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课件8_第1页
道路勘测设计课件8_第2页
道路勘测设计课件8_第3页
道路勘测设计课件8_第4页
道路勘测设计课件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内容提要能力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道路立体交叉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讲述了立体交叉的组成、口的类型及适用条件、立体交叉的布置与形式选择、匝道设计、端部设计以及立交的其他设计,对立体交叉的布置及形式选择与匝道设计进行了重点介绍。 要求掌握立体交叉的组成、布置与形式选择、匝道设计和端部设计,了解立体交叉的类型与适用条件,熟悉立体交叉的其他设计等内容。 8.18.1概述概述8.28.2立体交叉的布置与形式选择立体交叉的布置与形式选择8.38.3匝道设计匝道设计8.48.4端部设计端部设计8.58.5立体交叉的其他设计立体交叉的其他设计8.68.6道路与铁路、乡村道路及管线交叉道路与铁

2、路、乡村道路及管线交叉第八章第八章 立体交叉设计立体交叉设计第八章第八章 立体交叉设计立体交叉设计正线匝道构造物出口入口第八章第八章 立体交叉设计立体交叉设计 道路立体交叉指道路与道路、道路与铁路相互交叉时,用跨线桥或地道使道路立体交叉指道路与道路、道路与铁路相互交叉时,用跨线桥或地道使两条路线在不同的水平面上通过的交叉形式。两条路线在不同的水平面上通过的交叉形式。 使各个方向车流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行驶,消除或减少了冲突点,方便了使各个方向车流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行驶,消除或减少了冲突点,方便了相交道路车辆的出入,使车辆能连续稳定地通过交叉口,大大提高了道路的通相交道路车辆的出入,使车辆能连续稳

3、定地通过交叉口,大大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同时可节约运行时间和燃料消耗,为车辆的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行能力,同时可节约运行时间和燃料消耗,为车辆的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行驶提供了保证。行驶提供了保证。 由于立体交叉占地面积大、施工复杂、造价高、不易改建,因此应根据远由于立体交叉占地面积大、施工复杂、造价高、不易改建,因此应根据远景规划的要求,经技术、经济及环境效益的比较和分析确定。景规划的要求,经技术、经济及环境效益的比较和分析确定。8.1.18.1.1立体交叉的组成立体交叉的组成(1)跨线构造物)跨线构造物(2)主线)主线(3)匝道)匝道(4)出入口)出入口(5)变速车道)变速车道 8.1

4、8.1概述概述8.1.28.1.2公路立交与城市立交的主要区别公路立交与城市立交的主要区别 公路立交与城市立交的主要组成部分和设计方法是一致的,但由于受地形、公路立交与城市立交的主要组成部分和设计方法是一致的,但由于受地形、地物、用地、交通组成、收费制式、环境要求及技术标准的影响,二者设计的重地物、用地、交通组成、收费制式、环境要求及技术标准的影响,二者设计的重点和考虑的因素有所不同,各具特点。点和考虑的因素有所不同,各具特点。 公路立交公路立交一般附设收费站,两立交间的间距较大,地物障碍少,用地轻松,一般附设收费站,两立交间的间距较大,地物障碍少,用地轻松,计算速度较高,线形指标也较高,交通

5、组成较简单,立交形式简单,以二层式为计算速度较高,线形指标也较高,交通组成较简单,立交形式简单,以二层式为主,但因匝道计算行车速度相对较高,立交占地较大,多采用地上明沟排水系统,主,但因匝道计算行车速度相对较高,立交占地较大,多采用地上明沟排水系统,施工时维持原有交通的要求较低,立体交叉形式较简单。施工时维持原有交通的要求较低,立体交叉形式较简单。 城市立交城市立交一般不收费,相邻立交间距较小,需要一般不收费,相邻立交间距较小,需要合理合理解决庞大的自行车流解决庞大的自行车流和行人交通,且用地较紧张,受地上和地下各种管线及建筑物的影响大,多采用和行人交通,且用地较紧张,受地上和地下各种管线及建

6、筑物的影响大,多采用地下暗管排水并与城市排水系统连接;同时,要考虑施工时便于维持原交通和快地下暗管排水并与城市排水系统连接;同时,要考虑施工时便于维持原交通和快速施工等问题,比公路立交更多地重视美观的要求,常作为一种城市景观来设计。速施工等问题,比公路立交更多地重视美观的要求,常作为一种城市景观来设计。城市立交形式复杂、多样,往往做成多层式。城市立交形式复杂、多样,往往做成多层式。8.18.1概述概述8.1.38.1.3立体交叉的类型和适用条件立体交叉的类型和适用条件(1)按结构物形式分类 上跨式上跨式 下穿式下穿式(2)按交通功能分类 分离式立交分离式立交 互通式立交互通式立交图8-2 分离

