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_3氧化结合化学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_魏林_第1页
O_3氧化结合化学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_魏林_第2页
O_3氧化结合化学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_魏林_第3页
O_3氧化结合化学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_魏林_第4页
O_3氧化结合化学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_魏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作者 :魏林生 , 男 , 1981年生 ,博士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放电等离子体及污染物脱除方面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 o . 50476059 ; 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N o . 2009A E 00100 。 O 3氧化结合化学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的动力学 及热力学研究 *魏林生 章亚芳 胡兆吉(南昌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 江西 南昌 330031 摘要 构建了 O 3氧化多种 污 染 物 的 反 应 机 制 , 并 对 O 3氧 化 S O X 、 N O X 过 程 进 行 动 力 学 模 拟 , 然 后 利 用 热 力 学 原 理 计 算 出 C

2、 a (O H 2和 C a C O 3湿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吸收反应达到平衡时 S O X 和 N O X 的分压力 。 结果表明 , C a (O H 2作吸收剂湿法烟气同时 脱硫脱硝比 C a C O 3作吸收剂效果好 ,而且两者几乎 100%地去除烟气中的 S O X 和 N O X 。 关键词 O 3 反应机制 吸收特性 热力学分析K i n e t i c s a n d t h e r m o d y n a m i c s o f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 a n d d e n i t r i f

3、 i c a t i o n b y o z o n e o x i d a t i o n i n t e g r a t i n g w i t h c h e m i c a l s c r u b b e r W E I L i n s h e n g , Z HA N G Y a f a n g , HU Z h a o j i . (S c h o o l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e m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N a n c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c

4、h a n g J i a n gx i 330031 A b s t r a c t : T h e r e a c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p o l l u t a n t s o x i d a t i o n b y o z o n e w 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 a n d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S O X a n d N O X o z o n e o x i d a t i o n w e r e s i m u l a t e d w i

5、t h d y n a m i c s . T h e w e t f l u e g a s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 a n d d e n i t r i f i c a t i o n b y o z o n e o x i d a t i o n i n t e g r a t i n g w i t h c h e m i c a l s c r u b b e r (C a (O H 2o r C a C O 3 w a s c o n d u c t e d t o c a l -c u l a

6、t e t h e e q u i l i b r i u m s t a t e p a r t i a l p r e s s u r e o f S O X a n d N O X b y t h e r m o d y n a m i c t h e o r y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C a (O H 2a s c h e m i c a l s c r u b b e r w a s b e t t e r t h a n C a C O 3i n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r e m o v a l

7、 o f S O X a n d N O X , w h i l e b o t h o f t h e m r e a c h e d n e a r l y 100%o f S O X a n d N O X r e m o v a l f r o m f l u e g a s . K e yw o r d s : o z o n e ; r e a c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 a b s o r p t i o n p r o p e r t i e s ; t h e r m o d y n a m i c a n a l y s i s 目 前 ,

8、国内外对于燃煤 烟 气 中 S O 2、N O X 、 重 金 属 、 挥发性有机物 (V O C 、 二 噁 英等污染物的控 制 , 一般采用不同的技术与设备进行治理 。 国内外最有 效的 O 2控制技 术是尾部烟气湿法脱硫 技术 F -D , 其脱硫 率 可 95以 上 ,但 投 资 运 行 费 用 较 高 1。 对于 N O X 的控制 , 主要有低 N O X 燃烧技术与尾部烟气脱硝技术 , 低 N O X 燃烧技术包括低 N O X 燃 烧器 、 空气分级 、 再燃技术等 , 最高可 以达到 50%60%的脱硝率 2-4。 随着世界各国对 N O X 的排放限制日益严格 ,在采用炉内

9、燃烧调整的同时 , 往往还需 要进行烟气脱硝处理 。 尾部烟气脱硝技术主要包括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 (S N C R 技术与选择 性催化还原 (S C R 技术 , N R 技 术 可 以 达 到 7的 脱 ; 目前最 有 效 的 化 脱 硝 是 S C , 可以 达 到 80%上 脱 硝 率 但 其 处 理 成 本 昂 贵 5。 H g 浓度低 , , 目 前最有效的 H g 排 放 是 炭 吸 附 法 ,其 处理成本也非常昂贵 。 当前 ,国内外多种污染物同时脱除技术有 2类 :第 1类为多种现有技术的有机结合 , 如 P u b l i c S e r v -i c e 公司的 I D E

