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硬盘扫盲_第1页
(完整word版)硬盘扫盲_第2页
(完整word版)硬盘扫盲_第3页
(完整word版)硬盘扫盲_第4页
(完整word版)硬盘扫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硬盘扫盲:接口类型+传输规范+缓存+吞吐量与IOPS等2011年05月18日来源:天下网盟论坛作者:辉宏网吧举报本文 网友评论0条一、接口类型硬盘接口是硬盘与主机系统间的连接部件,作用是在硬盘缓存和主机内存之间传输数据。不同的硬盘接口决定着硬盘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速度,在整个系统中,硬盘接口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程序运行快慢和系统性能好坏。从整体的角度上,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SCSI和光纤通道四种,IDE接口硬盘多用于家用产品中,也部分应用于服务器,SCSI接口的硬盘则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市场,而光纤通道只在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SATA是种新生的硬盘接口类型,还正岀于市场普及阶段,在家用市场

2、中有着广泛的前景。在IDE 和SCSI的大类别下,又可以分岀多种具体的接口类型,又各自拥有不同的技术规范,具备不同的传 输速度,比如 ATA100和SATA ; Ultra160 SCSI和Ultra320 SCSI都代表着一种具体的硬盘接口, 各自的速度差异也较大。IDEIDE的英文全称为“ 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本意是指把 硬盘控 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

3、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I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 也不断的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IDE代表着硬盘的一种类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也习惯用IDE来称呼最早岀现IDE类型硬盘ATA-1,这种类型的接口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已经被淘汰了,而其后发展分支岀更多类型的硬盘接口,比如 ATA、Ultra ATA、DMA、Ultra DMA 等接口都属于 IDE 硬盘。SCSISCSI的英文全称为 “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 terface (小型计算机系统接

4、口),是同IDE( ATA) 完全不同的接口, IDE接口是普通PC的标准接口,而SCSI并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接口,是一种 广泛应用于小型机上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SCSI接口具有应用范围广、多任务、带宽大、CPU占用率低,以及热插拔等优点,但较高的价格使得它很难如IDE硬盘般普及,因此SCSI硬盘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服务器和高档工作站中。光纤通道光纤通道的英文拼写是 Fibre Channel ,和SCIS接口一样光纤通道最初也不是为硬盘设计开发 的接口技术,是专门为网络系统设计的,但随着存储系统对速度的需求,才逐渐应用到硬盘系统中。光纤通道硬盘是为提高多硬盘存储系统的速度和灵活性才开发的,它

5、的岀现大大提高了多硬盘系统的通信速度。光纤通道的主要特性有:热插拔性、高速带宽、远程连接、连接设备数量大等。光纤通道是为在像服务器这样的多硬盘系统环境而设计,能满足高端工作站、服务器、海量存储 子网络、外设间通过集线器、交换机和点对点连接进行双向、串行数据通讯等系统对高数据传输率的 要求。SATA使用SATA (Serial ATA ) 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2001年,由In tel、 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 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 Serial ATA 1.0规范, 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

6、rial 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 Serial ATA 2.0 规范。Serial 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 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 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串口硬盘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 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知名。 相对于并行ATA来说,就具有非常多的优势。首先,Serial ATA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 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这样能减少SATA接口 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

7、少,效率也会更高。实际上,Serial ATA 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这样的架构还能降低系统能耗 和减小系统复杂性。其次,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 这比目前最新的并行 ATA (即ATA/133 )所能达到133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Serial ATA 2.0的数据传输率将达到 300MB/S,最终SATA将实现600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SAS(Serial Attached SCSI) 即串行连接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