7、式立交8.18.1概述概述 互通式立交(根据交叉处车流轨迹线的交错方式和几何形状的不同划分)p 部分互通式部分互通式 菱形立交菱形立交 部分苜蓿叶式立交部分苜蓿叶式立交p 完全互通式完全互通式 喇叭形立交喇叭形立交 苜蓿叶式立交苜蓿叶式立交 子叶式立交子叶式立交 Y形立交形立交 X形交叉(又称半定向式立交)形交叉(又称半定向式立交) p 环形立交环形立交 三路环形立交三路环形立交 四路环形立交四路环形立交 多路环形立交多路环形立交8.18.1概述概述8.18.1概述概述8.18.1概述概述8.18.1概述概述8.18.1概述概述8.18.1概述概述8.18.1概述概述8.18.1概述概述8.1

8、8.1概述概述8.18.1概述概述8.18.1概述概述8.18.1概述概述8.18.1概述概述8.18.1概述概述8.2.1 8.2.1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一)(一) 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 (1)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 (2)根据交通量的需要 (3)考虑地形条件 (4)考虑相交道路的任务 (5)考虑经济条件 (6)道路与铁路的交叉符合下列条件时采用立体交叉 (二)(二) 立交的间距立交的间距 (1)能均匀地分散交通)能均匀地分散交通 (2)能满足交织路段长度的要求)能满足交织路段长度的要求 (3)满足标志和信号布置的需要)满足标志和信号布置的需要 (4)驾驶员操

9、作顺适的要求)驾驶员操作顺适的要求8.28.2 立体交叉的布置与形式选择立体交叉的布置与形式选择 8.2.2 8.2.2 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 (一)(一) 影响立交形式选择的因素影响立交形式选择的因素 影响因素可概括为道路、交通、环境及自然条件。 8.28.2 立体交叉的布置与形式选择立体交叉的布置与形式选择(二)立交形式选择的基本原则(二)立交形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1)立交的形式首先取决于相交道路的性质、任务和远景交通量等,确保行车安全畅通和车流的连续。 (2)选定的立交形式应与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相适应,要充分考虑区域规划、地形地质条件、可能提供的用地范围、周围建筑物及设

10、施分布现状等。在满足交通要求前提下综合分析研究,力求合理利用地形,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力求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合理。 (3)选型应全面考虑近远期结合,既要考虑近期交通要求,减少投资费用,又要考虑远期交通发展需要。 (4)选型应从实际出发,有利施工、养护和排水,尽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以提高质量、缩短工期和降低成本。 (5)选型和总体布置要全面安排,分清主次,充分考虑平面线形指标和竖向标高的要求。 (6)选型应与定位相结合。8.28.2 立体交叉的布置与形式选择立体交叉的布置与形式选择(三)立交形式选择的步骤:(三)立交形式选择的步骤:(1)初定立交的基本形式(2)立交几何形状及结构的选择(

11、3)立交方案的比较 8.28.2 立体交叉的布置与形式选择立体交叉的布置与形式选择8.2.3 立体交叉的设计资料和设计步骤立体交叉的设计资料和设计步骤 (1)设计资料)设计资料 自然资料 交通资料道路资料排水资料文书资料其它资料 (2)设计步骤)设计步骤 初拟设计方案:根据交通量和地形条件,在地形图上或其上覆盖的透明纸上勾绘出各种可能的立交方案。 确定比较方案:对初拟方案进行分析,应考虑线形是否顺适,技术指标能否满足,各层间能否跨越,拆迁是否合理等。 确定推荐方案:在地形图上按比例绘出各比较方案,完成初步平纵设计和概略工程量计算,做出各方案的比较表,全面比较后确定推荐方案。 确定采用方案:对推

12、荐方案视需要做出模型或透视图,征询有关方面的意见,最后定出采用方案。 详细测量:实地放线并详细测量,进一步收集技术设计所需的全部资料。 技术设计:完成全部施工图和工程预算。 以上14步为初步设计阶段,当可选方案较少或简单明了时可酌减步骤,56步为施工图设计阶段。8.28.2 立体交叉的布置与形式选择立体交叉的布置与形式选择8.3.1 8.3.1 匝道的基本形式匝道的基本形式 (1)右转匝道)右转匝道 (2)左转匝道)左转匝道8.38.3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8.38.3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8.3.2 匝道的特性匝道的特性图8-18 十种左转匝道的基本形式对称性:左转匝道可分为十种,从外观图形分析,可

