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七单元知识点_第1页
第五六七单元知识点_第2页
第五六七单元知识点_第3页
第五六七单元知识点_第4页
第五六七单元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各物质的质量比角度: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36份质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20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考试要求: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1、考点一、质量守恒定律含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茅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2、3、化学反应前后 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1)一定

2、不变r宏观: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L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2 )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J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二、化学方程式1、含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能直接反映质量守恒定律。2、表示的意义(考点二):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质量比=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X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积的比) 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即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比)例如:以2H2 + O2点燃H2O为例 表示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表示氢气、氧气与水的质量比为 4: 32: 36 表示氢分子、氧分子与水分子的个

3、数比为2 : 1: 23、化学方程式的 读法 以2f+ Q -点H20为例 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角度: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量的水从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角度: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 2个水分子。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考试要求: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一、书写原则: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标准: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二、方程式的配平1标准: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即配平了2、配平的原则:在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的系数来保证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二、书写的步骤(考点)1、写: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2、配:配平方程式;、3注:注明反应条件

4、和生成物的状4、等:将横线改为等号.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C + 02点燃C02考试要求: 能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初步学会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考点一、依据:禾U用化学方程式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且质量比呈正比例关系。考点二、步骤:设未知数;根据题意写出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 量的质量比;列出比例式,并求出未知数;答 注意:由于方程式只能反应物质间的质量比,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各个量必须是质量。 由于方程式中各物质是纯净物,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 单位必须统一。附:前面一至五单元要求掌握的化学方程式点燃点燃4AI +2Mg0点燃302

5、2AI203占燃2H2 + 0 2 点燃2II3Fe +占燃占燃八、/、八、/、202 =Fe3042Mg + 0202= SO24P + 5022P2O52H2O2 =MnO2H2O + 02?2KMnO 4 上K2MnO4 + MnO 2 +02? 2KCIO 3MnO 2 2KCI+3O 2 f20通电2出? + O2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一、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 C60)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 钻探机的钻头(体现了它的硬度大)等。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深灰色,具有金属光泽,细鳞片

6、状的固体,有优良的导 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体现它深灰色、质软)、干电池的电极(体现了它的导电 性)、电车的电刷(体现了它的导电性,滑腻感、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做润滑剂(体现 它具有滑腻感)等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 吸附性(因为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木炭可用于食品、工业产焦炭品中除去色素、异味等,活性炭可用于防毒面具中除去毒气、制糖业中脱色以制白糖;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T注意:吸附性是活性炭、木炭的物理性质4、C60 :

7、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结构稳定。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仍不变色。1常温下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此古代用墨书写、绘画的字画保存时间很久2、可燃性:占燃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 + O 2, CQ占燃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 2C + O2 2CO2Cu + CO2f(置换反应)高温3、还原性:C + 2CuO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产生的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在反应中得到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CuO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具有

8、氧化性。小结:还原剂:夺去氧元素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得到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氧化剂:提供氧元素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咼温、.识应用:冶金工业: 2Fe2Q+3C4Fe+3CO4 C + CO 咼遁CO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考试要求:初步学会在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等考点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1 )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02的发生装置。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CQ的发生装置。(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Q只能用排水法密度比空气

9、大(或相对分子质量29)用向上排空气法 CQ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口或相对分子质量V考点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考点)29)用向下排空气法1、药品:石灰石与稀盐酸不能用H2SO4与CaCQ3反应的原因:生成的 CaSQ4微溶于水,会覆盖在 CaCQ?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不能用HCI与Na2CQ3反应的原因:Na2CO3易溶于水,与盐酸反应速率快,不利于收集。2、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Q3+2HCI=CaCI 2+H2Q+CQ2f3、装置图装置的注意事项:(1)若用长颈漏斗来注入盐酸,长颈漏斗下端必须伸入液面以下(2)若用试管来装药品,固定试管时,试管口竖直向上,试

