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发现与分布-2019年文档_第1页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发现与分布-2019年文档_第2页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发现与分布-2019年文档_第3页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发现与分布-2019年文档_第4页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发现与分布-2019年文档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发现与分布第 1 章、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发现与分布1.1 多声部民歌的发现 我们国家一向被国内外音乐界描述为“光光一个曲调的民 族”,“是没有复音音乐的民族”,到现在为止,外国音乐史写 中国音乐的时候往往还有这一条, 特别是德国人的著作当中这一 条非常的明显,而中国人也说自己没有多声部音乐。在20 世纪30 年代,我们的音乐界讨论中国的音乐为什么落后的时候,这 就成为其中的一个理由, 即因为中国音乐没有复音音乐, 所以落 后。这个观点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是,我们的音乐家们对自 己的民族音乐不熟悉、不掌握,因为他们不了解,所以说中国没 有复音音乐;二是,从文化价值来说,多声音乐与

2、单声音乐都是 一种民族音乐文化现象, 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二者并不存 在先进与落后的区别,所以,多声音乐不一定是先进的,单声音 乐也不一定是落后的。当然,中国音乐有自己的特点,中国音乐 确实是擅长于旋律,擅长于横向思维。欧洲音乐,特别是欧洲大 小调体系形成之后,即从 16 世纪以后,他们确确实实更多的在 多声音乐上表现出纵向的思维特点。 这说明, 中国音乐与欧洲音 乐是不同的,但是,这不标明中国没有多声部音乐,相反的,中 国的传统音乐(部分民歌、曲艺、戏曲、民族器乐,包括现在的 宗教音乐) 中都有丰富的多声部音乐形态。 多声部民歌是我们中 国多声部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 20世

3、纪 20年代到 40 年代,日本的音乐学家田边尚雄 等率领他们的弟子到台湾考察, 发现了非常丰富的民间合唱。 大 陆的音乐家们在 30 年代曾经听到过汉族的汉江劳动号子、船工 号子中有非常丰富的多声部音乐, 但是当时没有记谱, 也没有写 文章发表,这个情况一直拖到解放之后。 50 年代初期,贵州省 群众艺术馆的音乐工作者在参加侗族地区土改的过程中, 发现了 以合唱形式演唱的“嘎老”(即侗族大歌);随即他们在 1952 年第一届全国民家文艺汇演时,带着侗歌合唱队进京演出; 在 1953年 12月号的人民音乐上,发表了薛良所写的侗家民 间音乐的简单介绍 一文,在这篇文章当中他提到侗族有二声部 的民

4、歌,这是音乐工作者第一次关注我们的多声部民歌; 1958 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60 首各种类型的侗族大歌,这 部歌集第一次以多声部民歌专集的形式出版, 在音乐界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自此之后,各地陆续有多声部民歌的报告,特别是 1979 年各地开始的民歌集成的全面普查,发现了很多民族中有 多声部民歌。在这种形势下, 1982年 4月,文化部和中国音协 在广西南宁市召开了全国若干省的少数民族民歌座谈会, 会上介 绍了 12 个民族的多声部民歌。1.2 多声部民歌的分布迄今为止,我们国家已发现有 30 个民族保存和流传着具有 相对稳定形态的多声部民歌。 下面按语言系属列一简表, 以示其分布情况

5、(如图表):1.3 多声部民歌的产生、发展多声部民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也是人 类审美追求的结果。因此,考察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就离不 开关照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以及审美意识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 用。原始人的“大混唱”是多声部民歌的萌芽, 可以说是人类早 期集体歌唱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的, 甚至事必然的现象; 多声部民 歌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开始并逐渐发展起来的; 多声审美意识 的形成是多声部民歌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心理条件。生产劳动方式、 生活风俗、 语言、地理自然条件、 歌手素质、 审美意识等都对多声部民歌的流传有一定的影响 。第 2 章、多声部民歌的定义与基本特征2.1

6、 定义“多声部民歌”一词,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所谓“多声 部”,是指几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旋律性声部在同一时间内 纵向结合发展的一种音乐组织方式; 第二,所谓“多声部民歌”, 即是指以多声部方式演唱的民歌。2.2 多声部民歌的基本特征2.2.1 多声部民歌作为民歌中的一个种类, 具有民歌的一般 特性。它是经过长期的群众性的口头创作、 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2.2.2 多声部民歌形成、 运用于特定的社会生活之中, 有一定的流传范围2.2.3 多声部民歌有其内在的规律, 这种规律是在多声思维 下形成的。 多声思维从不自觉走向自觉, 并逐步向更高级的阶段 发展。 在民间有明确的声部概

7、念(如有公、母之分) 织体形态较为固定,有自身的术语体系 具有一定的纵向和声规律和横向的旋律规第 3 章、多声部民歌的音乐形式多声部民歌的音乐形式, 既包含了一般民歌, 也包含了一般 多声部音乐的各种基本的构成因素。 它基于上述二者有着许多共 同点,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的产生原因,就在于它是 民歌与多声部音乐构成方式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多声部民歌的 音乐形式分为几个方面:3.1 体裁方面多声部民歌更侧重于与集体的社会活动与歌曲活动相联系 的,适合于表现集体情感的那些体裁形式; 而适合于抒发个人内 心情感的体裁形式责相应较少。3.2 旋律方面不仅多声部民歌中的主要声部由旋律构成, 而且

