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_第1页
《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_第2页
《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_第3页
《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_第4页
《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    :冰断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注: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在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中,哀伤之情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有关“七哀”题旨的争议即说明了这一点(注:详见赵幼文曹植集校注3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昭明文选所归纳的37类文体中,“赋”、“诗”体下又分别设有“哀伤”类作为子目,共入选作品21篇(而表达哀伤主题的诗赋远远不止这些,详见下文)。文选单列“骚”体,共选录屈宋等人作品17首。“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辨绮靡以伤情”(注: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正是这些作品哀伤

2、的情感基调,为古代诗歌确立了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而“楚臣去境”、“宋玉悲秋”也成为后世抒发哀伤情绪的固定意象与惯常用语。此外,文选中其他表现哀伤主题的文体尚有“诔”、“哀”、“碑文”、“墓志”、“吊文”、“祭文”等,述哀是这些应用文体基本的功能性要求。在一部文学总集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体类和远远超出这一比例的篇幅抒写着同一个情感主题,这本身便值得关注。文选为我们提供了研阅哀伤这一情感类型的范本。对作品文本作共时性的呈现,可以窥见一代文学之风貌,而对作品的历时性回溯又可寻绎某一情感类型进入文学的广社会基础与深文化心理底蕴。本文拟着眼于这两个方面,以文选所录赋、诗二体作品中的哀伤主题为例,略加陈述。

3、一由诗经的抒情品格所奠定的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规定了日后各体文学发展的路径。就早期文学而言,不必说叙事诗浓厚地存在着抒情内涵,即使是以“体物”为本色的赋,其“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注: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的“出身”也使它与抒情难脱干系。因此,哀伤作为人类的普遍情感,在诗、赋中的抒发都相当普遍。文选以范本形式展示了哀伤之情进入文学的广泛性与丰富多样性。对于哀伤主题的广泛性,我们可以从它在文选中所占篇幅之大,入选篇目之多及题材分布之广得到最直观的认识。入选“赋”体“哀伤”类的7篇作品,包括司马相如长门赋,向子期思旧赋,陆机叹逝赋,潘岳怀旧赋寡妇赋,江淹别赋恨赋。有对人生无常的悲叹,有感于妇女不

4、幸命运所作的悲声,也有对生离死别情景的痛彻渲染。“诗”体“哀伤”类收录的13篇诗作,包括嵇康幽愤诗,曹植、王粲、张载同题诗作七哀诗共5首,以及潘岳悼亡诗3首,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颜延之拜陵庙作,谢同谢谘议铜雀台诗,任出郡传舍哭范仆射等。嵇康、王粲之哀伤是着眼于个人身世,慨叹生之多艰;张载、二谢、颜延之之哀伤则因凭吊遗迹追怀亡者而生;任为丧友而哭;潘岳悼爱妻之亡;曹植代思妇诉怨。可以说这些作品已经从多种角度对哀伤主题作了尽情咏叹。然而文选所录抒发哀伤之情的远不止“哀伤”一类。哀伤作为一种情感模式或一种主题,渗透到了多种题材的作品之中。就“赋”体而言,除“哀伤”外,因情设目的尚有“志”、“情”二类

5、。录入“志”类的4篇,即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归田赋,潘岳闲居赋。其情感的出发点都是志之未遂,因而设法排遣由此而升的哀伤。专门表现男女之情的“情”类中,宋玉神女赋与曹植洛神赋二篇写男女的离合悲欢,情调惆怅而伤感。而“纪行”、“游览”类赋作多抒写吊古伤今之悲与羁旅叹逝之哀。读着鲍照芜城赋“天道如何,吞恨者多”,王粲登楼赋“气交愤于胸臆”,“怅盘桓以反侧”,班彪北征赋“抚长剑而慨息,泣涟落而沾衣。揽余涕以於邑兮,哀生民之多故”,潘岳西征赋“心战惧以竞悚,如临深而履薄”等充溢着凄凉与悲怆的赋句,我们分明感到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哀情并不比任何一篇入选“哀伤”类的赋作淡薄。入选“鸟兽”类的,贾谊ú

