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6节内力作用与地貌学案中图版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6节内力作用与地貌学案中图版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 / 13 第 6 节内力作用与地貌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 63页) 识记一基础梳理 1. 地质作用 定义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2)分类 地质作 用 项目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 源 主要是地球内能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表现形 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作用结 果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使地表变得 咼低不平 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差 异减小 易误点拨 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

2、用对 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 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 岩浆活动 概念:上地幔上部熔融状态的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 活动方式: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结晶;另一种是岩浆喷出地表,-2 - / 13 褶!背斜一背斜山弐翼背斜谷 1向斜一 向斜谷亘翌向斜山 断|地垒 7 块状ll I地 、层(地堑狭长的凹陷地带 盲区扫描 “背斜山、向斜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谷、向斜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 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3)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岩浆活动、 岩石-

3、 变质作用一T变质岩 地壳内的热流变化 地震 成因: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 按发生原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 3. 板块构造理论 (1) 板块的含义 整个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每一个单元为一个板 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卫界比较活跃。_ (2) 板块的分布 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块,如下图所示: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 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火山。 (2)地壳运动 井水平运动岩石永久 类(垂直运动厂百一 -3 - / 13 板块相撞

4、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4 - / 13 b.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理解一要点突破 1.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一一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 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 运动类 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 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 的隆起和凹陷 岩层运 动方向 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

5、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 迁 相互关 系 它们相伴发生;在不冋时期和不冋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地 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岩浆活 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 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 成火山 火山地貌, 五大连池 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 变质作 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 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 形态 一 (3)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例析 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a. 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 脉。 b. 东非大裂谷

6、: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作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 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2. 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5 - / 13 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 块。 (2) 冰岛 -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 大西洋S”形海岭上 - 生长边界。 (3) 新西兰南、北二岛一一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一一消亡边界。 (4) 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

7、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 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运用一考向通关 考向1对内力作用概念的理解 1 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 搬运作B. 地壳运-6 - / 13 D.风化作用 解图流程C.变质作用 -7 - / 13 m 丛两申可琛看出读世能対Hl业M舄才曲 JE来电娓的迫为圜妲豐,所以逾侖建盘水平 尝试解答B 考向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I、n、川、w处主要由内力作用 形成的是( ) B.w D.n、w D图中显示,1、川处分布着深厚的沉积岩,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8、n处是断层,w 处是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岩浆岩。可见,n和w处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2018 -福州模拟)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 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下图为王娟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 石”图片。据此完成 34题。 3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 ) A. 火山活动 D.岩石崩塌 4. 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 B. “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 C. “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 运站导致的出堪專山豎妙屯売运站至 :rtA外聊妁主亀轮观哥式龙一 A.i、n C.I、川 B.溶洞塌陷 C.地壳下陷

9、 -8 - / 13 D. “浮石”源于岩浆喷发-9 - / 13 3. A4.D长白山天池是典型的火山湖,由火山喷发而成,火山口附近的岩浆岩遍身气孔, 为喷出型玄武岩(浮石是火山爆发的岩浆在空中凝固后胶结成密度较小的石块 );找到动 植物化石的是沉积岩;岩浆岩源于内力作用;大理岩是变质岩。 考向3板块分布的判断 5.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K岛处于( ) A.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

10、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图流程 7 2 10 ;由图 n警点尢皈块怕 1事布可扑K為虻F : ;块界蚪的国? 占人 % / 尝试解答C 6. 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 A. 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20 JUT MT 冊 -10 - / 13 C. 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q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此其南北狭长的形状和-11 - / 13 走向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 考点二I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对应学生用书第 65页) 识记一基础梳理 1 褶皱 (1) 概念:岩层在强大

11、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基本形态一一背斜和向斜 名称 地形 判断依据 背斜 未受侵蚀,成为山岭;久经侵蚀,形成 谷地 中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_ 向斜 未受侵蚀,成为谷地;久经侵蚀,地形 倒置,形成山岭 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_ 2.断层 (1) 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 并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 位移类型 表现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 方向 相对下降 地堑,形成谷地或低地 相对上升 地垒,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理解一要点突破 1 .常见的地质

12、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 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 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 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 翼岩层较老 图示 背S 斜岩层由新到老 I/W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12 - / 13 找矿 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 部,中间为石油。 利用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煤、铁矿等沉积矿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 (2) 找水 “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 间汇集,下渗