8、术,和现在流行的 Serial ATA(SATA)硬盘相同,都是采用串行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并通过缩短连结线改善内部空间 等。SAS是并行SCSI接口之后开发岀的全新接口。 此接口的设计是为了改善存储系统的效能、可用性和扩充性,并且提供与 SATA硬盘的兼容性。SSD是指固态硬盘,采用flash闪存作储存介质的硬盘。这种硬盘没有传统硬盘的机械结构,不用担心碰撞造成的损伤,具备相当高的数据安全性,并且在噪音、便携性等方面都有硬盘所无法媲美 的优势。相对硬盘的最显著优势就是速度,例如一个每分钟15000转的硬盘转一圈需要200毫秒的时间, 而在SSD上由于是数据是存放在半导体内存上,能够在低

9、于一毫秒的时间内对任意位置的存储单元 完成I/O (输入/输岀)操作,因此在对许多应用程序来说最为关键的I/O性能指标一一IOPS (即每秒多少次IO动作)上,SSD可以达到硬盘的501000倍。二、传输规范作用是在硬盘缓存和主机内存之间传输数据。不同的在整个系统中,硬盘接口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程序运行所能提供的数据传输速度也不相同。 传输规范是硬盘硬盘接口是硬盘与主机系统间的连接部件, 硬盘接口决定着硬盘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速度, 快慢和系统性能好坏。不同的硬盘接口采用不同的数据传输规范, 最为重要的参数之一。IDE 接口IDE的英文全称为“ 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

10、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本意是指把 硬盘控 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I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也不断的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 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IDE代表着硬盘的一种类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也习惯用IDE来称呼最早岀现IDE类型硬盘ATA-1,这种类型的接口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已经被淘

11、汰了,而其后发展分支岀更多类型的硬盘接口,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 等接口都属于IDE硬盘。目前硬件接口已经向 SATA 转移,IDE接口迟早会退岀舞台。IDE接口优点:价格低廉;兼容性强;性价比高;IDE接口缺点:数据传输速度慢; 线缆长度过短; 连接设备少;SCSI 接口SCSI的英文全称为 “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 terface (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是同IDE( ATA) 完全不同的接口, IDE接口是普通PC的标准接口,而SCSI并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接口,是一种 广泛应用于小型机上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SCSI接口具有

12、应用范围广、多任务、带宽大、CPU占用率低,以及热插拔等优点,但较高的价格使得它很难如IDE硬盘般普及,因此SCSI硬盘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服务器和高档工作站中。SCSI接口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先后衍生岀了SCSI-1、Fast SCSI、FAST-WIDE-SCSI-2 、Ultra SCSI、Ultra2 SCSI、Ultra160 SCSI、Ultra320 SCSI 等,现在市场中占 据主流的是 Ultra160 SCSI、Ultra320 SCSI 接口产品。在系统中应用SCSI必须要有专门的SCSI控制器,也就是一块 SCSI控制卡,才能支持SCSI 设备,这与IDE

13、硬盘不同。在SCSI控制器上有一个相当于 CPU的芯片,它对SCSI设备进行控制, 能处理大部分的工作,减少了中央处理器的负担( CPU占用率)。在同时期的硬盘中,SCSI硬盘的转速、缓存容量、数据传输速率都要高于IDE硬盘,因此更多是应用于商业领域。SCSI最早是1979年由美国的Shugart公司(希捷公司前身)制订的,在 1986年获得了 ANSI (美 国标准协会)的承认,称为 SASI (Shugart Associates System In terface施加特联合系统接口),也就是 SCSI-1 oSCSI-1是第一个SCSI标准,支持同步和异步SCSI外围设备;使用8位的通道

14、宽度;最多允许 连接7个设备;异步传输时的频率为 3MB/S,同步传输时的频率为5MB/S ;支持WORM外围设备。它采用25针接口,因此在连接到 SCSI卡(SCSI卡上接口为50针)上时,必须要有一个内部 的25针对50针的接口电缆。该种接口已基本被淘汰,在相当古老的设备上或个别扫描仪设备上还 能看到。SCSI-2有被称为Fast SCSI,它在SCSI-1的基础上做岀了很大的改进,还增加了可靠性,数据 传输率被提高到了 10MB/S,仍旧使用8位的并行数据传输,还是最多7个设备。后来又进行了改进,推岀了支持16位并行数据传输的 WIDE-SCSI-2 (宽带)和FAST-WIDE-SCS