6、鸟赋与祢衡鹦鹉赋,前者借阐发道家“齐物”的玄理,“自广”伤悼之情,后者则借物写志,寄寓自己生不逢时的悲哀。“物色”类赋作以铺陈景色之美见长,而潘岳秋兴赋、谢庄月赋则分别渲染了悲秋之情与凄凉之意,情调颇为伤感。由此可见哀伤主题远非入选“哀伤”类作品所独有,其表现于赋的广泛程度于此可见一斑。与赋相比,哀伤主题在诗歌中的表达更为直接、便捷。在文选颇为烦琐的诗体分类体例中,除去“哀伤”一类,以题材立目的“咏怀”、“赠答”、“祖饯”、“行旅”、“挽歌”等,类目本身即包含哀伤的成分:“咏怀”所咏多为哀伤情怀;“赠答”、“祖饯”道离情;“行旅”写羁愁;“挽歌”哀挽生命的终结,大量作品关涉哀伤主题是不言而喻的

7、。以体裁立目的“乐府”、“杂歌”、“杂诗”、“杂拟”四类诗歌中,哀伤之情的抒发也占有相当比重。据笔者粗略统计,“乐府”类40首诗作中,有18首关涉哀伤主题,包括曹操苦寒行、曹丕燕歌行、曹植美女篇、陆机猛虎行、鲍照东武吟等名篇。“杂诗”类入选的95首诗中,有半数上下表现哀伤主题。除古诗十九首以外,张衡、曹植、曹丕、王粲、傅玄、张华、陆机、左思、张协、曹摅、王融、枣ù、陶渊明、谢惠连、谢灵运、谢、王微、沈约等诗人都有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品入选,再加上托名苏、李的一组诗歌,数量颇为可观。“杂拟”类选录模拟之作。陆机拟古诗12首模拟了古诗十九首中的大部分诗篇,张协模拟张衡四愁诗,都步趋原作,抒发

8、哀伤之情,江淹杂体诗30首中约有16首是对表现哀伤主题的优秀之作的模仿,占到半数以上。特别是班婕妤咏扇王侍中怀德阮步兵咏怀张司空离情潘黄门悼亡陆平原羁宦刘太尉伤乱休上人别怨等篇颇得原作神韵,堪为哀伤类作品的一次汇集。    :冰断 文选不仅以大量选录抒发哀伤之情的作品展示这一主题在诗、赋作品中的广泛与普遍,而且呈现了哀伤之情的丰富多样;既有具体层面上的个人痛感,又哲学意义上的全人类的普遍悲哀。前者如离别相思之悲,吊古伤今之痛,壮志难酬之恨,四时迁逝之感等等,在上文提到的许多作品中都是可感可触的。例如江淹别赋尽情铺陈了使人“黯然销魂”的种种别情,颇具概括性

9、。诗歌中的别情则因诗人们对离别的亲历,而表现得更为具象化。刘桢赠五官中郎将之“逝者如流水,哀此遂离分”,曹植赠白马王彪之“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嵇康赠秀才入军之“思我良朋,如渴如饥。愿言不获,怆矣其悲”,谢灵运酬从弟惠连之“别时悲已甚,别后情更延”,谢新亭渚别范零陵诗之“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等诗句都精彩演绎了“悲莫悲兮生别离”的人生体验。羁旅之叹也是许多诗人共有的,颜延之北使洛末二句“蓬心既已矣,飞薄殊亦然”,李善注曰:“自伤之辞也。”道出了“行旅”类题材的惯常主题。“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注:陆机赴洛道中作其二。)“佳期怅可许,泪下如流霰。”(注: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闻苦

