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战中的盟军反潜探测装备目录:前言声纳雷达磁力探测器高频测向仪“利”式探照灯前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使英国蒙受了沉重打击,其损失商船的总吨位数达545,282吨。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过时的护航船队系统,但其效果却很难令人满意。其原因是当时没有令人满意的反潜探测装备,故而无法及时发现潜艇并对其实施攻击。1918年,同盟国反潜探测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一战后该委员会立即被解散,但英美两国对反潜探测装备的研究却在继续。1939年8月,第一艘德国海军远洋潜艇离开德国前往位于大西洋海域的预定作战位置。当年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击沉同盟国的商船总吨位即超过了42万吨。1940年底,
2、邓尼茨“狼群”战术的运用使得德国潜艇对同盟国海上运输线的威胁为之倍增。面对着广阔洋面下的巨大威胁,盟军的反潜护航能力早已感觉应接不暇。事实证明有效对抗德国潜艇的关键,除了增大反潜兵力的投入,便在于如何有效探测发现后者的存在。随着战争历程的推进,盟军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反潜探测装备的研究上,而正是在这一领域内取得的卓越成就,成为了盟军在大西洋乃至整个海上战场上全面击败德国潜艇部队的关键。本文将对二战期间盟军反潜探测装备的研究和使用情况作简要分析,而这一话题理所当然的要从声纳谈起。 声纳英国是于1917年6月开始试验探测潜艇的装置(ASDIC声纳)的,“ASDIC”便是由反潜探测研究委员会之名
3、而得来,后来成为盟军护航力量在战争期间使用的一种最主要的水下探测装备,美国人称之为声纳。该装置基于一种发射-接收装置在水下高度定向发射声波,如果该声波在水下遇到障碍物便会反射回接收机。声波发射与接收之间的时间间隔可用来测算目标距离,而罗盘接收机可读取目标的反射回波从而判别目标的大概方位。1922年7月,英国科学家对声纳进行了试验。1927年,在波特兰成立了水下探测研究所。在英国研制声纳的同时,美国也在研制自己的声纳。美国的研制工作在1917年4月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便开始了,但以后的进展极其缓慢。直到1927年,才由舰队进行了第一次试验,1931年才研制出一部比较满意的QB型声纳。20年代
4、初,在英国驱逐舰“韦赛克斯”号、“韦斯科特”号、“韦斯敏斯特”号和“温泽”号上装备了声纳,目的是供舰队试用及评价。试用效果很好,因此海军部决定在新设计的驱逐舰上装备这种声纳。最初决定只在一部分驱逐舰上装备声纳和深水炸弹,其余的装备上两速的驱逐舰扫雷具。自1931年起,所有的驱逐舰都装上了声纳。ASDIC声纳的发射装置通常位于水面舰艇首部水下最前端,安装在一个注满水的金属整流罩内以减少中速航行时的水流冲击噪声,同时允许声波的通过,其作用类似于一个缓冲器。各种声音都影响到接收的清晰度。这种声音会在螺旋桨高速运转时出现,因为螺旋桨在水中转动时能产生许多非常小的气泡,这些气泡消失时,会发出一种很高的声
5、音,叫做空化。这种空化现象也能在舰首和舰首附近振荡器的导流罩周围产生。声纳导流罩周围的空化现象不仅能造成外来的噪声,还能形成一个阻碍声波通过的屏幕。舰艇中速航行时的空化噪声相对而言是比较小的,但是当航速提高到18节时噪声水平便急剧上升,此时便很难有效判别水下接触。舰艇航速超过24节以上,导流罩就要完全收回,以防损坏。在风浪大的天气里,舰艇的纵摇也能使导流罩离水面非常近,而且时常暴露出水面,使发射和接收信号暂时完全消失。所以恶劣的海况对声纳的工作影响极大。ASDIC可工作在不同的模式下。处于扇面搜索模式下时,声纳兵在水面舰艇航行方向的两侧各45度范围内进行扇面搜索。同时,ASDIC还必须以一个固
