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精品祥解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4_第1页
地大精品祥解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4_第2页
地大精品祥解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4_第3页
地大精品祥解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4_第4页
地大精品祥解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 井中化探 在钻孔中同时进行岩石地球化学采样,已受到普遍的重视。它不仅是建立已知矿床原生晕模式、了解矿体蚀变带特征的基础,而且也是预测和评价深部盲矿体十分重要的依据。经验表明,它是矿区外围和深部盲矿预测找矿行之有效的一种重要勘查手段。(四) 钻井地球物理勘探 钻井地球物理勘探是50年代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手段,在煤田和油田勘查中应用较为成熟。根据目前发展的趋势,广义的井中物探可分成三大类: 测定钻孔之间或附近矿体在钻孔中所产生物理场的方法,主要有充电法、多频感应电磁法、自然电场法、激发极化法、磁法、电磁波法、压电法、声波法等; 测定井壁及其附近岩、矿石物理性质的方法,如磁化率测井、密

2、度测井及电阻率测井等; 测定钻孔所见矿体的矿物成分及大致含量的方法,如接触极化曲线法、核测井技术等。前者()称作井中物探;后两种(、)又称为地球物理测井或地球物理取样。1井中物探 井中物探的作用是发现井周或井底深部盲矿,确定矿体相对于钻孔的位置、大小、形状、产状,追索和圈定矿体范围,以及研究井间空间矿体的连续性等。这不仅加大和补充了地面物探方法的勘探深度,同时也扩大了钻孔的有效作用半径,可更合理地布置钻孔,及时指导钻进或停钻,提高勘探速度和见矿率。2地球物理测井 主要用于研究井壁地质情况,其具体任务是:划分和校验钻孔地质剖面,查明矿层位置并确定其深度和厚度;直接测岩矿石物性参数;研究和确定矿石

3、成分及含量,以实现局部不取岩心或无岩心钻进。测井方法目前已由单一电测井发展到磁、电磁、放射性等多种参数综合测井。在研究和确定矿石成分及含量方面,核物理测井(能谱测量、选择性-测井、核磁共振、中子活化法及X萤光测井等)技术将成为一种主要手段,已引起国内外重视。主要井中物探方法及其用途列于表4-6-1中。表4-6-1 主要井中物探和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及其用途 方法名称 用 途 使用条件孔径(mm)探测距离(m)充 电 法 探测良导硫化矿、磁铁矿,定位置、规模和矿体相关性 单、双孔孔 径36500多频感应 电 磁 法 探测致密、脉状硫化矿,定位置和产状要素 单、双孔孔 径46单孔5080,双孔120自

4、然电场法 探测致密、脉状硫化矿,定位置和延深 单、多孔孔径36100激发极化法 探测硫化矿(包括浸染型),定位置,可估算规模 单、多孔孔径36100(如用充电方式,可达500)磁 法 探测磁性体,定位置大小和产状 单、多孔孔径36150250电磁波法(无线电波法)探测良导体,定矿体位置、规模和形态 双孔为主,单孔少用,孔径3650400压 电 法 探测石英脉型、伟晶岩型矿床及硅化带,定位置、规模和形状 单、多孔孔径3650120声 波 法 探测铬铁矿、多金属矿、煤矿等,定位置、规模和形状 单、多孔孔 径5980400接触极化 曲 线 法 定硫化矿矿物组分,估算致密和脉状矿规模,定矿段相关性。

5、单、多孔孔径46核测井法 定硫化矿、氧化矿矿物成分及含量 单孔孔径36小结(1) 不同勘查技术手段的作用和应用范围是有限的,各有所长和不足;(2) 各种勘查技术手段虽然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很大发展和改进,但仍然因为技术原因和地质现象复杂等,某些技术成果常常具有多解性,因而使其应用受到某种局限;(3) 不同勘查技术手段的应用实际上是揭示、研究和利用控矿条件及矿化信息的某一方面的特性,而矿床是所有这些方面都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四、矿区地质填图 大比例尺地质图测制是矿床勘探初期必须进行的一项基本地质工作,常需辅以矿区地表探矿工程和物化探技术资料完成。意义:矿区地质图或

6、矿床地形地质图,是详细表示矿区地形、地层、岩浆岩、构造、矿体、矿化带等基本地质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图件。目的在于为详细研究矿体赋存地段的地质构造特点和控制矿化的地质因素,查明矿面及深部勘探工程提供地质依据;也是进行矿床正确评价、储量计算和编制矿床开采设计的重要依据。它是勘探矿区最基本的图件之一,也是编制其它地质图件的基础。矿区地质图一般采用的比例尺是1500012000,必要时可用1500,以适应圈矿和采矿的需要。编制大比例尺矿区地质图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是:其测区面积大小和范围常常是根据矿床的大小来确定的,并兼顾与矿有关的岩石与构造等条件,以便使全部矿体及各种控矿因素都能表示在测区面积之内。测区面积

7、一般不超过几平方公里,甚至小于一平方公里。图纸上的测区范围不一定要限制其左右界线平行经线、上下界线平行纬线而成矩形或正方形,而以便于表明整个矿床地段的地质结构为原则。由于大比例尺地质测量是对有工业价值的含矿地段进行全面深入的地表地质调查,深入研究矿区地表地质构造及矿体特点,指导进一步的勘探工作和对矿床的工业评价,因之要求对地表各种地质现象作细致深入的观察和描述,其详细程度是很高的。它要求查明所有出露于地表的矿体露头,确定矿体的边界和规模,研究矿体所赋存的地层、岩石、构造特点以及它们在空间和成因上的联系,并要求将上述内容按比例尺要求尽可能地反映在地质图上。 为了保证地质图的精度,所有观测点都应采

