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 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 文成钟娟娟_第1页
二上 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 文成钟娟娟_第2页
二上 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 文成钟娟娟_第3页
二上 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 文成钟娟娟_第4页
二上 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 文成钟娟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13。二、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米尺、课件、学生尺、回形针、三角形、小方块、纸条、墨水瓶、蜡笔等。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一)目标定位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到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发展空间观念。3、培养初步的数学实践能力,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二)教学策略教学首先要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来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为什么同样的宽度,每人的说法不一样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

2、性。接着,通过认识尺子并认识了“厘米”这个单位,并通过看、量等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1、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厘米的教学,从学生在生活用不同工具度量同样的物体,产生不同的结果,引发矛盾,从而产生必须要有统一的度量单位的迫切需要,从而导入厘米的认识。通过学习,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的产生过程,在思维、情感与数学观念等方面都得到了进步与发展。2、数学学习要紧密结合生活。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想身边的事情

3、。本课教学,从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入需要一个统一的单位。在认识厘米的过程中,通过找身边的“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掌握了度量方法之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量周围物体的长度。这既是对课内知识的巩固,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四、教学流程设计与意图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测量需要统一单位。 1、测一测。师:这是我们的数学书,它的宽有多长呢?请选择桌上的一样工具来量一量。学生事先准备好小三角形、一角硬币、回形针等,独立操作。师:谁来说说数学书的宽有多长?生:我量得宽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生:我量得宽大约有7个一角硬币那么长。生:我量得宽大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师:真是奇怪了,同样的数学课本的

4、宽,可你们每人的说法不一样呢?生: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有长有短,所以结果不一样。师:如果要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该怎么办?生: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来量。2、估一估。出示第二页的做一做1。师:如果我们把一个的长度做单位,那么图上的各种蔬菜的长度分别有几个那么长?学生目测,各自在书上填写。3、升华认识。师:看来用统一的一个物体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是方便多了。可我们生活要测物体的长度时,都拿这个长方形来测,合适吗?生:不合适。师: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工具来测量长度?生:尺子。二、认识厘米。(一)认识尺子。1、投影出示尺子。让学生观察,同时请小朋友拿出自已的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子上有些什么?学生独立观察一

5、会儿,教师再实物演示。学生汇报。生:在尺子上用很多数。引导学生按顺序读一读。师:这些数是都是从1开始的吗?生:从0开始的。师:这个0在尺子哪里?它表示什么?生:这个0在尺子最左端,表示没有。生:不,是表示起点。师:对,你们还发现什么?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师:这些线就叫刻度线。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师:cm表示什么?谁知道?【备注】如果学生不知道,就由教师来介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二)认识厘米。 1、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课件动画演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请大家找出自已尺上的

6、1厘米,仔细看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 你还知道尺上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生:从刻度1到刻度2也是1厘米。生:从刻度2到刻度3的长度也是1厘米。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生:尺上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2、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生: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生:学具盒中小方块的边长是1厘米。生: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全体学生量一量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3、比一比,感受1厘米。用两个手指比一比(教师示范),1厘米有多长?看看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

7、 2、你们能在尺上找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 小组活动,然后汇报各种答案。三、用厘米量。(一)估一估。 师:请拿出老师发给大家的纸条。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有几厘米长?学生做出不同的估计。(二)量一量。师:究竟是几厘米呢?咱们用尺子来量一量,小组四人合作一下,比一比谁量的方法最正确?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再让几位学生代表小组上台演示并介绍量法。大家评价。小结: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可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三)辨一辨。师:老师这里有一支蜡笔,还有一把断了一截没有“0”刻度的尺子。能不能用这把尺子来量蜡笔的长度呢?讨论一下。小组四人分别

8、讨论,再交流。生1:我觉得不能。因为我们量的时候都要把物体的左端对着“0”刻度,右端对准另一个刻度才能量出来。这把尺子没有“0”,就不好量了。生2:我觉得可以量。师:你上来示范一下给大家看。生2边示范边讲解:先把蜡笔左端对一条刻度线,比如:“3”,再看蜡笔右端对准了“9”,3到9一共是6大格,就是6厘米。师:说得真好!(其他同学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量!)生3:我补充一句,刚才这种量法还可以看成是936厘米。因为前面3厘米已经不算了。所以9厘米中要减去3厘米才是真实长度。师:说得太对了。(四)动手实践。四人小组合作,用直尺量出铅笔的长、书本的宽、墨水瓶的高,并将结果填在课本P6上。(五)

9、拓展。师:今天我们小朋友认识了厘米,会用厘米来量,现在老师碰到一个难题,想请你们帮个忙?好吗?我准备去买一条裤子,我想知道我的腰围是多少,可是我手上只有一把直尺,用直尺量很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生1:可以先用绳子绕腰部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生2:也可以用软的尺子来量。师:对呀!这么好的方法我怎么没想到呢?人们为了测量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皮尺、卷尺(教师边介绍边出示)生活中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尺子。四、巩固练习。1、做第6页练习一的第1题、第2题。2、课外作业:回家以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如鞋底、手指、一步这一环节的教学从量身边物体长度

10、开始,五花八门的答案使学生产生需要统一单位的迫切愿望。而统一单位的初步运用与前者产生了反差,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便利。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已去观察尺子,发现刻度与数字、厘米。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从尺子上找1厘米、用多种方法表示1厘米,从周围事物中找1厘米,体验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估测能力。通过他们的自主探索、发现,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这一环节教学旨在通过先让学生估一估,再量一量,通过辨析,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并能灵活应用。通过这些活动,加深了对厘米的认识,充分体验到厘米的用途,进一步加强了估测能力。用断尺量,让学生打破常规,活用知识,创造性量物体长度。学生

11、是很愿意帮老师的,教师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思维活跃,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培养了创新能力。课外作业的布置,使数学知识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社会大舞台中体会数学的用途,获取更多的知识。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两点感受最深:1、关注对学生动态生成的引导。新课程中强调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自主探索知识,但是教师可不能在一旁撒手不管,教师仍须要恰当地“导”与“引”,使学习不做“无用功”。如课伊始,让学生尝试用不同工具测量课本的宽,当学生得出各种不同结论时,教师恰当的引导“同样的数学课本的宽,可你们每人的说法不一样呢?”,使学生的思维产生聚焦,意识到

12、只有统一单位才便于测量物体长度。在这里,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指明了思维的方向。又如在认识尺子时,让学生自已来发现尺上的刻度、数字、字母,教师在学生发现之后还要作必要的点拨“0表示什么?”、“cm表示什么?”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观察得更加细致,探索的思维更为深入。2、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我们常说“某某学生有数感”,其实是他对数学知识的体验深,自然而然形成一种素质。数学是一种人文文化,数感是在日积月累之中不断沉积下来的,教学中要重视多让学生体验,使数学内化为一种素质。学生对“厘米”这个概念的理解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明晰,直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学生通过不断的的感知、体验、实践、反思和感悟的过程。如何让学生体验1厘米呢?“看一看”通过观察在尺上1厘米的长度,建立初步表象;“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联系生活,拓展个人想象空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