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代数知识点的总结_第1页
线性代数知识点的总结_第2页
线性代数知识点的总结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线性代数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行列式第一节:二阶与三阶行列式扌把表达式宀、aiia 11 322 - 3l2 321 称为a 213l2所确定的二阶行列式,并记作a 223113 21312312311311312321322D1bib23123113223213b2b1312311biD1 _b2322 D2321b2D311312,X D -3113123213223213 22.(课本P2)对三元方程组3nX1312X2321 X| + 322X2331X1 332X2=th二 b2'313X3'323X3'333X3 = b3=31132312321.结果为一个数。

2、(课本P1)321322冋理,把表达式311322333 + 3伐323331 +313321332 3仆323332 3伐321333 3322 331,称为由数311312313311312313表321322323所确定的三阶行列式,记作321322323。331332333331332333311312313即321322323= 3x322 333 *312323331 +313321332 3n32333 _ 31232133 _ 313322331,331332333二三阶行列式的计算:对角线法则(课本P2, P3)注意:对角线法则只适用于二阶及三阶行列式的计算。 利用行列式计算

3、二元方程组和三元方程组:对二元方程组311xlq2x2 二 b1321 X| ' 322X2 = b?311312313321322323331332333b1a12a13a113a13a11a12b1D1 =b2a22a235D2 =a21b2a23,D3 =a21a22b2b3a32a33a31b3a33a31a32bs则xD1,X2 D2,X3 :D3。(课本上没有)DDD注意:以上规律还能推广到 n元线性方程组的求解上。第二节:全排列及其逆序数全排列:把n个不同的元素排成一列,叫做这n个元素的全排列(或排列)。n个不同的元素的所有排列的总数,通常用R (或An)表示。(课本P5

4、)逆序及逆序数:在一个排列中,如果两个数的前后位置与大小顺序相反,即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那么称它们构成一个逆序个排列中,逆序的总数称为这个排列的逆序数。排列的奇偶性:逆序数为奇数的排列称为奇排列;逆序数为偶数的排列称为偶排列。 (课本P5)计算排列逆序数的方法:方法一:分别计算出排在1,2,)|,n_ 1,n前面比它大的数码之和即分别算出1,2,)|,n_ 1,n这n个元素的逆序数,这个元素的逆序数的总和即为所求排列的逆序数。方法二:分别计算出排列中每个元素前面比它大的数码个数之和,即算出排列中每个元素的逆序数,这每个元素的逆序数之总和即为所求排列的逆序数。(课本上没有)第三节:n阶行列式的

5、定义ai1ai2定义:n阶行列式D工a21a22IIIIIIa1 na2n等于所有取自不同行、 不同列的n个元素的乘积an1an2annai詔2 p2丨11 anpn的代数和,其中pi P2pn是1, 2 ,,n的一个排列,每一项的符号由其逆序数决定。D =ai10a22IIIIIIaina2nh1 tS"耳心??川a.=耳心22川a.也可简记为det aij ,其中aij为行列式ai1ai2根据定义,有D二an1an2IIIIIIIIIIIIannaina2nann元)。(课本P6)'-1 5诙“印評2卩2川.A MlPn说明:1、行列式是一种特定的算式,它是根据求解方程个

6、数和未知量个数相同的一次方程组的需要而定义的;2、n阶行列式是n!项的代数和;3、 n阶行列式的每项都是位于不同行、不同列n个元素的乘积;4、 aip1a2pJ|anRi的符号为(-1),t的符号等于排列 Pi, P2,.Pn的逆序数5、一阶行列式 a =a不要与绝对值记号相混淆。推论1: 上,F三角行列式的值均等于其主对角线上各元素的乘积ai10*12a22IIIIIIaina2n=-1' ' a11a22 llgnn-*11*22 I 11 ann副对角行列式的值等于-1乘ann推论2:主对角行列式的值等于其对角线上各元的乘积, 以其副对角线上各元的乘积。明课本P7例6)第

