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1页
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2页
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3页
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4页
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年)文文 本本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二二九年十一月九年十一月前前 言言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 (以下简称现行规划)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以来,对加强土地宏观管理、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促进土地集约合理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昌江黎族自治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现行规划在空间布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等方面表现出一些不适宜,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客观要求,迫切需要对现行规划进行修订完善。根据海南省土地

2、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下达给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的控制指标,结合昌江黎族自治县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编制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以下简称规划 ) 。 规划确定了 2006-2020 年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对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以及重点产业项目用地做出了安排,并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目目 录录第一章总则.1第一条规划编制的目的.1第二条规划编制的任务.1第三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1第四条规划编制的范围和期限.2第二章昌江黎族自治县基本情

3、况.3第五条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概况.3第六条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3第七条土地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5第八条规划编制背景分析.6第九条规划期间土地供需状况.7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9第十条土地利用战略.9第十一条规划目标.10第十二条调控指标.10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3第十三条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13第十四条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优化用地结构.14第十五条合理安排交通、水利、旅游和独立基础设施用地.15第五章土地利用布局优化.16第十六条用地布局的指导思想.16第十七条用地布局优化方案.19第六章土地利用分区.21第十八条土地利用功能分区.21第十九条土地利用用途分区和管制措施.2

4、3第七章重点建设项目用地.32第二十条规划期内重点建设项目新增用地规模.32第二十一条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布局 .32第八章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37第二十二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规模 .37第二十三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重点项目 .37第二十四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分期实施计划 .37第二十五条基本农田整备区 .38第二十六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实施措施 .39第九章中心城镇及乡镇土地利用.40第二十七条中心城镇土地利用 .40第二十八条乡镇土地利用 .41第十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43第二十九条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 .43第三十条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主要方向.43第三十一条土地利

5、用与生态保护协调对策 .45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7第三十二条强化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 .47第三十三条完善规划实施的经济调控 .48第三十四条加强规划实施的执法监察 .48第三十五条提高规划实施的技术保障 .49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第一条规划编制的目的为了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实现昌江黎族自治县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划。第二条规划编制的任务1、分析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诊断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形势,明确规划期内土地利用战略与政策导向。2、确定土地利用调控目

6、标,根据未来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确定各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确保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得到落实。3、进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土地用途(空间)管制分区,提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的方向,以及土地用途管制的规则与措施。4、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法律、社会、技术和管理等措施,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第三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土地管理的决定 (国发200428号) ;4、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 号);5、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

7、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0951 号) ;6、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7、 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8、 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 ;9、 昌江黎族自治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0、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第四条规划编制的范围和期限一、规划编制范围本轮规划的范围包括昌江黎族自治县行政辖区内的石碌、七叉、乌烈、十月田、叉河、海尾、昌化、王下 8 个乡镇以及红林 1 个国营农场,全县总面积 161770.19 公顷。二、规划编制期限本轮规划以 2006-2020 年为

8、规划期,以 2005 年为基期年,以2010 年为近期目标年,以 2020 年为远期目标年。第二章第二章 昌江黎族自治县基本情况昌江黎族自治县基本情况第五条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概况昌江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东与白沙县毗邻,南与乐东县接壤,西与东方市以昌化江为界对峙相望,北濒临北部湾,同儋州市相连。南北边境由昌化江和珠碧江夹持,地形狭长。地势为西北低东南高,西北方海拔高 30 米,东南方海拔高达 1654 米。属典型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 24.3 摄氏度,全年无冬,四季如春,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为 1676 毫米。管辖 7 个镇和 1个乡,71 个村民委员会,23 个居民委员

9、会,1 个街道办事处,254个自然村,境内有省农垦总局经营的红林国营农场,以及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昌江黎族自治县森林资源丰富,曾获“全国城镇园林绿化先进单位”;蕴含大量矿产资源,主要矿藏有铁、铜、铅、金、石灰岩、石英砂、花岗岩等。另外,昌江黎族自治县海洋资源开发前景广阔,主要港口有昌化港、海尾港、新港和沙鱼塘港。第六条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一、土地利用现状根据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5 年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 161770.19 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 133711.2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82.66%;建设用地面积 6683.4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13%;未利

