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行书的源流与赏析_第1页
第4课 行书的源流与赏析_第2页
第4课 行书的源流与赏析_第3页
第4课 行书的源流与赏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4课 行书的源流与赏析高二书法授课班级:高二(9)班 授课老师:颜飔【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行书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行书作品的艺术美,并从书法艺术作品中体会文学、历史等传统的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3、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启发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学习先贤敢于在继承中尝试古为今用、勇于创新的思想。【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行书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认识天下三大行书的特点。难点:通过作品赏析,体会行书的美与它独特的个性。【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2、师:回忆前面学习的隶书和楷书的书法特点,进而带出新授内容行书。生:隶书方正、横画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楷书单纯、端正、规范;二、讲授:(一)、行书的产生及特点: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在楷书成为社会通行标准正体的同时,人们在日常应用中对楷书的快速手写体便形成了行书。行书在使用上比楷书方便快捷,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在书写技法上比楷书稍显放纵随意,点画形态虽然接近楷书,但在书写时更强调运笔的流动和点画之间的连带,对于重复排列的点画往往合作或省略处理;结字不像楷书那样均匀平正,又不像草书那样潦草难认,正是根据每个字的笔画多少

3、或结构形状,呈现出大小、长扁、聚散、正欹的姿态变化,尤其重视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和呼应;章法则讲究行气的纵向连贯,具有轻重虚实和快慢节奏的变化,而整体上又要达到和谐统一效果。 (二)、行书的发展1、行书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的应用。(幻灯展示:汉末书简)2、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楷书由稚拙向成熟演变的重要阶段,行书在这一时期也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高峰。保留至今的大量魏晋简牍残纸墨迹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行书。这些虽然都是无名书手的书迹,但在技巧的把握运用上十分熟练,充分体现了行书快速简便的优点以及使用的普遍。从中可以看出,行书书体在形成不久便很快进入了成熟期。魏晋

4、南北朝时期,从帝王显贵到普通文人,对书法的喜好都达到痴迷的程度。通过这些人的倡导和实践,行书这种日常应用最广泛的书体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产生出一批行书名家和经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来自于王、谢、庚、郗等世家大族的书法家群体。【一】王羲之与兰亭序(课件播放作品)A: 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生:结合前面播放的幻灯片及老师的介绍,再经学生讨论回答。师:汇集学生所答,教师作小结。B:幻灯片欣赏魏晋南北朝时期“二王”行书作品,让学生尝试体会这个时期行书的美及其鲜明的个性。C:指导学生通过幻灯片辨别“行楷”与“行草”。D:教师引导讲解,并对魏晋南

5、北朝时期行书的发展作小结。3、唐代楷书的高度成熟和普及,为行书提供了持久和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人们在实路中将楷书技法原则灵活适用并改造发挥,使个人审美追求得到充分自然的流露,推动了行书艺术的不断延续和创新。唐代擅长行书的人很多,作品个性显著的有李邕、颜真卿及唐末五代时的杨凝式等人。其中颜真卿的行书苍劲洒脱,气势雄浑,看似随心所欲而用笔结字都显示出自己的规律法则。其价值在于能够摆脱魏晋行书的藩篱,在“二王“风格体系之外别树一帜,具有极高的水平和广泛的影响。【二】颜真卿与祭侄稿(课件播放作品)A:为什么颜真卿的祭侄稿写的那么潦草?生:结合前面播放的幻灯片及老师的介绍,再经学生讨论回答。师:汇集学生所

6、答,教师作小结。B:幻灯片欣赏唐代其他书法大家的行书作品,让学生尝试体会这个时期行书的多样化及其鲜明的个性。C:教师引导讲解,并做该时期书法发展的小结。4、宋代是行书艺术的又一个高峰期。当时的书法家不仅人人善写行书,就连写楷书也基本带有行书的意趣。宋代人的行书大都技巧娴熟,气韵流畅,个性面目明显。他们一方面通过学习前人的风格来训练自己的技巧,同时更努力将个人的文化修养及生活态度融入其中,在法则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争取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这一特点反映了宋代文人普遍追求诗意化理想和闲适乐生活的心态,而宋代“尚意书风”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都以人生态度与艺术风格的和谐统一而成为中国传统文

7、人艺术家的典型。【三】苏轼与黄州寒食诗帖(课件播放作品)A:这件作品的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生:结合前面播放的幻灯片及老师的介绍,再经学生讨论回答。师:汇集学生所答,教师作小结。B:幻灯片欣赏宋代其他书法家的行书作品,让学生尝试体会这个时期行书的风格。C:教师引导讲解,小结该时期的书法发展。5、元明两代,绝大多数书法家都将主要精力花费在对前代大师及经典作品技巧的学习模仿上。在这种情况下,书法的发展自然很容易出现技巧程式化和面貌类似的倾向,只有少数天资过人和功力深厚者能够取得超凡脱俗的成功。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徵明、董其昌、祝允明、唐寅、王铎等。A:幻灯片欣赏元明两代的行书作品,让

8、学生尝试体会这个时期行书的风格。B:教师引导讲解,小结。6、到了清代,许多人开始厌倦了楷、行书体程式化的沉闷局面,转而向秦汉魏晋的碑刻中寻求新的营养来源。形成了一股大胆将石刻书法坚实奇纵特征引入行书的变革潮流。明末清初的傅山、何绍基、赵之谱、康有为等人,都是这一潮流中卓有建树的名家,他们的风格成就在当今的书坛上仍有显著影响。A:幻灯片欣赏清代的行书作品,让学生尝试体会这个时期行书的风格。B:教师引导讲解,小结。 (三)思考: 对比颜真卿的楷书行书作品,从而认识它们的区别。 (四)本课要点:魏晋时期:行书在魏晋时期成熟并以“二王”为代表达到高峰。唐宋时期:行书创作呈现风格多样的局面,但宋代以后出现了技巧程式化和风格化单调的弊病。元明清时期:元明两代都以模仿为主,直到清代“碑学”运动兴起后才获得新的拓展和改变。【教学反思】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要想在1节课内作充分赏析,其容量和深度可想而知。为避免造成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探究。如何做好衔接?首先还得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能力及心理特点等方面了如指掌,才能更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