患者在进行一段时期的放疗或化疗后,会出现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脱发,乏力等一系列症状,身体机能严重下降,对治疗的顺利进行不利。 因此,胃癌淋

4、巴转移患者应结合中药进行治疗,其治疗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杀灭癌细胞,调解免疫力,增强放化疗的治疗效果,提高其敏感性;另一方面还能减轻放化的副反应疗,减少对人体机能的损伤,使得治疗得以顺利进行,效果比单纯西医治疗为好,患者生存质量更高,生存时间也更长。 早期胃癌的淋巴转移! 早期胃癌是指癌肿仅限于黏膜层或已累及黏膜下层者而不管是否有引流区淋巴结转移。我国病理医生及临床医生在1975年第一届全国胃癌协作组会议上建议将早期胃癌无淋巴转移者诊断为“早期胃癌A到”,有淋巴转移者诊断为“早期胃癌B型”。 一、好发部位 早期胃癌好发于胃窦部及胃体部,特别是小弯侧为多。全国胃癌协作组病理组1 477例早期胃癌统

5、计,早期胃癌单发癌1 397例以胃窦小弯最多,占43. 7%,其次为胃体小弯,占19. 5%,贲门部占9.0%,胃角部占6.5%,胃体大弯与胃底部最少见。 值得指出的是,贲门部早期癌有所增多,明显高于以往报道。从早期胃癌好发部位的分布得到提示,作者建议,内窥镜医师在行胃镜检查时,对于胃内无明显病灶者行常规取材,这样对发现早期胃癌和研究人群中胃黏膜病变的发生和分布情况极有价值。 二、癌灶大小 关于癌肿大小的计算方法各研究者说法不一。病理学所指病灶大小即指体积( cm3),但在实践中,癌肿往往因浸润性生长和继发性改变等,肉眼难以准确测量其体积,故有的作者主张用癌瘤面积( cm2)表示;有的用癌肿的

6、最长径与其直角交叉的横径来表示。在研究资料分析中,实际上都引用的是癌灶的最大直径,特别是对早期胃癌更是如此。 所以,建议统一用癌灶的最大直径来表示其大小。 全国胃癌协作组病理组1 993例早期胃癌癌瘤大小统计,以直径2.14O cm为最多(32.0%),其次为1.1 2O cm(29. 7qc),微小胃癌占10.0%,小胃癌占14. 1%,而直径在8.1 cm以上者仅占0.9%,说明我国的胃癌早期诊断水平已有提高。 胃癌腹腔淋巴道复发的诊治! 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结复发与患者术前有无胃周或腹腔内淋巴结转移,以及胃癌手术时对淋巴结清扫的是否彻底有关。(1)腹腔淋巴结复发率:1966年全日本统计,淋巴

7、结复发率10%。一般报道1.9%11.7%。(2)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原因及途径:恶性肿瘤细胞比正常组织容易离散。是由于瘤组织含钙低,癌组织释放透明质酸酶,肿瘤组织间液含有高的溶酶体及组织蛋白酶促使瘤细胞自肿瘤实体 离散,以阿米巴样运动穿透基底膜和结缔组织间隙。毛细淋巴管通透性高,一般无完整基底膜,在内皮细胞间有暂时的裂隙 ,使瘤细胞易于以阿米巴样运动穿进入淋巴管内。瘤细胞在淋巴管内以单个瘤细胞或瘤细胞3060分钟即可到达淋巴结中间窦及髓窦增殖。有时瘤细胞可绕过淋巴结在下站淋巴结转移,称跳跃式转移。一般认为淋巴结有机械性过滤作用和生物性屏障作用,即瘤细胞可被淋巴结免疫反应杀灭。故不是说所有的淋巴结

8、均发生转移。有关这方面的解释有Paget提出的“种子和土壤”学说及Ewing提出的“动力学”假说。前已述及淋巴道内的转移瘤细胞除主要来源于原发病灶直接侵入淋巴管至淋巴结外,血循环中瘤细胞可通过组织间隙侵及淋巴管到淋巴结。进入静脉循环的瘤细胞能在肺内形成第一转移灶,可以进一步形成第二及第三转移灶。(3)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度的研究:众所周知,分析胃癌淋巴转移及复发淋巴转移数量,对胃癌预后判断及指导其进一步治疗具有更大的重要性。故国外报道:在338例胃癌手术病例中共检出附属淋巴结10134个,每例病人平均约30个。根据每例胃癌病人转移淋巴结的个数与检出的淋巴结总数之比例,称之谓淋巴结转移度。将上述病

9、人按转移度分为0%、-25%、-50%、>50%四组。随访转移度0%组5年生存率为73%;-25%组为43%;-50%组为22.6%;>50%组为7.4%,表明5年生存率随着淋巴结转移度上升而下降,此外随着转移度的上升,窦组织细胞的增生减少。 胃癌间质淋巴细胞的浸润随着转移度的上升而减少。肿瘤的深度与胃浆面的侵犯程度与与转移度的上升呈正比关系。所以,淋巴结转移度是一个良好的断判预后因素,结合其它因素,能较好地表现胃癌生物学特性。(4)临床表现:由于复发淋巴结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如在腹膜后腹腔动脉及腹主动脉周围的淋巴结复发,常表现为腰背痛,不能仰卧平睡,呈躯体前屈坐位。若胰头及胆管下端淋巴结复发肿大,可表现进行性阻塞性黄疸症候群,横结肠及小肠系膜淋巴结复发,表现不同程度梗阻,有时腹部扪到包块。(5)诊断:除临床体查外,应用B超或CT检查,一般不难确诊。(6)治疗: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结复发,多见于首次手术时淋巴结清扫不彻底遗留淋巴转移灶发展肿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