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教学智慧_第1页
我的课堂教学智慧_第2页
我的课堂教学智慧_第3页
我的课堂教学智慧_第4页
我的课堂教学智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的课堂教学智慧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时空。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程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导致教学过程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因此,更加需要运用智慧和积累的教学经验,善于捕捉教学中出现的点点滴滴,培养自己的教学智慧,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1、 课前充分预设,教师必需心中有课。教学预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础,预设是教师基于对教材的深刻解读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深入分析,进而完成有效的教学设计。例如,案例:探索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及外角和,这样导入: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那么三角形的外角和呢?这时

2、,居然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 “ 我知道的,三角形的外角和也是360°。 ”学生的小声议论,使教师原先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与预先设计好了的精心提问,一下子全泡了汤。此时,上课的这位教师有些不自然:“是吗,有些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索三角形的外角和,看看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否真的是360°,然后汇报交流。”请看另一位教师是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的。教师略带兴奋地说: “ 请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的同学举一下手。 ” 结果全班竟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是啊,学生有书,他们已经预习了。接着教师问学生: “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 预习的”“猜的”“ 那么你知道这个结论是

3、怎么得出的吗? ”“ 不知道 ” 。这时这位教师即时肯定: “ 大家说得结论是正确的,可是大家却不知道这个规律是怎么得出的,没经过我们自己的验证,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方案,来验证结论? ”“ 想! ”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 今天老师就请你们自己当一回老师,你能动手动脑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你们刚才说的这个结论吗? ”“ 能! ”“ 好!下面就开始,可以几个人组成学习小组合作验证,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最先证明一点。 ” 教师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验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逐步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面对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的关系这一始

4、料未及的问题,令全班学生和台下听课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前一教师一带而过,继续按原来的教学预设组织教学,虽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教学否定了事实,是对学生活力生成的阻碍、压抑。对同样的问题,后一教师随机应变,及时改变预设程序,创造性地组织了以上的教学。这既是对学生发现的肯定,更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这样的教学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反映了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细致而精彩的“预设”,但决不能紧紧依靠课前“预设”,“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中要处 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把“预设”与“生成” 有机的结合起来

5、.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精彩无限!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爱恩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节课中设计如下游戏:请在X 2-2X+(   )=0的括号里任意填入一个整数,并判断该方程的根的大致情况。(和老师比一比,谁算的快?)结果比下来,

6、为什么老师算得那么快呢?这时告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问题将迎刃而解。于是学生必然会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听讲。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及时捕捉信息,在课堂生成中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课堂情境是极为复杂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动态的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信息都会不间断地并且不经意地传递给老师和同学,这些来自于学生的信息,有些是教师可以事先在备课中预设到,但更多的可能是教师无法预设的,关键是教师要及时捕捉到这些来自学生的信息,并且利用好这些

7、来自学生的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所有这一切都无时无刻地在向教师的教学智慧挑战。互动生成的课堂,使教师未预设的问题出现的机率增大了。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生在课堂情境中的每一次稍纵即逝的契机,加以引导、点拨,在这样的课堂上,需要教师有随机行事,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有抓住问题的实质,采取适当的措施化解问题的智慧。4、在课堂小结处再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一堂课的结束,并不代表问题的终结,而是用新知识再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开始,利用课尾总结,加以引导、点化、更能显示出小结在拓展延伸上的巨大功效。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晴”

8、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小结时,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都能较好地创设出思维情境,所以要十分重视课堂小结在创设思维情境中的作用。这也同时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例如在三角形的分类,三者之间的互化归纳为一个图,这样就容易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作为新课程下的一名教师,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关注预设,而且需要关注生成,不仅需要随机应变的教学智慧,而且需要一种教学常态下的教学智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同行者。所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要不断加强自我修炼,提升课堂教学智慧。初中数学

9、课堂“意外”的教学智慧课程专家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教师作了认真而周密的教学预设或教学设计,可是在正式上课时,总有可能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或理解,有时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此时,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解决?如何面对来自学生的意外生成?是照原来的预设继续上课,不理学生的一些“意外”还是以此未契机,放掉原来的预设,作些灵活的变动?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类似的经历,慢慢摸索出一些对策.一、“将错就错”,捕捉差异,挖掘课堂的生成资源案例:(分式化