15、I-2 (快速宽带),其中 WIDE-SCSI-2的数据传输率并没有提高,只是改用16位传输;而FAST-WIDE-SCSI-2则是把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 20MB/S。SCSI-3标准版本是在1995年推岀的,也习惯称为Ultra SCSI,其同步数据传输速率为 20MB/S。 若使用16位传输的Wide模式时,数据传输率更可以提高至40MB/S。允许接口电缆的最大长度为1.5 米o1997年推岀了 Ultra2 SCSI (Fast -40)标准版本,其数据通道宽度仍为8位,但其采用了 LVD (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低电平微分)传输模式,传输速率为40MB/S

16、,允许接口电缆的最长为12米,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支持同时挂接15个装置。随后其推岀了 WIDE ULTRA 2 SCSI接口标准,它采用16位数据通道带宽,最高传输速率可达 80MB/S,允许接口电缆的最长为 12米,同样支持同时挂接 15个装置,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LVD可以使用更低的电压,因此可以将差动驱动程序和接收程序集成到硬盘的板载SCSI控制器中。老式SCSI需要使用独立的、耗电的高压器件。由于LVD使用的是低电压和低电流器件,因此可以将差动收发器集成在硬盘的板载SCSI控制器中,不再需要单独的高成本外部高电压差动组件。LVD硬盘可进行多模式转换,当所有条件都满足时,硬盘就

17、工作在LVD模式下;反之如果并非 所有条件都满足,硬盘将降为单端工作模式。LVD硬盘带宽的增加对于服务器环境来说意味着更理想 的性能。服务器环境都要求有快速响应、必须能够进行随机访问和大工作量的队列操作。当使用诸如CAD、CAM、数字视频和各种RAID等软件的时候,带宽增加的效果能够立杆见影,信息可以迅速而轻松地 进行传输。Ultra160 SCSI,也称为Ultra3 SCSI LVD,是一种比较成熟的 SCSI接口标准,是在Ultra2 SCSI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了双转换时钟控制、循环冗余码校验和域名确认等新技术。双转换时钟控制在不提高接口时钟频率的情况下使数据传输率提高了一倍,这

18、是Ultral60 SCSI接口速率大幅提高的关键。采用Ultra160 SCSI,实现起来简单容易,风险小。在增强了可靠性和易管理性的同时,Ultra160SCSI的传输速率为 Ultra2 SCSI的2倍,达到160MB/S。Ultra160 SCSI接口具备如下特点:1. Ultra2和Ultra160的设备可以同时安装在一条总线上,Ultra160设备性能不会下降;2. 通过提高检纠错能力增强了产品的可靠性;3. 具有监控接口性能和较高可靠传输速率的能力;4. 用于单个设备的电缆长度可达 25米,用于2个或多个设备的电缆长度可达12米;5. 在1个通道上支持多达15个SCSI设备;Ul

19、tra320 SCSI,也称为 Ultra4 SCSI LVD,是比较新型的 SCSI 接口标准。Ultra320 SCSI 是在 Ultra160 SCS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Ultra160 SCSI的优势得以继续发扬, Ultra160 SCSI的3项关 键技术,即双转换时钟控制、循环冗余码校验和域名确认,都得到保留。以前以往的SCSI接口标准中,SCSI接口支持两种传输模式:异步和同步。Ultra320 SCSI弓I入 了调步传输模式,在这种传输模式中,简化了数据时钟逻辑,使Ultra320 SCSI的高传输速度成为可能。Ultra320 SCSI传输速率可以达到320MB/S。Ult

