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习题集含答案_第1页
材料力学习题集含答案_第2页
材料力学习题集含答案_第3页
材料力学习题集含答案_第4页
材料力学习题集含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材料力学?课程习题集 西南科技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版权所有 习题 【说明】:本课程?材料力学?(编号为06001)06001)共有单项选择题,计算题,判断题,作图题等多种试题类型,其中,本习题集中有判断题等试题类型未进入. 单项选择题 1 1 . .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A)只与材料的力学性质有关(B)只与构件的形状尺寸有关 (C)与二者都有关(D)与二者都无关 2 2 . .一直拉杆如下图,在P力作用下. (B)横截面b上的轴力最大 (D)三个截面上的轴力一样大 O (B)方向一定平行 (D)一定为零 (A)横截面a上的轴力最大 (C)横截面c上的轴力最大 3.3.在杆件的某一

2、截面上,各点的剪应力 (A)大小一定相等 (C)均作用在同一平面内 4.4.在以下杆件中,图所示杆是轴向拉伸杆. 5.5.图示拉杆承受轴向拉力P的作用,斜截面m-m的面积为A,那么6=P/A为 PYP (A)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B)斜截面上的剪应力 (D)O (B)通称为塑性变形 (C)强度和刚度均是原来的2倍 8 8 . .图中接头处的挤压面积等于 (B)强度和刚度分别是原来的 4倍、2倍 4倍 6 6 . .解除外力后,消失的变形和遗留的变形 (A)分别称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 (C)分别称为塑性变形、弹性变形 7 7 . .一圆截面轴向拉、 压杆假设其直径增加一倍, (A)强度和刚度分别是

3、原来的2倍、4倍 那么抗拉 .那么左右侧面上的剪应力 O (A)T/2(B)T(C)2T(D)0 10.10.以下图是矩形截面,那么m-m线以上局部和以下局部对形心轴的两个静矩的 ZZZZ (D)弯曲变形后的轴线与载荷作用面同在一个平面内 12.12.图示悬臂梁的AC段上,各个截面上的 (A)2(B)4(C)8(D)16 1515 . .等截面直梁在弯曲变形时,挠曲线曲率在最大处一定最大. (A)挠度(B)转角(C)剪力(D)弯矩 1616 . .均匀性假设认为,材料内部各点的是相同的. (A)应力(B)应变(C)位移(D)力学性质 1717 . .用截面法只能确定杆横截面上的内力. (A)等

4、直(B)弹性(C)静定(D)根本变形 1818 . .在以下说法中是错误的. (B)弯曲载荷均作用在同一平面内; (A)绝对值相等,正负号相同 (C)绝对值不等,正负号相同 11.11.平面弯曲变形的特征是 (A)弯曲时横截面仍保持为平面 (C)弯曲变形后的轴线是一条平面曲(B)绝对值相等,正负号不同 (D)绝对值不等,正负号不同 (A)剪力相同,弯矩不同 (C)剪力和弯矩均相同 1313 . .当横向力作用于杆件的纵向对称面内时,结论.其中是错误的. (A)假设有弯矩M,那么必有正应力d (C)假设有弯矩M,那么必有剪应力T 1414 . .矩形截面梁,假设截面高度和宽度都增加 (B)剪力不

5、同,弯矩相同 (D)剪力和弯矩均不同 关于杆件横截面上的内力与应力有以下四个 (B)假设有正应力d那么必有弯矩M (D)假设有剪力G,那么必有剪应力T 1倍,那么其强度将提升到原来的倍. (A)位移可分为线位移和角位移 (B)质点的位移包括线位移和角位移 (C)质点只能发生线位移,不存在角位移 (D)一个线(面)元素可能同时发生线位移和角位移 1919 . .图示杆沿其轴线作用着三个集中力.其中m-m截面上的轴力为 P TLTL (A)N=-5P(B)N=-2P(C)N=-7P(D)N=-P 2020 . .轴向拉伸杆,正应力最大的截面和剪应力最大的截面. (A)分别是横截面、45o斜截面(B