10、管底部与铁架台面接触。4、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5、检验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6、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咼温.CaCQ =CaQ+C21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Q+H 2Q=Ca(QH)2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考试要求: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认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和水的反应能区分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到常见气体了解自然界中碳循环一、二氧化碳的性质(考点一)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

11、温下可得固体-干冰2、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CQ2+H2Q=H2CQ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Q3 = H2Q+ CQ2f3、1、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J +H2O用于检验二氧化碳;这也是久置装石灰水的试剂瓶壁有一层白膜的原因。要除去这白膜,用稀盐酸。其原理是 CaCO3+2HCI=CaCI 2+H2O+CO 2 f4)与灼热的碳反应:C + CO2咼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用途(考点二):灭火(灭火器原

12、理:Na2CO3+2HCI=2NaCI+H 2O+CO 2 f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又利用其化学性质(不能燃烧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利用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温室肥料做碳酸型饮料(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也不支持燃烧) 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 减轻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由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 无毒,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注意通风换气氧化碳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13、因此在冬季用煤炉来取暖时,要注意房间的通风和换气。3、化学性质:1)占燃可燃性:2CO+O=2CO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发出蓝色火焰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鉴别:出、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水煤气:咼y温H2与CO的混合气体 C + H 2O 咼 Ha f + COf)2)还原性:CO+CuO= Cu+CO (非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在反应中 得到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

14、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CuO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Fe2Q+3CO咼温=2Fe+3CO (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A可燃性占燃占燃占燃八、/、_八、/7、_八、/7、_C + O2= CO 2CO+O2=2CQ 2H 2 + O22H2O4、B还原性 :H2 + CuO =Cu + H2O CO+Cu=Cu+CO2Cu + CO21C、H2、co:在反应中得到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CuO: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除杂:COCO 2通入石灰

15、水 或氢氧化钠溶液:CO2+2NaOH=Na 2CO3+H2O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 Cu+CO咼温CaOCaCO 3只能煅烧 (不可加盐酸) CaCOCaO+COf注意:检验 CaO 是否含 CaCO3加盐酸:CaCO3+2HCl=CaCl 2+H2O+CO21(CO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 不同的根本原因 是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常见气体的鉴别:(考点三)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复燃,则气体是氧气二氧化碳: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是二氧化碳氧化碳;将气体点燃,

16、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的小烧杯,再翻转烧杯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有蓝色火焰,小烧杯上无液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是一氧化碳本章知识间的联系:CT CO : 2C + O2点燃咼温2CO C+ CO22CO C T CO2 : C + O2点燃高温CO2 C + 2CuO2Cu + CO2 f3C + Fe2O3咼温3CO2 f + 2Fe CO T CO2 : 2CO + O2点燃=2CO2CO + CuO Cu + CO23CO + Fe2O3咼温=2Fe+ 3CO2 co?! H2CO3: CO2 + H2O =H2CO3H2CO3 7CO2 : H2CO3=CO2f + H2OCO2 7

17、 CaCO3 : CO2 + Ca(OH)2=CaCO3 J + 出0CaCO3 7 CO2 : CaCO3+2HCI=CaCI 2+H2O+CO2f CaCOs咼温CO2 f + CaO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考试要求:认识燃烧、缓慢氧化、爆炸的条件及其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燃烧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AS?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 白磷

18、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氧气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考点一)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3、泡沫灭火器:扌卜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化学反应

19、方程式:Na2CO3+2HCI=2NaCI+H 2O+CO2T三、爆炸(考点二)发生条件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上隔离;降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 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 爆炸剧烈燃烧;有限空间严禁烟火缓慢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与空气或氧接触 可能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车胎爆炸) 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

20、;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 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常见灭火的方法(考点三)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其它:A、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B、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C、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