10、寒奏,更使艳歌伤。”(注:江淹望荆山。)这些可以随手拈出的名句诉说着文人的羁愁,较之诗经时代来自民间的行役之叹,更为丰富、细腻。对全人类的普遍悲哀进行理性思考,以阮籍、陶渊明为代表。文选“诗”体“咏怀”类选录阮籍咏怀诗共17首,几乎首首都关乎人生的悲哀,写出了为重重外力所挤压,又为内心焦虑所困扰的生命的悲剧。超越一己之哀伤而思索人类之哀伤,正是阮籍诗的深刻之处,因此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自叙谓之“情伤一时,心存百代”。而“挽歌”作为一种特有的诗歌体式,也以思索生命为内容。挽歌自魏晋以来大行其道,是基于人性的觉醒,士人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主体对于生命不永的强烈意识。面对死亡的威胁,即使达观如陶渊明,

11、虽有“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坦然,但也不无感伤地想像死后的凄凉:“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á。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四)评陶渊明挽歌诗三首谓之“言哀极深”,概括出了挽歌的共同特点。文选“挽歌”类下所选诗歌除陶渊明挽歌诗外,尚有缪袭与陆机的同题诗作共4首,或哀挽他人,或自悼自挽,都在诉说着生命的悲哀。“造化虽神明,安能复存我?形容稍歇灭,齿发行当堕。自古皆有然,谁能离此者”(缪袭诗),“含言言硬咽,挥涕涕流离”,“丰肌飨蝼蚁,妍姿永夷泯”(陆机诗)。缪、陆之作着眼于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表达对生之眷恋与死之无奈,使得挽

12、歌诗的哀伤情调至为浓郁,同样当得起“言哀极深”之评。从以上的胪列、分析可以看出,哀伤主题普遍存在于汉魏六朝诗赋作品中(上文提到的不属这一范围的作者只有宋玉一人),它的广泛而丰富使我们从中几乎可以尽览人类因多种因素所触发的种种哀情。哀伤主题在文选中一再地复现,自汉末起愈加频繁(汉末之前的诗赋入选“哀伤”类的只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还被古今选学专家确认为伪作)。诚如莫砺锋先生所言:“从汉末到南朝,哀伤成为文学所抒写的主要情感。”(注:“江郎才尽”新解,载文学评论丛刊第1卷第2期。)二哀伤之情如此普遍地进入汉末至六朝文学,至少是两方面影响所致:一是这一阶段特定的社会历史状况;二是先秦以来所积淀的审美文

13、化心理。哀伤主题如此普遍地进入中古时代的文学总集昭明文选,显然体现了编选者对这一时段文学脉搏的准确把握。如果撇开文选以文体分类,以题材立目的编辑特点,对入选的有关哀伤主题的作品作历时性考察,又会发现文人的哀吟往往具有时代特色与阶段性区别,这又从一个侧面昭示了文人精神风貌的变化,折射出文学史的发展进程。从数量上看,魏晋时期的入选作品明显多于南朝(当然与魏晋时段长于南朝有关),作者亦众,这似乎与文选详近略古的总体倾向相悖,却透露了这一主题的创作实情。从内容来看,从建安至南朝,呈现着由哀时哀事转向哀己的趋势,文人化、个性化色彩愈加浓郁。艺术表现而言,体现出愈益精致愈益自觉的美学追求。 &#

14、160;  :冰断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注: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7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混乱与苦痛诞育了一批主体意识觉醒的文人。他们敏感于这样一个风雨如晦的时代,一边饱尝时代的苦痛,一边忧郁地思索社会人生。于是以“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代表”(注: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22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古诗十九首为发端,哀伤之情便在文坛蔓延开来。哀情的抒发因时因人不同而摇曳多姿。建安时期,“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学蓬转”(注: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故尔建安文人“或叙酣宴,或伤羁戍,辞不离于哀思”(注:文心雕龙乐