6、)都是横截面 (C)分别是45o斜截面,横截面(D)都是45o斜截面 2121 . .某材料从开始受力到最终断开的完整应力应变曲线如下图,该材料的变形过程无. (A)弹性阶段和屈服阶段(B)强化阶段和颈缩阶段 (C)屈服阶段和强化阶段(D)屈服阶段和颈缩阶段 2222 . .图示杆件受到大小相等的四个方向力的作用.其中段的变形为零. (A)AB(B)AC(C)AD(D)BC 2323 . .在连接件剪切强度的实用计算中,剪切许用应力是由得到的. (A)精确计算(B)拉伸试验(C)剪切试验(D)扭转试验 2424 . .剪切虎克定律的表达式是. (A)PE丫(B)干Eg(C)个GY(D)PG/A

7、 2525 . .在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中,的值可正、可负、也可为零. (A)静矩和惯性矩(B)极惯性矩和惯性矩 (C)惯性矩和惯性积(D)静矩和惯性积 2626 . .图示梁(c为中间较)是. (A)静定梁(B)外伸梁(C)悬臂梁(D)简支梁 2727 . .图示两悬臂梁和简支梁的长度相等,那么它们的. T T (A)Q图相同,M图不同 (C)Q、M图都相同 2828 . .在以下四种情况中,称为纯弯曲. (A)载荷作用在梁的纵向对称面内 (B)载荷仅有集中力偶,无集中力和分布载荷 (C)梁只发生弯曲,不发生扭转和拉压变形 (D)梁的各个截面上均无剪力,且弯矩为常量 2929 . .以下四种截

8、面梁,材料和假截面面积相等.铅直面内所能够承当的最大弯矩最大. 3030 . .在下面这些关于梁的弯矩与变形间关系的说法中,是正确的. (A)弯矩为正的截面转角为正(B)弯矩最大的截面挠度最大 (C)弯矩突变的截面转角也有突变(D)弯矩为零的截面曲率必为零 31.31.各向同性假设认为,材料沿各个方向具有相同的 (A)力学性质(B)外力(C)变形 32.32.用截面法确定某截面的内力时,是对 (A)该截面左段 (C)该截面左段或右段 (D)位移 建立平衡方程的. (B)该截回右段 (D)整个杆 (B)Q图不同,M图相同 (D)Q、M图都不同 从强度观点考虑,图所示截面梁在 33.33.图示受扭

9、圆轴上,点AB段 时其横截 (A)垂心 (B)重心 (C)内切圆心 3535 . .设轴向拉伸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为 (A)分别为 b/2和 b (C)分别为 b 和 b/2 3636 . .关于铸铁力学性能有以下两个结论: (B) (A)有变形,无位移 (C)既有变形,又有位移 34.34.一等直杆的横截面形状为任意三角形,面上的正应力均匀分布. (B)有位移,无变形 (D)既无变形,也无位移 当轴力作用线通过该三角形(D)外切圆心 那么450斜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 (B)均为 b 抗剪水平比抗拉水平差;压缩强度比拉伸强 度高.其中 (A)正确,不正确 (C)、都正确 正确,不正确 、都不正

10、确 37.37.直杆的两端固定,如下图.当温度发生变化时, (A)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为零,轴向应变不为零(B)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和轴向应变均不为零(C)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不为零,轴向应变为零(D)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和轴向应变均为零 38.38.在以下四个单元体的应力状态中, 是正确的纯剪切状态. Mo 3939 . .根据圆轴扭转的平面假设.可以认为圆轴扭转时其横截面 (A)形状尺寸不变,直径仍为直线 (B)形状尺寸改变,直径仍为直线 (C)形状尺寸不变,直径不保持直线(D)形状尺寸改变,直径不保持直线 4040 . .假设截面图形有对称轴,那么该图形对其对称铀的. (A)静矩为零,惯性矩不为零 (C

11、)静矩和惯性矩均为零 4141 . .图示四种情况中,截面上弯矩值为正,剪力 4242 . .梁在集中力作用的截面处. (A)Q图有突变,M图光滑连续 (C)M图有突变,Q图光滑连续 4343 . .梁剪切弯曲时,其横截面上 (A)只有正应力,无剪应力 (C)既有正应力,又有剪应力 4444 . .梁的挠度是. (A)挠曲面上任一点沿梁轴垂直方向的线位移 (B)横截面形心沿梁轴垂直方向的线位移 (C)横截面形心沿梁轴方向的线位移 (D)横截面形心的位移 4545 . .应用叠加原理求位移对应满足的条件是 (A)线弹性小变形 (C)平面弯曲变形 4646 . .根据小变形条件,可以认为. (A)