20、ra320 SCSI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 双倍速率数据传输,数据传输速率比Ultra160 SCSI提高了一倍;2. 分组化的SCSI,支持分组协议;3. 快速仲裁和选择,大大提高了总线的利用率;4. 读写数据流,把数据传输的开销降到最低;5. 流控制,提高总线利用率;光纤通道光纤通道(Fibre Channel)其实是对一组标准的称呼,这组标准用以定义通过铜缆或光缆进行 串行通信从而将网络上各节点相连接所采用的机制。光纤通道标准由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merica n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ANSI)开发,为服务器与存储设备之间提供高速连接。早先的光纤通道

21、专门为网络设计的,随着数据存储在带宽上的需求提高,才逐渐应用到存储系统上。光纤通道是一种跟 SCSI或IDE有很大不同的接口,它很像以太网的转换开头。光纤通道是可以 提高多硬盘存储系统的速度和灵活性而设计的高性能接口。光纤通道是为在像服务器这样的多硬盘系统环境而设计。光纤通道配置存在于底板上。底板是一个承载物,承载有印刷电路板(PCB)、多硬盘插座和光纤通道主机总线适配器(HBA)。底板可直接连接至硬盘(不用电缆),并且为硬盘提供电源和控制系统内部所有硬盘上数据的输 入和输岀。光纤通道可以采用铜轴电缆和光导纤维作为连接设备,大多采用光纤媒介,而传统的铜轴电缆如双绞线等则可以用于小规模的网络连接

22、部署。但采用铜轴电缆的光纤通道有着铜媒介一样的毛病,如传输距离短(30米,取决于具体的线缆)以及易受电磁干扰( EMI)影响等。虽然铜媒介也适用于某些环境,但是对于利用光纤通道部署的较大规模存储网络来说,光缆是最佳的选择。光缆按其直径和 模式”分类,直径以微米为计量单位。电缆模式有两种:单模是一次传送一个单一的信号,而多模则能够通过将信号在光缆玻璃内核壁 上不断反射而传送多个信号。现在认可的光缆光纤通道标准和等级有:直径62.5微米多模光缆175米,直径50微米多模光缆500米,以及直径9微米单模光缆10公里。光纤现在能提供100MBps的实际带宽,而它的理论极限值为 1.06GBps。不过现

23、在有一些公司 开始推岀2.12Gbps的产品,它支持下一代的光纤通道(即 Fibre Channel II )。不过为了能得到更 高的数据传输率,市面的光纤产品有时是使用多光纤通道来达到更高的带宽。光纤通道优点:1. 连接设备多,最多可连接126个设备;2. 低CPU占用率;3. 支持热插拔,在主机系统运行时就可安装或拆除光纤通道硬盘可实现光纤和铜缆的连接;4. 高带宽,在适宜的环境下,光纤通道是现有产品中速度最快的;5. 通用性强;6. 连接距离大,连接距离远远超出其它同类产品;光纤通道缺点:1. 产品价格昂贵2. 组建复杂SATA 接口SATA是Serial ATA的缩写,即串行ATA。这

24、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 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 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得名。S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 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 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与并行ATA相比,SATA具有比较大的优势。首先,Serial ATA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 可以在较少的位宽下使用较高的工作频率来提高数据传输的带宽。Serial ATA 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这样能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 效率也会更高。实际上,Serial

25、ATA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 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这样的架构还能降低系统能耗和减小系统复杂性。其次,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ec, 这比目前最块的并行 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ec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目前SATA II 的数据传输率则已经高达 300MB/sec。Serial ATA规范不仅立足于未来,而且还保留了多种向后兼容方式,在使用上不存在兼容性的问题。在硬件方面,Serial ATA标准中允许使用转换器提供同并行 ATA设备的兼容性,

