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影响_基于能耗碳排放的实_第1页
韩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影响_基于能耗碳排放的实_第2页
韩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影响_基于能耗碳排放的实_第3页
韩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影响_基于能耗碳排放的实_第4页
韩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影响_基于能耗碳排放的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韩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影响 续表 2 模型 2 lnEC : 1972 1980 年 2 628727 ( 5 574818 ) 0 172245 ( 3 780894 ) : 1980 1990 年 5 884798 * ( 2 112089 ) 0 346875 * ( 2 196920 ) 4 880305 ( 0 971527 ) 0 376592 2 416343 1 827331 : 1991 1998 年 7 381962 ( 5 735762 ) 0 135841 ( 2 687482 ) 8 635366 ( 3 382439 ) : 1998 2008 年

2、6 103376 ( 18 30571 ) 0 185426 ( 9 330999 ) 17 48655 ( 19 98566 ) 1991 2008 年 2 622647 ( 1 205445 ) 0 032786 ( 0 546744 ) 10 88751 ( 2 565524 ) 0 793636 ( 6 174913 ) lnSH lnSJ C 0 658249 ( 0 786597 ) 0 941949 48 67861 2 808452 AR( 1 ) R2 F D W 模型 3 0 927132 31 80873 2 361981 lnCO2 0 977372 172 7708

3、1 573999 0 781352 16 67657 1 486915 : 1972 1980 年 2 106159 ( 2 660657 ) 0 192712 ( 2 519823 ) : 1980 1990 年 3 760080 ( 1 288939 ) 0 060014 ( 0 363032 ) 14 00970 ( 2 663737 ) : 1991 1998 年 5 843776 ( 4 211847 ) 0 245479 ( 3 539013 ) : 1998 2008 年 7 806002 ( 10 78744 ) 0 283696 ( 6 577862 ) 21 50480 (

4、 15 37322 ) 1972 2008 年 1 961596 ( 3 366278 ) lnSH lnSJ 0 035272 ( 0 598966 ) 10 44102 ( 9 360613 ) 0 777728 ( 7 722365 ) C 2 789825 * ( 1 985873 ) 0 831166 14 76896 2 883863 4 981149 ( 1 799414 ) 0 803511 10 22338 2 807322 AR( 1 ) R2 F D W 0 851462 22 92918 1 265783 0 940162 62 84672 1 482305 0 879

5、375 77 76182 1 467006 * 、 5% 和 1% 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表格中括号内为 T 统计量值) 。 注: 本文的计量结果由 EViews 6 给出, 、 分别表示在 10% 、 上述模型除了模型 2 中 1980 1990 年时间段的结 果拟合优度不好, 以及 1991 2008 年时间段与模型 3 中 1980 1990 年时间段的解释变量系数结果不显著 外, 其余结果均通过了正态性、 序列自相关、 异方差以及 稳定性的检验, 各项统计量指标也说明模型估计结果比 较可靠。 2008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韩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 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影响。 通过本文上述分

6、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 1 ) 实证分析结论表明, 韩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 增长的影响较为明显。 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合理化相 对于高级化而言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加持续一些, 但这种作用一直在弱化; 而到工业化后期则表现为产业 五、 结论及经验借鉴 1 结论 本文根据产业结构理论对传统的产业结构合理化 指标进行改进, 并且借鉴付凌晖( 2010 ) 对产业结构高 级化的度量方法, 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这两个角 度分析了韩国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 最后利用 1972 世界经济研究 2013 年第 7 期 · 78· 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更稳定些, 并

7、且这种 正面影响越来越明显。 ( 2 ) 在韩国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 产业结构变迁对 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 产业结构合理化调 整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基本呈现 稳定的上升趋势。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前, 劳动力资 源向生产率更高的工业转移, 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迅速 韩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影响 加深。而到了 90 年代后期工业发展放缓, 大量劳动力 从农业、 工业转移至生产率水平并不是最高的服务业, 造成服务业生产率水平下降, 进而引起产业结构合理化 程度的逆向反弹。 ( 3 ) 韩国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 间。与美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值