10、 C S TM 技 术 和 M o b o t e c U S A 公 司 的 M o b o t e c S y s t e m TM 技术 。 第 2类 技术采用催 化 氧 化方法 , 如 A B B 公 司 的 S N O X TM 技 术 , 利 用 双 床 催化还原 N O X , 氧化 S O 2为 S O 3, 冷凝吸收制取副产 物 H 2S O 4, 实 现 N O X 、 S O 2的 综 合 脱 除 ; B a b c o c k &W i l c o x 公司 的 S O X -N O X -R O X B O X TM 技 术 , 利 用 高温 布 袋 内 置 环 状

11、S C R 催 化 剂 , 前 部 喷 射 C a O /N a H C O 3/NH 3, 同时脱除 N O X 、 S O X 、 颗粒物 (P M ; P o w e r S p a n 公 司 的 E C O 技 术 , 利 用 电 晕 放 电 低 温 等离子体氧化 N O 、 S O 2, 结合氨水吸收 , 湿法电除尘 同时脱除 N O X 、 S O 2、 P M 、 H g 、 H C l 等 污 染 物 , 但 由 于对整个烟道进行放电 , 放电条件比较恶劣 , 电耗较高 6, 7; 美 国 o n n e 国 家 实 室 A N 开 发 的 N O X S O R B 技 术

12、 ,利 用 氯 酸 和 氯 酸 钠 换 N 为 N O 2、氧化 H g 0为可溶性的 H g 2+, 收可以同时脱 除 N O H g ,但 氯 酸 盐 腐 蚀 , 。 O 3作为自由基的一种 ,可以高效氧化多种污染 魏林生等 O 3氧化结合化学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物 , 这在电子束与等离子体技术 以 及 大 气 臭 氧 层 的 破坏机制中已众所周知 。 O 3在水处理与医药行业中 也有近一百年的成功应用经验 , 但把 O 3应用在烟气 治理 中 同 时 脱 除 多 种 污 染 物 除 国 外 B O C 、 C A N -N O N 公司进行了 尝 试 以 外 ,还 未 见

13、 其 他 相 关 报 道 。 O 3氧化 N O 、 S O 2等多种污染物的反应机制和化学吸 收特性仍不 清 楚 。 笔 者 构 建 了 详 细 的 O 3氧 化 多 种 污染物的反应机制 , 并从热力学原理上对 C a (O H 2和 C a C O 3作吸收剂湿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吸收反应 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 为其深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1 O 3对多种污染物氧化采用 O 3、 O 2、 H 、 O 、 O H 、 H 2O 、 H 2O 2、H O -2、 N 2、 H 2、 N 、 N O 、 N O 2、 N O 3、 N 2O 、 HN O 2、 HN O 、 HN O 3、

14、N 2O 5、 C O 2、 H g 、 H g O 、 C O 、 S O 、 S O 2、 S O 3、 H 2S 、 S 、 C l 2、 C l 、 H C l 、 H O C l 、 H g C l 、 H g C l 2、 C 、 C l O 、 C l O 2共 37种物质 , 相关 的基 元 反 应 共 126个 , 计 算 采用 C H E MK I N 软件包中的 S E N K I N 模块进行动 力学模拟 。表 1 模拟烟气各组分T a b l e 1 C o m p o s i t i o n o f s i m u l a t e d m i x e d ga s

15、s t r e a m s 模 拟 烟 气 各 组 分 见 表 1。 本 研 究 仅 对 S O X 和N O X 进行分析 , 温度取 400K , 停留时间为 1s , 则 S O X 和 N O X 体积分数随停留时间的变化见图 1和图 2。 由图 1、 图 2可知 , 反应后 S O 2体积分 数 与 SO X 体积分数的比值 (c S O 2/c S O X 0. 91, S O 3体积分数与 S O X 体积分数的比值 (c S O 3 /c S O X 0. 09; N O 体积分 图 1 S O X 体积分数随停留时间的关系F i g. 1 V a r i a t i o n

16、o f S O X v o l u m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w i t h r e s i d e n c e t i m e 图 2 N O X 体积分数随停留时间的关系F i g. 2 V a r i a t i o n o f N O X v o l u m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w i t h r e s i d e n c e t i m e 数与 N O X 体积分数的比值 (c N O /c N O X 0, N O 2体积 分数与 N O X 体 积 分 数 的 比 值 (c N O 2/c N O X 0.