13、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3) 工程建设 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 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 斜是地下水汇集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可能变为水道。开凿隧道宜选择在背斜 部位,该结构不仅结实坚固和不容易塌陷,而且无积水。 运用一考向通关 考向1地质构造的判断 F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 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 力,常被侵蚀

14、成 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 压,不易被侵 蚀,常形成山 岭 图示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 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 有时有泉、湖泊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工程陸SH : ! 向斛是良 妍的椭水: m向斛町1 :找水 :ir i, w: i不宜逸址: :利于防水; 利用育斛 可捌虹: 找气 :工程建设 78题。 隔水戻 廿期是tl 好的储油、 -13 - / 13 7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一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15、B. 甲一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 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 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 【思维流程】 7. C8. A图中显示了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运动的方向。第 7题,首先根据图示岩层的 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名称。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 A选项错误;向斜槽 部因受挤压比较坚实,不容易被外力侵蚀而保留下来,成为山地, B项错误;乙处岩层中 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故 D选项错误;背斜顶部因为受到张力的影响比较容易被外力侵 蚀掉,成为谷地,故 C选项正确。第8题,图示地质构造剖面图中,岩层层次结构明显, 虽然地

16、壳水平运动产生了断裂带,但没有岩浆出露,故没有岩浆岩,流纹岩、花岗岩、 安山岩和玄武岩均属于岩浆岩,故 B、D选项错误;而石英岩是一种主要由石英组成的变 质岩,大理岩也是变质岩,而此处没有高温高压而发生变质作用的条件,也就不能形成 变质岩,故 C选项错误。“飞来峰”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故岩石是沉积岩,石灰岩、砂 岩均属于沉积岩,故 A选项正确。 考向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2018 -衡水检测)石油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构造等高线 (单位: m),可以直观地反映地下的构造情况,它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常用的图。读某区域含油岩层顶部 构造等高线示意图(图中粗实线为河流),完成91

17、0题。A. 石灰岩 砂岩 B. 花岗岩流纹岩 C. 大理岩 石英岩 D. 安山岩玄武岩 I1 -14 - / 13 9表示地质勘探过程中几种不同类型的钻井,据图判断它们分别是 ( ) A. 气井、水井、油井 B.水井、气井、油井 C.气井、油井、水井 D.水井、油井、气井 10. 该地沿E F线绘制的地质剖面图是( ) 9. B10. B第9题,从图中的含油岩层顶部构造等高线分布状况看,处岩层海拔低, 处海拔最高,说明处为背斜顶部,则依据钻井的深度结合水、油、气的分布状态,可 判断处海拔低,利于集水应是水井,处应是气井,处应是油井。第 10题,E F由 低到高再到低,再到高,可排除 C、D;图

18、中构造等高线不连续,说明存在断层, E F线 穿越了断层,故B项正确。 地理图表专攻(七)|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对应学生用书第 67页)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 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 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 况等。 识记一常考图示 o - CD G *(3) A b C D -15 - / 13 领悟一判读技巧 1 .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间新

19、,两翼老。 (2) 沉积岩多具有层理结构,呈水平状,若发生弯曲变形,说明发生了地壳运动。 (3) 海底岩石,离海岭越近,年龄越新。 2. 此类图的判读技巧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 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 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川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I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 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

20、岩层新。 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 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 1中W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 岩层川和n。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 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 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 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 褶皱。 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 (如图3中 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如图3中丙)。 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

21、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 的依据。 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 动,如图1中n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 称为断层。 (3) 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 (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 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 2中的褶皱、图3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 了水平挤压作用。 图例日常临刍抚駅軒O帕畀因析圧 国2已ft盍璟.和也.寄老面国 -16 - / 13 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 如图1中左侧岩层I的存在

22、。图 2、图3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 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运用一母题迁移 考向地质剖面图的判读-17 - / 13 母题示例(2017 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 1112题。 11 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12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 A. 1 B. 2 C. 3 D. 4 11. B12. B第1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来发生断裂

23、移 动,形成断层乙;接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后岩浆侵入形成岩层丙;最 终经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甲。第 12题,由乙处的断层可判断形成了一次褶皱;甲 层的上覆岩层分布与下侧岩层分布顺序一致,说明又形成了一次褶皱,故共形成了 2次 褶皱。 1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 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D 口廿肿I 国4L闵罟 村些尺秦.里(存r圍阿审:柞同 a:a:列*:釈*.;企也 A*A*亳A!A!MM由m m潘刁 I I R I I R I I - -I iI i- - I I II I I- - I i I II i I I- - I I I I -18 - / 13 迁移应用 (2018 -邯郸检测)翡翠玉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