7、四节:对换定义:在排列中,将任意两个元素对调,其余元素不动,这种作出新排列的手续叫做对换。 将相邻两个元素对调,叫做相邻对换。(课本P8)定理1 一个排列中的任意两个元素对换,排列改变奇偶性。推论奇排列调成标准排列的对换次数为奇数,偶排列调成标准排列的对换次数为偶数。(上述二定理证明课本 P8)定理2 n阶行列式D = det®)的项可以写为(-1)曲叽如1训"怯叭8 1呃很,其中 q1q2-qn是行标排列,p®2是列标排列。(证明课本 P9)推论 设有n阶行列式D=det(aj),则D =送(-汀皿叽aqnn或t(q1q2 11 qn) (p1p I pn )t

8、(q1q2|i I qn),D (T)aq1p1aq2p2a 或 D-(-1)印厲卩? (仃列式三种不同表示方法)推论 在全部n阶排列中n _2,奇偶排列各占一半。证明设在全部n阶排列中有s个奇排列,t个偶排列,现来证 s二t。将s个奇排列的前两个数对换, 则这s个奇排列全变成偶排列, 并且它们彼此不同, 所以s乞t。若将t个偶排列的前两个数对换,则这 t个偶排列,全变成奇排列,并且它们彼此不同,于是有t乞S。综上有s=t。第五节:行列式的性质311312卅31nana21IIIan1a21322III32nTa12a22IIIan 2*frr,D =*rR q*-an13n2anna1na2

9、nIIIann定义 记D二,行列式dt称为行列式D的转置行列式。P9)行列式与它的转置行列式相等。(证明课本性质说明性质互换行列式的两行 n I rj或列G q ,行列式变号。(证明课本P10)推论如果行列式有两行(列)完全相同,则此行列式为零。性质行列式的某一行(列)中所有的元素都乘以同一数k(rj k),等于用数k乘此行列式;推论推论性质 性质1245D的某一行(列)中所有元素的公因子可以提到D的外面;D中某一行(列)所有元素为零,则行列式中如果有两行(列)元素成比例,则此行列式为零. 若行列式的某一列(行)D=0。(证明课本P10)的元素都是两数之和,则行列式中行与列具有同等地位,因此凡

10、是对行成立的行列式的性质的对列也成立。a11a12卅a11a12HI a1川a,na21a22IIIa2i川a?.+a21a22HI a2iIlla2nIIIIIIIIIIIIIIIIIIIIIIII IIIIIIan1an2IIIani川annan1an2in aIII ann把行列式的某一列(行)的各元素乘以同一数然后加到另一列anna112III(為+ a;i)IIIa21申ra22*III2i+ a2JF卡IIIran1an2III(ani卡+ ani)IIIainD 二a2n(行)对应的元素上去,性质6行列式的值不变。(课本P11)计算行列式常用方法:利用定义;利用运算 ri krj

11、把行列式化为上三角形行列式,从而算得行列式的值。说明行列式中行与列具有同等的地位,行列式的6个性质凡是对行成立的对列也同样成第六节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余子式 在n阶行列式中,把元素 aij所在的第i行和第j列划去后,留下来的 n-1阶行列式叫做元素aij的余子式,记作 Mj。j -!i代数余子式记 Aj =(-1 ) Mjj,叫做元素ajj的代数余子式。(课本P16)引理 一个n阶行列式,如果其中第i行所有元素除(i , j ) (i, j)元外aj都为零,那么这行列式等于aj与它的代数余子式的乘积,即D二ajAj 。(证明课本P定理n阶行列式ai1ai2川a21a22川*Vhddri-fa

12、n1an2HIa1na2n等于它的任意一行(列)的各元素与其对应的代数余子式的乘积之和,即D二卯人1 耳2人2 - ainAin,(i=1,2|l, n)(j - t)(证明课本P19)或 D = a“ A j a2 j A2j J11 ' anjAnj, (j =1,2,|), n)。(证明课本 P17)11IH1X1X2川Xn扩展范德蒙德(Vandermonde)行列式D = n2X1x;川2Xn=n(人Xj)的证+2Fn3亘n A.n1 | Jn_1X1X2Xn明见课本P18a11a12卅a1n展开定理推论n阶行列式 D =a21*a22IIIIrRa2nr的任意行(列)的各元素