6、定而足够长的时间间隔断续工作以保证一旦发现水下目标时,反射回波能够被有效接收。例如在发射声波时,接收机便暂停工作。声波脉冲的发射通常呈现类似于“砰”的声响,如果数秒钟后没有收到反射回波,发射装置便会旋转5度重复上述搜索过程。一旦发射出去的声波脉冲接触到水下目标时,接收机接收到的回波会呈现截然不同的类似“哔”的声响。此时声纳兵便会发出警报,同时估算目标距离,并通知舰桥,接下来声纳兵会进行左右交替搜索以确定目标的长度和运动方向。除了与水下航行的潜艇接触以外,其他物体如鲸或大规模鱼群一类的海洋生物也能够造成声波的反射,甚至是垂直运动的海流和船只的航行尾迹。这样一来便会经常导致错误警报的发生,尤其是对
7、于经验不足的声纳兵而言这种事情时有发生。相反,经验丰富的声纳兵能够很好的识别这些无意义的信号而继续搜寻真正的潜在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海况的因素往往能够导致一艘真正的潜艇无法被探测到,ASDIC探测器在恶劣的海况下的工作情况极不可靠,而水下的温度跃变层也能够破坏声波的反射。潜艇通常会利用这一点在温度跃变层的下方潜航以躲避侦测,这一战术一直沿用至今天。ASDIC装置也可用于被动监听模式。潜艇螺旋桨的转动、艇上设备的运行以及水柜中压缩空气的排放这类操作产生的噪音往往都能被侦听到。但实际上潜艇会尽量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它们通常会深潜,低速航行并下潜至温度跃变层下以消除螺旋桨产生的空化现象。当潜艇被发现
8、时,水面舰艇会立即高速驶向目标,此时的航速通常为15节。在此过程中会确定目标的最终运动参数并执行攻击。水面舰艇必须精确测定潜艇的位置和即将到达的位置以便实施深弹攻击。随着两者距离的接近,潜艇会通过ASDIC探测波束的下方而使水面舰艇丢失与之的接触,这样便无法实施精确的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允许丢失接触的距离是在300码以内,这样的距离不会影响到深弹的攻击效果。 尽管正确设定了攻击方位和引爆时间,深弹的爆炸深度往往并非是设定的参数。因为潜艇当前的航行深度只能根据丢失声纳接触的位置进行估算。1939年的英国海军条令规定,无论何时,当一艘驱逐舰获得声纳接触时,第二艘装有声纳的舰艇只要能抽出来,就应一道参
9、加跟踪。第一艘舰如果在攻击结束时失掉了接触,便由第二艘舰接着进行攻击,尽管这时第一艘舰的深水炸弹已经爆炸,第二艘舰还是能够继续保持接触的。这种克服“失去接触”的方法意味着能保证对潜艇实施连续攻击。 如果有两艘以上的舰艇,则多余的舰艇一般以已知潜艇的最后位置为中心,以5海里左右为半径进行盒形搜索。如果那两艘攻击舰失去了接触,用这种方法仍然可以发现潜艇。但是,两艘以上的舰艇以18节航速进行攻击机动时有发生碰撞的危险,这样便使得反潜舰艇无法专注于反潜作战行动。 1943年以后,由于德国可能用音响鱼雷进行攻击,英方要求护航舰艇降低速度(紧急攻击时例外),因而在攻击时要用3艘或有时用4艘舰艇保持声纳接触
10、的情况更多了。 雷达 1935年2月,沃森·瓦特教授提出了雷达的理论。第二年,成立了一个由E.鲍恩博士领导的小组,研制一种安装在飞机上的探测水面目标的体积小、耗能少的雷达装置,这种雷达显然必须有别于用于空中防御的大型陆基雷达。ASV空中搜索雷达1939年,一种空对舰雷达(ASV I型)问世并于11月投入生产,总共生产出了大约200部。这种雷达结构非常复杂,容易出故障,而且作用距离非常小,扫描的效果很差。该型雷达首先装备在岸防航空兵的飞机上。1939年12月,一架“赫德逊”式飞机执行了使用ASV I型雷达进行试飞的任务,以了解这种装置探测水面上的潜艇是否有用。试验的结果不令人满意,飞机
11、飞行在很低的高度时,海面反射回波极大的影响到接收距离,在比较好的条件下,甚至人眼都比ASV I雷达有效。到1940年底,总共有24架“赫德逊”式飞机和25架“桑德兰”式飞机安装了该型雷达。1940年初,ASV II型雷达诞生。夏季,ASV II型雷达开始装备在岸防航空兵的飞机上。ASV II基本上是ASV I的改造型,它经过较为细致的设计因而具有更高的可靠性。雷达包括有功率大得多的发射机、敏感的接收机和新式天线阵。天线阵是由位于机身两侧的侧向天线和机身上面的发射天线组成,这种天线阵能向飞机两侧扫描。在良好条件下,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为36英里。不足的是,ASV II雷达仍是故障不断,而且目标信号