26、转换器能把来 自主板的并行ATA信号转换成Serial ATA硬盘能够使用的串行信号,目前已经有多种此类转接卡/转接头上市,这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我们的原有投资,减小了升级成本。在软件方面,Serial ATA和并行ATA保持了软件兼容性,这意味着厂商丝毫也不必为使用SerialATA而重写任何驱动程序和操作系统代码。另外,Serial ATA接线较传统的并行 ATA(Paralle ATA)接线要简单得多,而且容易收放,对机 箱内的气流及散热有明显改善。而且,SATA硬盘与始终被困在机箱之内的并行ATA不同,扩充性很强,即可以外置,外置式的机柜JBOD)不单可提供更好的散热及插拔功能,而且更可

27、以多重连接来防止单点故障。由于SATA和光纤通道的设计如岀一辙, 所以传输速度可用不同的通道来做保证,这在服务器和网络存储上具有重要意义。而SATA II是在SAT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是外部传输率从SATA的1.5Gbps(150MB/sec)进一步提高到了 3Gbps(300MB/sec),此外还包括 NCQ(Native Comma ndQueuing,原生命令队列)、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交错启动(Staggered Spin-up)等一系列的技 术特征。单纯的外部传输率达到 3Gbps并不是真正的SATA II。SATA II的关键技术就是3Gbps

28、的外部传输率和NCQ技术。NCQ技术可以对硬盘的指令执行 顺序进行优化,避免像传统硬盘那样机械地按照接收指令的先后顺序移动磁头读写硬盘的不同位置。与此相反,它会在接收命令后对其进行排序,排序后的磁头将以高效率的顺序进行寻址,从而避 免磁头反复移动带来的损耗,延长硬盘寿命。另外,并非所有的SATA硬盘都可以使用NCQ技术,除了硬盘本身要支持 NCQ之外,也要求 主板芯片组的SATA控制器支持NCQ。此外,NCQ技术不支持FAT文件系统,只支持NTFS文件 系统。由于SATA设备市场比较混乱,不少 SATA设备提供商在市场宣传中滥用 “SATA II的现象愈演 愈烈,例如某些号称 “SATA II

29、的硬盘却仅支持3Gbps而不支持NCQ,而某些只具有1.5Gbps的硬 盘却又支持NCQ。所以,由希捷(Seagate)所主导的 SATA-IO(Serial AT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ATA 国际 组织,原SATA工作组)又宣布了 SATA 2.5规范,收录了原先SATA II所具有的大部分功能一一从 3Gbps 和 NCQ 到交错启动(Staggered Spin-up)、热插拔(Hot Plug)、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以及 比较新的eSATA(External SATA ,外置式SATA接口)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采用较早

30、的仅支持1.5Gbps的南桥芯片(例如VIA VT8237和NVIDIAnForce2 MCP-R/MCP-Gb)的主板在使用 SATA II硬盘时,可能会岀现找不到硬盘或蓝屏的情况。不过大部分硬盘厂商都在硬盘上设置了一个速度选择跳线,以便强制选择1.5Gbps或3Gbps的工作模式(少数硬盘厂商则是通过相应的工具软件来设置 ),只要把硬盘强制设置为1.5Gbps,SATA II 硬盘照样可以在老主板上正常使用。SATA硬盘在设置RAID模式时,一般都需要安装主板芯片组厂商所提供的驱动,但也有少数较 老的SATA RAID控制器在打了最新补丁的某些集成了SATA RAID驱动的版本的 Wind

31、ows XP系统里不需要加载驱动就可以组建 RAID。SATA相较并行ATA可谓优点多多,将成为并行ATA的廉价替代方案。并且从并行ATA完全过 渡到SATA也是大势所趋,应该只是时间问题。相关厂商也在大力推广 SATA接口,例如Intel的ICH6系列南桥芯片相较于ICH5系列南桥芯片, 所支持的SATA接口从2个增加到了 4个,而并行ATA接口则从2个减少到了 1个;而ICH7系列 南桥则进一步支持了 4个SATA II接口。下一代的ICH8系列南桥则将支持6个SATA II接口并将完全抛弃并行 ATA接口;其它主板芯 片组厂商也已经开始支持 SATA II接口;目前SATA II接口的硬