21、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蜡烛火焰,虽然增加了空气的流通,但却降低了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所以一扇就灭。课题2燃料和热量考试要求:认识燃料燃烧的重要性;知道石油的组成,了解石油加工厂的产品 (液化气、汽油、煤油) 考点一、化石燃料 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是古代生物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合理开采,综合利用,节约使用1、称为“工业的粮食”组成:主要含碳元素,还含少量的氢、氮、氧、硫等元素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发生 化学变化,得到焦炭(冶炼金属)、煤焦油(化工原料)、煤气(主要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用作燃料;煤气泄漏,会使人中毒,有可能

22、发生爆炸)煤燃烧会产生S02、NO 2等,会形成酸雨2、石油称为“工业的血液”从油井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它不是产品组成:主要含碳、氢元素物理变化)炼制原理:利用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之分离(此分离过程是石油各产品:汽油、煤油、柴油(作燃料);沥青(筑路);石蜡(作蜡烛)等石油不可以直接作燃料,会浪费资源3、天然气(1)、有石油的地方一般有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有机物A、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B、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CH+ 2Q些-CO2+ 2H2O (发出蓝色火焰)注意:1点燃甲烷前要检验纯度(2)、

23、检验某可燃物是否含碳、 氢元素的方法:点燃,在可燃物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证明含有氢元素;把烧杯迅速倒过来, 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证明含有碳元素。(如果某可燃物燃烧生成了二氧化 碳和水,只能证明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3)、鉴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检验燃烧的产物(导出点燃,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冷 而干燥的烧杯,看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水雾现象;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 看是否变浑浊(4)、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 就可产生甲烷。在农村,沼气可解决生活用燃料问

24、题和改善环境卫生(5)、可燃冰:埋藏于海底,可以燃烧,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储量是化石燃料总和的两倍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开采时如果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严重(6 )、西气东输:输的是天然气(7 )、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考点二、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a)放出热量:燃料燃烧放热(如化石燃料的燃烧);不通过燃料燃烧也可放热Mg+2HCI=MgCI 2+H2 t;CaO+ H20=Ca(0H) 2b)吸收热量:CO 2+C 輕 2C0; Ba(OH) 2 + 2NH 4CI = BaCI 2+ 2NH 3 -出。利

25、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做饭、取暖、发电、冶炼金属、发射火箭、开山炸石、拆除危旧建三、使燃料充分燃烧注意两点: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燃料不充分燃烧的 后果: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空气如果燃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则安四、燃气泄漏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应根据燃气的密度决定, 装在墙壁下方,反之,则安装在上方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考试要求:了解氢气、酒精、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和煤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综合自用资源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考点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1、煤的燃烧。煤燃烧时会产

26、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溶于水,当溶解在雨水中 时,就形成了酸雨。2、酸雨的危害:破坏森林、腐蚀建筑物、使水体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等防止酸雨的措施:使用脱硫煤、使用清洁能源等3、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汽油和柴油作为多数汽车的燃料,它们燃烧时产生的尾气中主要 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燃料充分燃烧;使用催化 净化装置;使用无铅汽油;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汽车用压缩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作燃 料;禁止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考点二、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由高粱、玉米、薯类等可燃性:C2H

27、5OH+3O2里峑2CO2+3H2O 被用作乙醇汽油是混合物,其优点: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1乙醇 属于绿色能源中的一种,属于可再生能源经发酵、蒸馏而得,俗称酒精 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的燃料 车尾气的污染,促进农业生产2、氢气A、原材料资源丰富,B、放热量多,C、产物无污染。2 H2O畠Cu+ H2O用于冶炼金属最清洁、最理想的燃料:有可燃性2H2 + 02虚蜃有还原性H2+CUO 电解水可得到氢气2 H20更基2H2t + O2 t,但耗用电能 不能广泛使用的原因:制取氢气成本太高且贮存困难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Zn + H2SC4 = Zn SO4 +H21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法(密度比空