8、用仪器测量。为了详细查明地表地质构造及矿体地质特征,必须以地质观察为基础,保证应有的详细程度和精确度,必须有足够的天然露头,如天然露头不足,还需补充必要的人工露头。这样,常常要投入相当数量系统加密的轻型山地工程,因此观测点的数目和密度也较大,其具体数目可参考有关规范。矿体地段地表地质测量不但要依靠地表观察,还要依据钻孔和物化探提供的资料,这样有助于编制更详细精确的地表地质图。对于薄矿体(层)、标志层及其它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必要时应扩大表示。编测程序:分为踏勘、地层剖面研究和地质填图三个阶段。填图基本方法:剖面法和追索法,必要时辅以其它技术方法。剖面法:它是通过测制许多横穿矿体或矿区主要构造线

9、的地质剖面而进行地质填图的方法。先是平行矿体走向或构造线方向用仪器测出一条(或几条)基线,又垂直基线测出一系列平行的剖面线。剖面线间距根据矿区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来具体研究确定,原则上要使相邻剖面线上地质体可以对比连接。一般情况下,剖面线间距在相应比例尺的图纸上为35厘米。地质人员沿剖面线作地质观察,绘制地质剖面图。地质体分界的观测点,用仪器测定位置并精确地标在地形图上。在剖面观测的基础上,进行剖面之间矿体和其它各种地质体的连接,以完成地质填图。剖面法适用于地质构造简单,矿体和岩层沿走向变化不很大的矿区,在植被覆盖面积大的矿区也可考虑采用此法。追索法:它是通过追索矿层、标志层、主要岩层分界线和构

10、造线的方法进行地质填图和矿区地质构造研究。应用此法,要求先查明岩层层序和岩体的岩相分带,找出标志层和主要的岩层界线、岩体界线,构造线的位置,然后沿着走向进行追索。在追索过程中,每隔适当距离,或在地质体发生变化的位置,布置观测点,作描述记录,并用仪器测定其位置,标在地形图上;最后连接地质界线完成地质图。这种方法适用于基岩出露较好,地质体接触界线一般比较清楚,并有良好标志层的矿区。应用追索法经常需有剖面法的补充,以检查主要地质体界线之间的其它地质界线的变化和有无界线遗漏。故矿区地质填图常可理解为上述两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在松散沉积物覆盖普遍的矿区,地质现象的直接观测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选择有效的物、

11、化探方法,适当加密布置系统的轻型山地工程或浅钻,用以揭示、追索松散层下岩层、岩体、矿体和断裂构造的分布,是保证地质图编测精度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矿区大比例地质图的编测和部分地表工程的揭露,对矿区地表地质构造情况较详查阶段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初步建立矿床地质模型,这就为勘探工程的进一步正确布置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五、勘探工程的总体布置 (一)勘探工程布置的原则 勘探工程布置原则: 1各种勘探工程必须按一定的加密剖面系统布置,以使各工程之间相互联系有利于制作系统的加密勘探剖面和获得各种参数,便于综合对比和进行地质分析与推断。2勘探剖面的方向应该根据矿体属性特征变化最大的方向来确定,而矿体属性特征

12、变化最大的方向往往与其厚度方向一致,所以勘探工程应尽量垂直矿体走向或构造线方面布置,并保证沿厚度方向穿过整个矿体或含矿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反映矿体及其它地质体属性特征的最大变化程度及变化性质。3坑道勘探应保持穿脉相对均匀,并穿透整个矿体或含矿带;脉内沿脉探矿,也必须保证等间距均匀揭露矿脉的全厚,对较厚矿体需配合用穿脉或坑内钻探矿,以保证矿体的完整性;还应使坑探工程尽可能为将来开采时所利用。4在曾经进行过部分勘探工作的矿区内,布置勘探工程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程。 地质勘探工作总原则:力求以最少的工程量、最少的投资和最短的时间,获取全面、完整、系统、准确和数量尽可能多的地质资料信息和成果。(二

13、)勘探工程的总体布置方式 根据上述原则,勘探工程的总体布置方式有三种:勘探线、勘探网、水平勘探。1勘探线 概念: 勘探线是垂直于矿体总体走向的铅垂勘探剖面与地表的交线。勘探线法:勘探工程布置在一组地表相互平行的勘探线所在铅垂剖面内的一种工程总体布置方式,称之为勘探线法。 布置方法:1. 勘探线的布置几乎总是垂直于矿层、含矿带,或者主要矿体的走向,以保证各勘探工程沿厚度方向截穿矿体或含矿带(图4-6-9.a)。 2. 各条勘探线应尽量相互平行,以便各勘探线剖面的资料进行对比,减少误差,也便于正确计算储量。 3. 当矿层或含矿带走向有强烈变化时,勘探线的方向也需作相应的改变一般可先作基线代表其总体

14、走向,然后垂直基线布置勘探线(图4-6-9.b)。 4. 各勘探线之间往往是平行和等距的,勘探线剖面上各工程截穿矿体点之间的距离也往往是等距的。应尽量使勘探工程从地表到地下按一定间距沿勘探线布置,以便获得系统且均匀控制的地质勘探剖面资料(图4-6-9.c)。 5. 在勘探线剖面内,勘探工程可以是铅直的,也可以是倾斜的。但倾斜工程一定要沿剖面倾斜,不能偏离剖面。 6. 在走向上,应尽量使一排工程(或工程的见矿位置)在一个与走向平行的铅垂剖面上,以便能作出一个纵剖面图(图4-6-9.d)。其它工程的位置则比较自由。图4-6-9.a  图4-6-9.d   适用条件:

15、o 勘探线是勘探工程布置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尤其适用于呈两个方向(走向及倾向)延伸,产状较陡的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脉状等矿体。 o 它一般不受地形及工程种类的影响,各线工程的位置可根据地质和地形情况灵活布置,因此应用最为广泛。 2 勘探网 概念:勘探工程布置在两组不同方向勘探线的交点上,构成网状的工程总体布置方式,称为勘探网(图4-6-10)。这种工程布置方式,要求所有的勘探工程主要是垂直的勘探工程,如直钻、浅井等。图4-6-10 勘探网基本类型 a-正方形网;b-矩形网;c-菱形(或三角形)网基本类型:正方形网、矩形网、菱形(或三角形)网。勘探网的形状决定于网格各边长的比例关系,应与矿体的

16、各向异性相符合。1. 正方形:勘探网适用于勘探在平面上形状近于等轴状,矿化品位变化也在各方向无明显差别的矿体,如斑岩型矿床、产状极缓或近水平的沉积矿床等。 2. 矩形网:适用于平面上沿一个方向延伸较长,另一方向延伸较短的产状平缓的层状、似层状矿体;或矿体某些特征标志沿一个方面变化大、沿另一个方面变化较小的矿体。矩形网的短边(即工程较密)的方向,应是矿体某些特征标志变化较大的方向 3. 菱形(或三角形)网:其特点在于沿矿体长轴方向和垂直长轴方向,每组勘探工程相间地控制矿体,并可节省部分勘探工程。对那些矿体规模很大,而沿某一方向变化较小的矿床可采用菱形网。 适用条件: 1. 采用勘探网的形式布置工

17、程,还要求矿区地形起伏不大,一般可获得两组到四组不同方向较高精度的垂直剖面,故其可提高勘探程度,并为完善与优化采矿工程布置提供基础。 2. 由于勘探网适用条件限制较多,在金属矿床勘探中远不如勘探线方式应用广泛。 3水平勘探 概念:当主要采用水平坑探工程及坑内水平钻,勘探产状为陡倾斜矿体或地形切割有利的矿床时,要求各工程沿不同标高水平(中段)揭露矿体,以获得一系列不同标高水平的勘探断面,这种勘探工程布置形式叫做水平勘探(图4-6-11,下图)。适用条件: 它尤其适用于陡倾斜的矿体,特别是柱状、筒状、管状矿体,采用水平勘探地质效果更好。注意:所谓按线按网布置工程都是指勘探工程对矿体的截穿点成线或成

18、网,而不是指工程在地表的位置成线或成网,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关。许多情况下两者往往是一致的,即不仅工程在矿体上成线成网,在地表勘探工程也成线成网。勘探工程应当按线或按网布置,原因在于:1)为了能获得较多的高精度的地质勘探剖面,便于更详细地研究矿体的形态、产状、内部结构等特征。2)在矿体属性特征具有方向性变化,而又了解不够的情况下,若工程的数量一定,按规则的线、网均匀地布置工程,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信息,满足抽样代表性的要求,试验表明不均匀网的矿体几何误差总是高于均匀网的误差。3)能更好地圈定矿体,使相邻勘探剖面以及工程之间有较好的可比性。4)便于信息资料的计算机自动处理,规则网点要比不规则网点的

19、处理容易得多,精度也高。如果地表施工条件受限制,可以通过具体设计加以调整,如改变钻孔的倾角等。当然强调按线按网布置工程,也不是毫无灵活性,一般来说,在技术条件达不到时,也可以在一定容许范围内挪动工程的位置,但这种灵活性以不超过影响地质效果的限度为前提。4 灵活布置工程从概率的角度看,当人们对所要勘查的矿床的信息(各种矿体参数)了解的先验概率很小的时候,采用规则勘查网布置工程获得信息和概率要大。反之,当我们加强了地质规律的研究,对矿床的变化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就是说可以对矿床的变化作一定的预测的时候,就不一定非用规则的勘查网,这时就可以采用有目的的、有根据的、有的放矢的布置工程,这就是灵活的布

20、置工程。 例如鞍山地区的变质铁矿,由于品位均匀,因此勘查时的主要关键是控制矿体的变化。但是,经过地质控制因素的研究了解到矿体厚度变化主要受次级横向和纵向褶皱控制,因此,勘查线的布置就不是等间距的,而是在矿体形态变化的转折点及横向褶皱轴部,这样布置显然比等间距布置更能准确的圈定矿体而且节省工程(图4-6-12)。 由上例可见,勘查工程总体布置要不要按等距进行要不要按一定规律进行。这是相对和概念,它取决于人们对矿床变化规律认识的程度。 一般情况下,矿体参数的预测是比较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按等距规则布置工程是正确的。但是,也应当看到,在当前地质勘查技术方法不断改进和发展,先进技术不断采用和提高,

21、特别是数学手段定量研究矿体变化性的应用,在一定条件下,人们预测矿体的变化有了可能,因此,根据实际需要而灵活布置工程今后应当给以足够的重视。< P>图4-6-12 某铁矿勘探线布置图六、勘探工程间距的确定 (一)勘探工程间距的含义 (二)影响确定合理勘探工程间距的主要因素 (三)确定合理勘探工程间距的方法(一)勘探工程间距的含义 概念:勘探工程间距通常是指沿矿体走向和倾斜方向相邻工程截矿点之间的实际距离乘积,也称“勘探网度”或工程密度。勘探工程沿矿体走向的间距系指水平距,也即勘探线之间的距离;勘探工程沿矿体倾向的间距,一般是指工程穿过矿体底板的斜距(薄矿体)或穿过矿体中心线(厚矿体)