17、 826, N O 3体积分数与 N O X 体积分数的比值 (c N O 3/c N O X 0. 122, N 2O 5体 积 分 数 与 NO X 体 积 分 数 的 比 值 (c N 2O 5/c N O X 0. 052。 2 化学吸收特性2. 1 化学反应的自由焓变化学反应的自由焓变为 :G =G 0+R T l n J p(1 式中 :G 为化学反应自由焓变 , J /m o l ; G 0为标准反应 自由焓变 , J /m o l ; R 为标准气体常数 , J /(m o l K , 本研 究为 8. 314J /(m o l K ; T 为温度 , K ; J p 为压力熵

18、 。 表 2列出了一些实验所用物质的标准反应自由 焓变 。表 2 实验物质的标准反应自由焓变 1T a b l e 2 T h e s t a n d a r d f o r m a t i o n e n t h a l p y o f s o m e s p e c i e s 注 :1 括号内字母表示该物 质 存 在 的 状 态 , g 表 示 气 体 ,l 表 示 液 体 , s 表示固体 , a q 表示水溶液 。 在恒温恒压下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 G =0, 即 :G 0+R T l n J p =0(2 在其他条件已定时 ,由式 (2 可求出气体吸收反 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分压力

19、, 从 而 分 析 反 应 进 行 的 可 能性 。2. 2 热力学分析计算 C a (O H 2和 C a C O 3作 吸 收 剂 湿 法 烟 气 同 时 脱 硫脱硝的总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 33卷 第 8期 2011年 8月表 3 S O X 的分压力与温度T a b l e 3 T h e p a r t i a l p r e s s u r e a n d r e a c t i o n t e m pe r a t u r e o f S O X 吸收剂 分压力 /P a290K 310K 330K 350K 370K 390KC a (O H 25. 331

20、0-587. 2410-543. 1110-505. 1210-473. 7910-441. 4310-41C a C O 32. 9010-402. 4410-379. 0610-351. 7110-321. 8410-301. 2210-28表 4 N O X 的分压力与温度T a b l e 4 T h e p a r t i a l p r e s s u r e a n d r e a c t i o n t e m pe r a t u r e o f N O X 吸收剂 分压力 /P a290K 310K 330K 350K 370K 390KC a (O H 26. 8410-

21、267. 7310-244. 9310-221. 9510-205. 1910-199. 8810-18C a C O 32. 8410-156. 0610-148. 9210-139. 6610-128. 0910-115. 4410-102N O 2(g +2N O 3(g +N 2O 5(g +3C a (O H 2(a q =3C a (N O 3 2(a q +3H 2O (l (3 S O 2(g +S O 3(g +0. 5O 2(g +2C a (O H 2(a q =2C a S O 4(s +2H 2O (l (4 2N O 2(g +2N O 3(g +N 2O 5(g

22、+3C a C O 3(s =3C a (N O 3 2(a q +3C O 2(g (5 S O 2(g +S O 3(g +0. 5O 2(g +2C a C O 3(s =2C a S O 4(s +2C O 2(g (6 对于式 (3 至式 (6 的 G =G 0+R T l n J p =0, 即 :3G 0C a (N O 3 2(a q +3G 0H 2O (l -(2G 0N O 2(g +2R T l n P N O 2+2G 0N O 3(g +2R T l n P N O 3+G 0N 2O 5(g +R T l n P N 2O 5+3G 0C a (O H 2(a q

23、 =0(7 2G 0C a S O 4(s +2G 0H 2O (l -(G 0S O 2(g +R T l n P S O 2+G 0S O 3(g +R T l n P S O 3+0. 5G 0O 2(g +0. 5R T l n P O 2+2G 0C a (O H 2(a q =0(83G 0C a (N O 3 2(a q +3G 0C O 2(g +3R T l n P C O 2-(2G 0N O 2(g +2R T l n P N O 2+2G 0N O 3(g +2R T l n P N O 3+G 0N 2O 5(g+R T l n P N 2O 5+3G 0C a C

24、O 3(s =0(9 2G 0C a S O 4(s +2G 0C O 2(g +2R T l n P C O 2-(G 0S O 2(g +R T l n P S O 2+G 0S O 3(g +R T l n P S O 3+0. 5G 0O 2(g +0. 5R T l n P O 2+2G 0C a C O 3(s =0(10式中 :P 为分压力 , P a。 烟 气 中 C O 2和 O 2均 为 10%, 即 C O 2的 分 压 力 (P C O 2 0. 1, O 2的分压 力 (P O 2 0. 1。 从 图 1、 图 2可以得出 , S O 3分压力与 SO X 分压力的比