10、用地面积 21375.4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21%。(1)农用地现状2005 年昌江黎族自治县农用地面积 133711.29 公顷,其中:耕地面积 36997.16 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27.67%;园地面积13029.51 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9.74%;林地面积 80999.48 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60.58%;牧草地面积 36.03 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0.03%;其他农用地面积 2649.11 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98%。(2)建设用地现状2005 年昌江黎族自治县建设用地面积 6683.48 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 4711.34 公顷,占

11、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70.49%;交通运输用地面积 669.56 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10.02%;水利设施用地面积 1261.30 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18.87%。(3)未利用地2005 年昌江黎族自治县未利用地面积 21375.42 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面积 15823.48 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 74.03%;其他土地面积 5551.94 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 25.97%。二、土地资源利用特点(1)土地适宜性广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质地较优,有机质较丰富,温度、光照、大气降水等气候条件较好,适合种植橡胶、热带水果、热带珍贵林木和热带经济作物。由于土地资源适宜性较

12、广泛,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2)土地区域分异特征明显拥有良好的自然山水优势,东南部山地丘陵和西北部台地特征分异明显,气候适宜,土地利用类型多样,自然生产力较高。为发展多样性的农业区域开发和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3)农用地比重大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农用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例最大,达到 82.66,其中林地和园地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50.07和 8.05。农业基础较好,在发展粮食、热带水果、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七条土地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耕地呈逐渐减少趋势,基本农田布局较为分散由

13、于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城镇扩张、工业园区建设及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占用大量耕地等原因,昌江黎族自治县耕地总量不断减少。同时,基本农田布局零星分散,一些质量较差的耕地被误划为基本农田。二、建设用地供给压力更加突出,城乡用地统筹难度加大随着城镇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和旅游设施用地的需求刚性增长,建设用地供给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城乡居民对生产、生活、出行的空间需求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调整升级日益增加,使得统筹城乡用地任务愈发艰巨。三、土地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部分岗地丘陵地域土地开垦失度,导致

14、水土流失加重,耕地毁损加剧;城镇工业“三废”排放,致使周边耕地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局部地区有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现象。第八条规划编制背景分析一、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昌江黎族自治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严格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把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等措施作为各项建设和各业用地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切实增强和提高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根据昌江黎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结合昌江黎族

15、自治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确定未来十五年昌江黎族自治县经济发展的目标为:到 2010 年昌江黎族自治县生产总值将达到 45 亿元(按 2005 年价格计算) ,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增长 1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1.8 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0 亿元,年均增长 6%;第二产业增加值达 24.6 亿元,年均增长 10%;第三产业增加值达 10.5 亿元,年均增长 17.8%。昌江黎族自治县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2010 年三大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22:55:23,到 2020 年结构比例调整为 28:55:17。到 2020 年,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 3.5 亿元,年均增长 14%;固定资产

16、投资将达到 15.7 亿元,年均增长 19%。第九条规划期间土地供需状况一、土地需求状况(1)农用地需求:根据昌江黎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测 2010 年及 2020 年全县耕地需求量分别为 37349.87 公顷和36960.71 公顷;园地需求量分别增长到 16878.97 公顷和 18114.93 公顷,林地需求量分别增加到 84901.00 公顷和 87855.23 公顷。(2)城乡建设用地需求:“十一五”期间昌江黎族自治县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期,按照昌江黎族自治县总体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至 2010 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 1158.25 公顷,农村居民点

17、用地规模控制为 1445.85 公顷,工矿用地规模将达到2250.55 公顷;至 2020 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 1920.00 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控制为 1403.65 公顷;工矿用地规模将达到1910.21 公顷。(3)其他建设用地需求:交通设施用地规模到 2010 年达到740.56 公顷,2020 年达到 870.61 公顷;水利设施用地规模到 2010年达到 1334.30 公顷,2020 年达到 1452.30 公顷;旅游建设用地到2010 年将增加到 219.80 公顷,到 2020 年达到 506.09 公顷;特殊用地基本保持不变,到 2010 年规模是 20.27