13、归纳为两类,一类一类为自身斜轴对称,如编号为为自身斜轴对称,如编号为1、6、7、10四种;另一类自身无对称轴,但可四种;另一类自身无对称轴,但可分为相互轴对称的三对,如分为相互轴对称的三对,如2和和4、3和和5、8和和9六种。六种。由这两类不同对称性的左转匝道,可以相互组合成许多对称的造型美观的立交形式。8.38.3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 任何一个方向左转的车辆,均可在所在象限内完成左转弯运行。任何一个方向左转的车辆,均可在所在象限内完成左转弯运行。如图如图8-198-19所示,若所示,若A A方向来车拟左转到方向来车拟左转到B B方向时,可在四个象限方向时,可在四个象限内布置左转匝道。内布置左转

14、匝道。 所有行驶方向左转的车辆,均可在部分象限内完成左转弯运行,所有行驶方向左转的车辆,均可在部分象限内完成左转弯运行,如图如图8-208-20所示,所示,a)a)为一个象限集中布置,为一个象限集中布置,b)b)和和c)c)分别只在两个分别只在两个和三个象限内布置。和三个象限内布置。8.38.3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8.3.3 8.3.3 匝道的设计依据匝道的设计依据(1)立交的等级)立交的等级(2)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3)设计交通量)设计交通量(4)通行能力)通行能力8.38.3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8.3.3 8.3.3 匝道的设计依据匝道的设计依据8.38.3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8.3.4

15、8.3.4匝道的线形设计(自学)匝道的线形设计(自学)(1 1)匝道的平面)匝道的平面(2 2)匝道的纵断面)匝道的纵断面(3 3)匝道横断面及加宽)匝道横断面及加宽(4 4)匝道的超高及过渡)匝道的超高及过渡(5 5)匝道的视距)匝道的视距8.3.58.3.5匝道的线形设计要点(自学)匝道的线形设计要点(自学)(1 1)匝道平面线形设计)匝道平面线形设计(2 2)匝道纵断面设计)匝道纵断面设计(3 3)匝道的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匝道的平、纵线形组合设计8.38.3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 端部设计的一般原则是:出入顺适、安全,线形与主线协调一致,出入口标识清晰,主线与匝道间应能相互通视。8.4.1

16、 8.4.1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8.48.4 端部设计端部设计8.4.2 8.4.2 变速车道设计变速车道设计 在匝道与正线连接的路段,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的需要,而不致在匝道与正线连接的路段,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的需要,而不致影响正线交通所设置的附加车道影响正线交通所设置的附加车道称为称为变速车道变速车道。变速车道包括减速车。变速车道包括减速车道和加速车道:道和加速车道:车辆由正线驶入匝道时减速所需的附加车道车辆由正线驶入匝道时减速所需的附加车道称为称为减速减速车道车道;车辆从匝道驶入正线时加速所需的附加车道车辆从匝道驶入正线时加速所需的附加车道称为称为加速车道加速车道。8.48.4 端部设计

17、端部设计8.48.4 端部设计端部设计8.5.28.5.2立体交叉景观设计(自学)立体交叉景观设计(自学)(1 1)坡面修饰)坡面修饰(2 2)绿化栽植)绿化栽植8.5.38.5.3立交辅助设施设计(自学)立交辅助设施设计(自学)(1 1)立交范围的排水设计)立交范围的排水设计(2 2)立交范围的照明设计)立交范围的照明设计(3 3)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8.58.5 立体交叉的其他设计立体交叉的其他设计 8.6.1 8.6.1道路与铁路交叉道路与铁路交叉 (一)(一) 设置条件设置条件 一般根据道路等级、性质、交通量(年客货量)以及道口封闭延误损失等因素来确定平交还是立交。高

18、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快速路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快速路与铁路相交时,必须设置立体交叉。道路同准高速铁路、路段旅客列车铁路相交时,必须设置立体交叉。道路同准高速铁路、路段旅客列车设计速度为设计速度为140km/h140km/h的一级铁路交叉,也必须设置立体交叉。的一级铁路交叉,也必须设置立体交叉。其它各级公路与铁路交叉,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设置立体交叉: (1)与国家干线铁路交叉时; (2)路段旅客列车设计速度为120km/h的铁路与公路交叉时; (3)铁路有大量调车作业且对公路车辆、行人时间延误严重时; (4)无轨电车道路与铁路交叉时; (5)地形条件适宜而不过多增加工程量时; (6)受地形等条件限制,采用平面交叉会危及行车安全时; (7)确有特殊需要时。道路与铁路、乡村道路与管线交叉8.68.6(二)(二) 位置选择位置选择 道路与铁路交叉时,其位置的选择应按下述原则确定: (1)应选择在铁路轨线最少的地段; (2)交叉处道路与铁路路线以直线为宜,并尽可能正交,当必须斜交时,交叉角不应小于45; (3)尽量利用高路堤或深路堑作为立交; (4)不应设在铁路站场、道岔等范围内。(三)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设计要点(三)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设计要点 道路与铁路立交形式有道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