13、与另一an1an2IIIann行(列)对应的代数余子式的乘积之和为零,即ai1As1 + ai2 As2+IH+ ainAsn = 0 (iS)a1 j a2j At 丨 Ianj Ant - 0第七节克拉默法则"印1为 +2X2 +1li+a1nXn =b|如果线性方程组丿a21% +02X2 +|li+a2nXn =鸟砧刁拓厂万仆+的系数仃列式不等于零:耳必+an2X2 +川+九人二0ana12川am即D =a21a22* Ifai* HI a2n1ilt式0,那么该方程组有唯一解an1an2HI annX1晋晋必弋,Xn晋其中D是用非齐次项代替D中第i列元素后所得的行列式。(证

14、明课本P53,第二章)注意克拉默法则只适用于方程个数与未知量个数相等的情形。定理4 如果线性方程组(1)的系数行列式 X 0,则(1) 一定有解,且解是唯一的。 逆否定理如果线性方程组(1)无解或有两个不同的解,则它的系数行列式必为零。aiXi + a2 x? +.+amXn =0a?iXi +322X2 +.PnXn =0的系数行列式D式0,则其次aniXi +an2X .+annXn =0定理5 若齐次线性方程组线性方程组没有非零解。(即解唯一,只有零解)逆否定理如齐次方程组有非零解,则它的系数行列式D必为零。(课本P25)第二章 矩阵第一节矩阵定义由mxn个数aij (i =1 , 21

15、, m ,j =111,n2排成的m行n列的数表ai1ai2川ain1 a11厲2山a1na2ia°2111a° n,.称为m行n列矩阵。简称m x n矩阵,记作A =a21a2211,a2n+4b+4bIII HI III Ilfam1 am2 川amn_am1am1H1amn 丿简记为人=入妙=佝;=佝),这mxn个数称为A的元素,简称为元。说明元素是实数的矩阵称为实矩阵,元素是复数的矩阵称为复矩阵。扩展几种特殊的矩阵:方阵:行数与列数都等于 n的矩阵A。记作:A。 行(列)矩阵:只有一行(列)的矩阵。也称行(列)向量。同型矩阵:两矩阵的行数相等,列数也相等。相等矩阵:

16、AB同型,且对应元素相等。记作:A= B零矩阵:元素都是零的矩阵(不同型的零矩阵不同) 对角阵:不在主对角线上的元素都是零。单位阵:主对角线上元素都是 1,其它元素都是0,记作:En(不引起混淆时,也可 表示为E )(课本P29 P31)注意矩阵与行列式有本质的区别,行列式是一个算式,一个数字行列式经过计算可求得其值,而矩阵仅仅是一个数表,它的行数和列数可以不同。第二节矩阵的运算矩阵的加法设有两个m n矩阵AW.aij和B =血 ,那么矩阵 A与B的和记作 A B ,an+ bna12 + b)2IIIa1 n * b n规定为A+B =a21IIIa22 + b22IIIa2n +b2nII

17、IIIIIIIlam1am2 + bm2IIIamn * Sn 丿说明只有当两个矩阵是同型矩阵时,才能进行加法运算。(课本P33)矩阵加法的运算规律1 A B =B A;2 A B C =A B C'-a11_a12III_a1n(3设矩阵A = (aj h沟,记-A = (內人迹=-a21III_ a22IIIIIIIII_a2nHI,-A称为矩阵A._am1_am1III_amn j的负矩阵(4)A+(A 尸0, A B = A + (B 卜(课本P33)数与矩阵相乘数与矩阵A的乘积记作 A或 A ,规定为数与矩阵A的乘积记作 A或A ,规定为 A = A =ai2III丸a1na