22、的斜距(图4-6-13);当矿体为陡倾斜而用坑道勘探时,以相邻标高(不同水平)坑道的垂直距离(又称中段高度)与中段平面上穿脉间的距离乘积表示。图4-6-13 工程间距示意图勘探网的工程间距,对于正方形网和矩形网是勘探网格的长与宽的长度;对于三角形网(菱形网),则为三角形的底与高的长度(图4-6-14)。图4-6-14  勘探网工程间距示意图勘探工程间距的另一种表示方式即单个截穿矿体的勘探工程所控制的矿体面积。式中:S0单个工程所控制的矿体面积;           n勘探工程数;

23、60;          S为勘探矿体的总面积。该式表明:在勘探总面积一定时,勘探工程密度和工程数量成反比关系。即在勘探总面积一定时,勘探工程数量的多少反映了勘探工程密度的大小,即反映了勘探工程间距大小。按一定间距布置工程,实际上是对矿体进行系统的等间距均匀抽样观测的一种方法。对于同一个矿床,选择的勘探工程间距大小不同,其所取得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果有较大差异,如工程间距过大则控制不住矿床地质构造及矿体变化特点,满足不了给定精度的要求;工程间距过小则超过给定精度的要求,增加了勘探工作量和勘探费用,积压或浪费

24、了资金,并拖延了勘探工作的完成时间。因此,在矿床勘探工作中存在着确定合理勘探工程间距的问题。(二)影响确定合理勘探工程间距的主要因素 1 极限工程量 图4-6-15工程量和信息量关系图X处所对应工程量为最优方案概念:合理的勘探工程间距应是在满足给定精度条件下的最稀网度。可简单理解为以不漏掉工业矿体为限度的最大“网眼”尺寸为合理工程间距。勘探精度随工程数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在矿体变化性一定的条件下,随勘探工程数量的增加,勘探精度越来越高,表现为勘探误差越来越小;从曲线梯度变化来看,精度提高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在工程数量比较少时,随工程数量的增加勘探精度提高较快,而当工程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勘

25、探精度提高的速度显著减慢,并逐渐趋于稳定。此时,再增加工程数量勘探精度提高很少或并不提高。这说明,过量的增加工程数量(加密工程)是不必要的,它不仅得不到好得多的地质效果,而且还增加大量勘探经费,这在经济上也是不合理的。从地质效果和经济效果统一的观点来看,存在一个极限工程数量,即与曲线梯度变化最大的拐点相对应的工程数量。虽然,这个工程数量对不同的矿床是不同的,但客观上却都存在着这样一个极限值。超过这个工程数量,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然而是否一定要勘探到极限精度则视需要而定。2 影响勘探工程间距确定的因素: (1)地质因素,即指不同矿种及其矿床勘探类型高低。包括矿床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矿体规模大小、形

26、状、厚度和产状的稳定性、有用组分分布的连续性和均匀程度等。(2)矿床勘探工作阶段,以及勘探任务所要求的储量类别。勘探程度要求高则工程间距要小,反之工程间距则较大。储量类别越高,工程间距越小。(3)勘探技术手段的类型。求同一级储量,坑道的间距可略稀于钻探。 (4)矿石内部结构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对工程间距也有一定的影响。注意:1. 在确定工程间距时,要充分考虑地质特征,尽量作到不漏掉一个有工业价值的矿体。同时,也要足以使相邻的勘探工程或相邻的勘探剖面的资料可以互相联系与对比。 2. 对于重点勘探地段与一般概略了解地段应注意区别对待,可考虑用不同的工程间距进行勘探。 3. 勘探投资者具有对勘

27、探程度、工程量及投资额的决定权。所 4. 必须保证技术上的可行和经济上的合理,即要进行充分的地质技术经济多方案对比论证,试验确定合理的工程间距。 2 加密法概念:加密法是在矿床勘探开始时,在详查阶段已用较稀的网度系统控制的基础上,再用较小的工程间距加密布置工程;施工后,根据工程对矿床实际控制情况,如肯定矿体连续性、排除其多解性的需要,决定再加密工程多少以及在何处加密工程,即采取逐步加密的办法,一直加密到为满足一定精度要求而不需要再加密工程为止时的工程间距为合理。这实质上是一种最优的地质分析过程,也是地质精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协调原则:工程加密到何种程度为止要视勘探对象和任务而定。

28、83; 对含矿带,则可根据相邻剖面或相邻工程之间所揭露的含矿带的空间位置、产状、形状、内部结构等的协调程度而定。如果是协调的即可认为已满足要求。如图4-6-16,以矿带为勘探对象,对矿带来说,勘探工程所揭露的矿带(包括某些地质背景)在工程之间是协调的。即:主要的地质界线能合理的连接起来,这就表明满足要求,而不能以含矿带中的单个小矿体为标准。含矿带中小矿体的查明留待生产勘探阶段完成。 · 对单个矿体,则必须相邻剖面、相邻工程上矿体的位置、产状、形态,以及赋存矿体的地质背景(如围岩、控矿构造等)能协调起来才算满足要求。如图4-6-17上表明,在现有工程控制下工程之间矿体不协调。矿体界线不

