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压强训练题(共4页)_第1页
液体压强训练题(共4页)_第2页
液体压强训练题(共4页)_第3页
液体压强训练题(共4页)_第4页
液体压强训练题(共4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一) 姓名 分数 1. 在圆筒型容器的不同高度有三个小孔,当容器中装满水时,各孔喷出水的情况如图所示,这表明液体压强 ( ) A. 与液体的密度有关B. 与液体的深度有关C. 与液柱的粗细有关D. 与容器的形状有关2. 小明同学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时,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同一深度,并将金属盒朝向不同方向,实验结果如图所示。那么,由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 在水中深度越大,压强越大B. 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压强不相等C. 在水中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D. 在水中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不相等3. 著名的“木桶

2、理论”:是指用木桶来装水,若制作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木板来决定,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那么决定木桶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大小的是 ( ) A. 木桶的粗细B. 木桶的轻重C. 最长的一块木板D. 最短的一块木板4. 我国已成功研制出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全球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可达全球99.8%的海底。如果潜水器在海面下5000m处作业,海水1.03103kg/m3,g=10N/kg,则受到来自海水的压强为 ( ) A. 5.15108Pa B. 5.15107Pa C. 5.15106Pa D. 5.15105Pa5

3、. 一个末装满橙汁的密闭杯子,先正立放在桌面上,如图甲所示。然后反过来倒立在桌面上,如图乙所示。两次放置橙汁对杯底的压强分别是p甲和p乙,则 ( ) A. p甲p乙B. p甲p乙C. p甲= p乙D. 无法判断6. 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杯子中所装液体的液面相平,a、b、c三处的压强相等。则三种液体的密度关系是 ( ) A.甲乙丙B.甲乙丙C.乙丙甲 D.甲丙乙7. 有两只完全相同的试管A、B,A管内和B管内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两管内液面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图所示。若A管底受到液体压强为pA,B管底部受到液体压强为pB。则 ( ) A. pApBB. pA = pBC. pApBD. 条件

4、不足,无法判断8. 如图所示,甲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方扎上橡皮膜,乙图在右边的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出现图中的现象。甲图说明 ;乙图说明 。9. 液体内部向 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 ;在同一深度,同一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 ;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10. 如图所示,容器内盛有一定量的水,比较水中A、B、C三点的压强,水在 点的压强最大,在 点的压强最小。11. 一艘小船船底离水面0.5m,水对船底的压强为 Pa;若船底有一面积为2cm2的小洞被一木塞堵住,则水对该木塞的压力为 N。(g=10N/kg)12. 小玲同学为了探究“液体的压强

5、与哪些因素有关”,采用U形管压强计研究A、B两种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记录表格如下(液体A的密度小于液体B的密度):实验序号液体种类金属盒深度/cm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cm1A10622011330154B1075201363018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是 。乙 甲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是: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也越大。13. 图甲、图乙为用指针式压强计验证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中的一个情景,此时研究的是液体的压强与 的关系。用此装置还可以研究液体的压强与 的关系。14.长江三峡大坝上下游水位

6、差最高可达113 m,上游的船要在船闸中经过5个闸室使船体逐渐降低,每个闸室水位变化二十多米,因而三峡船闸的闸门非常大。其首级人字闸门每扇高39.5 m,宽20.2 m。倘若门外的水位高30 m,则这扇闸门所受水的最大压强是 Pa,已知闸门所受水的平均压强是最大压强的一半,则这扇闸门所受水的压力是 N 15如图3所示在甲、乙两个试管中分别装有相同高度的水和酒精(水酒精),试管底部受到的液体的压强p甲和p乙的关系是( )16一个平底薄壁杯子内装150g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上,杯子与桌面的接触面积是10cm2,g=10N/kg,如图所示。 (1)求出水对杯底的压强。 (2)若杯子的质量是70g,求桌

7、面所受杯子的压强。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二)1. 如图所示,容器中装有水,水对容器底部A、B、C三点的压强大小关系为 ( ) A. pApBpCB. pApBpCC. pApBpCD. pA=pB=pC 2. 将同一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放入甲、乙两种液体中,现象如图所示。这两种液体的密度的大小关系是 ( ) A. 甲液体的密度一定等于乙液体的密度B. 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大于乙液体的密度C. 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小于乙液体的密度D. 无法判断3.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容器装满质量相同的同种液体,则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强 ( ) A. 甲较大 B. 乙较大C. 一样大D. 无法比较4. 将未装满水且密闭的瓶子

8、,先正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倒立放置,如图所示。两次水对瓶底和瓶盖的压强分别为pA和pB,水对瓶底和瓶盖的压力分别为FA和FB,则 ( ) A. pApB FAFBB. pApB FA= FBC. pA= pB FAFBD. pApB FAFB5. 如图甲所示,封闭的容器中装满水,静置于水平桌面上,水对容器的压力、压强分别为F、p;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压强分别为F、p。现将容器倒置如图乙所示,则此时 ( ) A. F变小,p变小;F变小,p不变B. F变小,p不变;F不变,p变大C. F变大,p变大;F变大,p不变D. F变小,p不变;F不变,p不变6. 如图所示,公路两侧的甲、乙两条水渠由路面下的

9、倾斜涵洞相连,两渠水面相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由于水向低处流,故水由乙向甲流B. 由于两渠水面相平,故涵洞中的水不流动C. 由于甲侧涵洞口在水下位置较深,压强较大,故水由甲流向乙D. 以上结论均不正确7. 因为液体有重力,所以液体对容器 有压强;因为液体有 ,所以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8. 由于长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使江水中泥沙含量增加,这相当于液体的密度 ,因此在同等深度的情况下,长江水对堤坝的压强 ,从而使堤坝受到破坏的可能性增加。9. 如图所示,一开口的杯子,装有8cm高的水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杯子内部底面积为50cm2,外部底面积为60cm2,杯

10、子装水后的总质量为0.6kg。则水对杯底的压力为 N;杯子对桌面的压强为 Pa。(g取10N/kg)10. 如图所示的是小敏同学研究液体压强时,绘制的甲、乙两种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关系为甲 乙,其中 种液体是水。11. 连通器的原理是:在连通器里装有同种液体,当液体 时,各容器中的 总保持相平。12. 如图所示,船闸是一个很大的连通器,当上游阀门M打开时, 和 构成一个连通器;当下游阀门N打开时, 和 构成一个连通器。13. 小明家新购置的房子要装修,从地板到墙上1m处要贴瓷砖,为此要在墙的四周画一条水平线。装修师傅用如图所示的一根长透明胶管装适量的水,

11、先在某一标准1m处定一个点A,然后将管的一端放在A点,让水面与A始终相平,管的另一端分别放在墙面四周不同位置,在水面处定出B、C、D等点,用直线将A、B、C、D等点连起来,便画出了墙面四周的水平线。(1)这是运用了 原理。(2)若胶管中间某处压瘪了一些,将 (选填“影响”或“不影响”)水平线的准确性。(3)请你举出生活、生产中应用相同原理的一个例子: 。14.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烧杯,水、盐水和U形管压强计来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当把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液体中一定深度时,U形管两边液面会产生一定的高度差,液面高度差越大,表示压强越大。他们的研究情况如图所示。 (1)根据 三个图可知:在同一深度时,同种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2)根据乙、丁两个图可知:深度相同时,液体的 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15. 如图所示,平底茶壶的质量是0.4kg,底面积是410-3m2,内盛0.6kg的开水,放置在面积为1m2的水平桌面中央,g = 10N/kg。求: (1)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力。 (2)茶壶对桌面的压强。16发生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