18、22III,a2nIIIIIIIII扎am1III人amn J扎Qi>021III1人弟1数乘矩阵的运算规律(设 A B为m n矩阵,为数)1 胪.空A M ;2 a = A ;3 A B = A B。(课本 P33)矩阵相加与数乘矩阵统称为矩阵的线性运算。矩阵与矩阵相乘设B=(bj)是一个m s矩阵,B=(bj)是一个s n矩阵,那么规定矩阵 A 与矩阵B 的乘积是一个 m n 矩阵C =(应為 a i2l(ai gibsj- H2 a b i ai bk i,冃,2,川叽k#并把此乘积记作C二AB1。A与B能相乘的条件是: A的列数=B的行数。2。 矩阵的乘法不满足交换律,即在一般情

19、况下,AB = BA,而且两个非零矩阵的 乘积可能是零矩阵。3。对于n阶方阵A和B,若AB=BA则称A与B是可交换的。矩阵乘法的运算规律1 AB C 二 A BC ;2 AB 二,AB=A,B3 A B C = AB AC, B C A 二 BA CA4 Am n En n=Em:mAm n5若A是n阶方阵,则称A为A的k次幕,即Ak并且 AmAk = Am kAm i: -Amk m,k为正整数。规定:A= E注意 矩阵不满足交换律,即 AB式BA,(AB f AkBk (但也有例外)(课本P36)仇0、纯量阵 矩阵九E=" *称为纯量阵,作用是将图形放大k倍。且有hI<0町

20、(九E)A= A仇E丰九A A为n阶方阵时,有 仏En)An =人仏E.)=九代,表明纯量阵与任何同阶方阵都是可交换的。(课本P36)转置矩阵把矩阵A的行换成同序数的列得到的新矩阵,叫做A的转置矩阵,记作 A,1 4、如 A=P 22",A =2 5討5 8丿<28转置矩阵的运算性质j j T T1 A二A ;TtT2 A B = A B ;3 A =At;TtT4 AB i; BtAt。(课本 P39)方阵的行列式由n阶方阵A的元素所构成的行列式,叫做方阵A的行列式,记作 A或 det A (记住这个符号)注意矩阵与行列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n阶矩阵是n2个数按一定方式排成的数

21、表,而n阶行列式则是这些数按一定的运算法则所确定的一个数。运算性质(1 ) AT = A ; ab| =|a b| =|b a =|ba (课本 P4o) 对称阵 设A为n阶方阵,如果满足 A=A,即aij = ajj i, j = 1,2,川,n那么A称为对称阵。说明对称阵的元素以主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相等,如果人丁二-A则称矩阵A为反对称 的。即反对称矩阵 A= (am)中的元素满足 a = - aji , i , j =1, 2,n伴随矩阵行列式 A的各个元素的代数余子式Aj所构成的如下矩阵宀a2 :2粘:2称为矩阵A的伴沁A2n川性质AA"=A>tlA=AE (易忘知识点

22、)(课本P41)共轭矩阵(略)(课本P42)总结(1 )只有当两个矩阵是同型矩阵时,才能进行加法运算。(2)只有当第一个矩阵的列数等于第二个矩阵的行数时,两个矩阵才能相乘,且矩阵相乘不满足交换律。(3 )矩阵的数乘运算与行列式的数乘运算不同。第三节 逆矩阵定义 对于n阶矩阵A,如果有一个n阶矩阵B,使得AB= BA= E则说矩阵A是可逆的,并 把矩阵B称为A的逆矩阵。A的逆矩阵记作 A,即B。说明1 A , B互为逆阵,A = B12 只对方阵定义逆阵。3. 若A是可逆矩阵,则 A的逆矩阵是唯一的。定理1 矩阵A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1AO,并且当A可逆时,有人亠二厂人* (重要)(证明见课本

23、P43)奇异矩阵与非奇异矩阵IA当A=0时,A称为奇异矩阵,当 A式0时,A称为非奇异矩阵。即A可逆=A为非奇异矩阵=A = 0。推论 若AB = E (或BA=E),则B = A (证明见课本P43)(1) 先求|A|并判断当|A|=0时逆阵存在;求逆矩阵方法(2)求A*;(3)求丄 A* 二 A,。|A|逆矩阵的运算性质 1 1 -11若A可逆,则A亦可逆,且A 二A2若A可逆,数 -0,则,A可逆,且 A = - AJ。扎3若A,B为同阶方阵且均可逆,则AB亦可逆,且(AB),二BA,。(以上证明见课本P43)T4若A可逆,则A亦可逆,且AA o(5 若A可逆,则有A,= A o方阵的多

