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课堂实录_第1页
《前方》课堂实录_第2页
《前方》课堂实录_第3页
《前方》课堂实录_第4页
《前方》课堂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前方?课堂实录师:很快乐和同学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前方?。课前大家对这篇文章质疑,提了不少问题,我看了一下,主要问题有三个:一、这篇文章中“家到底有什么寓意,为什么说人生是一场苦旅;二、一会说要“离家“,一会说要“归家,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三、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摄影散文有什么特点。我们这节课就来合作研讨这些问题。投影?前方?照片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也非常多。一个印度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照片,题目就叫?前方?。请大家认真看这幅照片,你看见了什么?由这幅照片你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来说一下。生1:我看到了几双眼睛,几双在凝望着前方的眼睛,就像书上写的一样,他们可能都没有离过家,所以他们

2、的眼神是充满了对前方的期待与希望。旁边那个男的可能是在远方受到了伤害而归来的。师:看得非常仔细。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说一下。生2:我看到的是他们迷茫的眼神。我觉得他们可能有的人是在归家,有的人是在离家。离家的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同时又感到很害怕,所以他们的眼神是迷茫的。归家的人也许是在外面受到了伤害,所以带着悲伤的神情。师:很好,读出照片丰富的内容。曹文轩看到了这幅照片以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这篇文章属于一种新兴的文体,称之为“摄影散文。所谓“摄影散文,一摄影二散文,它兼有摄影和散文两大优势。我们知道摄影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视觉上的直观性,具有冲击力,而散文最大的

3、特点就是自由,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所以摄影散文就把两者的长处有机的结合起来,两者融为一体。?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摄影散文。板书“摄影散文文章12个小节,它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这样看文章实际上分几个局部?生:三个局部。师:第一段就是文章的第一局部,由这幅画面切入,第二局部是作者展开联想,写他的感想、感触,最后一段,文章又回到了这幅照片上来。现在曹老师的问题是,在文章的第二局部,即联想的这一局部中,曹文轩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找好的同学同座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生1:我认为有三个观点。第一个就是第2段说的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第二个就是第10段说的人生

4、实际是一场苦旅,第三个最后一个是第11段中说的人时刻都想离家,而在离家的过程中又时刻想着已远去的或久已不见的家。生2:我认为第一个观点应该是人离家是有各方面的原因的。师:为什么?生2:因为第3段写的是历史的原因,第5段写的是外界诱惑的原因,第6段写到离家是出于无奈,所以我认为它前面几段写的都是离家的原因。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为什么这一句是作者的核心观点呢?因为这一句有很大的统摄性。刚刚同学做了精辟的分析,它统摄了下面假设干个段,比方离家走向前方是人类古老的习性,外面世界广阔而且精彩,家对自己身心的压抑,还有前方对人的召唤。所以这是核心观点。再往下看,大家也提到,眼中和心中有一个前方。

5、接下去第10段,“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刚刚同学也提到了,这句话非常关键,作者对这句话作了非常充分的阐发。还有离家归家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矛盾关系,如果用我们课本上的话来讲,就是“人的悲剧性的实质是什么。我们把这三条拎出来,就是作者由这幅画面所想到的内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板书三个核心观点作者阐发了这些感想之后,最后回到了这幅画面,但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同时在结构上也照应文章的开头。板书全班齐读作品第10、11、12小节。生:齐读课文。师:读得很好。对文章比较熟悉,切分、断句也比较合理。看第10节,作者有个核心观点,那就是“人生实质

6、上是一场苦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生1:人的一生总是要去追逐理想,在追逐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很多的挫折,所以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师: 你的意思就是奋斗是艰辛的,道路是坎坷的,所以人生是一场苦旅。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谈谈。生2:人在家的时候总是受到外界的诱惑想要离开家,而离家在外受到挫折时又想回到家,所以我认为人生是一场苦旅。师:你的意思就是文中第10段的例子,作者举了?围城?的例子,举了这幅照片的例子,举了丰子恺散文的例子,说:你看,在这拥挤的车厢里,在这样颠簸的路途中,人生正是一场苦旅。大家还有没有看到,作者还说到还有人坐在豪华的游轮上,坐在舒服的飞机和火

7、车上,请大家看原文,作者有没有在原文中对“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提醒大家注意上下文。生3:我觉得人在家的时候会有一种孤独感,所以就要离家去寻找精神寄托,而在寻找的过程中又始终会想家,所以说人生是一场苦旅。师:你的答复有自己的思考,但曹老师问的是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假设作者有自己的思考,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先把这个思考找到,然后在这个根底上把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带进去,这样我们既把握了原文,又从原文中跳了出来有了自己的感触,这样的阅读质量才比较高。是回到刚刚的问题,作者在文中有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生:我觉得是在第11节,他说因为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永远

8、在路上流浪,永远处于一种寻觅的过程之中,所以说人生是一场苦旅。师:讲得很好。大家看这个句子,在段落中起什么作用?生:小结前文,引出后文。生:承上启下。师:很好。哪一句承上,哪一句启下?生:前一句承上,小结前文;后一句启下,引出下文。师:好,答案就藏在承上句中,是不是?生:点头领悟师:作者说人生是想到达目的地而达不到目的地,始终在往前走,想到达目的地而不能完全到达目的地,苦就苦在这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始终都是在路上。刚刚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在路上是什么意思?“流浪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在路上、“流浪都并非实指,而是说人处在离家与归家中间的求索、漂泊状态。我们换个角度再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大