12、难以辨别。ASV II雷达进行了成批生产,产量曾一度达到数千部。到了1941年秋,岸防航空兵的所有飞机都装上了ASV II雷达,盟军因此将昼间对德国潜艇的攻击次数提高了20%,而且开始尝试实施夜间攻击。ASV雷达首次取得成功作战记录则是在1940年11月30日,一架“惠特利”Mk.VI轰炸机在比斯开湾上空击伤了德国海军U-71号潜艇。1942年下半年,德国潜艇开始装备 “梅托克斯”(Metox)无线电接收机。这种接收机能发现ASV II雷达发射的雷达波。这大大降低了装备了ASV雷达的盟军航空兵反潜巡逻的效果,岸防航空兵在9月用雷达和“利”式探照灯共发现德国潜艇101次,10月份就降为62次,到
13、1943年1月,只发现了31艘德国潜艇。德国采用“梅托克斯”接收机之后,岸防航空兵装备厘米波雷达的需求就变得极为紧迫。10厘米波雷达的设计方案于1941年1月完成,之后被送往美国进行产品试制。1941年3月首次开始试验,3月底在英国进行了试验样品的作战飞行。在试验中,可以在40英里的距离上探测到护航运输队,在12英里的距离上探测到潜艇。但直到1942年底才开始把ASV III型雷达装备岸防航空兵,大量投入使用是在1943年。3月,第172中队装备了第一批ASV III型10厘米波雷达,参加了比斯开湾运输线上的反潜作战,力图阻止德国潜艇通过其巡逻区。从3月20日到4月13日,共有66艘德国潜艇横
14、渡比斯开湾,其中被岸防航空兵击沉的有2艘(U-376,U-665),其余都是由装有“利”式探照灯和ASV III型雷达的第172中队的“威灵顿”式飞机击沉的。飞机频繁地进行夜间攻击,但德国的“梅托克斯”接收机却未能发现。据此,邓尼茨断定,盟军飞机又有了某种新装备。4月27日,他再次发布命令,潜艇应在夜间潜航通过比斯开湾,以对付无法预报的夜间攻击。ASV III雷达后来又经过了不断的改进,比以前的雷达变得更可靠,也更容易维修。 1943年,雷达的设计继续得到了改进,盟军研制出了叫做ASV V型的3厘米波雷达并于年底前后装备了岸防航空兵,同时对其改进工作已在进行。1944年底,岸防航空兵开始得到A
15、SV X型雷达,这种雷达的美国型叫做AN/APS-15。海军航空兵的一些“剑鱼”式飞机也装备了ASV X雷达。虽然ASV X雷达比以前的雷达要敏感得多,但用于探测安装了通气管的潜艇仍然十分困难。能够探测到通气管的最大距离大约为3英里,而且要在海面绝对平静时。多数装有通气管的德国潜艇都是在英国沿岸活动的,这一带几乎从未听说过有这样好的海面条件。结果原打算利用灵敏的ASV X雷达去发现伸出通气管的德国潜艇,而得到的却往往是来自鲸和残骸的假信号。 海军搜索雷达1935年至1936年进行的雷达试验之后,位于伊斯特尼的海军研究所开始研究海军使用的雷达。到1938年初,“罗德尼”号和“谢菲尔德”号已装上了
16、7米波长的搜索雷达。然而,海军早期的雷达都是作为对空警戒雷达设计的,工作的波长很长,不适于探测水面舰艇乃至潜艇。探测潜艇的关键是要研制一种短波长的雷达。在研制这种雷达之前,海军部把ASV II机载雷达进行了改进,成为286M型雷达,并于194O年9月开始装备护航舰艇。但286M雷达的设计是供飞机使用的,有很多缺点。天线固定在前桅上方不能活动,接触信号也只有在特定方位时才能显示出来。而且当捕捉到目标时人工转动天线必须暂停,以便在继续扫描之前能读出其方位和距离。此外,要用286型雷达得到方位,舰艇就必须随之转动,这是极其不现实的。286雷达由于波束展开的角度大,分辨能力差,用它搜索潜艇一般没有多大
17、价值。但在1941年3月17日凌晨,“范诺克”号驱逐舰上的286雷达却在1000码的距离上发现了德国海军U-100号潜艇并发动了攻击,这是舰载雷达首次探测到潜艇。 286M后来为286P所代替,1941年8月使用的286P雷达装备了旋转式框架天线,可由人工旋转360度。291雷达则是从286雷达发展而来的,使用旋转式水平偶极天线和PPI(平面位置指示器)显示器,该显示器能把雷达的图象显示在圆形荧光屏上,荧光屏的中心表示是雷达的天线。显示的雷达的波束是从荧光屏中央射出的一线明亮的光。这线光在荧光屏上进行与天线同步的圆周扫描。当天线接收到回波时,在荧光屏上的表现就是在这束光线通过时会出现明亮的能反