15、府,虽为刘勰批评魏之三祖所作乐府之语,但也道出了建安其他体裁作品题材方面的特点。)。他们作品中流贯的是“壮志与悲慨纠结的情怀”(注: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37页,中华书局1996年版。),因而悲凉而不悲观。曹操的沉雄气韵与曹植的奇高气骨,代表了建安文学的英雄主义色彩。“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嵇康满怀幽愤,阮籍穷途恸哭。他们在行为上以超俗之举抗议世俗或躲避世祸,似乎玩世可以消释哀痛,然而他们的作品却昭示了他们的哀痛何其深广。“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予独何为,有志不就”(注:嵇康幽愤诗。)。“徘徊空堂上,忉怛莫我知”,“羁旅无畴匹,俯仰怀哀伤”,“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注:

16、阮籍咏怀。)。嵇诗的明朗峻切与阮诗的隐晦含蓄都在他们各自的哀伤之作中表现出来。嵇康的哀伤充满悲愤,阮籍的哀伤透露着绝望。而向子期思旧赋又以哽咽难言的悲哀为正始文学的哀伤情调添上了至为浓重的一笔。西晋文人的悲剧在于“人未尽才”(注: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他们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热情不输于建安、正始文人,却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气局的狭小,道义的缺失,使他们中的多数人不去表现对朝廷变故、时局多艰的忧患,而多从一己遭遇出发,抒一己之哀伤。如潘岳之伤悼,陆机之叹逝与羁愁,左思之不平。即便如西征赋这样体制宏大意蕴浑厚的赋作,反思历史的出发点也是安顿好自己的人生。而作于八王之乱之后的张载

17、的七哀诗及刘琨诸作,则与建安诸贤遥相呼应,谴责战乱,忧患时局。张载七哀与王粲七哀同列文选“哀伤”类,刘琨诗被钟嵘诗品许以“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善为凄戾之词”,并归结其源亦出于王粲,都说明其与建安精神的一脉相承,而背离了潘陆所代表的“力柔”“采缛”的主流诗风。东晋王朝偏安江南,文人的黍离之痛很快为谈玄之风所淹没。醉心山水消融了他们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但在玄言诗笼罩百年的氛围里,仍然听得到郭璞的嗟叹。其入选文选“游仙”类的游仙诗有云:“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吒。”“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诗品谓其“游仙之作,词多慷慨”,“坎咏怀,非列仙之趣”,的确是搔到了痒处。而因昭明太子慧眼独具所发现的大诗

18、人陶渊明,其入选文选的8首诗中,亦有挽歌诗咏贫士拟古诗(日暮天无云)等篇涉及哀情,坦言死之凄凉,悲伤孤独无依,慨叹荣乐不常。文选虽有选录陶诗偏少,未能反映出陶诗整体风貌与成就之憾,但所录这位以达观超脱而著称的隐士于晋宋之际的沉重叹息,已经表明了陶诗的丰富与深度。南朝以还,朝代的更迭更为频繁,剧烈的政治动荡左右着文人的命运,残酷的皇室内讧震动着文人的心灵。但很少有诗赋作品直接反映如此惊心动魄的题材,盖因“作家缺乏远大的理想,高尚的胸襟,致使作品缺乏深厚的内蕴”(注: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第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所以文选选录的南朝以还的哀伤之作,题材、内容方面并无突破,数量上则较魏晋时大为减少。“哀伤”类赋作7首中仅有江淹的恨赋别赋属南朝作品,“哀伤”类诗作13首中谢灵运、颜延之、谢、任诗各入选一首,均为悼祭之作。南朝诗作不及入选总数的三分之一,且题材单一。其他类目中,“赋”体之“游览”类选鲍照芜城赋,“诗”体之“赠答”、“行旅”、“祖饯”、“乐府”、“杂拟”等类集中于谢灵运、鲍照、谢、江淹等作者的作品。然而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