29、能合理的连接,图4-6-17下说明在原有工程基础上加密部分工程后,工程之间矿体协调,连接比较合理,能满足要求。图4-6-16 含矿带勘探剖面图 图4-6-17 某铁矿剖面图优缺点:加密法的结果,工程之间的距离是不等的。在矿体或矿带变化简单的地段,工程间距较大;而在变化复杂的地段,工程间距则较小,这是此法优点之一。优点之二是简便易行。不足之处是目前尚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价协调程度的方法。3数理统计法 这类方法比较多,常用的有:(1)根据矿体标志值的变化系数及给定精度确定合理的工程数量。也就是根据数理统计中关于抽样误差的原理确定工程的间距,其公式为:式中: n必须的勘探工程数量;  

30、;         V矿体标志值的变化系数;           P确定标志平均值的相对精度(给定平均值的相对允许误差),在本式中根据勘探的要求给定;           t-为概率系数,决定于对结论所要求的可靠程度。常用的t值见下表(表4-6-3)。表4-6-3 概率系数t值简表 概率(%) t概率(%) t概率(%

31、) t999590858075706560 通常取t=1.96(或t=2),其所对应的概率为0.95。应用该式计算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矿体标志有矿体厚度、矿石品位、矿体宽度、面积等多种。可以用总变化系数V0参加计算:          也可用诸标志变化系数值中的最大值参加计算。 确定工程数量必须用穿透样的观测值计算的变化系数。 上述公式确定的工程数量只是在随机抽样条件下的统计要求。 计算变化系数所用观测值的观测尺度必须与所要确定的工程尺度相对应,如确定工程的数量,则必须用穿透样的观测值计算变化系数。用该

32、式计算的工程数量,只能保证平均值具有给定的精度,而对于地质误差(如对地质构造的错误认识等)则未加考虑。所以,在应用计算时必须结合地质情况考虑。另外,该式所计算的n值是指见矿钻孔数,若考虑到落空钻孔、实际钻孔数应大于该值。其它确定工程间距的数学方法还有从控制矿体空间变化规律出发的数学方法,如利用标志值周期性变化的半波长,自相关函数的相关范围,地质统计学中变异函数的变程等来作为确定工程间距的依据,由于这些方法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在此不一一介绍。4稀空法 概念:其实质就是对于已按一定加密网度勘探的矿床抽去部分工程后,用较稀的网度的资料重新作图计算,与原有图件及成果进行对比,以考查是否可用较稀网度达到

33、原网度的精度,即研究原网度是否可以放稀。其结论主要用于同一矿床尚未进行勘探的地段、或供类似矿床勘探时参考。此法只有在详细勘探期间或勘探工作后期才有条件应用,属“事后”总结性质。图4-6-18(左图)中绿线代表工程可以抽去,稀空法常作为地质勘探后期或开发勘探中研究和确定网度的方法。上述各种方法在确定合理勘探工程间距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的目的是力求所布置的勘探工程既能满足所要求的勘探程度,又能保证在经济上的合理,两者之间客观上存在一个最合理的“度”最佳勘探网度。如何能实现这个最合理的“度”,实质上就是勘探网度最优化的问题。勘探网度确定的动态过程 最佳勘探网度不可能在勘探设计时就能完全确定下来,而

34、只能在勘探过程中逐步达到。也就是说勘探网度的最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如勘探初期用模拟法确定的勘探网度,那只是对被勘探矿床在有限资料分析研究基础上与类似矿床对比后确定的,不一定就是最优的勘探网度。随着勘探工作的开展,而不断提供了有关矿床及矿体各标志值新的信息,在掌握和分析新的资料基础上对原有勘探网度作必要的适当调整,使之趋近于或达到最佳勘探网度。目前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实现最佳勘探网度的某些方法,前面所介绍的确定合理勘探工程间距的方法可视为其中的一部分。七、勘探剖面资料的获取  (一)勘探剖面图件的资料内容勘探线剖面图和中段地质平面图是最基本的两种勘探剖面(断面)图件。勘探

35、剖面图件编制的基本内容:1控制性测量内容:包括坐标线、网,控制点及地质测点、地形地物等。2地质构造内容:地层、岩性、岩体、岩相界线、各类构造线及其产状;矿体、夹石,矿石类型、品级边界及其分布等。3勘探工作及工程类:包括勘探线、基线、探(采)矿工程、取样工程位置、编号及测试结果等。4专门性内容,指某些专门用途需要的特殊内容:如储量计算用的有关参数内容;数学特征分析的等值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用的某些专门测试项目内容。其它规定内容:如图例、比例尺、责任表等。 (二)勘探设计剖面图的编制1 编制的目的及基础编制目的:为了根据所确定的勘探工作任务,沿勘探线剖面正确地设计勘探工程。编制设计剖面图的

36、基础:勘探工作任务对地表地质构造基本特点,特别是矿化特点的了解沿勘探线剖面的地形特点的了解物化探资料 勘探工程设计程序:l         第一步根据已有资料编制理想(预测)的勘探线地质剖面图或中段(一定标高)地质平面图;l         第二步在该图上逐步完成勘探工程单项设计,即编制成勘探设计剖面图。 编制依据资料:矿区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反映勘探线位置从地表到深部地质构造的已有探矿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成果的编录资料

37、;或已有的相邻勘探线剖面图、中段地质平面图等。编制比例尺:一般11,视需要而定。编制剖面图内容:岩层、矿层(体)、构造、围岩蚀变、不同矿石类型的分布座标网、水平标高线勘探工程的位置及编号采样位置及样品编号钻孔孔深及矿心采取率矿体及围岩产状要素、矿体编号矿体内不同矿石工业类型、自然类型和工业品级界线各种品级矿石及各级储量的分界线,各块段面积、平均品位数值及编号编制勘探线平面图:包括勘探线、座标网及勘探工程的位置及编号附有化验分析结果表2 勘探线设计地质剖面图的编制方法:一般是依据矿区地形地质图和剖面上已有工程揭露资料编制;开发勘探阶段则多依据已有若干中段地质平面图、相邻勘探线剖面图等切制、转切或

