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略论经济法的主体(1) 摘要 经济法的实施依靠一定主体,因此,对经济法主体的研究就更有必要。本文剖析了经济法主体的概念、性质和特征,反思了学术界研究经济法主体存在的不足,指出了目前经济法理论研究“范式”化的危害,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经济法主体进行类型化。 关键词主体价值 宏观和微观 静态与动态 一、经济法主体的概念、性质和特征 (一)经济法主体的概念 我们研究经济法主体的首要目的是在归纳概括现实中各种经济法主体类型的基础上,给出经济法
2、主体一个明确的定义,以确定受经济法规制的主体范围。 国内部分学者在分析此问题时,习惯性地把经济法主体混同于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或者走向反面,夸大二者的区别,而忽视了经济法主体的特殊性质。注1目前国内学术界很少有将经济法主体资格取得者与经济法律关系参加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全面论述。因此,目前国内学术界给经济法主体下定义时也就相应存在着两种不良的倾向:其一,是过于强调国家在经济法律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将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简单定性为国家经济管理关系,并机械地规定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只能是国家,有意识地缩小了经济法主体的范围,与实践中政府部门在经济利益驱使下,
3、借国家之名干预经济过于泛滥的非正常现象“不谋而合”;其二,是认为参加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并不一定由经济法本身设立,而依据行政法或者民商法的思维模式,推导出任何具有独立人格的法律主体(特别是公民)都可能成为经济法主体,这实际上是泛化了经济法主体的概念。 这两种倾向未能正确把握经济法主体的本质属性和外部特征,为我们正确认识经济法主体设置了极大的障碍,并且也不自觉地降低了经济法主体的实践价值。 第一种倾向过分提升了“国家”在经济法主体中的地位,而没有考虑到国家主体比较抽象,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多种角色,(如国家资产
4、所有者、具体经济关系参与者、宏观经济调控者、维护市场竞争者、经济监督者等角色)需要不同具体主体加以代表,造成了认识上对“国家主体”的定位偏差。实践中,当非国家主体一方的合法利益受到国家主体“合法权力”侵害时,其救济方式往往被剥离为互不联系的民事手段和行政手段,出现原告主体因同一事由在民事诉讼中偶尔胜诉,却在行政诉讼中屡屡败诉的戏剧性场面,甚至会出现因法院拒不受理而投诉无门的情况。这种“国家”思维的背后是一种法律非公即私的观念:经济法顺理成章地在实践中被划定为纯粹的公法,公法的执行主体又怎能被私法主体随意告倒呢!显然,如果我们不能区分这些“国家”角色的不同性质而拟定不同的法律对策,就会导致实践中
5、本已十分缺乏的、以维护社会经济权利为目的的经济公益诉讼等保障措施流产。仅在抽象层面上使用“国家主体”这一概念其实质就是无视公私因素融合的经济现实而把经济法定义为“公法”,这种倾向无法解决实践中屡禁不止、亟待解决的地方保护问题和行业部门行政性垄断的问题。 第二种倾向,由于引进了太过宽泛的法律人格概念,会使我们无法理解个人在经济法主体中的正确位置。实际上,没有相应的经济法律规范的规定,个人是不能随便成为经济法主体的。具体地说,一方面,个人作为经济法主体必须要符合一定的角色和条件,因为经济法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注2不同于民商法的私法性质,不允许
6、当事人随意创设经济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另一方面,经济法规制的重心是经济力量强大的组织而非个人,这从经济法现象产生之初以产业法和反垄断法的面目出现便能看出来。注3普通个人经济力量有限,能够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十分有限,所以法律重在通过民事规范对其经济利益加以维护,只要求他们承担与其行为限度相适应的法律责任。只有当组织性要素存在于社会关系中,需要国家意志涉入,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时,国家才有从经济法层面对某一类个人的经济行为进行规制的必要。譬如,法律对税收关系中具有不同收入水平和收入类型的个人规定不同的税率以实现国家有组织的资源再次分配职能;再如法律对公司内部经理、董事竞业禁止加以明确规定以加重公司的社
7、会经济责任等。 所以,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即特定利益社会责任权利义务主体。据此,从抽象层面和具体层面、静态角度和动态角度,展开对经济法主体分类的研究,这是由经济法主体的“经济利益性”、“纵横统一性”、“责任优先性”等本质属性和“范围的广泛性”、“地位的层级性”、“角色的变动性”等外部特征决定的。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完备的经济法主体概念:经济法主体就是根据法律确定的社会责任而赋予不同资格的,代表不同利益倾向的权利享有者和义务承担者。 (二)经济法主体的性质和特征 相对于民法和行政法主体
8、而言,经济法主体具有不同于它们的本质属性:首先,经济法主体具有经济利益性,即它应当是某种经济利益的明确代表,是该种经济利益的积极追求和维护者。不论国家主体也好,还是组织主体、个人主体也好,法律对经济法主体经济行为的调控,更多地通过平衡协调的手段控制该类主体行为的经济成本和经济收益完成的。 其次,经济法主体具有纵横统一性,这是由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应当是纵向因素和横向因素的统一所决定的。对某个具体的经济法主体而言,由于其所处的经济关系性质不同,可能与其他主体处于不同的相对地位,或者居于管理者,或者居于被管理者,也可能处于平等地位。并且对于一些特定的
9、经济法主体来说,如第三部门主体,这几种角色因素可能天然地集于一身,不能简单割裂开来对待。 最后,经济法主体具有责任优先性,即它应当以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定位标准和行为准则,同时国家和社会也应当将社会责任作为评价其在法律关系中所处地位和所为法律行为的标准。这里的社会责任,从法律层面上,包括了以行政法、民法、刑法等调整方式为主的综合责任体系,但又不仅限于行为责任。社会责任的提出,意味着任何经济法主体在行使权利(力)的时候,必须同时意识到如果滥用该权利(力)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社会责任感将内化于每个主体的经济行为中。 &
10、#160;因此,经济法主体的性质表现在其外部特征上,同样存在着大致对应的三个方面:第一,范围的广泛性。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法主体数量庞大,类型丰富,这是主体经济利益性的外在化要求:通过对每种经济利益都有数种具体经济法主体加以代表、维护和追求,实现各种经济利益的和谐发展,才能最终达致经济法所要维护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10王忠坦、秦培忠:“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与信用社法人治理”,载理论探讨2004第4期。 11郭广辉、王利军:我国所有权制度的变迁与重构,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12李达昌等编:战后西方国家