18、应出目标大小的光点。再次扫描到之前,显示在荧光屏上的任何接触信号,都不会从荧光屏上完全消失。这就说明,处于雷达距离之内的任何目标都能不断被显示出来,而且在航向和距离上的任何变化都能立即看到。271型雷达投入使用后,该型雷达主要用于对空警戒。1937年4月,美国“利里”号驱逐舰装上了150厘米波的试验雷达。这种雷达后来经过改进,发展成XAF对空警戒雷达,于1938年12月安装在“纽约”号战列舰上。XAF又发展成CXAM雷达,这种雷达具有水面警戒和对空警戒的能力,但由于清晰度不好,对于探测潜艇没有多大作用。1941年夏,一些286M雷达被送到美国进行试验。到1941年10月,美国已根据286M研制
19、出自己的SC雷达,但是生产速度很慢,其天线也非常重,装有这种雷达的舰艇也相当不稳定。 1940年初,电子-磁控管的研究成果使雷达的研制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这种电子管的功率比以前的电子管(50千瓦)大得多,能产生超高频使波长大为减小,从而可以研制出一种用10厘米波长工作的高清晰度雷达。1940年5月,第一部使用磁控管的厘米波雷达在英国进行了试验,第二年秋,磁控管由亨利·梯泽德爵士带到美国。美国根据这个磁控管研制出带有平面位置指示器的SG 10厘米波雷达,于1941年5月第一次装备在“塞姆斯”号驱逐舰上。英国海军部于1940年9月对10厘米波雷达作的进一步试验。在试验过程中,一艘潜艇在离
20、港7海里处被成功地发现。试验还没有完,海军部就订购了150个样机,叫做271型雷达。1941年3月,英国皇家海军“红门兰”号轻护卫舰首次携带271型雷达进行了海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71雷达能在5000码处发现完全处于水面航行状态上的潜艇、在2800码处发现其指挥塔,在1300码处发现8英尺高的潜望镜。到了1941年9月,271雷达已经普遍使用。1941年11月16日,德国海军U-433号潜艇在直布罗陀附近海域被击沉,这是271型10厘米波雷达取得的第一个战果。271雷达的天线由人工旋转,安装在舰桥顶端一个单独的有机玻璃罩内。271雷达波束宽、回波大、分辨力低,所测方向和距离都不精确,故障维
21、修也很成问题,但这不影响271型雷达作为一种表现优秀的雷达的事实。 继271之后研制成功的是具有新的波导管和电力电缆的272雷达,天线单独地安装在一个天线杆上自动旋转。天线带有陀螺稳定器以消除纵倾和横摇。其功率也较271型大得多(100千瓦)。后来的273雷达是给大型舰队驱逐舰使用的,没有装在较小的反潜护航舰艇上。 1942年夏,美国海军已研制出安装有CXAM天线和PPI指示器的SK雷达。这种雷达将战斗机指挥系统和PPI显示器结合在一起,供护航航空母舰使用,其作用距离和分辨力也有大幅提高,到1942年10月已大量生产。1944年初,美国海军又研制出使用PPI显示器的SU 3厘米波雷达,专门供护
22、航驱逐舰使用。声纳浮标1941年5月,反潜探测研究委员会的布莱克特博士率先提出了一种可抛弃浮标式声纳系统的概念,他的想法是研究一种由水面舰艇投放到海面的探测浮标,用于探测在水下尾随护航船队伺机攻击的德国潜艇。英国人首先进行了相关试验,证明这一想法是可行的。但由于缺乏更多的资金投入,试验没有再进行下去。而由于当初是由美国无线电公司为试验提供了原型设备,美国方面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有所了解。美国参战以后发现,由于无法区分目标性质,海军飞机使用磁力探测仪时常会发现水下残骸或其他类似于潜艇的错误目标。于是重新启动了位于康捏提格州的水下实验室里的声纳浮标研究,并研制出了一种安装有无线电发射装置的被动式水下
23、侦听浮标。1942年3月7日,K-5号飞艇测试了这种新型装备,测试对象则是美国海军S-20号潜艇。试验表明其探测距离可达3海里。同时还发现由于水下侦听器与方向无关的特性,使得必须用多个浮标才能确定目标的确切方位。1942年6月,第一种实用的声纳浮标AN/CRT-1问世,同年8月投入作战使用。该装置具有6个频点,而且安装有全方向侦听器,可持续工作6小时。1943年2月,有向声纳浮标的正式设计工作启动,新型声纳浮标的型号是AN/CRT-4,该型声纳浮标可依据海况条件每12至20分钟进行一次旋转,旋转是通过浮标上的一个类似于锚的装置实现的,该装置促生波动作用以使浮标旋转进行全方向搜索。1945年初,