18、 公顷,2020 年规模将达到23.27 公顷。 二、土地供给情况(1)2006 年到 2010 年,昌江黎族自治县可实现耕地补充量为861.92876.81 公顷,2011 到 2020 年补充耕地 242.97300.98 公顷。其中,通过耕地开垦补充耕地 912.73985.63 公顷,基本农田整理补充耕地 192.16 公顷。规划期间各种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达到 728.14 公顷,规划期内通过开发、整理、复垦各种方式可补充耕地 1104.891177.79 公顷,可以实现规划期内供需平衡。(2)根据变更调查情况:2005 年末全县园地面积 13029.51 公顷,宜园后备土地资源

19、 1469.28 公顷。预计 2005-2020 年开发宜园后备土地资源 1300 公顷,通过结构调整、建设用地复垦等途径可以增加园地面积约 4085.65 公顷;规划期间建设占用园地 300.23 公顷。因此,预计 2010 年园地总供给量约 16878.97 公顷,至 2020 年园地总供给量约为 18114.93 公顷。(3)2005 年末全县有林地面积 80999.48 公顷,宜林后备土地资源为 2159.47 公顷。同时根据昌江黎族自治县林业局资料,从2006 -2020 年荒山造林约 9339.46 公顷。规划期间各类建设将占用林地(主要是灌木林)约 200.11 公顷,规划林改园

20、 2283.60 公顷。因此,预计 2010 年林地供给量为 84901 公顷,2020 年林地供给量为87855.23 公顷。(4)其他农用地的供给主要以现状整理为主,其供给量为3133.23 公顷。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第十条土地利用战略一、总体战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统筹区域、城乡土地优化配置,提升土地利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结合规划期内昌江土地利用的特点与实际问题而提出的土地利用总体战略是:统筹城乡,强化耕保,优化结构,集约利用,生态

21、保育,为实施“三化一业”发展战略提供用地保障。二、空间战略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的空间战略是:一轴、两翼、三节点。一轴指的是与西线高速公路和粤海铁路平行的以太坡-石碌-叉河为轴线组成的城镇与工矿发展用地轴线。主要保障工业和城镇等发展的用地需求,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两翼指的是昌江黎族自治县的农业主产区,主要包括十月田镇、乌烈镇以及海尾镇、昌化镇、叉河镇、石碌镇和七叉镇的农业条件较好的部分地区。该区域要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实现全县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三节点指的是霸王岭、保梅岭和沿海防护林三个生态节点,通过生态节点的建设和保护,为昌江县

22、乃至海南省提供生态服务,使土地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十一条 规划目标落实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围绕海南西部工业强县的发展目标,统筹区域与城乡土地利用配置,优先保障城镇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区的合理用地需求,形成有力支撑昌江黎族自治县工业产业升级、城市功能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安全的土地利用新格局。第十二条 调控指标一、约束性指标(1)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指标2005 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为 36997.16 公顷。2010 年、2020 年耕地保有量分别为 37349.87 公顷、3

23、6960.71 公顷,其中,昌江县耕地保护义务量分别为 36779 公顷和 36620 公顷。2010 年和 2020 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均为 29023.00 公顷。(2)城乡建设用地指标2005 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 4711.34 公顷。2010 年、2020 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4854.65 公顷和 5233.86 公顷以内。2005 年,全县城镇工矿用地为 3227.70 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252.73 平方米。2010 年和 2020 年城镇工矿用地分别控制在3408.8 公顷和 3830.21 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分别控制在 320平方米和 277 平方

24、米以内。(3)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指标2010 年和 2020 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分别应控制在 255.09公顷和 728.14 公顷以内。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规划期内补充耕地规模面积不少于 729 公顷。二、预期性指标(1)建设用地总规模2005 年,全县建设用地面积为 6683.48 公顷。2010 年、2020 年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7188.37 公顷和 8130.97 公顷以内。(2)新增建设用地总量2010 年、2020 年全县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应分别控制在 555.91公顷和 1942 公顷以内。(3)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指标2020 年全县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

25、应控制在 1361.00 公顷以内。(4)园地指标2005 年,全县园地面积为 13029.51 公顷。2010 年、2020 年规划园地面积分别为 16878.97 公顷和 18114.93 公顷,分别比 2005 年增加 3849.46 公顷和 5085.42 公顷。(5)林地指标2005 年,全县林地面积为 80999.48 公顷。2010 年和 2020 年林地面积将分别为 84901.00 公顷和 87855.23 公顷,分别比 2005 年增加 3901.52 公顷和 6855.75 公顷。专栏专栏 1: 海南省下达昌江县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海南省下达昌江县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主要