25、值 (P S O 3/P S O X 0. 09, S O 2分 压 力 与 S O X 分 压 力 的 比 值 (P S O 2/P S O X 0. 91; 如 果 忽 略 N O , 则 N O 2分 压 力 与 N O X 分压力的比值 (P N O 2/P N O X 0. 826, N O 3分 压力与 N O X 分 压 力 的 比 值 (P N O 3/P N O X 0. 122, N 2O 5分压力与 N O X 分压力的比值 (P N 2O 5/P N O X 0. 052。 将上述数据代入式 (7 至式 (10得 :l n P N O X =1. 51-21247. 9

26、7/T (11l n P S O X =1. 83-42781. 51/T (12l n P N O X =0. 13-13757. 93/T (13l n P S O X =-0. 47-30271. 53/T (14 取不同的温度代入式 (11 至式 (14 分别计算出 C a (O H 2和 C a C O 3作 吸 收 剂 湿 法 烟 气 同 时 脱 硫 脱 硝吸收反应达到平衡时 S O X 、 N O X 的分压力和温度 , 见表 3、 表 4。 由表 3和表 4可 知 , 在 290390K , 吸 收 反 应 达到平 衡 时 S O X 和 N O X 的分压力 随温度 升 高

27、都 呈 增大趋势 ,这说明从热力学角度看温度升高不利于 S O X 和 N O X 的脱除 。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即使温度升 高到 390K , S O X 和 N O X 的 分 压 力 也 极 小 , S O X 和 N O X 的脱除率几乎可达 100%。 C a (O H 2作吸收剂 湿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吸收反应达到平衡时 S O X 和 N O X 的分压力小于 C a C O 3作吸收 剂中 S O X 和 N O X 的分 压 力 , 说 明 从 热 力 学 角 度 上 讲 , C a (O H 2作 吸 收剂比 C a C O 3作吸收剂脱硫脱硝效率高 。 但是 , 湿 法烟气脱

28、硫脱硝过程是个复杂的气液两相传热传质 的化学反应过程 ,实际湿法烟气脱硫脱销过程中气 液接触面积 、烟气的浓度 、 吸收剂浓度 、 酸碱度 、 吸收 反应时间 、 液气比 、 气液两相扩散速率和化学反应速 率等都会影响烟气脱硫脱销效率 。 3 结 论(1 构建了详细的 O 3氧化多种污染物的反应机制 , 并对 O 3氧化 S O X 、 N O X 过程进行动力学模拟 , 得 出 c S O 2/c S O X 0. 91, c S O 3/c S O X 0. 09; c N O /c N O X 0, c N O 2/c N O X 0. 826, c N O 3/c N O X 0. 1

29、22, c N 2O 5/c N O X 0. 052。 (2 从热力学 上 分 析 可知 , C a (O H 2作 吸 收 剂 比 C a C O 3作 吸 收 剂 脱 硫 脱 硝 效 率 高 , 而 且 几 乎 可 100%的最大限度地脱除烟气中的 S O X 和 N O X 。 参考文献 :1 雷仲存 .工业脱硫技术 M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1. (下转第 35页 的情况 。 S 2试验组施用生污泥后 , 种植前土壤中的 有机碳 、 有效磷分别比 C K 增加了 42. 5%、 279. 2%, 碱解氮则减 少 了 26. 3%。 施 用 生 污 泥 后 , S 1、

30、 S 2试 验组的有效磷含量差异较大 , 可能是生 污泥 在施 用 时很难搅拌均匀 , 在土壤中产生了发酵 。 S 2试验组 碱解氮含量减少 , 表明生污泥在发酵存在吸氮现象 。 刈割后 , S 2试验 组 土 壤 中 的 有 机 碳 、 有 效 磷 分 别 比 C K 增加了 4. 4%、 296. 2%, 碱解氮则比 C K 减少了 39. 6%。 S 3试验组施用生污泥后 , 种植前土壤中的 有机碳 、 碱解氮 、 有效磷分别比 C K 增加了 72. 1%、 38. 3%、 250. 2%; 刈割后 , 有机碳 、 碱解氮 、 有效磷分 别比 C K 增加了 41. 6%、 22. 8