32、盘也逐渐成为了主流;其它采用SATA 接口的设备例如SATA光驱也已经岀现。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 SATA还是SATA II,其实对硬盘性能的影响都不大。因为目前硬盘性能的瓶颈集中在由硬盘内部机械机构和硬盘存储技术、磁盘转速所决定的硬盘内部数据传输率上面,就算是目前最顶级的15000转SCSI硬盘其内部数据传输率也不过才80MB/sec左右,更何况普通的7200转桌面级硬盘了。除非硬盘的数据记录技术产生 ge ming性的变化,例如垂直记录技术等等,目前硬盘的内部数据 传输率也难以得到飞跃性的提高。说得不好听的话,目前的硬盘采用ATA 100都已经完全够用了, 之所以采用更先进的接口技术,是可

33、以获得更高的突发传输率、支持更多的特性、更加方便易用以及 更具有发展潜力罢了。SAS 接口SAS(Serial Attached SCSI) 即串行连接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和现在流行的 Serial ATA(SATA)硬盘相同,都是采用串行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并通过缩短连结线改善内部空间 等。SAS是并行SCSI接口之后开发岀的全新接口。 此接口的设计是为了改善存储系统的效能、可用性和扩充性,并且提供与 SATA硬盘的兼容性。SAS的接口技术可以向下兼容 SATA。具体来说,二者的兼容性主要体现在物理层和协议层的兼 容。在物理层,SAS接口和SATA接口完全兼容,SATA硬

34、盘可以直接使用在 SAS的环境中,从接 口标准上而言,SATA是SAS的一个子标准,因此SAS控制器可以直接操控 SATA硬盘,但是SAS 却不能直接使用在SATA的环境中,因为SATA控制器并不能对SAS硬盘进行控制。在协议层,SAS由3种类型协议组成,根据连接的不同设备使用相应的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其 中串行SCSI协议(SSP)用于传输SCSI命令;SCSI管理协议(SMP)用于对连接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SATA通道协议(STP)用于SAS和SATA之间数据的传输。因此,在这3种协议的配合下,SAS可以和SATA以及部分SCSI设备无缝结合。SAS系统的背板(Backplane)既可以连接

35、具有双端口、高性能的SAS驱动器,也可以连接高容量、 低成本的SATA驱动器。所以,SAS驱动器和SATA驱动器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存储系统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SATA系统并不兼容SAS,所以SAS驱动器不能连接到SATA背板上。由于SAS系统的兼容性,使用户能够运用不同接口的硬盘来满足各类应用在容量上或效能上的 需求,因此在扩充存储系统时拥有更多的弹性,让存储设备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在系统中,每一个SAS端口可以最多可以连接16256个外部设备,并且 SAS采取直接的点到 点的串行传输方式,传输的速率高达3Gbps,估计以后会有6Gbps乃至12Gbps的高速接口岀现。SAS的接口也做了较大

36、的改进,它同时提供了 3.5英寸和2.5英寸的接口,因此能够适合不同服 务器环境的需求。SAS依靠SAS扩展器来连接更多的设备,目前的扩展器以12端口居多,不过根据板卡厂商产品研发计划显示,未来会有28、36端口的扩展器引入,来连接SAS设备、主机设备或者其他的SAS 扩展器。和传统并行SCSI接口比较起来,SAS不仅在接口速度上得到显著提升 (现在主流Ultra 320 SCSI 速度为320MB/sec,而SAS才刚起步速度就达到 300MB/sec,未来会达到600MB/sec甚至更多), 而且由于采用了串行线缆,不仅可以实现更长的连接距离,还能够提高抗干扰能力,并且这种细细的 线缆还可