26、调控指标主要调控指标2010 年年2020 年年指标属性指标属性耕地保有量3677936620约束性基本农田面积2902329023约束性园地面积1365318597预期性林地面积8403987853预期性建设用地总规模74528241预期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48805340约束性总量指标(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34093892预期性新增建设用地总量8131942预期性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6131361预期性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259729约束性增量指标(公顷)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259729约束性效率指标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平方米)320277约束性第四章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

27、结构调整第十三条 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一、严格保护耕地2005 年全县耕地总面积为 36997.16 公顷,占农用地比例为27.67。到 2010 年耕地面积为 37349.87 公顷,占农用地比例为26.27,到规划期末 2020 年,全县保有耕地面积 36960.71 公顷,占农用地比例为 25.32。二、因地制宜利用园地2005 年全县园地面积 13029.51 公顷,占农用地比例为 9.74。到 2010 年园地面积为 16878.97 公顷,占农用地比例提高到11.87。到 2020 年规划期末,全县园地总面积为 18114.93 公顷,所占农用地比例为 12.40。三、重视林地保护2

28、005 年全县林地面积 80999.48 公顷,占农用地比例为60.58。到 2010 年林地面积增加到 84901.00 公顷,占农用地比例为 59.70。到 2020 年全县林地总面积将增加到 87855.23 公顷,占农用地比例为 60.17。四、适度增加其他农用地2005 年全县其他农用地总面积为 2649.11 公顷,占农用地比例为 1.98。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县其它农用地面积将分别增加到 3045.30 公顷和 3133.23 公顷,占农用地比例分别为 2.14和2.15。第十四条 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优化用地结构一、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2006-2010

29、年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 4854.65 公顷以内,其中:城镇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1158.25 公顷以内,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1445.85 公顷以内,工矿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2250.55 公顷以内。2006-2020 年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 5233.86 公顷以内,其中:城镇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1920.00 公顷以内,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1403.65 公顷以内,工矿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1910.21 公顷以内。二、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通过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等政策,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2005 年,城镇工矿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比例为 2.

30、18:1,到 2010 年调整为 2.36:1,到 2020 年调整为 2.73:1。(1)城镇用地:由 2005 年的 1064.32 公顷,增加到 2020 年的1920.00 公顷,加快城镇化发展,优先保障石碌主城区建设用地。(2)农村居民点用地:由 2005 年的 1483.64 公顷,减少到2020 年的 1403.65 公顷,加快新农村建设和中心村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3)工矿用地:由 2005 年的 2163.38 公顷,减少到 2020 年的1910.21 公顷,通过内部挖潜,优化工业用地布局,重点保障循环经济工业区的发展。第十五条 合理安排交通、水利、旅游和独立基础设施

31、用地一、交通用地由 2005 年的 669.56 公顷,增加到 2020 年的 870.61 公顷,新增 201.05 公顷,满足新建海尾核电站进场专线、太坡立交至棋子湾公路、棋子湾旅游专用线等公路,扩建城市道路、新建沿江公路等项目用地需要,并将各乡镇农村公路建设用地、海尾、昌化等地的港口码头用地以及西部开发建设新增重点交通项目用地统一纳入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面改善全县交通路网条件。二、水利用地由 2005 年的 1261.30 公顷,增加到 2020 年的 1452.30 公顷,新增 191.00 公顷。保障大广坝二期、青山水库和石禄水库扩容等项目以及新增的西部开发建设重点水利项目的实施

32、用地。三、旅游用地由 2005 年的 10.10 公顷,增加到 2020 年的 506.09 公顷,新增495.99 公顷。重点发展“一湾一山一黎乡”的特色旅游品牌,确保满足棋子湾滨海度假区、霸王岭森林旅游区、保梅岭生态公园、海南西海岸湿地公园、七叉温泉旅游区、红林农场旅游区、休闲体育度假公园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用地需求。四、独立基础设施用地规划期内增加独立基础设施 44.84 公顷,以满足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南方电网、加油站等项目的用地需求,并为西部开发新增独立基础设施项目作了建设用地预留。第五章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第十六条 用地布局的指导思想一、优化城乡建设用地(

