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私塾-最新文档_第1页
中国最后的私塾-最新文档_第2页
中国最后的私塾-最新文档_第3页
中国最后的私塾-最新文档_第4页
中国最后的私塾-最新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最后的私塾2003 年 12 月底,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南江镇五角村的五峰 私塾(以下简称“五峰私塾”),因塾师年迈,“封馆弃教”, “中国最后的私塾”退出历史舞台, 随之引发了众多媒体对私塾 教育的广泛关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深入当地进行深度 访谈, 试图从五峰私塾何以能生存至今, 又最终难逃消亡命运的 发展轨迹中,反思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私塾“活化石”:见证近现代私塾教育变迁 五峰私塾地处三省(湘、鄂、赣)交界的湖南省东北角,当 地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据执教五峰私塾的“老书先 生”一朱执中(1920年出生)老先生介绍,五峰私塾开办于新 中国成立之前,虽屡遭

2、种种变故,却一直存在。每年都有十多个 当地的学生前来“读老书”。 一家三代都是他的学生的情况并不 鲜见。因此,到 2003 年 12 月 31 日朱老先生在最后一次课上宣 布“封馆弃教”时,他的学生已数以千计了。1905 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设立新式学堂, 又鉴于“以 中国现时力量及人民程度,而欲大兴教育,广设蒙小学堂,恐无 此量数之经费, 亦无此无量数之教员”, 乃决定对数百万私塾进 行改良。从 1910 年清政府颁布改良私塾章程,到 1935 年南 京政府明令各地取缔私塾, 1937年颁布私塾改良办法,旧 式私塾就一直是被改造的对象。 在许多人看来, 科举废, 私塾亡, 是传统教育向

3、现代教育嬗变的必然。然而,在边远的山区,私塾却一直存在。据平江县志记载, 1940年全县共有私塾 168 所,学生 4000余人。甚至在 20世纪 80 年代,平江农村“读老书”蔚然成风,私塾蒙馆重又复兴。 最鼎盛时,一个自然村平均有一两所,多的有五六所,至 1988 年,全县有私塾 84 所。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后发现,五峰私塾无 论从办学方式、 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看, 都应属于传统私塾 的范畴,是当之无愧的私塾“活化石”。私塾浮与沉:谁在掌控私塾的命运? 在类似南江镇这样的山区, 五峰私塾这种民间个体自发设立 的教学组织一直都存在着,只是数量多少的问题。那么,五峰私 塾虽禁仍存的原因是什么

4、呢?从教学主体来看,一方面,执教五峰私塾的朱执中老先生, 古文功底之好自不必说, 曾担任族长的他, 还是地方上德高望重 的应酬先生(指地方上办红白喜事或祭祀时唱礼,主持仪式,撰 写挽联、文账和讣告的人)。因而五峰私塾的长期存在,一定程 度上与塾师的水平及其在地方上的威望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 前 来就读的学生多是升学无望的、 初中或高中没有毕业的学生, 家 长送其入学, 是希望他们通过学习古文, 学会适应当地需要的乡 党应酬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正规学校教育中所没有的。 从这 里走出的学生一般都能说会写、 知书达礼, 能从事民间的乡党应 酬,突出者还能调解邻里纠纷、维系乡规族制。用朱老先生的

5、话 说就是:“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竭其力,致其事,言而有信, 和睦四乡”。从教学内容来看, 私塾根据学生学习时间的长短和个人的实 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私塾传授三字经、千字文、增 广贤文、 百家姓、 千家诗、 幼学琼林、 诗经、 四书、左传、楚辞、离骚、唐诗三百首等 传统文化经典内容,另外还适应当地实际需要教授书法、对联、 作文、礼仪等内容。学完全部课程要 8 年时间,但大多数学生只 学习两年,便能晓古文、会对联、懂应酬。从教学方式上看, 私塾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等教 学原则。所选定的三字经、增广贤文、千字文等都 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儒家经典, 不仅便于理解和掌握, 而且还能启 迪智慧,净

6、化心灵, 向学生充分展现积淀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 的价值。“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 下。”“读新书能够搞事, 读老书晓得做人, 农民做人更重要。 ” 这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私塾存在的又一注脚。从办学方式来看, 五峰私塾是朱执中在自家开设的蒙馆, 设 备简陋,成本低廉,收费标准也相当低。近些年一般每月收 40 元,“而有些学生家里连这些钱都交不上的,先生也都不会计 较”。与当时农村义务教育的高收费、多杂费相比,“读老书” 带给学生家庭的负担显然要轻得多。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 下,对于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来说, 廉价的私塾带来的是更多的 实惠。从社会背景来看, 五峰私塾所