37、以显著改善机箱内部的散热情况。SAS目前的不足主要有以下方面:1)硬盘、控制芯片种类少:只有希捷、迈拓以及富士通等为数不多的硬盘厂商推岀了SAS接口硬盘,品种太少,其他厂商的 SAS硬盘多数处在产品内部测试阶段。此外,周边的SAS控制器芯片或者一些 SAS转接卡的种类更是不多,多数集中在LSI以及Adaptec公司手中。2)硬盘价格太贵:比起同容量的 Ultra 320 SCSI硬盘,SAS硬盘要贵了一倍还多。一直居高不下的价格直接影响了用户的采购数量和渠道的消化数量,而无法形成大批量生产的SAS硬盘,其成本的压力又会反过来促使价格无法下降。如果用户想要做个简单的 RAID级别,那么不仅需要购

38、买多块 SAS硬盘,还要购买昂贵的RAID 卡,价格基本上和硬盘相当。3)实际传输速度变化不大:SAS硬盘的接口速度并不代表数据传输速度,受到硬盘机械结构限制,现在SAS硬盘的机械结构和 SCSI硬盘几乎一样。目前数据传输的瓶颈集中在由硬盘内部机械机构和硬盘存储技术、磁盘转速所决定的硬盘内部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80MBsec左右,SAS硬盘的性能提升不明显。4)用户追求成熟、稳定的产品:从现在已经推岀的产品来看,SAS硬盘更多的被应用在高端 4路服务器上,而4路以上服务器用户并非一味追求高速度的硬盘接口技术, 最吸引他们的应该是成熟、 稳定的硬件产品,虽然 SAS接口服务器和SCSI接口产品在

39、速度、稳定性上差不多,但目前的技术和产品都还不够成熟。三、缓存缓存(Cache memory )是硬盘控制器上的一块内存芯片,具有极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盘内部 存储和外界接口之间的缓冲器。由于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速度和外界介面传输速度不同,缓存在其中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缓存的大小与速度是直接关系到硬盘的传输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硬盘整体性能。 当硬盘存取零碎数据时需要不断地在硬盘与内存之间交换数据,如果有大缓存,则可以将那些零碎数据暂存在缓存中,减小外系统的负荷,也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度。硬盘的缓存主要起三种作用:一是预读取。当硬盘受到CPU指令控制开始读取数据时,硬盘上的控制芯片会控制

40、磁头把正在读取的簇的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读到缓存中(由于硬盘上数据存储时是比较连续的,所以读取命中率较高)。当需要读取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的时候, 硬盘则不需要再次读取数据, 直接把缓存中的数 据传输到内存中就可以了,由于缓存的速度远远高于磁头读写的速度, 所以能够达到明显改善性能的 目的。二是对写入动作进行缓存。当硬盘接到写入数据的指令之后,并不会马上将数据写入到盘片上, 而是先暂时存储在缓存里,然后发送一个 数据已写入”的信号给系统,这时系统就会认为数据已经写 入,并继续执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盘则在空闲(不进行读取或写入的时候)时再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 到盘片上。虽然对于写入数据的性能

41、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安全隐患一一如果数据还在缓存里 的时候突然掉电,那么这些数据就会丢失。对于这个问题,硬盘厂商们自然也有解决办法:掉电时,磁头会借助惯性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零 磁道以外的暂存区域,等到下次启动时再将这些数据写入目的地;第三个作用就是临时存储最近访问过的数据。有时候,某些数据是会经常需要访问的,硬盘内部的缓存会将读取比较频繁的一些数据存储在缓 存中,再次读取时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直接传输。缓存容量的大小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产品各不相同,早期的硬盘缓存基本都很小,只有几百 KB,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2MB和8MB缓存是现今主流硬盘所采用, 而在服务器或特殊应用领域 中还