33、1)统筹城乡用地布局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切实提高中心城镇辐射功能和“以城带乡”能力。积极引导农民集中建设住宅。逐步构建城镇体系引领、基础设施支撑、农村住宅集中的城乡一体化用地配置新格局。(2)加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严格划定城镇工矿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扩展边界,将城镇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严格限制在扩展边界内。单独选址的规划建设项目,要强化项目选址和用地论证,确保科学选址与合理用地。(3)积极引导城乡用地集约利用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努力挖潜存量,优化利用增量。严格实施建设项目的预审制度,提高项目用地门槛,加强批后监管与动态考核。鼓励创新土地利用模式,推进土地节

34、约集约利用。二、合理配置城镇工矿用地(1)保障城镇工矿用地合理需求优化调控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规模与速度,优先保障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与惠民工程,满足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区用地的合理需求。(2)优化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城镇建设区内居住、商业、工业、公共服务、城市交通、市政设施、城市绿地等用地的比例关系,构建功能全面、景观优美的和谐人居环境。(3)促进城镇工矿用地空间集聚适应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城镇建设步伐。通过工矿用地布局的不断调整优化,建设高标准产业园区。三、整合规范农村居民点用地(1)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严格禁止超标准占地建房,农民新建住宅应优先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未利用地。引导和规范

35、农村宅基地合理流转,鼓励提高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2)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依托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实施农村居民点撤并。提升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水平,引导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改变农村居民点散乱分布的格局。(3)保障农村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优先满足农村生产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等生产与生态用地需求,重点保障农村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四、保障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用地(1)保障能源设施用地统筹安排能源设施用地供应,合理布局能源产业,优先保障海南昌江核电站等项目的实施。(2)保障交通用地适应城市发展战略,优化交通用地布局,修建城市道路、海尾核电站进场专线、太坡立交至棋

36、子湾公路等多条公路和西部开发新增重点交通项目,促进各类交通用地的集约高效利用。(3)统筹整合水利设施用地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用地布局,统筹协调以保证省级重大工程大广坝二期灌区流域的水利用地,中心城镇的石碌河改造和石碌水库扩容工程,青山水库、昌化江入海口段整治工程和西部开发新增水利项目的实施用地。(4)满足独立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科学地安排项目用地,适应昌江黎族自治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要求,满足加油站、南方电网、海南电信 3G 基础设施和西部开发重点独立设施项目等独立基础设施项目的用地需求。(5)合理安排环保设施用地科学合理的安排城镇垃圾处理转运与填埋项目用地,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用地需求,不

37、断提高城乡污水与垃圾收集处理能力。五、适度开发旅游用地(1)优化旅游用地结构区分旅游设施建设用地与旅游景观用地,保障旅游设施建设用地,保护旅游景观用地。(2)引导旅游用地集约高效利用控制旅游区旅游设施用地规模,优先保障棋子湾、霸王岭、保梅岭、湿地公园、七叉温泉旅游区、红林农场旅游区、休闲体育度假公园等旅游项目的用地,突出旅游用地生活休闲与生态保护的功能特色,着力提高旅游建设用地效率与效益。第十七条 用地布局优化方案一、农业发展布局根据省级规划下达昌江黎族自治县耕地保护目标,充分发挥昌江黎族自治县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产业特色,保护现状耕地,推进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工程,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按照确保数

38、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原则,优化调整基本农田布局。调整现行规划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不合理的地方,减少耕地保护和未来建设发展的冲突,使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真正得以落实,同时为建设发展留有空间。规划期间,调减石碌、叉河、海尾、红林农场等主城区和重点乡镇、工业园区所涉及范围的耕地保有量;在耕地后备资源和潜力相对较多的十月田镇等地补充耕地。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格局。重点在石碌镇和王下乡等乡镇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种植龙眼、荔枝、芒果、橙等果树和橡胶、槟榔、椰子、油棕、腰果、可可等热带母本作物,以及香蕉、菠萝、胡椒、剑麻等作物。二、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城镇空间布局