24、项式设(x) =a0 - a1x - a2x2 amxm为x的m次多项式,A为n阶矩阵,记- (A) =aoE 3A - a?A2,|1| amAm称:(A)为矩阵A的m次多项式。(课本P46) 注意 矩阵A的任意两个多项式j (A)与f(A)可交换,即(A) f (A f (A) (A),矩阵A 多项式可以像x的多项式一样相乘或因式分解。矩阵多项式的计算1kk 1(1) 如果 A 二 P- F ,则 AP,则(A) =a°E pA azA2 | - amAm二 Pa0EP, PavT J Pa2上2P J|l Pam上mP,=P(上)P,(重要)总结逆矩阵的计算方法1 a*(1待定

25、系数法;(2 )利用公式A =闪;(3)初等变换法(下一章介绍)第四节 矩阵分块法矩阵分块将矩阵A用若干条纵线和横线分成许多个小矩阵,每一个小矩阵称为A的子块,以子块为元素的形式上的矩阵称为分块矩阵。分块的目的是为了简化运算。分块矩阵的运算规则加法A与B同型,且A、B的分块方法相同,则 A与B的和定义为对应子块相加。数乘 A = ( Aj ) o转置乘法首先AB有意义,其次A的列的分法与B的行的分法相同。设A为m l矩阵,B为I n矩阵,分块成a =(A,a2,川A)(即列向量组),B= B (即行向量组)*JBn JCJl!FC sr /ZCii III其中Ai,A2,川At的列数分别等于B

26、ij,B2j|,Btj的行数,那么AB=;<Cs1 IIIt其中 Cij = x AkBqi =1,|ILs;j。kT结论分块矩阵之间与一般矩阵之间的运算性质类似。分块对角阵(准对角矩阵)设A为n阶矩阵,若A的分块矩阵只有在主对角线上有非零子块,其余子块都为零矩阵,且:A、A非零子块都是方阵,即A=.,其中A (ii,2,|"s)都是方阵,则有:a<As1)IATaIAIiha。%2)若每个|A|式0,则A可逆,且有A =a2 .,*IAs丿A可逆= A可逆 i=1,2,l|l,s且A 二 diag A,A2',HI,A (diag (A)表示对角阵 A(课本P5

27、0)有用的结论设AtA =0,则A =0 (证明见课本P51例17)线性方程组的分块表示a +a12x2 + a1nxn =b线性方程组*B称为增广矩阵。增广矩阵可以a21x a22x2 . a2nx = b2中、aia2ainb记 A = (a) x =X2rr申,b =b2rrr,B=a21 a22 .iri<a2nqRb2frF<bm Jfml am2 .amn其中A为系数矩阵,b称为常数向量,amiXi - am2X2. - amnXn 二 bnx称为未知数向量,分块表示为:B = (A,b)或 B = (a1, a2,., an, b)第三章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第一

28、节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行变换1对调两行,记作(r rj)。2以数k=0乘以某一行的所有元素,记作(n k)。3把某一行所有元素的k倍加到另一行对应的元素上去,记作(n krj)。 初等列变换:把初等行变换中的行变为列,即为初等列变换,所用记号是把“r ”换成“ c”。扩展矩阵的初等列变换与初等行变换统称为初等变换,初等变换的逆变换仍为初等变换且类型相同。矩阵等价如果矩阵A经有限次初等变换变成矩阵 B,就称矩阵A与B等价。等价关系的性质(1)反身性AA(2)对称性若A B,则B A;(3)传递性 若 AB,BC,则 AC。(课本P59)行阶梯形矩阵:可画出一条阶梯线,线的下方全为零, 每个台阶只有