8、相比, 尽管韩国已经迈过 了工业化阶段, 但其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还有很大的发 特别 展空间。如果韩国产业内部结构能够进一步优化, 这可能会进一步促进韩国经济 是提高服务业的生产率, 的增长。 ( 4 ) 韩国产业结构变迁对能源消耗强度以及碳排 放强度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 1972 1980 年间和 1991 1998 年间,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促进了能源消耗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的增加, 从而造成 资源和环境需求的恶化越来越严重。1997 年金融危机 以后, 经济面临转型, 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服务业得到发 展的契机, 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加深促进了能源消耗强 度以及碳排放强度的

9、下降。 而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虽 然出现了反弹, 却也间接地加速了能源消耗强度以及碳 排放强度的下降, 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 这也为韩国 逐渐走上低能耗、 低碳的发展道路奠定了方向。 2 经验与借鉴 韩国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历程以及后工业化阶段 的初步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果, 其 , 经济发展也成功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 ” 成为一个已 初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中等发达国家。 因此韩国 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影响的分析, 对于正 处在工业化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来说具有较好的借鉴 意义。 ( 1 ) 积极实现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升级。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韩国制造业内部结构变

10、化明显, 到 2006 年, 韩 国的高附加值、 高加工度化的机械、 运输设备制造业逐 渐占据了制造业的半壁江山。 尽管我国是国际公认的 “世界工厂” , 但直至 2007 年高附加值、 高加工度化的机 械、 运输设备制造业才只占整个制造业产值的 1 /4 左 右, 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因此我国的制造业结构亟待 升级。 ( 2 ) 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对促进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韩国过去几十年第 2008 年 达 到 三产业 比 例 一 直 高 于 第 一、 第 二 产 业, 60% , 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为产业结构的高级 化以及 20 世纪 90 年代

11、后期的经济转型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过分重视工业而忽视服务 2 业, 导致服务业发展滞后, 过去十年的比重一直徘徊在 40% 43% 左右, 这也是造成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以及碳 排放强度相对较高的重要原因。重视服务业的发展, 加 为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升级 强服务业与工业的联系, 提供持续的政策援助, 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战略 方向。 ( 3 ) 根据工业化各阶段的国情, 制定循序渐进的产 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在推进工业化 业政策, 时期, 韩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 加快了韩国的经济发展, 创造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汉江奇迹” 。韩国在工业化前

12、期( 20 世纪 70 了著名的 年代以前)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轻纺工业; 工业化中 期( 70 年代) 制定了重化工工业战略, 主要发展资本密 集型产业, 如造船、 石化、 汽车、 电子等支柱产业; 工业化 发展 后期( 80 年代到 90 年代初) 提出技术立国的方针, 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跟韩国一样, 都很重视产业政策 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但由于我国情况复杂、 各地区发展 不平衡, 某些时期制定的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并 因此需要关注各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同具体阶 不明显, 段, 根据需要积极制定和实施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 ( 4 ) 在工业化时期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提升其对

13、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在 20 世纪 70 程度, 80 年代的工业化时期, 韩国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生产率快速提升, 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也逐渐深化, 对 经济增长起到了加速作用。 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 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工业、 服务业转移, 产业结构 年以来, 合理化程度跟过去相比也逐渐得到改善, 但截至 2010 年, 中国的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仍有 37% , 因此农村劳动 力还有进一步转移的潜力, 同时, 这也要求我国加快产 业结构升级, 提升工业和服务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 纳能力, 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 F Ayalacarcedo, M Lezbarros Eco

14、nomic Under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Conditioning Factors,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J 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05 , 7 : 95115 Grossman, G M , Krueger, A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aent, In P Garber,ed The U S Mexico Free

15、 Trade Agreement,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3 : 1356 3 K Siriwardena, P D C Wijayatunga, W J L S Fernando, R M Shrestha, R A Attalage Economy wide emission impacts of carbon and energy tax in electricity supply industry A case 世界经济研究 2013 年第 7 期 ·79· 韩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影响 study on Sri Lan

16、ka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07 , 48 : 19751982 4 Koji Shimada, Yoshitaka Tanakab, Kei Gomic, Yuzuru Matsuoka Developing a longterm local society design methodology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 An application to Shiga Prefecture in Japan J Energy Policy, 2007 , 35 : 46884703 5 Sam Nader Pa

17、ths to a lowcarbon economythe Masdar examJ Energy Procedia, 2009 , 1 : 39513958 ple 6 Tae Hoon Moon Green Growth Policy in the Republic of Ko Korea Observer, 2010 , 41 rea: Its Promise and PitfallsJ ( 3) 7 付凌晖 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J 统计研究, 2010 ( 8 ) 8 干春晖, 郑若谷, 余典范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 J 经济研究, 2011 ( 5 )