39、以点轴式布局为特点,以“一轴两翼”为战略空间指导思想,形成以石碌镇主城区为主中心,以叉河和太坡(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区)为副中心,以一般城镇为基础,沿人民路和石碌河为主轴分布的城镇网络体系。最终实现东西两翼发展(石碌镇主城区、叉河工业片区) ,南北延伸强化(太坡工业片区、海南铁矿区)的城乡一体化空间格局。建设用地指标安排,优先保障石碌主城区、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区(叉河工业片区和太坡工业片区)的发展空间。引导产业向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区聚集。规划期内,新上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再单独选址,集中纳入工业区内,工业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农村居民点以建设和发展居民新村为重点,改造旧村庄,集并零散农村住户,迁

40、腾空心村,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格局。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重点保证中心城区和重点镇建设用地需要。三、生态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以农田林网、沿交通干线形成的绿色廊道、自然河道、湖泊、森林等为核心构建全县生态网络体系,营造以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城乡绿色空间。采取生态功能分区保护方式,对维护全县生态良性循环具有重要作用的自然资源、湿地、文物等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差、生态状况相对脆弱、自然功能不宜改变、不适宜大规模集聚产业和人口的重点保护地区(包括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交通线两侧

41、的绿地以及泄洪区、滞洪区等)实现强制性保护。第六章第六章 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分区第十八条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根据昌江黎族自治县各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要求,将昌江黎族自治县划分为中部城镇与工矿发展用地区、西北部农业主产用地区、西南部农林园综合用地区、北部沿海旅游综合发展用地区和东南部生态保护与林业主产用地区五个土地利用功能区。一、中部城镇与工矿发展用地区(1)区域范围和面积主要包括石碌镇城区、石碌铁矿、叉河镇的中南部以及规划的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区(包括叉河片区和太坡片区) ,占地面积19971.90 公顷。(2)土地利用特征和利

42、用方向该区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区域内有粤海铁路和西线高速公路。规划以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区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化,确立昌江在海南省的工业强县地位。二、西北部农业主产用地区(1)区域范围和面积主要包括乌烈、十月田,以及石碌镇和叉河镇的北部、海尾镇和昌化镇的南部,占地面积 54491.15 公顷。(2)利用特征和利用方向有效保护耕地,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因地制宜的发展橡胶、菠萝、香蕉等热带园地,建设农副产品的物流中心,发展农副土特产品收购贸易、加工产业等。三、西南部农林园综合用地区(1)区域范围和面积该区主要包括七叉镇的中部平原和台地地区,占地面积15977.01 公顷。(2)利用特征和利用方向发展热

43、带特色现代农业,因地制宜的发展橡胶、菠萝、香蕉等热带园地。四、北部沿海旅游综合发展用地区(1)区域范围和面积该区主要包括昌化镇和海尾镇的北部沿海地区。区域紧邻北部湾海域,占地面积 15406.68 公顷。(2)利用特征和利用方向以棋子湾为中心积极发展旅游业。依托昌化港和海尾港,建设区域性物流园区。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渔业。五、东南部生态保护与林业主产用地区(1)区域范围和面积该区主要包括霸王岭自然保护区、保梅岭生态保护区、石碌水库及涵养水源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 56923.37 公顷。(2)利用特征和利用方向开展旅游业,发展畜牧业、有选择的开发农副产品加工业。第十九条 土地利用用途分区和管制措

44、施为了防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矛盾冲突,将县域范围内的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区,并制定各个土地利用区的用途管制规则与措施,对土地利用实行控制和引导。一、基本农田保护区(1)区域分布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保证粮食安全、保障农副产品供应而对优质耕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省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 29023 公顷,本规划实际划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为 29257.44 公顷。主要分布在十月田镇、海尾镇、石碌镇、七叉镇、昌化镇、叉河镇,以及红林农场。(2)管制措施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鼓励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可进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的建设。土地整理

45、资金应当优先投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内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严禁安排城镇村建设用地。在不突破多划的基本农田规模的前提下,列入项目清单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时不再补划,简化相应用地报批程序。二、一般耕地区(1)区域分布一般耕地区是指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为农副产品生产发展需要而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区内土地主要包括未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未被建设占用的现状耕地,具备耕作条件、现状为农用地、但根据需要可随时调整为耕地的土地,以及规划期内拟开垦为耕地的土地。面积为 7703.2