29、一行, 台阶数即是非零 行的行数阶梯线的竖线(每段竖线的长度为一行)后面的第一个元素为非零元,也是非零行 的第一个非零元。行最简形矩阵:行阶梯矩阵中非零行的第一个非零元为1,且这些非零元所在的列的其他元素都为0.(E O)标准型:对行最简形矩阵再施以初等列变换,可以变换为形如F = r的矩阵,称I。丿m帕为标准型。标准形矩阵是所有与矩阵A等价的矩阵中形状最简单的矩阵。初等变换的性质 设A与B为m n矩阵,那么r(1)aLb= 存在m阶可逆矩阵P,使PA=B;c(2)AB=存在n阶可逆矩阵Q,使AQ=B;(3)ALB=存在m阶可逆矩阵P,及n阶可逆矩阵Q,使PAQ = B;初等矩阵:由单位矩阵经

30、过一次初等变换得到的方阵称为初等矩阵。初等矩阵的性质设A是一个nt< n矩阵,则(1) 对A施行一次初等行变换,相当于在A的左边乘以相应的 m阶初等矩阵;r即AB=存在m阶可逆矩阵P,使PA = B;(2) 对 A施行一次初等列变换,相当于在A的右边乘以相应的 n阶初等矩阵;即AB存在n阶可逆矩阵Q,使AQ=B;(3) AB=存在m阶可逆矩阵P,及n阶可逆矩阵Q,使PAQ二B;(4) 方阵A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有限个初等方阵R, P2,川,p,使A= PP2|H P上(5) A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E。(课本P61 P63)初等变换的应用/八 -(、平左匚加._. 初等行变换tn

31、_i 、 、. I A ; 初等列变换E(1) 求逆矩阵:(A|E)、(E|A 疯,1、 二。(E丿lA丿(2) 求 A1B : A(A,B)(E,P),即(A| B)行E | AB,则 P=A-1B。或初等列变换TE 、1iBA丿第二节矩阵的秩矩阵的秩任何矩阵n,总可以经过有限次初等变换把它变为行阶梯形,行阶梯形矩阵中非零行的行数是唯一确定的。(非零行的行数即为矩阵的秩)矩阵的秩 在矩阵A中有一个不等于0的r阶子式D,且所有r + 1阶子式(如果存在的 话)全等于0,那么D称为矩阵A的最高阶非零子式。数r称为矩阵A的秩,记作R(A). 规定零矩阵的秩,R(0)=0.说明1. 矩阵 Anx n

32、,贝U RA) < minm n;2. R(A)=呼);3. F(A) > r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至少有一个r阶子式不为零;4. &A) < r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所有r + 1阶子式都为零.满秩和满秩矩阵矩阵A=(aj鳥,若R(A)=m,称A为行满秩矩阵;若R(A) = n ,称A为列满秩矩阵;若A为n阶方阵,且R(A)二n,则称A为满秩矩阵。若n阶方阵A满秩,即R(A) -n A 式 0;_4”,二 A必存在;=A为非奇异阵;二A必能化为单位阵En,即A En.矩阵秩的求法定理1矩阵A经过有限次行(列)初等变换后其秩不变。即若 AB,矩阵Anxn,经过有限次初等行变换可变

33、为行阶梯形,则非零行的行数就是本 P67)推论若P、Q可逆,则R(PAQ)二R(A)(课本P67)矩阵秩的性质总结(1) o 乞 R(Am n) E min m,n R(AT) =R(A)若A B,则R A = R B 若P、Q可逆,则R(PAQ) =R(A)(5) maxR(A), R(B) < R(A, B)空 R(A) R(B)特别当B =b为非零列向量时,有 R(A)乞R(A,b)< R(A) 1.(6) R(A B)乞 R(A) R(B)(7) R(AB) E min R(A), R(B).(8) 若AmnBnl =O,则 R(A) R(B n.(9) 设AB=O,若A为

34、列满秩矩阵,则B=O (矩阵乘法的消去率)第三节 线性方程组的解a)1X1 +a)2X2 +"|+&仆人线性方程组加霊监爲川b2如果有解,则称其为皿©|1为 *am2X2 *川amnX _ bm则 R(A)=R(B)。A的秩。(证明课。(课本P71)否则称为不相容的。定理2 n元齐次线性方程组Ax=0(1) R(A) = n :二 Ax=0 有唯一解,零解(2) R(A) < n = Ax=0 有非零解.定理3 n元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Ax =b(1)无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R(A) ::: R(A, b)(2) 有唯一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R(A)二R(代b)二n(3