28、气下)、排水法(难溶于水)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 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4、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一、探究实验:质量守恒的探究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及砝码) 、锥形瓶、玻璃棒、气球【设计实验】 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小的白磷。 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白磷接 触。 将锥形瓶和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进, 取下锥形瓶, 将橡皮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29、至红热后, 并将白磷引燃。 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实验现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天平平衡。【实验结论】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实验成功的关键:装置的气密性要良好。玻璃管下端与白磷接触的目的:点燃白磷。气球的作用:盛装锥形瓶里受热膨胀的空气和五氧化二磷,避免因锥形瓶内压强过大把瓶子弹开。没有安装气球的后果:橡皮塞被弹开或炸裂锥形瓶。锥形瓶底部不铺上细沙的后果:锥形瓶炸裂。二、探究实验:质量守恒的探究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及砝码) 、烧杯。【设计实验】 在100mL烧杯中加入30mL稀硫

30、酸铜溶液,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有硫酸 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m2。 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待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烧杯 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实验现象】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实验结论】m。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化学方程式】 Fe+CuSO4=Cu+FeSO4该装置不用密封,因为参加反应和生成的物质中没有气体。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

31、应用于物理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说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之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因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 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加和。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四、五、六、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上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求某个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时要考虑是否有气体参加反应,或者生成物中是否有气体,气体的质量不能遗漏。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化学式) 判断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了反应。一定不变 (宏观) 一定不变 (微观)化学反应前后: (236) 反应物和

32、生成物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一定改变 (微观)分子的种类。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状态。七、 化学反应类型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还原剂: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H2、C、CO)第二节 如何正确书写

33、化学方程式一、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质的方面: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量的方面: 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 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质量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所求质量比不用约分。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意义) :以下面的方程式为例2H2 + O22H2O4 : 3236四、五、六、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每2 个氢分子和 1 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2个水分子。 每4 份质量的氢气和 32 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36份质量的水。书写化学方程

34、式要遵守的原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写化学方程式时常出现的错误:不尊重科学实验,随意臆造化学式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没有配平或计量数不是最简比。 化学式书写错误。写错或漏写反应条件。错标或漏标“ r (气体生成符号)、“(沉淀符号)。“ r :如果在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那么应该在生成气体的化学式后面标 “r”。:在初中阶段,只有在溶液中发生反应时生成沉淀,才在生成沉淀的化学式后标“配平:在化学式前填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个数都相等。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书 98 页上介绍的“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如

35、果化学方程式中有单质,一般留到最后配平。配平时一般从最复杂的化学式入手。但配平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一 般从一氧化碳入手。刚开始配平,可以让化学计量数是分数。配平结束后“=”两边的化学计量数翻倍,全部变为 整数即可。在刚学化学方程式时,要多做一些练习以熟练配平的方法;学过一段时间之后,要试着把常见的化学方程式背下来(有的时候,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写作业对背方程式很有帮助)第三节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一、例题1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设生成的O2的质量为X。2KMnO 4 AK2MnO4 +MnO2 +O2323166g316 6g莎_7X=0.6

36、g316答: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 0.6g氧气。【注意】如果没有完全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不能代入计算。只有通过相关数据得知反应完全进行(遇到“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适量”等话语),这些质量才可能有效。 遇到“足量”、“过量”、“一段时间”、“少量”等词语,说明可能不是恰好完全反应。二、例题2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30g加热一段时间,发现剩余固体的质量是20.4g,求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解:设参加反应的 KClO 3的质量为X。2KCI0 3MnO 2A2KCI +3O22459630g - 20.4g =9.6g四、五、24596

37、96答:参加反应的KClO 3的质量为24.5g。【注意】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不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时,说明有气体逸出。例题3: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将8g氧化铜放入试管中,通入足量的氢气并加热一段时间。再次称量固体时,发现剩余固体的质量为7.2g。问生成铜的质量为多少?解:设生成Cu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CuO的质量为0.8g十一X100% =4g80AH2 + CuO=C u + H2O80644g x80 =翌64 一 X64X4g a cx=3.2g80【注意】对于这种题,先要注意(8g 7.2g)并不是生成水的质量,而是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 带杂质的计算见第八单元。计算