11、股份制的新变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3张则尧:比较合作社法,中国合作文化协社出版1943年版。 14黄铭杰:经营者支配与股东支配外的第三条道路,载台湾法学新课题(一),元照出版2004年版。 15史纪良主编:美国信用合作社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16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17 英休谟:人性论(上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8彭心倩:“从美国公司法信义义务变革看我国的制度完善”,载湖湘论坛2007年第6期。 19 美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
12、产的制度结构,张乃根,龚柏华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0宋琳、邹泰:“信义义务在我国的缺失及其根源探析”,载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21 俄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杨:俄罗斯现代化与公民社会,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22马震宇:“农村合作金融立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载农村经济2008年第2期。 23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梅慎实: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0王忠坦、秦培忠:“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与信用社法人治
13、理”,载理论探讨2004第4期。 11郭广辉、王利军:我国所有权制度的变迁与重构,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12李达昌等编:战后西方国家股份制的新变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3张则尧:比较合作社法,中国合作文化协社出版1943年版。 14黄铭杰:经营者支配与股东支配外的第三条道路,载台湾法学新课题(一),元照出版2004年版。 15史纪良主编:美国信用合作社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16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17 英休谟:人性论(上册),关文运译,商
14、务印书馆1980年版。 18彭心倩:“从美国公司法信义义务变革看我国的制度完善”,载湖湘论坛2007年第6期。 19 美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张乃根,龚柏华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0宋琳、邹泰:“信义义务在我国的缺失及其根源探析”,载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21 俄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杨:俄罗斯现代化与公民社会,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22马震宇:“农村合作金融立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载农村经济2008年第2期。 23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梅慎实:现代
15、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0王忠坦、秦培忠:“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与信用社法人治理”,载理论探讨2004第4期。 11郭广辉、王利军:我国所有权制度的变迁与重构,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12李达昌等编:战后西方国家股份制的新变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3张则尧:比较合作社法,中国合作文化协社出版1943年版。 14黄铭杰:经营者支配与股东支配外的第三条道路,载台湾法学新课题(一),元照出版2004年版。 15史纪良主编:美国信用合作社管理,
16、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16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17 英休谟:人性论(上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8彭心倩:“从美国公司法信义义务变革看我国的制度完善”,载湖湘论坛2007年第6期。 19 美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张乃根,龚柏华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0宋琳、邹泰:“信义义务在我国的缺失及其根源探析”,载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21 俄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杨:俄罗斯现代化与公民社会,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22马震宇
17、:“农村合作金融立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载农村经济2008年第2期。 23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梅慎实: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0王忠坦、秦培忠:“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与信用社法人治理”,载理论探讨2004第4期。 11郭广辉、王利军:我国所有权制度的变迁与重构,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12李达昌等编:战后西方国家股份制的新变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3张则尧:比较合作社法,中国合作文化协社出版1943年版。 14黄铭杰:经营者支配与股东支配外的第三条道路,载台湾法学新课题(一),元照出版2004年版。 15史纪良主编:美国信用合作社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16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17 英休谟:人性论(上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8彭心倩:“从美国公司法信义义务变革看我国的制度完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