46、7 公顷,在各乡镇均有分布,石碌、海尾和昌化分布面积相对较大。(2)管制措施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应由责任单位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 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未利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开发为耕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能扩大其面积。 不得破坏、污染或荒芜区内土地。制止耕地抛荒现象,凡以各种名义占而未用的耕地,没办手续的一律退还原农村承包者耕种。对已办审批手续近期不用的,应继续由集体安排农民耕种。三、林业用地区(1)区域分布林业用地区是指为林业发

47、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区内土地包括有林木生长的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以及规划期间新开发的用于种植林木发展林业的土地。主要分布于王下乡、七叉镇、海尾镇和石碌镇,其他乡镇和农场也有分布,面积为 87855.23 公顷。(2)管制措施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木材生产、采种、繁育和其他林产品的生产,并具有保持水土、保护生态和保护水源等功能。不得擅自转变用途。防止建设占用北部区域的沿海防护林。 加强林区保护建设,限制陡坡垦殖,禁止毁林开荒。科学安排林木采伐,不得随意毁林。不得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严禁进行违规违法非农建设。 科学划分林区性质,严格保护生态公益林,搞活商品林,

48、促进林业用地区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生态移民等措施,建立区域林地保护补偿机制。四、木本园地区(1)区域分布木本园地区指种植龙眼、荔枝、芒果、橙等果树和橡胶、槟榔、椰子、油棕、腰果、可可等热带木本作物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主要分布在石碌镇、叉河镇、王下乡和七叉镇,面积为 14179.22 公顷。(2)管制措施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木本种植园业及其服务设施,不得擅自转变用途。禁止将坡度大于 25的本区用地改为草本经济作物用地。推进热作水果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打造热带水果、橡胶、槟榔经济带,鼓励建设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园区,严禁非本区服务设施的各类建设占用名、优、特种植园。五、草本园

49、地区(1)区域分布草本园地区是指为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种植香蕉、菠萝、胡椒、剑麻等作物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主要分布在石碌镇和王下乡,零散分布于各个乡镇,面积为 3935.71 公顷。(2)管制措施加强科技投入和管理,提高单产水平。适应市场需求,从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支持规模经营和生产基地的建设。六、其他农地区(1)区域分布其他农地区是指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耕地区、林业用地区及园地区以外,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包括设施农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养殖水面和农田水利用地。分布于全县各乡镇。(2)管制措施在不破坏生态前提下,适度开发宜农后备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综合效益。禁止向

50、水体排放污染物和阻塞行洪通道,实行节水灌溉,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七、城镇建设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指为城镇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主要分布在石碌镇、叉河镇,以及其他城镇的规划范围。重点发展石碌镇、叉河镇。(1)城镇允许建设区城镇允许建设区是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也是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主要在石碌城区(包括石碌和红林农场) ,也包括其他城镇的规划区域。管制措施: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建设,具体土地利用安排应与依法批准的相关规划相协调。区内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应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区内

51、面积不改变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2)城镇有条件建设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以内的范围用地,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区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的布局调整。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新增的用地应尽量依托已有的基础设施,少占耕地和水域,避让基本农田、地质灾害危险区。 区内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八、村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是指为农村居民点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包括全县范围内乡、集镇和农村居民点。(1)村镇允许建设区村镇允许建设区是农村居

52、民点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规划确定的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包括规划期内将保留的现状建设用地和规划新增的建设用地。全县范围内所有农村居民点均有分布。区内土地主要用于为农村居民点建设发展空间,具体土地利用安排应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相关规划相协调。区内新增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应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其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2)村镇有条件建设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以内的范围。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新

53、增的用地应尽量依托已有的基础设施,少占耕地和水域,避让基本农田、地质灾害危险区。 区内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九、工矿用地区工矿用地区是指独立于城镇、村镇建设用地区之外,为工矿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分布在叉河和太坡工业片区、石碌和七叉镇等地区。(1)工矿允许建设区工矿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规划确定的工矿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包括规划期内将保留的现状建设用地和规划新增的建设用地。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为工矿业发展空间,具体土地利用安排应与相关工矿业发展规划相协调。区内新增工矿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应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