35、) 有无限多接的充分必要条件是R(A)=R(代b) ::: n (证明课本P71)基础解系齐次线性方程组 Ax = 0的通解具有形式x = Gm亠c2(ci, C2为任意常数),称通解式Ci 1 C2 2 Ci, C2为任意常数 中向量1, 2构成该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线性方程组的解法齐次线性方程组:将系数矩阵A化成行阶梯形矩阵,判断是否有非零解若有非零解,化成 行最简形矩阵,写出其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含有的向量个数为n-F(A),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可以表成基础解系的“线性组合”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将增广矩阵B=(A,b)化成行阶梯形矩阵,判断其是否有解若有解,化 成行最简

36、形矩阵,写出其解;在求解过程中,一般取行最简形矩阵中非零行的第一个非零元 对应的未知量为非自由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通解具有形式x = g 1 c2 2二(C1, C2为任意常数),不带参数部分*是非齐次方程组的一个解;带参数部分C11 - C2 ;的两个向量构成对应齐次方程的基础解系。定理矩阵方程AX B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R(A) = R(A,B)定理设AB =C,则R(C)乞 minR(A),R(B)第四章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第一节向量组及其线性组合n维向量n个数ai, a2,an组成的一个有序数组(ai,a2,an)称为一个 n维向量,记为'9i 'a = &

37、2 (列向量形式)或g丁 =(印,a2l| ,an)(行向量形式),其中第i个数ai称为向量®丿的第i个分量。说明1. 列向量即为列矩阵,行向量即为行矩阵2. 行向量和列向量都按照矩阵的运算法则进行运算;3. 行向量和列向量总被看作是两个不同的向量;当没有明确说明是行向量还是列向量时,都当作列向量。行向量可看作是列向量的转置。零向量0=(0,0,0) T(维数不同,零向量不同)负向量- - (- ai, - a2,丨丨1, -a.)。向量相等设=(4 ,a2,丨 11, an ),- - (bl,b2J H ,bn ),若= bj , i = 1,2, | 1 ( ,n 则向量运算规

38、律:(、: 二Q ( 0是零向量,不是数零) 蔦叫-:)=0 1: = -(二亠)= * - -满足以上8条性质的向量加法、数乘两种运算,称为线性运算。 向量与矩阵的关系向量组ai,a2,IH,an称为矩阵A的列向量组。同理,也可说矩阵向量组若干个同维数的列向量(或同维数的行向量)所组成的集合叫做向量组。aiiai2IIIau川ain设矩阵 A=(aij )mxn有n个 m维列向量,即A =a21+a22IIIa2j号IH+a2nq+<ami3 m21IIIamj+IHqamnA有m个行向量组组成。m个n维列向量所组成的向量组i,: 2,|I(,:f构成一个n m矩阵A = (: i,2

39、,11(,m),m个n维行向量所组成的向量组 T,叮川mT,构成一个m n矩阵B =另外,线性方程组的解也可以用一个向量来描述;线性方程组的解集合(通解)可以用一个向量组来描述。向量,向量组,矩阵与方程组的关系向量组:二矩阵:A = (r, :2,丨1( ,m)aim二方程组:a21rfarx, +a22itx2 + .+a2m+*Xm -b2卡h卡<ani 丿<an2 Jlanm 丿2n丿向量方程可简写作J2X2 VnXn二:向量方程=方程组:二矩阵形式Xi、Ax=b= (%。2,川,叫)X2hr=b2hFid丿线性组合 给定向量组 A = i,2l(m和向量b,如果存在一组数 i,'2,, m使b =22 J 1( ' mm,则向量b是向量组A的线性组合,这时称 b向量能由向量组 A线性表示。定义给定向量组A:,2,川m,对于任一组实数ki,k2,,,km,向量kii,k22 川'km称为向量组的一个线性组合。ki,k2,川,km称为这个线性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