38、时的常见错误:未知数带有单位。所设物质的质量包含杂质的质量,或者包含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已知物质的质量没有单位。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或者没有配平(这个错误会使计算题的得分降为 关系式中的数据没有与物质的化学式对齐。步骤不完整、数值计算错误、所答非所问等在其他学科也能犯的错误。1,甚至为0)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一节金刚石、石墨和 C60“碳”和“炭”的区别:“碳”指碳元素,不是具体指某种物质;而“炭”指具体的、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三种不同的单质。 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化学式颜色形状硬度导

39、电性导热性润滑性熔点用途金刚石C无色透明正八面体最硬无无无高划玻璃、切割金属、钻探机钻头、制装饰品等石墨深灰色、有金属光 泽、不透明细鳞片状最软之一优良良好良好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没有固定形状。 常见的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颜色、状态制法用途木炭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木材隔绝空气加强热燃料、黑火药、制活性炭、冶炼金属活性炭灰黑色多孔颗粒状固体木炭在高温下用水蒸气处理净化多种气体和液体、作防毒面具焦炭浅灰色多孔性固体烟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冶炼金属炭黑极细的黑色粉末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墨、油墨、油漆、鞋油、燃料等,作橡胶

40、制 品的填料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物理性质)四、五、六、。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C60分子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它形似足球,这种足球结构的碳分子很稳定。 金刚石、石墨、C60性质不同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碳具有可燃性:C+O2CO2 (充分燃烧)2C+o2JS2L2CO (不充分燃烧)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燃烧剧烈,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碳具有还原性:C+2CuO =2Cu+CO2T七、2Fe2O3+3C4Fe+3CO2 T单质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41、。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见右图)澄清的石灰水【实验操作】把刚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 集中加热; 过几分钟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现象并分析。【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化学方程式】C+2CU0 壘里2CU+CO2f反应开始的标志: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配制混合物时木炭粉应稍过量的目的: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的后果: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八、还原反应:含氧化

42、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具有还原性。木炭在反应C+2CU0竺聖2CU+CO2忡作还原剂。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第二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原料: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阻碍反应的继 续进行。不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易挥发,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而不 纯。不用纯碳酸钙或碳酸钠等代替大理石、石灰石的原因:它们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容 易控制和收集,且成本较高。反应原理:CaCO3+2HCI=CaCI 2+H2O+CO2 f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原因:固体

43、和液体混合,在常温下反应发生装置:生成气体)收集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长颈漏斗插入液面内的气体发生装置,紧闭导气管出口,从漏斗中加水。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下降,则表明漏气;若水面不下降,则表明不漏气。验满: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要伸入瓶内),如果火焰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就证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净化:如果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时,可先将气体通过盛有碳酸氢钠 溶液的洗气瓶(除去氯化氢),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除去水蒸气并进行干燥)。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原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

44、比空气密度大) 用长颈漏斗插入液面内的气体发生装置,注意事项见第二单元。二、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的工业制法:CaCO3 CaO+CO2f第三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对应的探究实验:无色无味,常温常压下为气体。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实验操作】如右图(1),将CO2气体慢慢倒入杯中。【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内壁流下,先聚集在底部,然后逐渐上升,把杯内的空气自下而上排出。【实验结论】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实验操作】如右上图(2)向一个

45、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 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实验现象】瓶体变瘪。【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使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因而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瓶子 压瘪了。【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注意:二氧化碳没有毒性)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实验操作】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 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纸花喷上水之后,再放入盛满 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四朵纸花取出,