18、 波动的影响 9 胡卫, 高桂芳 日本、 韩国发展战略转变的经验与启示J 2009 ( 3 ) 亚太经济, 10 简新华, 叶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的 2011 ( 1 ) 实证分析J 当代财经, 11 林毅夫, 苏剑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 管理世界, 2007 ( 11 ) 12 薛白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作用机 J 管理科学, 2009 ( 5 ) 理及其测度 13 尹贤淑 韩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及启示J 中央财 2003 ( 1 ) 经大学学报, 14 原毅军, 董琨 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 理论解释和定量分 2008 析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 15 曾铮 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J 经济 2011 ( 6 ) 学家, 16 邹晓涓 东亚地区产业转移和结构变动解析J 亚太经 2010 ( 6 ) 济, ( 责任编辑: 张 薇 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櫋 ( 上接第 58 页 20 Hummels,D , Rapoport,D , K , Yi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J Federal Reserve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Trad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

20、icy Review, 1998 ( 4 ) : 7999 21 Hummels,D ,Ishii,J , K ,Yi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2001 ( 54 ) : 7596 tional Economics, 22 Lanjouw O ,A , Mody Innov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Technology J Research Po

21、licy, 1996 ( 25 ) : 549571 23 McConnell, K E Income and the demand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J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 ( 2 ) : 383399 24 Porter,M America's Green StrategyJ Scientific American, 1991 ( 4 ) : 168 25 Porter,M , C ,Linde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 Journal

22、 of Eco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 nomic Perspectives, 1995 ( 9 ) : 97118 26 Pan,J ,Phillips,J , Y ,Chen China' s Balance of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 Approaches to Measurement and Allocating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8 ( 24 ) : 354376 27

23、RodriguezClare A The division of labor economic devel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 ( 49 ) : opment 332 28 Van Beers,C , Van den Bergh An Empirical MultiCountry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ForJ Kyklos, 1997 ( 50 ) : 2946 eign Trade Flows ( 责任编辑: 王丽娟 世界经济研究 2013 年第

24、 7 期 · 80· No 7 , 2013 ( Serial No 233 ) World Economy Study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human capital and physical capital intensity are not the sources of Chinese industries trade competitiveness The Location of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OFDI vs HOFDI Wang Fangfang Zha

25、o Yongliang( 59 ) Through the model of firm heterogeneity,this paper focuses on dividing OFDI into trade deriving type( TOFDI) and horizontal type( HOFDI) ,and examines the locational distribution of OFDI based on 10126 samp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rade and investment costs are the threshold varia

26、bles in the both type of OFDI; the higher the productivity level,the more likely the firms taking HOFDI; the location of TOFDI tends to Asia,and HOFDI in favor of Africa,Latin America and Oceania,but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making no obvious difference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OFDI is more sensit

27、ive to institutional settings ( in favor of lowrisk market) ; in the location with higher fixed costs,firms are more inclined to give up direct TOFDI but in favor of indirect trade services OFDI; it also finds that the risk sensitivity of central enterprises ( especially the institutional risk ) are

28、 lower than the local businesse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guide firms to circumvent the risks through OFDI geooriented of central enterprises OFDI graphic diversification,and enhance risk awareness and interest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Quality:

29、 A Study based on Dynamic Model with Provincial Panel Data Sui Hongguang( 67 ) Based on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with provincial data,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effect of FDI on economic growth quality,as well as effects of government factor in this process empirically,and

30、gets conclusions as follows Firstly,the qualit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presents periodically rapid improvement trend with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 change Secondly,the volume of inflow FDI has not exceeded the safety threshold,and has a distinguished positive effect on China's economic

31、growth quality Thirdly,government factor promotes the effect of FDI at a distinguished level,indicating that the government's intervention is in a relatively reasonable range 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ing 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in South Korea: An Empirical S

32、tud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Lv Mingyuan You Mengmeng( 73 ) This paper studied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ing in South Korea since the 1970s from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developed econometric models to

33、explore 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ing 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comprised of economic growth,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and carbon emissions intensity in South Ko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positive effect o

34、f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economic growth was more sustainable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eriod and on the contrary,the positive impact of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economic growth was more stable in the later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Furthermore, we considered that the reverse rebound of rational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oth played a positi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