42、有缓存容量更大的产品,甚至达到了16MB、64MB等。大容量的缓存虽然可以在硬盘进行读写工作状态下,让更多的数据存储在缓存中,以提高硬盘的访问速度,但并不意味着缓存越大就越出众。缓存的应用存在一个算法的问题,即便缓存容量很大,而没有一个高效率的算法,那将导致应用 中缓存数据的命中率偏低,无法有效发挥岀大容量缓存的优势。算法是和缓存容量相辅相成,大容量的缓存需要更为有效率的算法,否则性能会大大折扣,从技 术角度上说,高容量缓存的算法是直接影响到硬盘性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更大容量缓存是未来硬盘发展的必然趋势。四、吞吐量与IOPS阵列的瓶颈主要体现在 2个方面,吞吐量与IOPS。1、吞吐量吞吐量主要取

43、决于阵列的构架,光纤通道的大小(现在阵列一般都是光纤阵列,至于SCSI这样的SSA阵列,我们不讨论)以及硬盘的个数。阵列的构架与每个阵列不同而不同,他们也都存在内部带宽(类似于pc的系统总线),不过一般情况下,内部带宽都设计的很充足,不是瓶颈的所在。光纤通道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如数据仓库环境中,对数据的流量要求很大,而一块2Gb的光纤卡,所能支撑的最大流量应当是 2Gb/8(小B)=250MB/s(大B)的实际流量,当4块光纤卡才能达到 1GB/S的实际流量,所以数据仓库环境可以考虑换 4Gb的光纤卡。最后说一下硬盘的限制,这里是最重要的,当前面的瓶颈不再存在的时候,就要看硬盘的个数了, 我下

44、面列一下不同的硬盘所能支撑的流量大小:10 K rpm 15 K rpm ATA10M/S 13M/S 8M/s那么,假定一个阵列有120块15K rpm的光纤硬盘,那么硬盘上最大的可以支撑的流量为 120*13=1560MB/s ,如果是2Gb的光纤卡,可能需要6块才能够,而4Gb的光纤卡,3-4块就够了。2、IOPS决定IOPS的主要取决与阵列的算法,cache命中率,以及磁盘个数。阵列的算法因为不同的阵 列不同而不同,如我们最近遇到在hds usp上面,可能因为ldev(lun)存在队列或者资源限制,而单个Idev的iops 就上不去。所以,在使用这个存储之前,有必要了解这个存储的一些算

45、法规则与限制。cache的命中率取决于数据的分布,cache size的大小,数据访问的规则,以及 cache的算法, 如果完整的讨论下来,这里将变得很复杂,可以有一天好讨论了。我这里只强调一个cache的命中率, 如果一个阵列,读cache的命中率越高越好,一般表示它可以支持更多的IOPS,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就与我们下面要讨论的硬盘IOPS有关系了。硬盘的限制,每个物理硬盘能处理的IOPS是有限制的,如10 K rpm 15 K rpm ATA100 150 50同样,如果一个阵列有120块15K rpm的光纤硬盘,那么,它能撑的最大IOPS为120*150=18000 , 这个为硬件限制

46、的理论值,如果超过这个值,硬盘的响应可能会变的非常缓慢而不能正常提供业务。另外,我们上一篇也讨论了,在raid5与raid10上,读iops没有差别,但是,相同的业务写iops, 最终落在磁盘上的iops是有差别的,而我们评估的却正是磁盘的 IOPS,如果达到了磁盘的限制,性 能肯定是上不去了。那我们假定一个 case,业务的iops是10000,读cache命中率是30%,读iops为60%,写iops 为40%,磁盘个数为120,那么分别计算在raid5与raid10的情况下,每个磁盘的iops为多少。raid5 :单块盘的 iops = (10000*(1-0.3)*0.6 + 4 * (10000*0.4)/120=(4200 + 16000)/120=168这里的10000*(1-0.3)*0.6表示是读的iops,比例是0.6,除掉cache命中,实际只有4200个iops 。而4 * (10000*0.4)表示写的iops,因为每一个写,在raid5中,实际发生了 4个io,所以写的 iops 为 16000 个。为了考虑raid5在写操作的时候,那2个读操作也可能发生命中,所以更精确的计算为:单块盘的 iops = (10000*(1-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