46、小心烘烤,观察现 象。【实验现象】第一朵小花变红; 第二朵小花不变色;第三朵小花不变色;朵小花变红; 第四朵小花被烘烤后由红色变成紫色。【实验分析】 醋酸能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酸(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 紫色石蕊变红; 紫色石蕊变红;CO2+H 2O=H2CO3 和 H2CO3=H2O+CO2 T【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 第二朵、第三朵纸花可以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 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CO2会与纸花 纸花必须是干燥的。如果纸花不是干燥的,那么在把第三朵纸花放入水中时, 里的水分反应生成碳酸使纸花变红,这样就起不到对照的作用。

47、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02+Ca(0H) 2=CaC03 J +H2O1/3体积第四水不能使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说明碳酸被分解了。w曰rm am二氧化碳能与灼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O2+C二2C0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该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 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变为一氧化碳的一种方法。三、二氧化碳的用途灭火(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原因: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 也不能

48、支持燃烧。灭火器原理:Na2CO3+2HCI=2NaCI+H 2O+CO2T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四、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温室效应【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二氧化碳、臭氧(03)、甲烷(CH4)、氟氯代烷等。五、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一氧化碳只能用排水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六、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2CO+O2皇蚩2CO2【燃烧的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煤炉从上至下,常发生的三个反应

49、:2CO+O2夏生2CO2、CO2+C竺生2CO、C+O2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原因: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正常的血液呈深红色,当通入一氧化碳后,血液由深红色变成浅红色。七、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一氧化碳的用途:可燃性:作气体燃料(2CO+O2皇2CO2)。八、还原性:冶炼金属(3CO+Fe2O3壘 2Fe+3CO2、CO+CuOCU+CO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装置】见下图(这是整套装置,但只需掌握虚线框中内容,并且下文的操作、现象、结 论仅针对虚线框内的实验装置)。1_T TLr ;1T冷a翼1-稀盐酸 2-大理石

50、 3-碳酸氢钠溶液 4-浓硫酸 5-木炭 6-氧化铜 7-氢氧化钙溶液【实验操作】先通入一氧化碳,在加热前必须先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点燃酒精灯给玻璃管内的物质加热;实验完毕,先熄灭酒精灯; 再通入一会儿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冷却。【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论】一氧化碳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CO+CuOCu+CO 2【注意事项】 检验一氧化碳纯度的目的: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一氧化碳“早来晚走”,酒精灯“迟到早退”。一氧化碳“早来”,酒精灯“迟到”的目的:排净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 的混合气体

51、引起爆炸。 一氧化碳“晚走”,酒精灯“早退”的目的:防止灼热的铜重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2Cu+O22CuO)。 因为一氧化碳有剧毒,随意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必须进行尾气处理。 7溶液的目的: 证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除去装置内的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下的酒精灯要换成酒精喷灯)【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与上面的实验类似( 【实现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黑,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3CO+Fe2O= 2Fe+3CO2【注意事项】铁块是银白色的,但铁粉是黑色的。水煤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体):C+H20高溫C0+H2在我们学过的还原剂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中,只有两个反

52、应的条件是“加热”,其他的都是“高温”:H2+CuOACu+H 2O 和 CO+CuO = CU+CO2九、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二氧化碳可以和四大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二氧化碳能和碳单质反应 二氧化碳能参与光合作用检验方法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产 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主要用途做燃料、冶炼金属灭火、制汽水、人工降雨十、三大还原剂:H2、C、co共同性质:可燃性、还原性。十一、十二、第七单元三大可燃性气体及燃烧时的火焰颜色:H2 (淡蓝色)、C0 (蓝色)、CH冲(明亮的蓝)氧气白磷丽红磷当碳与氧化齐j不充分反应时,会生成一氧化碳。 燃料及其应用第一节燃烧和灭火一、燃烧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执水八、/-* 热水白磷探究燃烧的条件(本实验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实验操作】a.如右图(1),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 400mL(2)热水,并放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