12、构件不变形 (C)构件仅发生弹性变形 4747 . .在以下关于内力与应力的讨论中,说法 (A)内力是应力的代数和 (C)应力是内力的平均值 4848 . .在轴向拉压杆和受扭圆轴的横截面上分别产生. (A)线位移、线位移(B)角位移、角位移 (C)线位移、角位移(D)角位移、线位移 4949 . .拉压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公式(T=N/A的主要应用条件是. (A)应力在比例极限以内(B)外力合力作用线必须重合于轴线 (B)静定结构或构件 (D)等截面直梁 (B)构件不破坏 (D)构件的变形远小于其原始尺(B)静矩不为零,惯性矩为零 (D)静矩和惯性矩均不为零 Q为负的是. (B)Q图有突变,M

13、图连续但不光滑 (D)M图有凸变,Q凸有折角 (B)只有剪应力,无正应力 (D)既无正应力,也无剪应力 是正确的. (B)内力是应力的矢量和 (D)应力是内力的分布集A4) (C)轴力沿杆轴为常数(D)杆件必须为实心截面直杆 5050 . .轴向拉压杆,在与其轴线平行的纵向截面上. (A)正应力为零,剪应力不为零(B)正应力不为零,剪应力为零 (C)正应力和剪应力均不为零(D)正应力和剪应力均为零 5151 . .设一阶梯形杆的轴力沿杆轴是变化的,那么在发生破坏的截面上 5252 . .在连接件上,剪切面和挤压面分别于外力方向. (A)垂直,平行(B)平行、垂直(C)平行(D)垂直 5353

14、. .剪应力互等定理是由单元体的导出的. (A)静力平衡关系(B)几何关系(C)物理关系(D)强度条件 5454 . .直径为D的实心圆轴,两端受扭转力矩作用,轴内最大剪应力为q假设轴的直径改为 D/2,那么轴内的最大剪应力变为. (A)2T(B)4T(C)8T(D)16T 5555 . .以下图所示圆截面,当其圆心沿z轴向右移动时,惯性矩. (A)Iy不变,IZ增大(B)Iy不变,IZ减小 (C)Iy增大.IZ不变(D)IY减小,IZ不变 5656 . .选取不同的坐标系时,弯曲内力的符号情况是. (A)弯矩不同,剪力相同(B)弯矩相同,剪力不同 (C)弯矩和剪力均相同(D)弯矩和剪力都不同

15、 5757 . .梁在某截面处,假设剪力=0,那么该截面处弯矩一定为. (A)极值(B)零值C最大值(D)最小值 5858 . .悬臂粱受力如下图,其中.(A)外力一定最大,且面积一定最小 (C)轴力不一定最大,但面积一定最小 (B)外力不一定最大,但面积一定最小 (D)轴力与面积之比一定最大 ABTCfc 1 1P P 图2 (A)AB段是纯弯曲,BC段是剪切弯曲(B)AB段是剪切弯曲,BC段是纯弯曲 (C)全梁均是纯弯曲(D)全梁均为剪切弯曲 5959 . .在以下关于梁转角的说法中,是错误的. (A)转角是横截面绕中性轴转过的角位移 (B)转角是变形前后同一横截面间的夹角 (C)转角是挠

16、曲线之切线与横坐标轴间的夹角 (D)转角是横截面绕梁轴线转过的角度 6060 . .在以下关于单元体的说法中,是正确的. (A)单元体的形状必须是正六面体 (B)单元体的各个面必须包含一对横截面 (C)单元体的各个面中必须有一对平行面 (D)单元体的三维尺寸必须为无穷小 6161 . .外力包括. (A)集中载荷和分布载荷(B)静载荷和动载荷 (C)所有作用在物体外部的力(D)载荷和支反力 6262 . .在一截面上的任意点处,正应力与剪应力的夹角. (A)90o(B)45o(C)0o(D)为任意角 6363 . .杆件发生弯曲变形时,横截面通常. (A)只发生线位移(B)只发生角位移 (C)