38、通过适当的内插、外推计算作图方法编制。编制具体步骤:(图4-6-19.a-d)(1) 绘制坐标网线: 1)在平面图上投剖面的起止点A和B并连接成直线。该直线或其延长线与x座标和y座标交角(锐角)分别为和。 2)绘剖面座标线。一般选取z(高程)以及x或y座标中的一种。 x或y座标选取原则为:若,则选取x座标;反之则选取y座标。 x或y座标相邻座标线的距离(如上左图的300与400)并非是100m,而是100/sin m。3)根据A和B点的座标值,将其投在剖面图上。(2)地表资料绘制: 包括: 1. 地形线 2. 地表地质界线 3. 地表探矿工程除了在剖面图上绘出上述内容,还应在剖面图下方的平面图

39、上绘出。 (3)推测绘制地下资料并连接矿体据矿床地质图和其他有关资料并根据相邻及其他探矿资料及地质规律的变化趋势推测深部地质特征及界线。(4) 单项设计工程设计按所选定的勘探工程种类和间距,将各单项设计工程标绘在地质剖面图上(详见于后的单项工程设计),并标明编号。然后完善剖面线平面位置图,补充取样结果表及图例、责任表等规定内容。最后绘整理成图。3设计中段地质平面图的切制 在矿床地质勘探或开发勘探工作中,根据工程设计需要往往要切制中段设计(或预测)地质平面图,或称为××m(标高)水平断面图。所需资料依据:矿床地质图及对矿床地质构造特点和成矿规律的研究成果;一系列勘探

40、线剖面图;或已有中段(尤其是相邻中段)地质平面图等。可利用直接切制或各种转切的方法完成。比例尺一般150012000,按矿体规模与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而定。现将具有一系列勘探线剖面图切制中段设计地质平面图的方法与步骤介绍如下(见图4-6-20):(1)按设计需要确定切图标高(如100m);(2)绘平面坐标网,要求对角线误差小于1毫米,同时画上各勘探线及编号;(3)从各勘探线剖面图上的切图标高线上切取各类工程及地质界线点,并转绘到平面图各相应勘探线上;(4)将各相邻勘探线上的对应地质界线点连接起来,注意地质构造线的性质、产状变化趋势;一般应按照:先新后老,先外后内,先主后次,先含矿层(带)后矿体、再

41、矿石类型的顺序联图;若有相邻中段地质平面图,要参照对比修改;并根据对某些规律变化的趋势性认识,尤其对那些属内插外推界线的预测内容作必要修正;(5)按所选定设计的勘探工程种类(沿脉、穿脉、坑内钻等)和间距,作单项工程设计,并编号,以完成预定的矿床勘探任务。(6)清绘成图,并按规定注明图名、比例尺、图例、责任表、图框等。图4-6-20据勘探线剖面切制中段预测地质平面图(切图标高为100米)1围岩;2铁矿石;3铜矿石(三)单项勘探工程设计 1勘探剖面上钻探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1) 确定设计钻孔穿过矿体的截穿点位置。在勘探线设计地质剖面图上,按照已确定的工程间距,沿矿体中心线(厚矿体)或矿体底板线(

42、薄矿体),由浅入深确定设计钻孔穿过矿体的截穿点位置;(2)确定钻探类型。常用直钻与斜钻(或定向钻)两类,主要是根据矿体产状、地表地形地物情况、钻探设备条件和工人技术水平等确定。1. 直钻多用于产状较缓的矿体; 2. 斜钻多用于陡倾斜矿体,并尽可能沿矿体厚度方向从上盘钻进,少数情况下允许从底板截穿矿体。一般要求钻孔轴线尽可能与矿体表面垂直,其间夹角不得小于30°,否则容易发生走滑或孔斜超差;钻孔倾角不宜小于65°70°,否则尤其打深孔时,技术难度较大。 (3)地表孔位的确定:根据矿体上预计的钻孔截穿点和选定的钻探类型反推到地表,即可确定设计钻孔地表开孔位置。若遇陡崖

43、、河塘或建筑物等,允许适当移动位置。(4)确定孔深:对于矿体边界清楚者,一般要求钻探穿过矿体后3-5m即可停钻。对于边界不清的矿体或矿化带,一般要求穿过矿体(或矿化带)10-20m停钻;但必须注意决不允许在矿化带(或含矿带)中停钻,避免漏掉工业矿体。(5)编制钻孔设计书,作出设计钻孔理想柱状图,简要说明钻孔位置、钻进方位、倾角(或天顶角)、预计穿过的矿体、地层、岩石种类、产状和物理性质(硬度、孔隙度等),断裂破碎带、流砂层、水文地质情况及终孔深度等。并附上对钻探质量的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必要时还需要提出地质、钻探、测量、物探测井人员配合工作的建议。钻探质量要求:(1)岩、矿芯采取率: 1. 岩