54、约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其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2)工矿有条件建设区工矿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以内的范围。管制规则: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新增的用地应尽量依托已有的基础设施,少占耕地和水域,避让基本农田、地质灾害危险区。 区内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十、旅游用地区(1)区域分布旅游用地区是为满足旅游、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等活动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主要分布在昌化镇和七叉镇,海尾镇和石碌镇也有少量分布。(1)旅游用地允许建设区旅游用地允许建设区是旅游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

55、围,是规划确定的旅游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包括规划期内将保留的现状建设用地和规划新增的建设用地。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用于特色旅游、生态旅游、相关文化活动及必要的游览设施建设,具体土地利用安排应与相关旅游规划相协调。区内新增旅游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应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其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2)旅游用地有条件建设区旅游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以内的范围。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新增的用地应尽量依托已有的基础设施,少占耕地和水

56、域,避让基本农田、地质灾害危险区。 区内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十一、特殊用地区(1)区域分布特殊用地是指为军事、监教、宗教、殡葬等用地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零星分布于各乡镇。(2)管制措施区内国防用地受国家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陵园和公墓用地区之外的坟墓要迁向陵园和公墓用地区,杜绝乱葬现象。第七章第七章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第二十条 规划期内重点建设项目新增用地规模昌江黎族自治县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工矿、交通、水利、旅游以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到 2020 年,交通项目新增建设用地 201.05公顷;水利项目新增建设用地 191.00 公顷;旅游新增建设

57、用地495.99 公顷;独立基础设施项目新增建设用地 44.84 公顷;特殊用地新增建设用地 5.00 公顷。第二十一条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布局一、交通项目用地规模与布局规划期内,昌江黎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将着力优化交通经济结构,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构建网络完善、结构合理、衔接紧密、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以城市主干道为骨架、四级公路为动脉,县、乡、村道四通八达的城乡一体化公路网。其中,主要工程有:(1)新建海尾核电站进场专用线路,用地 25.00 公顷;(2)新建太坡立交至棋子湾公路,用地 37.50 公顷;(3)新建棋子湾旅游专用公路,用地 45.20 公顷;(4)新建沿江公路,用地 2

58、2.00 公顷;(5)新建新港至海头公路,用地 0.50 公顷;(6)新建和改建王下乡至尖峰岭公路,用地 4.08 公顷;(7)新建和改建叉河至霸王岭公路,用地 17.00 公顷;(8)新建七叉至东方东河镇公路,用地 2.45 公顷;(9)新建核电码头,用地 5.73 公顷;(10)新建或扩建昌化和海尾四处码头,用地 17.12 公顷。二、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用地规模与布局(1)新建大广坝水利枢纽及灌区二期工程,项目位于昌化江流域,设计库容 14.95 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 67386.67 公顷,项目建设用地规模 203.00 公顷。(2)石碌水库扩容工程,项目位于石碌,可增加有效库容5442

59、 万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 4666.67 公顷,项目建设用地规模8.00 公顷。(3)新建青山水库工程,项目位于十月田镇和叉河镇交界处的青山河中下游处,正常库容 1295 万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 800.00公顷,项目建设用地规模 15.00 公顷。三、独立工矿建设项目用地规模与布局(1)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区叉河片区:含原国投工业区和叉河工业区。东起海南钢铁公司建设用地西侧、西止西线高速公路西 100 米处,南自昌化江、北抵水头新村。现状面积为 48.56 公顷,规划至2020 年叉河工业园区工矿用地达到 470.00 公顷。区内主要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等矿产资源加工业,同时结合叉河现有用地布局,配

60、套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太坡片区东起昌江火车站、西止鹅毛岭变电站西 200 米处,南自太坡水库、北抵昂变村南侧。现状面积为 8.61 公顷,规划至 2020 年太坡工业片区工矿用地达到 44.00 公顷。区内主要发展高新技术、农副产品加工和生物制药,同时结合昌江大道和太坡火车站发展物流业。(2)海南昌江核电项目该项目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塘兴村,预计总投资 160 亿元,每年发电量约为 100 亿千瓦时,项目建设用地面积为 190.00 公顷。四、旅游项目用地规模与布局(1)棋子湾旅游区开发项目,位于昌化镇,目标是将其开发营造成热带滨海荒漠旅游地,项目区面积 2500 公顷,其中新增旅游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