8、的声部在多 数情况下也有旋律构成,其不同作用的个独立声部在旋律形态 上,既有着各自的特点,又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因而在旋律的 构成和旋律的气质上,也与适合于民歌旋律有着某种不同。3.3 调式方面由于各声部有时所运用的调式不尽相同, 因此长显现出在单 声部民歌中所不可能具有的某些复杂现象来, 譬如,不同的音阶 类别纵向结合, 不同调式的纵向结合; 以及不同调式的纵向结合。3.4 节拍节奏方面在多声部民歌, 尤其是复调类型类型的民歌中, 节奏形式上 也往往呈现出某些复杂的现象。譬如,纵向的不同节拍的重叠, 不同节奏性的重叠, 轻重音位置的交错, 以及莫谱写在不同速度 下进行模仿演唱时所产生的奇特的

9、节奏效果等。3.5 曲式结构方面在单声部民歌中, 形成曲式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旋律进行中 呈现出来的停顿感和终止感所形成的句逗或段落联系, 以及乐句 和段落之间的各种统一,对比因素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单声 部民歌的曲式结构, 主要是依靠旋律的逻辑因素形成的。 在多声 部民歌中, 趋势结构的形成除了上诉主要因素之外, 还必须同时 考虑到织体和声在其中所起的辅助作用。3.6 演唱方面 多声部民歌在演唱形式上要比单声部民歌的演唱丰富的多, 它可以由各种音色声部组合成多种形式的合唱和重唱, 因而在音 色和力度上的表现上更富于变化;在不少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中, 还在不同的声部分别运用真假声的演唱方法,

10、增强了一偶音乐的 色彩层次和表现力。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他们的民族音乐中 存在着大量即兴演唱的支声衬腔式多声部民歌。 常见的支声手法 是在齐唱的基础上, 与主旋律近距离形成, 以同度或纯八度的谐 和音程向其他度数音程离开,每一句分离后都汇合到同一音上, 有些片段使用平行四五度的进行。民歌拉了拉在第三小节的 最后半拍处开始对下方声部进行自由模仿, 然后下方声部一直以 商调式主音与 g 音形成长短不等的固定织体以及附加装饰音的 形式进行, 在平等四五度的进行中, 不时出现平行大二度的和声 音程,最后汇合到主音上。下方声部以同主音的不停运动为主, 同上方声部形成支声衬腔式声部结合。

11、在畲族多声部民歌中, 支声衬腔的形式也很多见。 一般常采 用较自由的模仿形式, 音乐气氛热烈而奔放。 两声部间通常是先 唱者还没有唱完, 另一声部就跟进来了, 据说这是主要在与客人 赛歌时看谁反应快而形成的“双音”。 民歌进行中男女两声部间 虽然节奏错开, 但实际上是一个八度平行的混声合唱。 高声部的 节奏是先二后三, 低声部则是先三后二, 形成了两种复拍子不同 强弱位置的二声部组合形式。和声音程使用八度、五度、三度、 二度,最后统一到同度。劳动号子是汉族多声部民歌中数量最大、 形式多样、 广泛分 布于全国各地的民歌形式。由于“领众唱”是其基本演唱形式, 因而在劳动号子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复调因

12、素。 在撑篙摇橹号 子的三个号子片断中,各个声部间都是具有独立性,领唱与齐 唱之间形成支声、衬腔式呼应: (1)两声部都固定选用羽调式, 以主和弦各音作织体变化,齐唱与领唱声部形成“帮腔”结构。 (2)齐唱声部在第三小节处开始与领唱声部形成同度卡农,由 于节奏错位而使两声部形成了三度的和声音程,效果更为紧凑。 (3)领唱声部旋律为宫调式,齐唱的两个声部旋律全在徵调式 上,在第一小节中齐唱(二)将领唱的旋律扩大,左下方四度的 自由模仿,齐唱(一)与齐唱(二)互相转换形成反向叠置。齐 唱(一)每次出现都固定在每一小节的次强拍上,使用领唱的动 机进行音乐发展, 三个声部间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 我国

13、各民 族多声部民歌中的支声衬腔式复调是劳动人民在自己的文化生 活中进行长期艺术实践和运用智慧的结晶, 它们绝大多数采用无 伴奏形式, 声部间不同旋律的结合主要采取即兴变唱的方法, 和 声音程的结合都在主声音列内,并力求在同度或八度音上分离, 通常是较短暂的分离。 每个乐句常倾向于同度或八度, 形成调式 主音上的平行四五度进行, 有时出现的平行二度则是为了形成与 旋律的进行方向一致。 它们的共同特点都体现了一个声部是另一 个声部的分支和陪衬,在音种上还保留了许多古老原始的韵味, 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思维模式。通过以上本文所列举的种种实例, 说明我国多声部民歌中的 复调因素的表现形式是多元性的, 反映了人们在音乐中对复调性 多声部相结合的艺术上的追求、审美上的选择以及欣赏的习惯 性。很多时候, 它是我们专业音乐中复调思维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借鉴、学习外国复调音乐及创作技法时所必须吸 收的养料。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对传统民族音乐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这样才有益于我们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