17、发生线位移和角位移(D)不发生位移 6464 . .图示阶梯形杆受三个集中力P作用.设AB、BC、CD段的横截面面积为A、2A、3A, 那么三段杆的横截面上. (A)内力不相同,应力相同 (C)内力和应力均相同 (B)内力相同,应力不相同 (D)内力和应力均不相同 7070 . .在弯曲和扭转变形中,外力矩的矢量方向分别与杆轴线 (A)垂直、平行(B)垂直(C)平行、垂直(D)平行 7171 . .水平梁在截面上的弯矩在数值上,等于该截面. (A)以左和以右所有集中力偶 (B)以左或以右所有集中力偶 (C)以左和以右所有外力对截面形心的力矩 (D)以左或以右所有外力对截面形心的力矩 7272

18、. .一悬臂梁及其所在坐标系如下图,其自由端的 (A)挠度为正,转角为负(B)挠度为负,转角为正 (C)挠度和转角都为正(D)挠度和转角都为负 7373 . .图示应力圆对应的是应力状态.6565 . .对于低碳钢,当单向拉伸应力不大于 (A)比例极限 (C)屈服极限 6666 . .由变形公式lpl/EA可知 E E (A)与应力的量纲相等 (C)与杆长成正比 时,虎克定律(T=成立. (B)弹性极限 (D)强度极限 PlPl/ /1A1A 弹性模量. (B)与载荷成正比 (D)与横截面面积成反比 6767 . .连接件剪应力的实用计算是以假设 (A)剪应力在剪切面上均匀分布 (C)剪切面为

19、圆形或方形 6868 . .剪应力互等定理的运用条件是 (A)纯剪切应力状态 (C)线弹性范围 6969 . .在以下关于平面图形的结论中, (A)图形的对称轴必定通过形心 (C)图形对对称轴的静矩为零 为根底的. (B)剪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剪切比例极限 (D)剪切面面积大于挤压面面积 (B)平衡力状态 (D)各向同性材料 _是错误的. (B)图形两个对称轴的交点必为形心 (A)纯剪切(B)单向(C)二向(D)三向 7474 . .莫尔强度理论认为材料的破坏. (A)与破坏面上的剪应力有关,与正应力无关 (B)与破坏面上的正应力有关,与剪应力无关 (C)与破坏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均无关 (D)与

20、破坏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均有关 7575 . .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水平称为稳定性. A不发生断裂B保持原有平衡状态C不产生变形D保持静止 7676 . .没有明显屈服平台的塑性材料,其破坏应力取材料的. 7777 . .假设约定:q q 向上为正,FS、M M 图的FS、M M 坐标指向上方,那么以下论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A由dFSq,当梁上作用有向下的均布载荷时,q q 值为负,那么梁内剪力也必为负值 dx 1 2 B由dq,当梁上作用有向下的均布载荷时,其弯矩曲线向上凸,那么弯矩为正 dx C假设梁上某段内的弯矩为零,那么该段内的剪力亦为零 D假设梁上某段内的弯矩为零时,那么该段内的剪力

21、不一定为零 7878 . .一点处的应力状态是. A过物体内一点所取单元体六个面上的应力 B受力物体内各个点的应力情况的总和 C过受力物体内一点所做的各个不同截面上应力情况的总称 D以上都不对 7979 . .根据各向同性假设,可以认为. A材料各点的力学性质相同B构件变形远远小于其原始尺寸 A比例极限p B名义屈服极限0.2 C强度极限b D根据需要确定 C材料各个方向的受力相同D材料各个方向的力学性质相同 8080 . .一端固定、另一端有弹簧侧向支承的细长压杆,可采用欧拉公式F (l)2计算.是确定压杆的长度系数的取值范围:. A2.0B0.72.0 C0.5D0.50.7 8181 .