44、、矿芯采取率即指岩心钻探回次或分层中所采取的岩、矿心实际长度与其进尺的百分比。(点击进入计算过程动画) 2. 无选择性磨损时,要求围岩岩心分层平均采取率不少于65%,矿体及其顶底板35m内的岩、矿心采取率不小于80%。当厚大矿体连续5m低于要求时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否则工程报废。 3. 在地层岩性复杂时,应研究采取措施,力求设法保证岩、矿心采取率的需要。否则应配合确实有效可靠的地球物理测井工作,或补采岩矿粉(泥)予以弥补。 (2)进行系统的孔斜测量。1. 孔斜又称钻孔弯曲,是指在钻进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钻孔偏离了原设计方位和倾角(天顶角的余角),不能按设计要求位置截穿矿体,易给资料的利用造成误

45、差和错误。 2. 每钻进50m测斜一次;在100m深度内的直孔,孔斜不超过2°,斜孔不超过3°。 3. 发现孔斜超差,应实时采取纠正措施。钻孔实际出矿点偏离设计出矿点的垂直勘探线距离,不得超过勘探线间距的15。 (3)孔深测量与校正。1. 每隔一定深度(如100m)测深一次,尤其是在钻孔见矿、出矿和通过重要地质界线位置时,要验证孔深。若发现误差,要求立即采取递推的办法(因回次误差累积造成)进行平差校正,以保证所获得地质资料的准确性。 (4)简易水文观测。 o 按格式专门记录孔内水位的变化,漏水、涌水情况等,起到一孔多用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完成矿床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勘探任务。

46、 2坑探工程设计 地表轻型山地工程。按工程布置一般原则在矿床地形地质图和勘探线剖面图上直接确定。探槽设计要求系统揭穿覆盖层小于3m的整个矿体或矿化带厚度;尽可能布置在勘探线上;常需用若干长的揭露矿化带整个宽度的主干探槽,和短的揭露局部矿体和构造的辅助探槽配合使用。探槽断面宽度以保证安全和方便观测地质现象为原则,深度应挖进新鲜基岩0.3-0.5m后终止。探槽或浅井工程间距往往要比给定的密得多,如加密一倍。当氧化带过深时,须用浅钻代替。工程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取样与编录。重型山地工程即地下坑探工程,设计必须慎重,要有明确目的和充分的理论依据,一般用于矿床首采区或主要储量区;往往需优选地质效果和经济效果

47、都比较合理的方案,并兼顾矿山基建与开发时能够利用,即便于探采结合。探矿坑道设计过程:首先在设计的中段地质平面图上完成水平坑道设计,在设计勘探线剖面图上完成垂直与倾斜坑道设计,然后转绘到矿体投影(纵或水平)图、矿床地质图和其它图件上。设计坑道一般以虚线表示,已施工的实际坑道以实线表示,并注明编号。探矿坑道设计要求:1. 坑口位置应有利,避开断裂破碎带、流沙层等不利因素; 2. 以尽可能短的距离接近矿体来确定掘进方位; 3. 坡度在(35)之间,断面规格为(1.52.0m(宽)×1.82.0m(高); 4. 终止深度要求穿过矿体m; 5. 计算了进尺,说明坑道穿过地段预计的地质构造现象,

48、尤其是对不利的稳定性差的岩层、断裂破碎带、溶洞、流砂层等现象应予特别说明,以利于采取措施保证掘进施工安全和坑道使用安全。 6. 坑道设计通过批准,方可施工。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现场地质指导和取样、编录工作;达到目的及时验收,然后下达停工通知书。 (四)勘探工程的施工 施工顺序: 1. 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稀到密、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原则。 2. 基准孔、参数孔、沿走向和倾向的主导剖面应优先施工。 3. 其施工安排,分为依次或并列两种基本方式,而常采用的是依次并列相结合的分批施工方式。 4. 一般应根据所掌握的矿床(体)地质资料和技术设备条件,先选择最有把握的地段,如主矿体中部(浅表)最具

49、希望部分所设计的勘探剖面工程;作为第一批优先施工的工程;然后,依据其所获资料信息,再向深部与外围扩展,逐步安排其后几批工程依次施工。这种施工方式克服了逐个工程依次施工的勘探速度过慢和并列施工的工程落空风险过大的缺点,能够取得理想的勘探效果。 在各单项工程开工前,要作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地质人员要向施工人员交底,施工人员按照工程地质与技术设计,在接到施工通知书后即可正式开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地质与测量人员要经常及时地进行地质指导并按照设计要求检查测量,确保工程质量,必须同时进行矿产取样和地质编录工作,达到目的,通过检查验收后,即下达停工通知书,结束施工。(五)勘探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1勘探工程原始

50、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概念:勘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是指对探矿工程所揭露的地质现象,通过地质观察、取样、记录素描、测度及相关其它工作,以取得有关实物和图件、表格和文字记录第一性原始地质资料的过程。原始编录基本要求真实性:保证地质编录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可靠,最基本的要求;及时性:随着探矿工程和地质工作的进展不间断地及时进行;统一性:统一规定标准和要求等,保证资料的共享性,也便于对编录工作质量的检查与管理,原始地质编录只有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才准于使用。针对性:突出重点,方便于综合整理,有效地为完成勘探任务服务。原始地质编录应尽可能及时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2 探槽编录通常是按地形坡度展开,做探槽的一壁一底展开图

51、,槽壁与槽底的夹角即为坡度角(图4-6-21动画).图4-6-22穿脉两壁一顶平行展开示意图 图4-6-23沿脉编录图 编录方法有:(1)导线法,用于所有较规则的探矿井巷工程的地质编录。基本步骤如下:踏勘准备:观察地质现象,判断素描对象,统一认识,划分地质界线等,若坑道被污染,应清理干净。设置导线,测定导线方位角、倾角,导线为皮尺或测绳,应挂在井巷工程测点上。水平坑道素描一般应挂设在顶板中线上,也常有挂设在壁顶或腰线上的;倾斜或竖直井巷编录时,应沿主边壁(角)挂设导线,亦有挂设于中心线的。测绘,沿导线按一定间距(如12m),用钢卷尺或木尺作支距,测绘井巷(素描部位)轮廓;同