24、该型声纳浮标进行了首次试验。由于问世太晚,对于战争进程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磁力探测器早在1917年,用于替代水下侦听器的反潜探测装置的研究已经着手进行,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磁力学的研究上,以亨利·梯泽德爵士为主席的英国委员会就已经讨论了利用地球磁场从飞机上发现潜艇的可能性。1918年美国首先在一艘水面舰艇上试验了磁力探测装置,当时的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的作用距离实在是极其有限,而且其工作易受舰艇前方磁场变化的影响。不久,对磁力探测的研究便告一段落。二战爆发后,为了有效对抗德军潜艇,盟军对反潜探测装备的研究力度加大,海军航空兵也迫切需要一种更为有效的探测水下航行的潜艇的装备。磁力探
25、测装置的研究重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美国于1940年开始研究磁力探测仪(根据地球磁场的变化进行探测),到1941年底己能探测到400英尺距离上处于下潜状态的潜艇。该探测装置首先由美军在其K型飞艇上安装使用,不久即大量安装在飞机上。1941年初,英国也着手进行了磁性探测装置的研究和试验。为了取得最佳探测条件,飞机必须与地球磁场保持成一条直线,偏差不能超过1/10度;还有飞机本身产生的磁场问题,这也影响到仪器的精确度。飞机本身的磁场可通过防护层和使用非铁类金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磁力探测仪通常装在飞机的翼尖或机尾上,与一个转动的纸滚相联,由一支活动的笔尖在纸滚上写出磁场强度的读数。1942年,对
26、磁力探测仪做了一进步试验,不久即在盟军海军航空兵的飞机上得到了大量的使用。起初,美军计划将MAD探测仪作为其反潜的首要探测手段,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MAD探测装置的有效性欠佳,问题还是出在其有限的探测距离上,而且对于周围环境的磁力变化判别能力不足,诸如水下沉船、附近海域的地磁变化都常常被误认为是潜艇,这在该装置使用之初屡见不鲜。战争后期,MAD与声纳浮标的结合使用逐渐受到成效。由声纳浮标确定的目标接触可以由机载MAD磁力探测装置确定目标方位,后者的确切性质可以再次得到声纳浮标的确认。有趣的是,这样一来MAD磁力探测装置反而成了声纳浮标的辅助装置,这与其研制的初衷截然相反。雷达和声纳都是靠发射某种
27、波束来进行探测的主动式探测器,这些发射波都可能被潜艇发现。而磁力探测仪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是被动的,它的探测不会被潜艇察觉,后者也没有发现磁力探测仪的器材。1944年初,美国海军第63反潜巡逻机中队带有磁探仪的“卡塔林纳”式飞机从北非的利奥特港起飞,到直布罗陀海峡水区作战。该水区的条件对使用磁探仪有利,因为那里的深水水流迫使德国潜艇不能在大于100英尺的深度上横渡海峡。2月24日,由磁探仪进行的探测使得驱逐舰“安东尼”号和“威沙特”号击沉了德国海军U-761号潜艇。次月,一架装有磁探仪的“卡塔林纳”式飞机在“阿弗莱克”号和“范诺克”号的支援下,使用制动炸弹击沉了U-392号潜艇。 高频测向仪HF/
28、DF高频定向仪可能是除密码破译机和雷达以外对德国潜艇构成最大威胁的反潜装备。其技术本身在当时并不新鲜,早先已经在导航领域应用多年,很多海军舰艇和商船都用这种设备导航。但英国皇家海军首先将这一装置用于截获德国潜艇的高频无线电信号上。在大西洋的两岸、冰岛、格陵兰和百穆大,都有大量的岸基高频定向装置,德军潜艇常在这一带海域发送返航、气象报告和护航船队接触报告,高频定向仪即可大致测定其方位,这一手段对于及时发现伺机攻击护航船队的德军潜艇而言是极其有效的,护航船队即可由此改变航线规避德军潜艇。英国人在1940年冬至1941年春很快研制出一种高频测向仪,第一部于1941年7月装在英国海军“卡尔弗”号小护卫