7、在的平江县南江镇, 素有诗词 之乡的美誉,每逢红白喜事,都喜欢撰联赋诗来传情达意,而吟 诗作对,自当研习古文。同时,平江农村又是宗族观念比较强的 地方。 20世纪 80年代平江农村“读老书”蔚然成风,这一现象 与当地分田到户后农村重新开始修家谱、立宗祠等现象几近吻 合。在农耕经济社会中,就维系宗族社会秩序而言,私塾更能教 化子弟,团结乡里,提高宗族威望。但,历经废科举,兴学堂,取缔和改良私塾后,艰难存续的 私塾为何最终还是会在这个时期离我们而去?一方面, 从塾师的无以为继来看, 五峰私塾的消亡是经济制 度由农耕经济向现代经济变迁的必然结果。 表面上, 五峰私塾的 关闭是因为塾师年迈。但是,那么

8、多从私塾走出来的学生,为什 么没有人继承先生的衣钵?其实, 20世纪 80年代平江私塾复兴 时期,也出现了一批教老书的“小先生”, 但是执教私塾并不能 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有明显的改善,他们只好另谋生路。由此,我 们不得不承认,私塾这种依附于农耕经济的、强调稳定、重视传 统的基础教育形式, 已经无法适应开放的、 注重变革的现代经济 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了。另一方面, 从教育体系来看, 私塾是传统社会进行基础教育 的主要场所,近世虽科举已废,但传统经典仍具魅力,加之乡党 应酬的需要,使私塾仍有市场。然而,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地位 逐渐巩固, 接受正规教育与否, 已经影响到个人步入社会以及更 好地融入社会

9、的方方面面。 几年前在五峰私塾读过老书的学生钟 某感慨道: “我这样的文化在这里越来越不值钱了! ”私塾教育 逐渐不为社会所认可, 私塾的生存空间一步步缩小, 并完全被现 代教育所取代。 现代教育体系没能包容这一传统的教育形式。 是 以,作为实体的五峰私塾消亡了, 作为符号的五峰私塾也彻底地 消亡了。反思:农村教育之路该怎么走? 面对已经成为历史的五峰私塾, 我们不禁要问, 它带给我们 当前的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以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学校课程设置要符合农村生活实际。在五峰私塾,我 们发现它使用的教材由易及难、整齐押韵、通俗易懂,学生们读 来琅琅上口。虽主要为传统的人文科学知识,如历史地理、治

10、学 为人、吟诗作文等,缺少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但是,与当前农 村中小学教材突出的“城市中心倾向”相比, 私塾的教材无疑更 适合农村学生的实际, 且长期以来是学以致用的。 早在 79 年前,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 年)中就指出:当 地“小学教材,完全说些城里的东西,不合农村的需要”,所以 “农民宁欢迎私塾 (他们叫汉学 ) , 不欢迎学校 (他们叫洋 学 ) ”。因而,应编写适合广大农村地区的乡土教材,并且考 核方式和内容要与之配套,以免农村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其次,真正在教学上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五峰私塾所采用的 是个别教学法。在一对一的教学中,注重古文的讲解(当地称为 “讲

11、书”),一般是先生先讲解,随后要求学生“回讲”,即复 述塾师所讲授的内容。作文更是全批全改,“对症施治”。这种 切实保证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同时, 私 塾秉圣承儒,教人立德立功立言,寓德育于教学过程之中,往往 事半功倍。再次,办学主体应多元化。中国古代教育在办学主体方 面历经了由完全官办到私学兴盛再到官私并存这样一个“ A B AB的过程。长期以来,无论官办学堂如何发展,也无论政府 和社会对私学扶持力度是大是小, 私塾这类私学形式始终有一定 的生存空间。 这说明, 单一主体的农村教育体系并不能满足社会 的需要。我们无法回避当前农村教育的办学主体应该多元化这一 事实。 可行的办法就是允许、 鼓励并扶持公办学校之外的其他办 学形式,让两者互补。最后,在农村开展职业技术教育。 近些年五峰私塾得以存活, 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私塾所教的东西带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学生能学到在农村仍有市场的乡党应酬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家 长们逐渐意识到, 现在的农村学校教育是为考大学设计的。 学生 只有读上去、考出去,才有前途。如果读不出去,回到农村就非 常惨。“文不像相公,武不像关公”,连起码的待人接物也不会, 甚至连封信都不会写,更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在这种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