9、家看句子中的“实质上能不能删掉?为什么?生1:“实质上不能删掉。我觉得人在很多时候是很成功的,但这些成功都是建立在一段一段的痛苦之上的,所以说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生2:我也认为不能删掉。人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外表上看很难用一句话概括,所以必须加上“实质上。生3:“实质上不能去掉,因为它限定,是从本质上说,从生活现象上说,各人在生活中的情况不一样,未必都是“苦旅。师:很好。大家看原文,原文中这个问题他讲得很好。他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火车和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到达目的地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所以“实质上不能去掉。师

10、:好的,我们接下去讨论第二个令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人的“悲剧性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话答复。生1:悲剧的不可防止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师:很好,我们可以通过“在于“更在于这样的外在的表达形式来把握。还有没有了?生2:还有“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师:曹老师很赞赏大家的悟性。板书三个答案我们全班来齐读这三句话。生齐读师:这三句话其实是一个递进的关系。那么当中就有一个问题,这个“家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这篇文章中,很多词语都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实的意思,一是虚的意思。比方这里的“家,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

11、,又虚指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与归宿。这三句中“家的意思,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跳跃。文中还有“路、“流浪等也都具有双关含义,既是实指,同时兼有形而上的哲学思考的意味。师:我们讨论第三个问题。“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古诗词中思念家乡的作品太多了,而曹文轩在这篇文章中强调的却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那么离家和归家之见到底是什么关系?大家几个同学商量一下,然后每个小组派个代表来发言。生1:首先我认为离家和归家都是人内心的一种愿望,离家是为了更好地追逐自己美好的理想,而归家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这两者外表看起来是有一定的矛盾,但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生2:我觉得就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

12、一样,人在离开家的时候总是想回家,而回到家却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的感觉,所以就又想离家。师:你这个概括很有意思,人始终是在进进出出,来来往往。还有没有不同意见?我们班读书最多的女生是谁?请她来谈。学生小声议论生4:前方是外面世界的理想。人对理想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可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前方又是永远的精神栖息地,人最终还是要有一种归属感,归家是永恒的。师:我们班最富有思想的男生是谁?请这位同学来谈一下。大家笑,七嘴八舌推荐生5:我觉得家就像一个圆,人就是这个圆周上的一个点,人骨子里的野性迫使人们总是想摆脱这个点的束缚,但最终属于自己的还是这个点,摆脱这个点的束缚后,有的人走不远就只能客死他乡,

13、有的人坚持的久些最终还是要回到这个属于他自己的点。家还像一个沙漏的下半局部,当沙子处在下面时,看到上面的空间如此的宽广就特别地向往上面的世界,而当把沙漏倒过来时,却又拼命的往下挤。师:谢谢你精彩的发言。家是我们人生的出发点,时时刻刻都在召唤着我们,我们始终都在围绕着家进进出出。有人说这种进进出出不是悲剧吗?这是一种悲剧,但这个悲剧不是悲惨而是悲壮,是崇高。我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佛斯。上帝罚他把一次次把滚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顶,西西佛斯在这日复一日悲壮的宿命中,获得挑战荒唐战胜庸常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同样,在“离家与“出家的进出之中,你有了精神追求。寻觅着精神家园,你的人生与众不同。我想这个问题

14、课后大家还可以进一步的去思考。师:最后我们针对第11、12小节中你最欣赏的一点进行评点。请大家把课前写好的点评拿出来。互相交换看看,推荐好的一起来欣赏。生1:我的评点是文中最经典的那句“总想到达目的地却又总不能到达目的,评语是:“人生就在不断地探索,总是不能满足于现状。生2:我评点的是十一段的第一句话,评语是:“人在家中的时候总想着要离家,在离家后又总想着归家,这也是一种苦吧,选择的同时就必须放弃。生3:我评的是文中引用的怀乡诗。评语是:“大量引用怀乡诗,说明归家是古代现代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生4:我喜欢的是“那位崔灏一句。评语是:“用想像的画面形象地告诉人们:人无法还家,即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

15、家的感觉之中。生5:我喜欢结尾段,越读越觉得有韵味,分析一下,一是用了疑问的语气,二是有具象的味道。所以我的评点:用疑问语气、具象手法点题,给人无穷的联想。师:大家都动了脑筋,评点有个性、有特色、有水平。比较而言,你们更喜欢哪几那么评点?学生纷纷议论,最后认为后三那么更好师:我也喜欢后三位同学的评点。对原文理解得透,点评准确、到位。这节课我们是由画面进入文本,在文本阅读中,首先是抓住作者的核心观点,通过理解核心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在此根底上再加上我们自己的感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样读文章,我们才受用。课后作业:总结“摄影散文的特点,与同学互相推荐阅读一篇你喜爱的“摄影散文。下课。教后思考

16、这是新入选教科书的文章,充满现代人文气息,老师学生都喜欢,但是教学上有难度,怎样教出语文味也很来值得探讨。在教学上要抓住三个要点:一、弄懂这篇文章中几个关键的核心语句,把握文章的主旨;二、在此根底上把它与本专题其他讲归家的文章比较,获得对思乡情结的现代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三、这是一篇摄影文章,反映出现代散文的写法上的新趋势:叙议结合,往往由场景生发开来展开议论,又由议论转入具体的画面场景,词语往往都兼有实指意和某种形而上的虚指含义,充满了浓郁的思辨色彩,也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怎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这些根本问题呢?我采用的方法是:大处着眼、细部入手,也就是依据专题和板块的内涵,从文本的个性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和步骤。具体地说,就是先从摄影散文的特点入手,梳理文章的根本思路,抓住作者的三个核心观点,用多种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来理解这些观点。其中第一个观点相对浅易,可以一带而过;第二个观点学生都懂,但意思往往不大理解,可以依据上下文找出作者自己的答复;第三个句子是分条概括,要求学生在此根底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阐释,丰富对原文观点的理解。这样设计结构上由总到分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