52、时将地质界线点及所有地质现象标绘在图纸(方格纸)上。徒手勾画地质界线,注明花纹、颜色、符号。标测取样点、采标本点位置及岩层、矿体、构造产状等。作简要文字描述。经现场检查无误,注明编录日期、地点、编录者姓名等。室内及时整理资料与清绘图件(2)平板仪法或支矩法:对于规格较大且不规则的探矿巷道、硐室、以及露天采场,用导线法编录工作量大,准确度低,故往往用小平板仪法(或放射状导线的支矩法)编录。其步骤为:准备设备:小平板仪一台,标尺或标杆、皮尺、铅笔、原工程底图或方格纸、橡皮等。架设平板仪:选择适当位置架设平板仪。选择测量地质点:测量和地质人员根据工程形态变化点和地质构造特点(界线点)布设观测点。测图

53、和描述:将选好的测量点和地质观察点测绘于图上,圈定地质界线;标注各取样、采集标本位置及编号等;现场作文字描述。室内整理:及时进行资料整理和图件清绘。(3)“十字”型控制法,适用于某些井巷工程(如斜井、上山、沿脉),要求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每间隔一定距离需准确快速地编制掌子面素描图。其具体作法是:首先从掌子面顶部中点向下画垂线,在距坑道底面一定高度(如1米高)位置画水平线,即构成“十字型”控制基线;然后以钢卷尺或丁字尺为支矩测量掌子面轮廓和所有地质界线点位置,最后对应连接界线,清绘整理成图。4 钻探地质编录 又称钻孔地质编录,指为取得钻孔的原始地质资料而进行的编录工作。岩心钻探编录,又称岩心编录。

54、一般分为两步进行:(1)钻探现场按回次检查整理岩(矿)心,量取长度,按顺序编号,记录残留长度,回次进尺,计算回次与岩性分层采取率;进行地质观察和描述记录;按规定记录测深、测斜和取样资料;必要时,要求重测、纠偏,以及采取物探测井或补采岩矿粉(泥)样品用以弥补岩心采取率的不足。(2)室内整理根据现场记录和取样资料计算岩矿层厚度,研究岩矿石特征,编制岩心柱状图,这是钻孔原始编录的主要成果。若钻孔发生了倾角与方位角的偏移,则需以计算或投影作图方法进行钻孔弯曲校正,作出钻孔轴线的剖面与平面图,以供编制勘探线剖面图时利用。钻探结束时,汇总整理钻孔有关资料,以备存档和检查利用。钻孔弯曲校正: 根据某钻孔测量

55、资料(表4-6-4)用正投影法作图步骤如下(见图4-6-21):表4-6-4 某钻孔测量资料 测点编号 测量深度(m) 倾斜角(°) 方位角(°) 控制深度(m) 12345601202002803804807065585040329011011812613514206060160160240240330330430430480 根据测量钻孔倾角及方位角弯曲资料编制的剖面图和平面图以钻孔测点和测量深度,依次计算各测点的控制长度(深度)(见表4-17)。每个测点资料的控制长度等于上下相邻测点间一半距离之和。因钻杆是逐渐弯曲的,故各测点弯曲资料表示是开始发生于其与上测

56、点间距之半的位置,终止于其与下测点间距之半的位置。此“开始”至“终止”的长度,为测点资料的控制长度。这些开始点与终止点为转换点,或称作图控制点。自地表孔口位置向深部依次在各控制点以其倾角和控制长度作出oabcdef各点连续的折线图。若将其以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则得仅是倾角发生变化了的钻孔轴线剖面图。将各控制点投影到横坐标轴上依次得:L1、L2、L3、L4、L5、L6线段,它们分别为各相邻控制点间线段未发生方位角偏移时在原设计方位上(此图为90°)的水平投影长度。自钻孔平面投影位置o开始,依次分别用各测点方位角与对应的水平投影线段(L1L6)长度画出oabcdef折线,为该钻孔轴线的水平

57、平面实际投影图。将abcdef作剖面方向(90°为原设计剖面线方位)正投影,将其与abcdef点的水平线的交点平滑连接起来得oabcdef曲线,即该钻孔轴线在勘探线剖面上的剖面(投影)图。将岩心柱状图上的地质界线(分层)先标画在oabcdef线上,再如上法投影转绘,即编绘出为编制勘探线剖面图所利用的钻孔轴线剖面图与平面图。图4-6-24 作图法钻孔弯曲投影 钻孔弯曲校正还有其它计算法和量板法等,但以此作图法较简便易行。八、综合地质编录及其图件     概念:综合地质编录又称“地质资料综合整理”,指根据各种原始地质资料进行的系统整理和综合研究的工作总称。&

58、#160;   即在原始地质编录的基础上,对所取得的分散零乱的地质资料,要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进行全面地整理、归纳、概括,深入地综合研究和科学分析,编制出各种必要的、说明工作地区的地质及矿产规律性的图表和地质报告等。     目的:指导下阶段的矿床勘探、矿床评价、矿山或其它工程设计等提供依据。     综合地质编录既是野外地质工作的继续和“升华”,也是贯穿于整个矿床勘探过程中,为多快好省地完成勘探任务,正确查明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必备的重要环节。     综合编录图件是综合编录的重要成果,是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