31、%、 214. 8%。 施用生污泥后 , 土壤中的碱解氮 、 有 效 磷 、 有机 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减 , 且有时生 污泥 会在 土 壤中产生发酵 , 导致吸氮现象的发生 。 施用 生污泥 后 , 土壤中的有效磷易残留 , 因此施用生污泥时应控 制磷的施用量 , 并要及时补充氮肥 。 施用腐 熟 污 泥 后 , 种 植 前 F 1试 验 组 土 壤 中 的 有机碳 、 碱解 氮 、 有 效 磷 分 别 比 C K 增 加 了 28. 6%、 8. 0%、 121. 2%; 刈割后 , 有机碳 、 有效磷分别比 C K 增加 了 19. 2%、 130. 0%, 土 壤 中 有 效 磷 残

32、 留 较 多 , 可能产生磷的转移 和流 失 。 F 2试 验 组 中 施 用 腐 熟 污泥后 , 种植前土壤中有机碳 、 有效磷分别比 C K 增 加了 29. 4%、 126. 4%; 刈割后 , 有机碳 、 有效磷分别 比 C K 增 加 了 4. 6%、 96. 0%。 碱 解 氮 在 种 植 前 和 刈割后分别比 C K 下降了 5. 6%、 19. 5%, 土壤中存 在吸氮现象 , 而有效磷残留较多 , 可能产生磷的转移 和流失 。 F 3试验组中施用腐熟污泥后 , 土壤中有机 碳 、 碱 解 氮 、 有 效 磷 分 别 比 C K 增 加 了 34. 0%、 10. 5%、 31

33、8. 0%; 刈割后 , 有机碳 、 碱解氮 、 有效磷分 别比 C K 增加了 23. 5%、 4. 6%、 265. 0%, 土 壤中有 效磷残留较多 , 可能产生磷的转移和流失 。 施用腐熟污泥后 , 大大增加了土壤养分 , 但在高 羊茅生长过程中土壤长期存在有效 磷富余的情况 , 有时还会产生吸氮现象 。 结合高羊茅的生长情况观 测和各试验组的养 分利 用 、 残 留 情 况 发 现 , F 2试 验 组的肥效最佳 。3 结 论(1 腐熟污泥对高羊茅生长的抑制作用主要表 现在地上部分 , 对于其地下部分的生长存在着促进 作用 。 而生污泥对高羊茅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 在地上部分 ,

34、施用量较大时会对其地下部分的生长 产生轻微的抑制作用 。(2 施用腐 熟 污 泥 后 , 无 论 种 植 前 还 是 刈 割 后 土壤容重都普遍降低 , 而生污泥的 施用则有可能堵 塞土壤孔隙 , 降低孔隙度 , 从而使土壤容重增加 。 (3 施用生 污 泥 后 , 土 壤 中 的 碱 解 氮 、 有 效 磷 、 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 增 减 , 且有时生污泥会 在土壤中产生发酵 , 导致吸氮现象的发生 。 施用腐 熟污泥后 , 大大增加了土壤养分 , 但在高羊茅生长过 程中土壤长期存在有效磷富 余 的 情况 , 有时也会产 生吸氮现象 。(4 在草坪 生 产 过 程 中 施 用 适 量

35、的 腐 熟 污 泥 , 不仅可以拓宽城市污水污泥 的 使 用途径 , 还能够降 低草坪的生产成本 , 提高土壤肥效 , 是一条经济可行 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曹秀芹 , 陈 珺 . 污水处理厂污泥 处 理 存 在 问 题 分 析 J . 北 京 建 筑工程学院学报 , 2002, 18(1 :1-4.2 曹仁林 . 园林绿地施用污泥堆肥对环境影响研究 J . 环境科学 研究 , 1997, 10(3 :46-50.3 刘洪涛 , 马达 , 郑国砥 , 等 . 城市 污 泥 堆 肥 在 园 林 绿 化 及 相 关 领 域中的应用 J . 中国给水排水 , 2009, 25(13 :117-119.4 张 增 强 , 薛 澄 泽 . 几 种 木 本 植 物 对 污 泥 堆 肥 的 生 长 响 应 研 究 J .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 1995, 23(6 :47-51.5 张增强 , 薛澄泽 . 污泥堆肥对几 种 草 坪 草 生 长 的 响 应 J . 草 业 学报 , 1997, 6(1 :57-65.6 杨玉荣 , 魏静 , 李倩茹 . 城市污泥堆肥对草坪草生长的影响 J .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38(11 :5586-5587.7 李宇庆 , 陈玲 , 赵 建 夫 . 施 用 污 泥 堆 肥 对 木 槿 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