22、 .正三角形截面压杆,其两端为球较链约束,加载方向通过压杆轴线.当载荷超过临界 值,压杆发生屈曲时,横截面将绕哪一根轴转动?现有四种答案,请判断哪一种是 正确的. A绕y轴B绕通过形心c的任意轴 C绕z轴D绕y轴或z轴 8282 . .有以下几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对? A影响杆件工作应力的因素有材料性质;影响极限应力的因素有载荷和截面尺寸;影响许用应力的因素有工作条件 B影响杆件工作应力的因素有工作条件;影响极限应力的因素有材料性质;影响许用应力 的因素有载荷和截面尺寸 C影响杆件工作应力的因素有载荷和截面尺寸;影响极限应力的因素有材料性质;影响许用应力的因素有材料性质和工作条件 D以上均不对

23、. 8383 . .建立平面弯曲正应力公式M%:,需要考虑的关系有. A平衡关系,物理关系,变形几何关系B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静力关系 C变形几何关系,平衡关系,静力关系D平衡关系,物理关系,静力关系 A 8484 . .根据压杆稳定设计准那么,压杆得许可载荷Fp当横截面面积A增加一倍时, nst 试分析压杆的许可载荷将按以下四种规律中的哪一种变化? A增加1倍B增加2倍 C增加1/2倍D压杆的许可载荷随A的增加呈线性变化 8585 . .如图:各杆重量不计,杆端皆用销钉联接,在节点处悬挂一重W=10KN的重物,杆 横截面为A1=A2=200mm2、A3=100mm2,杆3与杆1和杆2夹角

24、相同“=450,杆的弹性模量为E1=E2=100GPa、E3=200GPa.E1/ 计算题 求各杆内的应力. 8686 . .一简支梁如图,在C点处作用有集中力偶Me.计算此梁的弯矩和剪力并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8787 . .构件某点处于二向应力状态,应力情况如图,求该点处主平面的方位和主应力值,求倾角a为一37.50的斜截面上应力. 8888 . .外伸梁AD如图,试求横截面C、B支座稍右和稍左的横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 89.89.一校接结构如图示,在水平刚性横梁的B端作用有载荷F,垂直杆1,2的抗拉压刚 度分别为EiAi,E2A2,假设横梁AB的自重不计,求两杆中的内力. 9090 .

25、.T形截面的铸铁外伸梁如图,Z为形心,形心主惯性矩IZ=2.910-5m4.计算此梁在横 截面B、C上的正应力最大值. RA=12kN八Pi=328咫=3.1 P产1EKN A A/ / C CB-QD lmIm1115m 横断面结构: 9191 . .图示刚性梁AB受均布载荷作用,梁在A端钱支,在B点和C点由两根钢杆BD和 CE支承.钢杆的横截面面积ADB=200mm2,ACE=400mm2,试求两钢杆的内力. 9393 . .一木桩受力如下图.柱的横截面为边长200mm的正方形,材料可认为符合胡克定 律,其弹性模量E=10GPa. 如不计柱的自重,试求: 92.92.计算图示结构BC和CD

26、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值.为422的圆钢. CD杆为8的圆钢,BC杆 (1)作轴力图 (2)各段柱横截面上的应力 (3)各段柱的纵向线应变 (4)柱的总变形 9494 . .Q235钢制成的矩形截面杆,两端约束以及所承受的载荷如图示(俯视图),在AB两处为销钉连接.假设L=2300mm,b=40mm,性模量E=205GPa.试求此杆的临界载荷. 三、作图题 9595 . .试作以下图杆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9696 . .根据简支梁的弯矩图作出梁的剪力图与荷载图. 97.97.作梁的弯矩图. (a)为正视图(b)为h=60mm.材料的弹 四、判断题 略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1. C 2.2.

27、D 3.3. C 4.4. D 5.5. D 6.6. A 7.7. D 8.8. B 9.9. B 10.10. B 11.11. D 12.12. A 13.13. C 14.14. C 15.15. D 16.16. D 17.17. C 18.18. B 19.19. D 20.20. A 21.21. D 22.22. D 23.23. C 24.24. C 25.25. D 26.26. A 27.27. C 28.28. D 29.29. D 30.30. D 31.31. A 32.32. C 33.33. C 34.34. B 35.35. D 36.36. B 37.37.