10、简中的去分母)两位学生板演,其中一位学生通过通分求出正确的结果,而另一位学生解的过程是: 原式(x-2)+2(1+)=3x当这位老师点评这个学生的解法时,引来了一些嘲笑,他立即问:错在哪儿呢?学生回答道:“把方程变形(去分母)搬到解计算题上了,结果丢了分母。”这个做错的学生面红耳赤,低下了头。但这位老师来了一个“顺水推舟,将错纠错”,启发学生:刚才这位同学把计算题当作方程来解,虽然解法错了,但给我们一个启示,若能将该题去掉分母来解,其“解法”确实简洁明快,因此我们能否考虑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它呢?而一个新颖的解法也出来了。解: 设  A去分母得: x-2+2(1+x)=A去括号得:x

11、2+2+2x=A合并同类项得:3x=A 所以此题的结果是  (这位做错题目的学生终于笑了。)这时学生都赞叹这种用方程的解法很有创意,同时这种新颖的解法也唤回了这位学生的自信。这种化腐朽为神奇,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像上面的类似错误是我们老师经常碰到的,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错解”往往有它合理的一面,它多是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的符号、表象或概念、命题之间的联系上出现了编码错误,或是产生负迁移,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只有这种真实的思维才能真正反映出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它实际上往往带有普遍性,因而可以利用之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客观辨证地分析,

12、不必“如临大敌”,倒是应该冷静地剖析学生“错解”中的合理“成分”,研究它的起因,研究它与正确方法之间的联系,然后把“错误”资源合理地予以运用。二、“顺水推舟”及时调整,寻求“生成”与“预设”新的平衡案例:探索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及外角和,这样导入: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那么三角形的外角和呢?这时,居然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 “ 我知道的,三角形的外角和也是360°。 ”学生的小声议论,使教师原先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与预先设计好了的精心提问,一下子全泡了汤。此时,上课的这位教师有些不自然:“是吗,有些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索三角形的外角和,看看三角

13、形的外角和是否真的是360°,然后汇报交流。”请看另一位教师是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的。教师略带兴奋地说: “ 请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的同学举一下手。 ” 结果全班竟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是啊,学生有书,他们已经预习了。接着教师问学生: “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 预习的”“猜的”“ 那么你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 ”“ 不知道 ” 。这时这位教师即时肯定: “ 大家说得结论是正确的,可是大家却不知道这个规律是怎么得出的,没经过我们自己的验证,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方案,来验证结论? ”“ 想! ”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 今天老师就请你们自己当一回老师,你能动手动脑设计

14、一个方案,来证明你们刚才说的这个结论吗? ”“ 能! ”“ 好!下面就开始,可以几个人组成学习小组合作验证,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最先证明一点。 ” 教师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验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逐步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面对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的关系这一始料未及的问题,令全班学生和台下听课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前一教师一带而过,继续按原来的教学预设组织教学,虽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教学否定了事实,是对学生活力生成的阻碍、压抑。对同样的问题,后一教师随机应变,及时改变预设程序,创造性地组织了以上的教学。这既是对学

15、生发现的肯定,更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这样的教学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反映了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细致而精彩的“预设”,但决不能紧紧依靠课前“预设”,“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中要处 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把“预设”与“生成” 有机的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精彩无限!三、“当断则断”,主导调控,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航向案例:某位老师在讲授八年级数学(上)13.1认识不等式“问题1

16、、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引出的问题:少于30人时,至少要有多少人去世纪公园,买30张要反而合算呢?” 在师生共同探索下得出有24人进公园买30张票反而合算。本来问题情境的探索活动是让学生感受到“变量”和“函数”的思想,并初步体会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的解的区别。这时候,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有23人进公园买30张票也合算:23×5=115元,30×4=120元,虽然多5元,但可以将剩余的7张票送给其他小朋友表示爱心,我认为合算。”老师一听他古怪想法,想到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和以鼓励

17、性评价为主的人文关注,就表扬他有爱心,有创新,同学们见此立即议论纷纷,马上有甲同学发言:可以把多余的7张票卖给别人更合算。这时候课堂气氛更热烈了,经过讨论后得出:1个人进公园买30张票最合算,可以将剩余的29张票以5元一张卖给别人。这时已经快到下课时间了,老师只好匆忙讲解完后面的内容。本节课教师似乎沉醉于师生共同创设的热烈的课堂氛围和创造思维,在此起彼伏的情境转换下,虚假的成功蒙蔽了师生对教学目标理性的反思,这样的课堂效能低下也就成为必然了。这时我们可以先对生成进行价值的控制和调整,避重就轻,避虚就实,小处着眼,大处着想,把一些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或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暂时搁置下来,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或空间,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