29、舰(原为美国海岸警卫队快艇)上,该装置根据声音进行探测。1941年10月,又研究出一种有很大改进的FH4高频测向仪,可在阴极射线管上看到显示出来的高频探测情况。这就使识别和测方位的问题变得非常容易,这也是一种比早期的听音系统快得多的方法。1942年,盟军开始在其水面舰艇上安装HF/DF高频定向仪,由于每支护航队都有一定数量的高频测向仪,因此能用各种频率准确地查找目标,并且只要接收到一次高频发射,就有2-3艘护航舰艇能调到该频率上,从而得到交叉方位线,这就能提供非常精确的德国潜艇位置,至少可以缩小反潜搜索的区域。HF/DF高频定向仪发现那些尾随盟军护航船队的德军潜艇的能力被证明是相当有效,这些德
30、军潜艇经常会以固定的时间间隔向其他潜艇发送目标接触报告。正是这一无线电信号被盟军护航舰只截获从而引导后者展开攻击。根据高频测向仪报告的方位击沉的第一艘潜艇是U-587号。该艇在1942年3月27日发出一个发现WS17快速部队运输队的报告。根据高频测向仪所测出的方位,驱逐舰“奥尔登纳姆”号,“格罗夫”号、“利明顿”号和“志愿者”号与U-587取得接触,并将其击沉。 1942年夏,高频测向仪的重要性已得到充分证明,年底已成为反潜护航舰艇的标准装备了。1942年夏,英国给美国送去三部高频测向仪,同年秋,美国海军就研制出了自己的型号,并于1942年10月将第一部高频测向仪装在“坎贝尔”号和“斯潘塞”号
31、快艇上。护航舰艇越来越多地带着高频测向仪出海了,对正在进行高频发射的德国潜艇的探测也变得比较容易了。高频测向仪的运用对于德国海军潜艇部队的“狼群”战术是个致命的打击,因为如果被迫采取无线电静默的话就很难有效跟踪护航船队并引导攻击行动。“利”式探照灯早期的ASV Mk.II型雷达的一个缺陷在于,它的最小作用距离也显得太大了,为了实施有效的攻击,飞行员必须能够目视到潜艇。在夜间,这一点可以通过施放信号弹达到目的,但这同时也为德国潜艇提供了警告。1940年9月,利空军中校在岸防航空兵司令的支持下提出了一份反潜搜索装置的设计方案,目的是为了协助飞机对已被ASV雷达发现的处于水面航行状态下的德国潜艇实施
32、夜间攻击。他的设计构思是使用一部24英寸10.5千瓦的海军探照灯,其作用距离为5000码。这种探照灯装在“威灵顿”式轰炸机机腹下的一个可伸缩的装置中,该装置在水平和垂直平面上转动20度,用液压装置进行升降,用火炮上的控制装置进行控制,由副驾驶员在飞机头部的倾斜位置上操纵。1941年3月,“利”式探照灯在“威灵顿”式轰炸机上进行了首次试验,该机起先是用来试验磁力扫雷具的,因此飞机上安装有发电机。 “利”式探照灯由7个点滴式蓄电池供电,能发出8千万烛光,并足够持续照射半分钟之久。1941年5月4日凌晨,利空军中校亲自登机试验他的探照灯。试验效果令人非常满意,“利”式探照灯成功的发现了处于水面航行状态下的英国皇家海军H-31号潜艇。但实际上直到1942年夏天,英国皇家空军才装备这种探照灯,原因是空军部对另外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模特时尚活动合作合同2篇
- 个体户入股协议合同3篇
- 2024版深圳股权转让协议3篇
- 二零二五版国有企业员工股权激励与股权转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总经理聘用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知识产权转让合同意向书3篇
- 二零二五年荒料买卖与石材加工技术研发合同3篇
- 2024热处理废料回收利用合作协议2篇
- 二零二五版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合作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交易税费缴纳与申报合同范本3篇
- 2023年保安公司副总经理年终总结 保安公司分公司经理年终总结(5篇)
-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风力发电场运行导则(马晋辉20231.1.13)
-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篇专项练习及答案
- 2022-2023学年度六年级数学(上册)寒假作业【每日一练】
- 法人不承担责任协议书(3篇)
- 电工工具报价单
- 反歧视程序文件
- 油气藏类型、典型的相图特征和识别实例
- 流体静力学课件
- 顾客忠诚度论文
- 实验室安全检查自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