28、 C 38.38. D 39.39. A 40.40. A 41.41. B 42.42. B 43.43. C 44.44. B 45.45. A 46.46. D47.47. D 48.48. C 49.49. B 50.50. D 51.51. D 52.52. B 53.53. A 54.54. C 55.55. C 56.56. C 57.57. A 58.58. B 59.59. D 60.60. D 61.61. D 62.62. A 63.63. C 64.64. A 65.65. A 66.66. A 67.67. A 68.68. B 69.69. D 70.70. A 7

29、1.71. D 72.72. A 73.73. C 74.74. D 75.75. B 76.76. B 77.77. C 78.78. C 79.79. D 80.80. B 81.81. B 82.82. C 83.83. B 84.84. D 二、计算题 85.85. 考虑静力平衡由于都是钱接,杆所受重力忽略,三杆均为二力杆. 离体,F1、F2、F3为杆的轴力,由静力平衡条件:X0X0 sinar一鸟5mar=0 鸟一用欧+耳-阴二口2分 (1)题有三个未知轴力,有两个静力方程,是超静定问题,需要一个补充方程 (2)几何关系设整个杆系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是对称的,即只有节点应用截面法取分

30、A的铅直位移. 用sin值一片5ma=0 月+FCQQ十招cosa甲二口 产i一鸟/斗cofa=0 44 解得: F3=5.85KN F1=F2=2.93KN 3=(2=Fi/Ai=14.7MPa 3分 2分 2分 2分 F不 3-zrJ. 1+SU-cos3a 1+2刍生a 03=F3/A3=58.5MPa 86.86.解:求支反力利用平衡方程 (3)利用变形于内力的物理关系 乂=42=能3a2分 (4)解联立方程组 耳三鸟刍丛gJa 一2分 解得: MeRAL剪力方程: RB MeL 2分 Q(x)Me/L (a)2分 弯矩方程: AC段0Wxvab 求主平面方位: 那么一个主平面与x的夹

31、角%为450/2=+22.50根据两个主平面相互垂直,得另一个主平面方位为求主应力值: 3分 1分 22.5+90=+112.tan20p 230 4020 1.0 MxMex3分 L CB段axLc MxMexMe3分 根据方程a,剪力图是一条平行轴线的直线.根据 斜直线.最大弯矩MmaxMea/Lomaxe Q图PbT |+| 5分 8787 . .解:求主应力和主平面 应力值:cx=40Mpa;oy=-20MPa;ix=-30Mpa b、c作梁的弯矩图,各是一条 52.4MPa52.4MPa 32.4MPa32.4MPa 求倾斜截面上的应力将的应力和倾角代入公式: 根据垂直与零应力面地任

32、意两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的正应力之和不变原那么,的另一正应力. 107.7629.011.24MPa xymax/min 2 2 40204020 2 2 2 40204020 2 2 30302 o3=-32.4Mpa (2=0 可得该倾斜面 xy 2 4020 2 xy cos2a 2 4020 2 xsin2a 0 cos75 30sin750 那么主应力4=52.4Mpa 根据剪应力互等定理得: 36.8MPa 8888 . .解:1 1求支反力 xy sin2a 2 4020. sin 2 29.07750 xcos2a 36.8MPa 40 30 20 cos 11.2 750 31

33、.2MPa 由平衡方程 MB MA q q RA 6161RA 6KN6KN RB (2)求截面C上的剪力QC和弯矩眺由截面C的左侧得: QC6422KNC 2分 Me624214KNm 3分 (3)求截面B左和B右的剪力和弯矩从截面B左的左侧上的外力得: QB左=616=10kN 2分 MB左644428KNm 3分 从截面B右的左侧的外力得: QB右=64418=8kN 2分 MB右=644428KNm 3分 8989 . .解:MA0 0 FNaFN22aF2a0 4分 变形协调方程: 2L1L2 4分 2FN1LFN2L E1A1E2A2 4分 F2Z N1_ 14E2A2E1Al 4分 FN24f N24E1AlE2A2 4分 9090 . .解:(1)作弯矩图 由图可见两截面B、C上的弯矩分别为 M MB8KNm8KNm M Mc12KNm12KNmc 2分 (2)计算截面B上的正应力 (3)计算截面C上的正应力 该截面上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分别在下边缘和上边缘.引用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